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438|回复: 54

怎样区分近体诗和古体诗

[复制链接]

114

主题

589

帖子

808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256
贡献
1620
金钱
3356
发表于 2021-7-7 16:3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遥远的筑声 于 2021-7-9 05:33 编辑

  怎样区分近体诗和古体诗
  ——王力平仄系统研究之一
  
  近体诗和古体诗是唐以后并驾齐驱的两大诗体,不可或缺,二者共同造就了唐诗的黄金时代。而正确区分近体诗和古体诗,是顺利写作两种诗体的重要一环;其中,区分近体诗和古体诗平仄的不同运用,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
  
  翻遍王力的四本声律著作《汉语诗律学》、《诗词格律》、《诗词格律概要》和《诗词格律十讲》,它们都只是用枚举法分别罗列近体诗和古体诗的基本平仄格式和平仄特点,却没有明确介绍区别二者的具体方法。只有《汉语诗律学》第二章古体诗第三十二节古风式律诗里指出:“我们可以把古风式的五律分为三种:1、全篇古体;2、大部分古体;3、半古半律。现分别举例于下……”——也就是说,王力是用举例的方式介绍律式古风体的,由于王力把古风式律诗视为古体诗,因此这些区分方法,实际上就是区分近体诗和古体诗的通用法则。  
  现将王力区分三大类古风式律诗平仄格式的具体方法简介于下:
  
  一、区分古风式律诗所需要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区分方法
  
  王力识别古风式律诗采用了三个概念,缺一不可:一是律句,二是拗句,三是古句。
  王力识别古体诗的基本方法,既不是律句的多少,也不是拗句的多少,而是古句的多少。具体说:八个诗句中,全部古句者为“全篇古体”、四个〔含四个,相当于一半〕以上者为大部分古体,三个古句〔近似于三分之一〕者为半古半律的古体诗。
  
  上述方法,可以推广到绝句和排律中去:全部古句者为全篇古体,古句一半以上者为大部分古体,古句近似于三分之一者,为半古半律的古体诗。
  
  具体落实到绝句中是:律绝可以有一个古句〔只占四分之一,小于四分之一〕,古句在两句以上就是古体诗。排律可类推。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古句概念一经提出,背后必有与之相反的概念,王力并没有明说,我们暂时称之为“非古句”。——近体诗的特点应当与古体诗相反:全篇非古句在三分之一以上者为近体诗。
  
  显而易见,掌握上述方法的关键是,必须正确理解王力自己对于律句、拗句和古句给出的定义。


  
  二、王力体系中律句、拗句和古句的概念
  
  拗句和律句是一对相反的概念,不同的理论家给出的定义往往并不相同,各自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王力给出的定义是:“凡不合平仄的字,叫做‘拗’。前人所谓‘拗’,除了‘二四六’的拗之外,只有五言第三字和七言第五字不合才叫做拗,又B式五言第一字和七言第三字用仄声也叫做拗;普通五言的第一字和七言的第一第三字既可不论平仄,也就无所谓拗。现在我们为方便起见,不管二四六或一三五,任何地位,不合平仄的都叫做拗。”〔注1〕——此言中的“凡不合平仄”的比照对象是正格律句,由此可知:
  
  1、律句。特指五七言的四种正格律句。五言是“A、仄仄平平仄;B、平平仄仄平;C、平平平仄仄;D、仄仄仄平平”。七言是五言前面增加一个平仄相反的两字步。
    
  2、拗句。只要有一字不合正格律句者全为拗句。包括四种拗句,下含一种特拗句,共五种〔按:王力的拗救方法也一并便介绍〕:
  
  ①大拗句:二四六平仄不能交替者为大拗句。
  
  ②甲种拗句:七言第一字(顶节上字),及Aab三式的五言第一字,又同式的七言第三字(即头节上字),可称为甲种拗,诗人对此,可以不避,也可以不救。
  
  ③乙种拗句:五言第三字及七言第五字(腹节上字)的拗,可称为乙种拗,诗人对此,尽可能避免,否则尽可能补救。〔按:乙种拗是三字尾的第一字拗变,故三字尾的特点可识别乙种拗,共四式:三平尾、三仄尾、仄平仄尾、平仄平尾〕
  
  ④丙种拗句:B式五言第一字和七言第三字(头节上字)的拗(即孤平),可称为丙种拗,诗人对此,绝对避免,否则必须补救。
  
  ⑤特拗句:五言中的“平平仄平仄”,七言中的“[仄]仄平平仄平仄”、〔按:特拗句是大拗句中的亚类。〕
  
  3、古句
  
  王力在全书中多次提到“古句”,而且把古句当成识别古风式律诗的主要标准,但他始终没对“古句”给出定义。我们只能根据王力自己对于古风式律诗的实例分析中才能知道“古句”的确切所指。
    
  从王力对古风式律诗的实例分析中可知,除了正格律句和甲种拗句〔且不论拗救〕不属古句之外,其余所有拗句〔包括大拗、乙种拗、丙种拗和特拗〕,无论其拗救与否,通通是古句。口说无凭,请看《汉语诗律学》五言律式古风体的实例〔注2〕分析:


  “全篇古体”的五律王维《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 〔上下句都是大拗句,此两句“他救”了,仍为古句〕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 〔上句三仄尾,下句大拗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 〔上句仄平仄尾,下句平仄平尾,即孤平自救句,既自救又他救,仍为古句。〕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   〔上句大拗句,下句三平尾〕 
      〔原注:“偶”字仄,故“偶然”句是古句,而非子类特拗〕

  又大部分古体的孟郊《送远吟》〔此诗7个古句〕:

  河水昏复晨,河边相送频。
  -│-│-,---│- 〔上句大拗句,下句平仄平尾,为古句〕
  离杯有泪饮,别柳无枝春。
  --│││,││--- 〔上句三仄尾,下句三平尾。是他救的乙种拗,仍为古句〕
  一笑忽然敛,万愁俄已新。
  │││-│,│--│- 〔上句仄平仄尾,下句原注“孤平拗救”,此联既自救又他救,依然是古句〕 
  东波与西日,不惜远行人  
  --│-│,│││-- 〔上句是“特拗句”,仍然为古句。原注:末句入律。〕

  再如“半古半律”的诗例韩愈《独钓》:

  独往南塘上,秋晨景气醒。
  ││--│,--││-  〔原注:律联〕
  露排四岸草,风约半池萍。
  │-│││,-││--  〔上句三仄尾,为古句〕
  鸟下见人寂,鱼来闻饵馨。
  │││-│,---│-  〔上句仄平仄尾,下句平仄平尾,两句他救了,但仍然是古句〕
  所嗟无可召,不得倒吾瓶。  
  │--││,│││--  〔原注:律联〕
  〔原注:共有三个古句,将及一半〕


  三、王力区分近体诗和古体诗的基本法则的简化
  
  王力主要根据正格律句和古句识别近体和古体,由于古句实际上只排除正格律句以及甲种拗句,其余的所有拗变,无论它们是否自救或他救,通通属于古句,因此王力的近体诗和古体诗的区别可以简化为:
  〔一〕古体诗的基本法则  
  古句在三分之一以上者,就是古体诗。
  〔二〕近体诗的基本法则
  近体诗必须采用“非古句”,而“非古句”包括正格律句和甲种拗句。也就是说五言近体诗的正格律句只有三个字允许活变〔后面标示“*”者〕,它们是:
  A 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 
  B 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平。
  C 平起仄收式:平*平平仄仄。
  D 仄起平收式:仄*仄仄平平。
  
  20个字中,除加*号的三个字可活变外,其余17字都不允许活变,一旦活变即为古句〔按:在律句句法中,句末一字是可平可仄的;但受篇法约束,此字也不允许活变,一旦活变就违“篇法”之律了。〕


  七言是在五言的基础上,再加上句首四个字可有活变,它们是:
  A 平起仄式收:平*平仄*仄平平仄。   
  B 仄起平收式:仄*仄平平仄仄平。
  C 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平仄仄。
  D 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仄平平。
  上面正格句式里28个字,只有加了*号的7个字可以活变,其余21个字通通不允许活变,变一字就是古句或违律。
  
  近体诗的具体规则是:以非古句为主,古句不允许超过三分之一以上。落实到绝句里,古句不得超过一句。一旦超过两句即为古绝。排律可类推。
  
  四、上述方法在《唐诗三百首》中的吻合率
  
  众所周知,《唐诗三百首》是清代以后流传最广的唐诗启蒙读物,可以说是绝大部分诗作者的入门参考书,以至于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之说。我们采用上面的区分法则分析和统计了书中的五七律,其结果是:
  
  〔一〕五律中的古体诗最多。60首五律中古体诗22首,占总五律总数的36.7%,超过了三分之一。古体诗篇目〔注3〕于下:  
  1、全篇古体1首,8个古句:王维《终南别业》。 
  2、大半古体12首。其中:①古句6句3首: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刘脊虚《阙题》、温庭筠《送人东游》。②古句5句4首:李白《听蜀僧浚弹琴》、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杜荀鹤《春宫怨》、韦庄《章台夜思》。③古句4句5首:杜甫《天末怀李白》、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许浑《早秋》李商隐《落花》、
  3、半古半律〔古句3句〕9首:李白《赠孟浩然》、李白《送友人》、杜甫《至德二载甫……有悲往事。》、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归嵩山作》、孟浩然《留别王侍御维》、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崔涂《巴山道中除夜有怀》。  
  〔二〕七律的古风式律诗较少。73首七律中,只有两首古风式律诗:崔颢《黄鹤楼》〔6个古句〕;杜甫《蜀相》〔3个古句〕。
  据我们的初步观察,古代诗人编撰的近体诗专集或专辑中的五七律与《唐诗三百首》相类似,其中五律中的古体最多,七律中的古体很少。目前我们正在选取合适的样本进行统计,统计完毕后再向大家汇报。
  
  五、初步结论
  
  王力的声律系统中,没有明确制定区分律诗与古体诗的平仄法度,这是一个缺陷。我们从《汉语诗律学》的“古风式律诗”章节中挖掘了王力识别近体诗和古体诗的基本法则,是不是符合王力声律理论的原貌,请大家甄别。如果本文所论属实,且其它近体诗专辑的统计数据也能近似于《唐诗三百首》,那么就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王力的平仄声律系统存在严重缺陷,它不能经受古代诗人实际创作实践的检验。
  另一方面,我们认为,王力平仄体系的上述严重缺陷,是无法通过局部修正来解决的,因为合理的理论体系是必须自洽的,即至少不能自相矛盾,王力的平仄声律结构体系存充满自相矛盾的顽疾,且这些自相矛盾的顽疾,是不可能通过局部修正而得到解决的。我正在撰写《从理论体系的自洽性谈起——王力声律理论研究之二》一文,峻稿之后再请大家批评指正。
  本文仅为一己之见,不一定正确和完善,仅就教于大方之家。

  
  
  〔注1〕王力《汉语诗律学》,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年版,第90页。
  〔注2〕王力《汉语诗律学》,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年版,第440-443页。
  〔注3〕请参见拙文《从《唐诗三百首》看“律式古风体”〔修订稿〕》网上可以搜索到。

265

主题

7249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3
贡献
7954
金钱
10415
发表于 2021-7-7 17: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1-7-7 23:41 编辑

讲律诗必须分别三种不同的情况:第一是正格,也就是近体诗的一般作法。正格很重要,特别是对初学的人来说,若不讲求正格也就无从掌握诗律。第二是变格,变格只是变通一下仍然合律,这是赵执信所谓“拗律”和“变而仍律”。赵氏虽然讲的是平仄,但是对于押韵和对仗,也可以由这个原理类推。第三是例外,不构成格律。具体说来是这样:
     1正格就平仄说:五言平仄脚、仄仄脚、平平脚的句子第一字不论,仄平脚的句子每字就论;七言平仄脚、仄仄脚、平平脚的句子一三不论,仄平脚的句子第一字不论。就押韵说:必须严格地依照平水韵;就对仗说:律诗中两联用对仗。
     2.变格就平仄说:可用各种拗救,又仄仄脚可以连用三仄收尾,如果倒数第五字用平声的话。就押韵说:可以起
句借韵;就对仗说:可以在颔联和颈联当中只用一个对仗,又可以共用三个对仗(只有尾联不对)
     3例外就平仄说:用古体诗的平仄,如“昔闻洞庭水(“昔”字仄声)、“八月湖水平”(仄平脚的律句倒数第四字不能用仄声)等等。就押韵说:用了通韵(实际上是出韵又叫落韵);就对仗说:彻首尾用对仗。

      讲诗律必须区别一般和特殊、正格和变格。如果过于强调特殊、以例外乱正规,那就简直无诗律可言。如果只讲正格、不讲变格,那又不够全面,会引起读者许多疑问。因此,我认为必须把正格和变格同时讲透,例外可以少讲,对初学者来说,甚至可以不讲,以免重点不突出,妨碍掌握格律。


(原载《光明日报·东风》,1962年8月6日;又收入《龙虫并雕斋文集》第一册。)
--------------------------------
不好意思,还是看不惯孙先生的所谓理论,不说也是白不说,说白了就是孙先生没搞懂何为律句,何为拗律句,何为古风句,何为律诗,何为古风,何为古风式律诗,何为半古风律

稍会写两首的人都知道无论正格还是变格,凡符合246分明的即律句【孤平、三平尾除外】,除特拗外凡不符合246分明的即古风句,凡出句用了不超过4分之一古风句的都是律体,凡对句用古风句的都是古风或介于古律之间的古风式律诗、半古风律之类,这些都会被踢除出狭义律诗之列--连仄韵都不例外,忒么简单的事,哪还用得着孙氏繁琐哲学?

你不懂真不代表别人也不懂的,孙先生就该自己写上两首大概就能明白了


律版随意拈来的,5分钟前的,真的,谁都懂何为律,就你不懂

古人何曾筘死在正格之上了?王力又何曾筘死在正格之上了?今人又又何曾筘死在正格之上了?连变格是什么都不懂就真别玩啥理论了

用句俗话来说,自己屙不出怨别人,自己搞不懂就怪王力,这王力先生真的是冤过窦娥了







2345截图20210707180308.png

点评

怎么回事,把“警世通言”先生的截图搬来干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7-7 20: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5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副首版

律诗绝句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613
贡献
11717
金钱
14656
发表于 2021-7-7 20:5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温柔的风 发表于 2021-7-7 17:18
讲律诗必须分别三种不同的情况:第一是正格,也就是近体诗的一般作法。正格很重要,特别是对初学的人来说, ...

怎么回事,把“警世通言”先生的截图搬来干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9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3
贡献
7954
金钱
10415
发表于 2021-7-7 21:00:55 | 显示全部楼层
雄关英风 发表于 2021-7-7 20:56
怎么回事,把“警世通言”先生的截图搬来干啥?

随意拈的,说明会写两首的人都懂得分别何为律

点评

哦,看明白了。通言兄这首是标准的正格七律。宽容一些,孙先生既然有了研究成果,发来何妨?不清楚的地方,问就是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7-7 21: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5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副首版

律诗绝句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613
贡献
11717
金钱
14656
发表于 2021-7-7 21: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温柔的风 发表于 2021-7-7 21:00
随意拈的,说明会写两首的人都懂得分别何为律

哦,看明白了。通言兄这首是标准的正格七律。宽容一些,孙先生既然有了研究成果,发来何妨?不清楚的地方,问就是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9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3
贡献
7954
金钱
10415
发表于 2021-7-7 21:2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1-7-7 21:26 编辑
雄关英风 发表于 2021-7-7 21:19
哦,看明白了。通言兄这首是标准的正格七律。宽容一些,孙先生既然有了研究成果,发来何妨?不清楚的地方 ...

他是问吗?还是要我问?
这研究成果就是把声律搅成一锅粥,把律诗与古风也搅成一锅粥,不然如何贩卖孙氏‘唐律就好比是天足,清律好比缠足,而现代律不但缠足,还要缠到三寸以下’的惊世宏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7-7 21: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怎样区分近体诗和古体诗

-----这个问题王力已有明确的答案。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三十二节“古风式的律诗”说:律诗有三个要素:一,字数;二,对仗;三,声律。三项皆合律,是纯粹的律诗;合前二项,是古风式律诗;只合第一项,是古风。合一三项不合第二项则是一种入律的古风。
    可见知律诗三要素(格式(字数)、声律和对仗)即可判断,不需要搞繁琐哲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9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3
贡献
7954
金钱
10415
发表于 2021-7-7 21:4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1-7-7 22:56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21-7-7 21:32
怎样区分近体诗和古体诗

-----这个问题王力已有明确的答案。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三十二节“古风式的律诗”说 ...

王力这里应是漏掉了一项----一韵到底,大抵是前面讲律诗时便已明确了这里就无须赘言之故吧,但也给了一些人钻所谓邻韵通押的空子,因为除首末句可以用邻韵外,其余用邻韵、转韵都是齐梁格【古风】的特征。


孙逐明搞繁琐哲学的目的是什么,这才是重点,他是要把孤平合律化、三平尾合律化、不对仗合律化、邻韵通押合律化,甚至是拗体【齐梁体】也合律化,这才是他所要贩卖的所谓唐律,所以,孙逐明是不把声律搅成一锅粥、不把律诗与古风也搅成一锅粥就根本无法贩卖他的所谓唐律。

这个所谓唐律从孙逐明的所谓旋律说就开始冒头了,王力用了旋律中的其中一个义项‘节奏’删繁就简了说大家就明白了246分明即是句律,但孙逐明反其道而行之又搞成了繁琐哲学而说旋律,不然他的不是246分明的句式也是句律就站不住脚,因为拗体中大量存在着246不分明的句式,孙逐明要把齐梁体也合律化,这从他对律诗的归纳中就能证明。


立帖为证:王力把入律的古风、古风式的律诗、半古风律、仄韵律和齐梁体都归入了古风,这让孙逐明很是不爽,孙逐明要把它们也合律化,这就是孙逐明全部理论的重点,孙逐明绕了哪么大个弯象绿藻一样生出一万帖来都是围绕这个重点而运作的



点评

像“一韵到底”“不用邻韵”等韵律不必列为区分古近的标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7-8 12:28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9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3
贡献
7954
金钱
10415
发表于 2021-7-8 00:0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1-7-8 00:41 编辑

有一点连许传刚都看出来了,是不是律诗跟是不是好诗是两码事,搅不到一块的就别乱搅

入律的古风、古风式的律诗、半古风律、仄韵律和齐梁体跟律诗是什么关系诗体分类上的关系,律诗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上的律诗是相对比较严格遵守诗律的诗体,广义上的律诗有可能会把入律的古风、古风式的律诗、半古风律、仄韵律和齐梁体都包含进去,不信的去百度‘律诗’

《唐诗三百首》不过就是本选本,选本各自有其所选之目的,诗体的分类上也各有宽严的自由,不过狭义律诗与广义律诗之区别罢了

好言相劝君不听,孙先生无妨继续搅的,但看有人会把你的孤平合律化、三平尾合律化、不对仗合律化、甚至是拗体【齐梁体】也合律化的所谓理论用之于格律创作么?反正道不同不相为谋


2345截图20210708000451.png
2345截图20210708000445.p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主题

589

帖子

808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256
贡献
1620
金钱
3356
 楼主| 发表于 2021-7-8 07: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遥远的筑声 于 2021-7-8 09:47 编辑

  《王力体系五言律句和拗句一览表》


  下面是王力平仄系统中,与一三不论、二四分明相关的所有五言律句和拗句及其特点一览表。除了大拗句未曾列表之外,五言诗所有的平仄格式全部在这里了。


1、律句〔非古句〕
  A.仄仄|平平|仄
  B.平平|仄仄|平
  C.平平|平仄|仄
  D.仄仄|仄平|平
  
2、甲种拗句〔非古句〕


  A.仄|平平|仄
  C.平|平仄|仄
  D.仄|仄平|平 、
   
3.乙种拗句〔古句〕
  A.仄仄|平|仄〔仄平仄尾〕
  B.平平|仄|平〔平仄平尾〕
  C.平平|仄|仄〔三仄尾〕
  D.仄仄|平|平〔三平尾〕


4.甲种拗兼乙种拗〔古句〕
  A.仄|平|仄〔仄平仄尾〕
  C.平|仄|仄〔三仄尾〕
  D.仄|平|平〔三平尾〕 
  
5、丙种拗〔古句〕
  B.平|仄仄|平〔腹节两仄夹一平〕  
  
6、丙种拗兼乙种拗,即孤平自救句〔古句〕
  B.平|仄|平〔平仄平尾〕
  


9.大拗句〔古句〕
 二四同平或同仄的句式通通属于大拗句。这里不详细例举。 
 其中有一种特殊拗句被王力先生称之为特拗句”〔古句〕
 
 C.平平|仄平|仄〔仄平仄尾〕
 
 从上面律句和拗句一览表可有几个特点:
 
 第一、王力平仄系统里的五言诗,律句特指正格律句,正格律句之外的所有格式通通是拗句。
 第二、除了正格律句和甲种拗句是“非古句”之外,其余通通是古句。
 
 第三、所有古句中,除了丙种拗和丙种拗兼甲种拗之外,其余的拗句的三字尾只可能有四种形态:
 三平尾
 三仄尾
 平仄平尾
 仄平仄尾
 
 因此王力先生把这四种三字尾当成拗句和古句的主要格式。

 三仄尾
 平仄平尾
 仄平仄尾
 
 因此王力先生把这四种三字尾当成拗句和古句的主要标志。

点评

这是王力的原文?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7-8 07:4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8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7-8 07:46:16 | 显示全部楼层
遥远的筑声 发表于 2021-7-8 07:21
  《王力体系五言律句和拗句一览表》

这是王力的原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主题

589

帖子

808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256
贡献
1620
金钱
3356
 楼主| 发表于 2021-7-8 09:2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遥远的筑声 于 2021-7-8 09:48 编辑

补充说明:

  王力论拗句和律句的平仄格式的原文,以及本人的注解


  王力原文:  
  7·11凡不合平仄的字,叫做拗,前人所谓拗,除了二四六的拗之外,只有五言第三字和七言第五字不合才叫做拗,B式五言第一字和七言第三字用仄声也叫做拗,普通五言的第一字和七言的第三字即可不论平仄,也就无所谓拗,现在我们为方便起见,不管二四六或一三五,任何地位,不合平仄的都叫做拗,依照本节上文所述,一三五的拗可以分为三种:
  
  按:王力上面话里“凡不合平仄”的参照物是正格律句,只要正格律句活变一个字就是拗句,因此王力的五言律句就只有正格律句
  


  A.仄仄|平平|仄
  B.平平|仄仄|平
  C.平平|平仄|仄
  D.仄仄|仄平|平
  
  王力原文:
  (一)七言第一字(顶节上字),及Aab三式的五言第一字,又同式的七言第三字(即头节上字),可称为甲种拗,计人对此,可以不避,也可以不救。


  按:
  五言的甲种拗句于下:
  
  A.仄|平平|仄
  C.平|平仄|仄
  D.仄|仄平|平 
  
  七言甲种拗句可类推〔下同〕
    
  王力原文:
  (二)五言第三字及七言第五字(腹节上字)的拗,可称为乙种拗,诗人对此,尽可能避免,否则尽可能补救。
  
  按:
  五言乙种拗句于下
  A.平仄|平|仄〔仄平仄尾〕
  B.平平|仄|平〔平仄平尾〕  
  C.仄平|仄|仄〔三仄尾〕
  D.平仄|平|平〔三平尾〕 
  
  王力原文   
  (三)B式五言第一字和七言第三字(头节上字)的拗(即孤平),可称为丙种拗,诗人对此,绝对避免,否则必须补救。
  
  按:丙种拗句即犯孤平。丙种拗句于下:
  
  B.平|仄仄|平〔腹节两仄夹一平〕
  
  说明,王力先生在上面单独介绍了律句和单一的甲种拗、乙种拗和丙种拗。但在实际创作中,甲种拗、乙种拗和丙种拗是可能交叉的,交叉之后会有如下形式
  
  
  4.甲种拗句兼乙种拗句〔古句〕〔即五言第一字和第三字均活变
  A.仄|平|仄〔仄平仄尾〕
  C.平|仄|仄〔三仄尾〕
  D.仄|平|平〔三平尾〕 
  
 
  
6、丙种拗句兼乙种拗句,即孤平自救句〔古句〕理由同上。
  B.平|仄|平〔平仄平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主题

589

帖子

808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256
贡献
1620
金钱
3356
 楼主| 发表于 2021-7-8 09: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列出王力体系的律句拗句一览表,加上我的解释,大家再回过头去对照我的主贴。

要是再看不懂,我就无话可讲了。

点评

王力原文:     7·11凡不合平仄的字,叫做拗,前人所谓拗,除了二四六的拗之外,只有五言第三字和七言第五字不合才叫做拗,B式五言第一字和七言第三字用仄声也叫做拗,普通五言的第一字和七言的第三字即可不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7-8 10:2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08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7-8 10:25: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21-7-8 10:27 编辑
遥远的筑声 发表于 2021-7-8 09:29
我列出王力体系的律句拗句一览表,加上我的解释,大家再回过头去对照我的主贴。

要是再看不懂,我就无话可 ...

王力原文:  
  7·11凡不合平仄的字,叫做拗,前人所谓拗,除了二四六的拗之外,只有五言第三字和七言第五字不合才叫做拗,B式五言第一字和七言第三字用仄声也叫做拗,普通五言的第一字和七言的第三字即可不论平仄,也就无所谓拗,现在我们为方便起见,不管二四六或一三五,任何地位,不合平仄的都叫做拗,依照本节上文所述,一三五的拗可以分为三种:
  -----------------
王力说的是:B式五言第一字和七言第三字用仄声也叫做拗,普通五言的第一字和七言的第三字即可不论平仄,也就无所谓拗,现在我们为方便起见,不管二四六或一三五,任何地位,不合平仄的都叫做拗,
王力说的非常明白:普通五言的第一字和七言的第三字即可不论平仄,也就无所谓拗。只是为方便起见,不管二四六或一三五,任何地位,不合平仄的都叫做拗。王力的结论并非说这普通五言的第一字和七言的第三字不合平仄就违反了今体诗的格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21-7-8 10:49: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力识别古体诗的基本方法,既不是律句的多少,也不是拗句的多少,而是古句的多少。具体说:八个诗句中,全部古句者为“全篇古体”、四个〔含四个,相当于一半〕以上者为大部分古体,三个古句〔近似于三分之一〕者为半古半律的古体诗。

……
这方法太机械了,不知王力何处这么说的,区分古近体,不能光看平仄,还要看对仗,盛唐蜂腰体律诗多,前半不对仗,不合平仄,后半对仗平仄工整,即前拗后谐,这是古人创作拗体的方法,而不是按律句个数去创作,判断古近体也要按创作方法去判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21-7-8 10:56: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判断古近体方法可用于唐诗分类,对现在人则不灵,现在人打死也不去破律,你一说他平仄不合,他就琢磨改,又怎么会去创作半古半律的变体律诗。

点评

    王力先生用古句识别古体,在《汉语诗律学》里白纸黑字俱在。先将王力先生原文截图上传到此,大家自己去看吧,至于那些平仄句式属于古句,大家自己去查核古体例诗的实例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7-8 11: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主题

589

帖子

808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256
贡献
1620
金钱
3356
 楼主| 发表于 2021-7-8 11:4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遥远的筑声 于 2021-7-8 11:55 编辑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21-7-8 10:56
判断古近体方法可用于唐诗分类,对现在人则不灵,现在人打死也不去破律,你一说他平仄不合,他就琢磨改,又 ...

    王力先生用古句识别古体,而不是用律句和拗句的多寡识别古体,这在《汉语诗律学》里白纸黑字俱在。先将王力先生原文截图上传到此,大家自己去看吧,至于那些平仄句式属于古句,大家自己去查核古体例诗的实例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主题

589

帖子

808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256
贡献
1620
金钱
3356
 楼主| 发表于 2021-7-8 11:4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遥远的筑声 于 2021-7-8 11:51 编辑

北山君。我的图片已经压缩到很小了,两百多kb,但还是传不上。请帮我解决这个问题。

点评

我查了一下,单个图片小于500kB,单日总量不超1MB,你是要上传王力相关论述吗,你告知在那章那节即可,我有书和电子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7-8 12: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21-7-8 12:21: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遥远的筑声 发表于 2021-7-8 11:43
北山君。我的图片已经压缩到很小了,两百多kb,但还是传不上。请帮我解决这个问题。 ...

我查了一下,单个图片小于500kB,单日总量不超1MB,你是要上传王力相关论述吗,你告知在那章那节即可,我有书和电子版。

点评

汉语诗律学上海世纪出版社第440到443页。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7-8 12: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7-8 12:2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温柔的风 发表于 2021-7-7 21:42
王力这里应是漏掉了一项----一韵到底,大抵是前面讲律诗时便已明确了这里就无须赘言之故吧,但也给了一些 ...

像“一韵到底”“不用邻韵”等韵律不必列为区分古近的标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主题

589

帖子

808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256
贡献
1620
金钱
3356
 楼主| 发表于 2021-7-8 12:35: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遥远的筑声 于 2021-7-8 12:42 编辑

  王力的各种拗句的名称,的确是权宜的方便说法,但是,王力有确切的定义吗?没有。〔哪一位朋友说有,请引用原文〕

  为什么王力先生不能给律句和拗句给出确切的定义?是因为王力乃至清代大儒全都不知道拗句的内在规律,不知内在规律,自然给不出律句和拗句的确切定义了。


  正因为王力无法给出律句和律句的确切定义,自然无法利用律句或拗句的多寡来区分近体诗和古体诗了。所以他只能另辟蹊径,用古句的多少来区分律诗和古体诗。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举。


  利用古句区分近体诗和古体诗,行得通吗?逻辑推理也好。事实也好,根本行不通。这就为王力的平仄系统奠定了自相矛盾的逻辑基础。对此,我将另文专论。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目前我们要落实一个关键性的问题,王力是用什么方法区分近体诗和古体诗的?我认为王力是利用古句的多寡,主贴已经有详细的论论证。


  朋友们如果认为王力制定了其它区分方法,请引用王力自己制定的具体平仄法则。诸位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而是完全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区分近体和古体,那就对不起,我要知道是王力制定的具体平仄法则,而不是其它任何人制定具体平仄法则。任何其它人制定的法则,我将不予理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7-8 12:36: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21-7-8 12:42 编辑

近体律诗,以七律为例,的判别标准:1,七言八句,2,中间两联对仗(颔联也有要求略宽,或者个别偷春体)3,平仄粘对合律(包括使用拗句和特殊拗句)(含变体折腰体)。
古风式律诗也属于律诗,并不属于古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主题

589

帖子

808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256
贡献
1620
金钱
3356
 楼主| 发表于 2021-7-8 12:3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21-7-8 12:21
我查了一下,单个图片小于500kB,单日总量不超1MB,你是要上传王力相关论述吗,你告知在那章那节即可,我 ...

汉语诗律学上海世纪出版社第440到443页。

点评

王力识别古体诗的基本方法,既不是律句的多少,也不是拗句的多少,而是古句的多少。具体说:八个诗句中,全部古句者为“全篇古体”、四个〔含四个,相当于一半〕以上者为大部分古体,三个古句〔近似于三分之一〕者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7-8 23:36
这不是讲“古风式五律”的内容吗?“古风式律诗”还是属于“律诗”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7-8 12: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7-8 12:47:24 | 显示全部楼层
遥远的筑声 发表于 2021-7-8 12:37
汉语诗律学上海世纪出版社第440到443页。

这不是讲“古风式五律”的内容吗?“古风式律诗”还是属于“律诗”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主题

589

帖子

808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256
贡献
1620
金钱
3356
 楼主| 发表于 2021-7-8 12:4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遥远的筑声 于 2021-7-8 12:50 编辑

  王力用古句区分近体诗和古体诗是可操作性的,可以落到实处,不会产生歧义:这个方法就是;古句不能超过三分之一。超过三分之一就是古体。




  而目前朋友们引用的王力所谓区分法则,是不可操作的,其中的平仄法则充满不定性,只是抽象的总原则,而不是具体平仄法则,根本落不到实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主题

589

帖子

808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256
贡献
1620
金钱
3356
 楼主| 发表于 2021-7-8 12:5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主贴里已经说明,王力从来没有给出区分近体诗和古体诗的具体平仄法度〔谁要说说有,请引用原文〕。他只是在古风式律诗里制定了一套识别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可行性法则,显而易见,这方法是可用引申为通用法则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7-8 12:5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21-7-8 13:03 编辑

微信图片_20210708125420.jpg

应明确:古风式律诗,属于近体诗。
入律的古风,还是古风。如王维“桃源行”。
划分古律的标准,只能按照王力的律诗判定三要素,而不是拗句的句数。
只有一点要注意:原则上永明体属于古风,但永明体诗中也有纯粹的律诗。把它们叫近体不合乎唐近体的定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3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1-7-8 13: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力的标准是明确的、完全可行的,请不要自行制定古律标准,制造混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21-7-8 23:36: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遥远的筑声 发表于 2021-7-8 12:37
汉语诗律学上海世纪出版社第440到443页。

王力识别古体诗的基本方法,既不是律句的多少,也不是拗句的多少,而是古句的多少。具体说:八个诗句中,全部古句者为“全篇古体”、四个〔含四个,相当于一半〕以上者为大部分古体,三个古句〔近似于三分之一〕者为半古半律的古体诗。

……
看了孙先生提供的王力相关论述,觉得与孙先生的说法完全不同,王力说的是“古风式律诗”表现有三种,第一全篇古体(即八句全是非律句,或古句或拗句),第二大部分古体(八句中有五到七句是非律句),第三半古半律(八句中有四句是非律句)。

   古风式的律诗仍然是律诗,即赵执信说的近中之古。孙先生可能是把王力说的全篇古体等措辞误解为王力把古风式律诗说成古体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7249

帖子

2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1233
贡献
7954
金钱
10415
发表于 2021-7-9 00:24: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风 于 2021-7-9 02:17 编辑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21-7-8 23:36
王力识别古体诗的基本方法,既不是律句的多少,也不是拗句的多少,而是古句的多少。具体说:八个诗句中, ...

用律句的多少或古风句的多少去划分古风还是律诗确实是非常简单粗暴的说辞,譬如入律的古风,即便是大多数句式合律甚至是全部合律都会被归为古风,如王勃的滕王阁,入律的古风最明显的特征是转韵;

又如凡出句用平脚者,和律诗最相违异。即使在古风式的律诗里,也没有用平脚的出句。其中要算孟浩然的《听郑五愔琴》的平仄较为近律,因为第二字和第四字平仄是相反的;然而全篇不用对仗,所以非律。韦应物的《有所思》,颔联用对仗,孟郊的《酒德》,中间两联都用对仗,然而同字相对乃是古风的派头,所以也不是律诗。--《古体诗律学部分》第三十二节 古风式的律诗
可见,诗体的分类是个复杂的系统,律句的多少或古风句的多少去划分只是其中之一,哪有什么具体的平仄法则和量化标准?大类而分只古风、格律两类,大类之下又分小类,又有正体、变体、别体之分,又有正格、变格之别,又有以时分、以地分、以流派分等等,这些以前就讨论过了。

孙先生到底想干什么?为近体定个量化标准?或是把水搅浑了为所谓的天足律铺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5 01: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