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远山绿叶 于 2021-4-27 13:57 编辑
七绝 以诗代序 诗网缘何愁互动,欲之本领却难来。又因懒惰贪偏学,任性相随转炫才。
诗意、灵感与即兴之难易(2) ——远山绿叶在此互动写诗案例
无力富家能富文,精神力量益人群。但凡笔下存风骨,匕首投枪抵万军。 希望朋友常到这里来,抒发意志,抖擞情怀,共同振兴诗坛。 首版这话实在,说透其中甘苦,也点出了希望之所在,为何不来做老弟的挚兄,相做投缘客,同擎明玉壶?期待!倒是今天有诗友告知,说一个须知被删了,果不其然,如同断了此新版块的根,尚不知是大浪淘沙所为,还是论坛所为,发了微信给首版大浪淘沙,也还没有回音,能否请首版老兄惠通一二?---- 邪风如可正,不怕费功夫。只怕无机会,人人非玉壶。 从几天来,在此论坛溜达与互动来看,朋友这首词,令我拍案,生动形象,清新扑面,尤其这情景写得活灵活现,从场景的美,动静的美,到人物情调,姿态,心理活动的美,都充满交织的欣赏价值,既与自然和谐,又与自我生辉,既健康稳妥,又俏皮恬适,值得推精,唯觉题目可去掉“遇雨”二字。附和几句,助个兴,--- 谁遣春来,东风一到花无数,不留也驻,巢看墙边处。 才惹低头,又惹眉梢妒,偏不顾,柳丝先怒,一趟蛮腰舞。 谢谢领导,“支持远山版主的创意。对目前论坛现状,开展严肃的批评,是应该的,这有利于诗词的繁荣与发展。不过,切不可急于求成。对古典诗词,绝大多数诗友都是刚刚入门,批评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以不打击积极性为前提。只是个人的一点想法。”这样说,非常中肯,有见地,有远识。 并且,这并不是个人看法,是由领导说出来,却代表了众多热衷且认真对待写诗的诗友的心声,也是稍有文化良知,致力于文化道德进步,艺术态度回归正轨的,一切创作和欣赏者的心声。我想咱们都是这一心声的其中之一。 唯这种心声不受玩世不恭,痴迷于空虚懒惰,无所事事,又想沾点艺术荣耀的一批人的欢迎,毕竟如此就要改变他们所需要的现状,揭穿他们赖以存在的歪风邪气环境,并把他们推向重视修养,努力进取的境地,也因此用鱼目混珠,浑水摸鱼,打发时光的日子,就意味了终结。 正是这样,也不符合办网者的利益,至于初学者,在这样的环境中只能走歪,而不可能有其它好的结果。文艺批评虽属于严肃的学术范畴,涉及工作方式方法,但最终属于观点观念合理与否问题,与环境比较,批评仅仅能尽一份力量,方式方法并不能抵过普遍的环境影响,而解决环境内在的实质和初学者走错路问题,才是根本性矛盾。 这就是说,方式方法固然重要,却是次要矛盾,根本还在于转变观念,这是主要矛盾,因为错误道路上,用什么方式方法都不好使,不在一个路上,任何外部干预的方式方法不起作用,哪怕再好的方式方法,也因观念最终不在一起,而被混淆为不对路,注定遭受不应有的指责,并被一个任性自恃,愚昧无知,麻木不仁的主观需要现象,混同为另一个自以为是,唯我独尊,居高临下的主观“拍砖”现象,于是严肃批评也成了过街老鼠,反而浮夸才变得理所当然,才让人好接受,这是把是非弄颠倒了的结果。 我搞了几十年的文化研究,一直在主张不要让文化成为利益追求的牺牲品和附庸,不要被致富中的急功近利习惯观念,左右到干文化也如此这般,要走在文化自身的规律上,要重视文而化之,而非文而不化。本来人富了,有闲了,可以拿起笔抒发一下精神需要了,而且精神本身就是修养的反映,哪成想近十余年来,随着富起来的人越来越多,这样的人也越来越多,却纷纷一个个成了打肿脸充胖子,涂脂抹粉的虚荣谄媚,市侩逢迎之徒,倒毁的是精神修养和灵魂信守。 几十年来,通过结合文史哲经党军政法心教艺德诗书,包括社会治理和发展,中外文化和语言对比等方面的研究,来解释诗歌创作和欣赏的联系,并基于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立场,同时结合自己的写诗经验和对古今脍炙人口的分析和论述,用广泛调查研究方法和对几千首诗友的诗进行具体指导的方式,阐述了一系列写诗实践论,期望减轻一些诗词爱好者对写诗天赋的压力,以便满足人人都能写诗,都能把诗写好的愿望,这本身就是对初学者最有利的,且总在论述我提出的“换着说话”和“换出美来”的写诗理念,以及所需要的修养,方法和功夫,就是因为总面对新的环境,新的人,而被这些情况看成不如浮夸好,反而浮夸,一味追求人气倒是实事求是的。 这跟致富一样,是追求写诗的鱼目混珠,滥竽充数,最终以成王败寇论是非的文化腐败心理,已经不值得针对个别地进行文艺批评了,而应该针对大的普遍现象进行改革式引导。是这才有了我到这里来,并把一个死版块改成了以合理互动为主轴的,立足于尝试性严肃开展“评点写论”,以便聚焦于写诗实践能力的真正提高,而不做表面文章的一个特色、个性新版块。 遗憾的是,如此这般的一个《版块须知》竟被论坛无理地删掉了,这种简单粗暴,没有调查研究,直接进行主观武断的做法,已经宣告不良环境的胜利,不再是严肃文艺批评怎么开展的问题,而是无法开展的问题,更不是改变急于求成的方式方法问题,而是如何保证不与之同流合污,以防被逐渐同化的问题。 再次谢谢领导理解,话说得多一些,易于交心和交流,我现在正考虑退出,一个平台不给力,腐朽和无知到了这个程度,除了做附庸,别的没有出路。几句思考和心得,-- 为何致富反悲哀,中尽批批腐败才。个个灵魂频失守,窝窝动物乱成灾。 虚荣一片浮夸盛,远见无踪短视来。现象充当真事实,文而不化主平台。 朋友这样评,合我意,重视真实具体实践过程,先会有啥说啥,把人语人话说好,然后才叫写诗,我管这叫“人诗合一”,也叫“换着说话”,“换出美来”。 本着的就是,不憋诗,不呻吟,不忸怩,不造作,区别主观欣赏和客观审美,充分体验实践甘苦,按写诗规律写诗,不按没边没沿的肆意欣赏写诗,杜绝古今人云亦云陋习,打破固有的不关痛痒,没有实际意义的评价语言和模式,杜绝用堆知识技巧,以显摆炫耀之心,当真情实感,要用实践引导欣赏,用实践指导实践,把理论指导实践和实践出真知统一起来。 多少年来,我的写诗实践论,有两千多万字,就是这么写成的,每次写诗评诗都是一次追踪来龙去脉的审美体验和调查研究,仅提供给诗友的约评,这样的一个个案列也已有几千次,并形成了几百万字。 正是这样的原因,才在此用一个死版块,改成了“评点写论”这个新版块,并把这些意思,写进了两个《须知》和一个《规程》,作为对这个新版块的发展指导和指向的目标,可惜论坛把最重要、最代表根的那个《须知》删掉了,等于直接毁了这个新版块,不仅堪谓主观武断,更堪谓腐朽无知。几句体会,-- 同是写诗人,难逢笔下真。滥竽充雅响,鱼目混珠陈。 更有投机者,稀无取巧因。浮夸安不盛,碌碌出妖神。 前面朋友的“估计”,说的有道理,不过,“吓坏了”要分人,至于到了“误会消除”,我还是那样,由此可沟通一下。我该怎么样,做出什么选择,跟他们没有任何联系,而且这个岁数什么都经历过,什么都看得清清楚楚,对任何不好的事情,没什么可在意的。 我在意的是研究,没时间和精力浪费,不管好事坏事,只要能充实我的实践论探讨,多寻求一些分析和阐述案例,例如,怎样让人人都能享受写诗实践论的快乐,写诗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环境作用的好与坏,历史传承的利弊,自学与师承的对比,创作过程中各种问题的洞察和阐述,诗歌未来的前景分析和预估,等等,与这有关系就能适宜我,非此我这来这里瞎耽误工夫干嘛? 研究不都研究好事,更要研究不利,特别是遇到的阻力和坎坷,这些都是宝贵的素材,至今不知有多少人物和现象,进入了我的论稿里,所以我总是有事做,总感觉时间不够用,没有像空虚懒惰,消磨时间,拿逗逗人,捞个彩头,或出出气,当饭吃,要么生活不如意,就上网上来,蒙蒙人,充大头蒜,填补一下自卑,等等,这都是不自信,无能的表现,是无所事事,不肯学习和努力的结果,这不是在写诗论诗,而是糟践诗文化,也只有这样的人才好脸面,赚眼球,刷存在,满足不了就气急败坏,并且什么人找什么人,我浮夸你,你浮夸我,还挺欢喜。 我不仅能做到我的事我做主,而且一生到此是敢这么过来,也就是这么过来的,对上级可搞验证,对下级可搞调查,不是随波逐流,见利益就上的人,反而是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人,故只有我可撼动的人和我蔑视的人,还没有可撼动我,可打倒我的人和物,因为还没有人能找到这样的理由。 这是一种活法,俗谓“耿直做人”,不好听叫“穷耿直”,“跟不上时代”,好听叫“嫉恶如仇”,“爱憎分明”,再好听就是像照妖镜和试金石一样的活着,我信唯物,信规律,信人有开悟或有报应的那一天,知不知我者,只要跟我打过交道,二十年以后都会明白。这个像不像吹牛?不信,就听着玩吧。说几句自述,-- 世间腐败我无染,乐以忧怀当性情。身做小官非苟且,手培重吏向忠诚。 读书到老归偏好,入睡从来要过更。不叫文章堪喂狗,却因化字属人生。 朋友说的还是很在理,有当今所奉之道,但我看现实则以看到实质为轻松,看不重随波逐流,反而看重独善其身和身居闹市而不扰,不以转变现实为目标,却以促进现实改善为己任,在这个平台上亦如此,它到底怎么样不去管它,在这里就要同平时生活中一样,必须在我能力范围内有所改善。 能力不及也不痴心妄想,越俎代庖,能力所及必须改变向好,且当仁不让,绝不让能力被人阻障和当猴耍,这上可以为人做嫁衣,唯不允许不改善,同时需要对自己有不高估,也不低估的客观态度和自信心,既不能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也不能自我贬低。 所以,我更看重实质和谐和做成事情,不要表面和谐和一无所成的你好我好大家好。和谐不是买来的,等来的,哄来的,蒙来的,盼来的,是从能力大小之间相互斗争和配合中得来的,没有斗争意味没有能力交集,没有配合意味没有未来。 也是这样,人与人之间总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联系,一旦斗争走向配合,人和人才有乐趣,不是知己也是知己,才不会有把自己的无能,反寄托于他人身上,因此造成颇感失望的局面。真正的开心,不是任何规避逃避,而是因能力所及,带来的一种对人对己都有成就感的快乐体验。 当今享受这种快乐和开心的人并不多,更多人的快乐和开心,都逃不出自己蒙自己,属于自我麻醉或麻痹,原因就在于要么高估了自己,要么欲望大于能力,要么自以为有能力而没有地位和舞台,实际都出现了不合理自我意识和自我定位不准问题。 能力是要留有余地的,只有如此,任何能力才都能做到游刃有余,而倍感轻松快乐。可惜的是,在攀比如潮的时代里,这一切和谐都被打破,也就成了把一切事情倒了过来,拿不正常当正常,拿不和谐当和谐,就如这个论坛上的拿浮夸当自然,拿一知半解当自恃和任性,拿看到现象当看到本质,到处颠倒主客观逻辑,等等,这让今天俨然成了一个反着来的社会。 这种情况,只有去研究,而不是老觉得被别人盘着。开心不是无端的,也不是怎么想就能怎么有的,而是一戳到底,认清本质,看自己能要什么,要的了什么。 我的经验,自打干工作那一天,几十年来总感觉防不胜防,但从来不会防人,也不当回事,别人动心眼,我低头读书,别人登着我上去了,做好人可以,只当我对这个社会的贡献,并不妨碍我读书和研究事情,要是不好,就要揭穿他,把他拉下来,这时论诡计和胆识,读书人只要不是呆子,就一定有的是办法。 这就是能力,也是快乐。想一想,最终是谁防不胜防?要信邪不压正,可是光有正,而没有斗争的能力,正又何来?老以为正,却老失败于人,这种情形下不见得正就是正,说明错估了自己也不一定。 错估下,除了用另一个错估来掩盖,没有别的办法,恐怕这时能做到的,只有取自于主观而偷换快乐,绝不可能有客观上,被一切东西都打不倒的开心。亦几句体会,-- 是春无处不花开,四季何曾只独来。雪地可观梅正好,云天更得雨难猜。 八方料事须睁远,一处失能频见哀。要信人人皆硬汉,除非坐井说天才。 这样学诗写诗是正路,很能指向诗之三昧,但正不意味没有谬走,真理与谬误仅仅是一层窗户纸之隔,越接近三昧,将得自然之法,出无形,入无影,此即谓雅俗端正之法,或者说,雅之极,贵俗,俗之极,贵雅,去看看我刚刚特地贴出来的一篇论打油诗的文字,体会一下,好不好?--- 劲松何立险,亦可立街边。杨柳人人见,危岩不拄天。 这首诗如对大地的亲吻,含蓄之中又很有联想力,似闻到一股蓄势待发,正欲喷出的泉,“话说着相遇”几个字很重要,虽叙事不以实,在情感上诗的味道出来了,不妨就加强一下叙事,以强化抓人感人的效果。 诗总是要有普遍欣赏的,不仅在于写给自己,写给心领神会者,还要写给未有交集而因此交集的人,那么用什么来交集,不仅是炙热的情绪,还应该有亲切生动,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感性形象。这是进一步的事,不影响此时也是一首很不错的诗。 诗吟心所感,亦咏眼当前。二者能兼有,闻之动圣仙。 与朋友说几句感受。但凡有文化之心,就不给他人以情绪回敬,反让他人有话说,并得以从中满足,还是应该做到身居闹市而不扰,而且非闹市就练不出来,不可闹市受扰,还幻想高高兴兴,任何时候都要自己做自己的主,不然就很可能让自己变得扛着美好的愿望,成了玩世不恭的人,实际还属于了同流合污。 推而广之,世间总有有向往有追求和无所事事的人,有人觉得时间不够用,有人时间多得只好打发,不知不觉中有人成了君子,有人如同小人。要明白,君子不是斗不过小人,而是不斗,要么没这爱好,要么没这时间。 因此,君子总能独善其身,不愿给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只有在利害选择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要么君子无以生存,要么不斗小人就不足以拯救周围世界,君子才会选择与小人斗争,否则随便与小人争斗,闹得周围世界风风雨雨,沸沸扬扬,君子与小人何异? 也因此,君子不要学小人那样只图一时痛快,上了当似的学着玩世不恭,油嘴滑舌。君子和小人都有嘴巧而能言善辩的一面,但小人叽叽歪歪,似是而非,不怕事大,不怕下三滥,以制造自私自利影响为特点,君子则以息事宁人,一针见血,一剑穿喉,并置之于死地为策略,不做捅痒痒、逗咳嗽之事。 这还可以见诸写诗。一个人的诗风要想没一点生活的影子,是不可能的,不管是憋诗、呻吟,还是写出来两层皮,貌似与生活没关联,可这蒙不了行家里手和有锐眼的人,既然写诗,还是要从人身笔头两方面,都养一养诗文化为上。 文字不是嘴皮子,毕竟费时费功,应该尊重每一个文字,这既是尊重自己,也是尊重别人,包括看到文字的人,同时也是不给不尊重文化的人以机会。 一个人只有靠施展能力才有释放感,并得以轻松自如,不是靠此外的任何争论,解释,矫情来维护,即使有必要用到后者,也不应放在维护上,或吐槽上,而是有观点有论据的说明道理,解决问题,能沟通就沟通,不能沟通就拉倒,总之都正是能力的反映,永远不可用能力之外的东西,造成放着能力不用而贬低自己。 两天来,看出了朋友的真正情怀,写诗也很好,说话也有内在不错的观点,无非生活经历经验使然,就是有一些看问题的自我小矛盾,尚不知道解不开的一些矛盾,正是写诗的很好素材,是完全可以用诗一边吐露,一边随着思考和认识成熟就能够解决的,这么好的底子,要是结合不到外部能够超越他人的表现,反而流于和他人一样的做法,未免太可惜了。 朋友对这些说法怎么想,由朋友定夺,总是人各有志、有好、有习,这些仅帮助一下思考,不是强加,也不是争论,是看到好的一面,就总想珍惜珍惜。几句,-- 芜田废地见人才,爱惜之心即刻来。它日垦荒须义士,安如庸众复曾哀。 玩笑可以这么说,“这世界,能比我写的好的人,全中国应该不超过100人”,我也喜欢敢说话有信心的人,且本身就是个谈笑风生的直肠人,但一定要有事实依据,不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不可下主观判断,也无法拿一些擂台奖项、地位光环来说事,何况“好”这个字不易判断,也没法判断,比如《大风歌》与《静夜思》,哪个好,哪个不好,谁压过谁? 用“有无”来论,或许更好些,毕竟这是有无创造的区别,像有没有对自己的一首诗,不经意间让几千人都能随口说出来的体验,同写了一辈子诗却没人记得,这之间就是有无的差异,是客观上可以证明谁好过了谁的。 前面朋友说:“绝句是格律诗的最高巅峰”,这也是主观,是古今某些人云亦云,没有依据。在写诗体验上,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说哪个难,哪个易,但没法一概而论,即使从技巧多寡考虑,仅凭绝句可以不用对仗,用对仗和不用对仗就有了差异,哪个是高峰?这些都是实践的形式和类别问题,除此无它,这方面没法纠缠,一纠缠反而不好,学无止境,实践也无止境。 这个版块,是实践论的版块,这在《须知》里是写清楚了的,照这上说话,才有利于咱们今后的发展,要不就成了逗闷子了,版块就活不长久。我还是期望在这里把话拉长了说,也不管我在不在这,有大家一个能实际敞开心扉,轻轻松松,专注于写诗实践探讨的地方,比什么都好。几句,--- 一片生机诚共存,若无关系也无魂。历来花草分良莠,让渡当春何以尊。 这个认识基本同意,是由浅入深的问题,唯不可下断语。一个人断语太多,往好了说,是比稀里糊涂的人聪明的表现,往坏了说,会限制自己进一步发展的思路和探讨,并桎梏实践,还容易让认识和目光,停留于割裂、片面、孤立和静止状态,也就离盲人摸象,偷换概念,牵强附会,强词夺理,直至把表面现象当事实,倾向自我主观维护,不远了。 我特地贴在这里一篇论打油诗的文字,还是要看看,正符合朋友重视打油诗的理念,只要分清一个类,另一个类也不会含糊。朋友已经到了写诗实践的一个关口,所以才会有这样那样的断言和判断。 人是观念的产物,学习无止境,认识就无止境,认识无止境,人就无止境,发展就无止境。干什么,都总是离不开一个个关口,一次次经验的突破,包括从学识、实践、到人,这是一致的。---- 举止言行通浅深,总于浅处少真金。人人浮欲都堪此,岂可凭之言有音。 朋友还是不要摆出这种无所谓的样子,不好,这是在进行自我维护性质的暗示,不利于彰显写诗的人宽大胸怀。人与人总是要互相尊敬,互相提供看法,然后才有互相交流,互相取长补短,才有为了进步而互相说话的必要, 我既然能提供这么多话,朋友就不可应付,将心比心,一尺一丈相敬,总没有不好,并非朋友说“我的确一目十行”,我就信了,也并非朋友说“但只能看十行,下面就消化不了了”,我就以为是真的,无非是顶到小矛盾了,哪有遇到与人为善和受他人尊敬,还说“太长啦”?这都不是朋友的真实想法。 朋友曾讲过“先说好人语人话。”我就非常赞成这样的说法,诗要这么说,日常用语也要这么说,都不能模棱两可,都要真诚对待。---- 野上荠花迎水早,初春怒吐过田苗。三秋不见禾中影,好盼还如当日娇。 首席这首词,感觉味道很浓,有品头,上片尤足,至下片则觉加工不够,“梧桐”即使真实,即使用于意境中,与意思表达,也无增加和助益,等于白白填了字数,“独自个”不如换”缺解意“再品品。有心事,不好入睡,本是自然,是不是独自个,都一样,但有无解意,却是另一番洞天。这几句顺口助兴,-- 尚有余冬滋味,几多寒气。使人途上暮和朝,来往仍无异。 我到街头如是,心头非矣。放开怀抱吐衷情,诗兴和诗意。 旧作要拿出来,一定得是自己最得意的,千挑万选,不是随便翻出,否则是在自我珍惜中把不知不觉的进步,拉成不知不觉的退步,这个要小心。这首是胡乱思维,胡乱写,想到哪是哪,不要这样,这不是写诗,是凑句子,一定要该写则写,不是想写就写,要情和语都自然如泉涌,非此便不写。 写诗不都是有诗出来,大部分情况下,是付诸于诗情,也就是熏陶和体会,就是读别人的诗和论诗文字,这是养泉的过程,以便知道和形成怎么把纷纭复杂的生活,凝聚为厚实饱满的泉,有了泉,就不缺出口,也就不缺有诗写出来,写诗是吐露,不要把写诗当做表现自己,否则是不自知的逞能和丑陋。 他人永远是自己的镜子,也是练舞的素材和舞台,离了这个,都是急功近利,必然带有天生缺陷,像直眼达子,我行我素。自以为是,没眼高低,闲话连篇,感性行事,思维不整,漏洞百出等任性自恃现象,都出于这些缺陷之中。 爱奉献的人,乐于助人的人,不说闲话的人,都是有本领的人,没有本领也做不到这些,正是奉献让人成就了本领,并充实起来,反过来也才能如此,这是一块试金石和照妖镜,自己体会体会,也多看看外面,好人坏人都是怎么来的,有真本领和没真本领有什么区别。 也是这样,爱读书的人,有实际行动的人,才不是死记硬背的人,才沉着冷静,不随波逐流,而且善于进步和改变,也有自己的定力和主见,知道哪出哪入,什么东西从什么上来。 去到处看看这个论坛的各个版块,不难清楚,若不看一个人的互动,你就可能被他写的东西打眼,只有互动好一点的,诗才写的好一点,凡互动应付的,说闲话的,表面看是懒惰,或因少本领才说闲话,其实都是不好学习,又自私自利,而眼拙和没思考造成的,如此评论他的诗也就没有价值,除了称一点浮夸,也就只有浮夸的人,才配得上这样的人,这样的诗。 把我说的这些,动动脑筋,要避免再狗熊掰棒子,要不折不扣落实到行动上,看看你会有什么结果,一旦有借口,一旦做不到,就问问为什么,是哪里问题。 ---- 人人出息自何来,不做人人便是才。混迹其中皆俗客,常人堆里只嫌猜。 33、七绝 做事 复龙家小院在其《大叶杨叹》下讨论 每天借这个版块,多抽出点时间,好好练练自己,先注意把别人的东西体会足了,通过有理有据的优缺点观察和分析,而且要考虑周全,严密,没有说话漏洞,下了评语,再来对照我的东西,在下面写评论,注意体会有什么新感受,一定要避免感性发言,每说一句话,都要想到相反的观点是什么,对多少人有益,别人有什么反应,能不能接受,总之不能只顾自己说话,文学文化的脑袋都是这么练出来的,也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汗水,一分收获。-- 千万莫当常里人,平平淡淡眼无真。无非适合生存事,除此皆归跳大神。 朋友这首诗写得很形象,也很生动,有讽刺意义,把三脚猫逮不着老鼠,去拿“勾腥”充饥的样子写出来了,手法也很活,很像来过这里的一个“新手上路”诗友,不错。 如果朋友是特地把这个讽刺,送给这个新版块,将不胜欢迎,既对这个版块是个激励,也是对到此不懂得文艺批评,却善于说闲话的一些人,以诗意做出的善意提醒,不错,谢谢。 唯有一点期待的是,希望这首诗,能把两个形象结合现实,从生活认识分出层次,有作者显著的意识倾向和明确的象征内涵,让写诗从思想上,而不是个人一般看法上,深刻起来,以扩大艺术表现力和影响力,并突出作者的定位和站位意识,如此便不再是简单的写诗了,而是完全的艺术创作了。 这首诗因为缺乏这些认识,最终反映为,三脚猫还是三脚猫,老鼠还是老鼠,那么就让读者以为,作者在拿非三脚猫,于诗后暗示自己,可是老鼠依然“气焰嚣”,这就有了自相矛盾,也就把这首诗导向了主观狭隘之作。 即,一旦凭主观想法来表达自己的认识,任何人都未必不是三脚猫,或那个老鼠,这对于艺术能力,说明还不懂得一些起码的艺术思维逻辑,除了皮毛形式,也就不能解决内涵的加工、提炼和具体处理问题,造成既缺乏艺术真实,也缺乏事实真实,反而让这般形象生动的写法,变成了白费功夫,与憋诗和呻吟无异。 此外。“嚣”不等于“嚣张”,“嚣”指动静,如“甚嚣尘上”,用于指气势,像“气焰嚣张”,须“嚣张”合用,不宜把嚣张省为“嚣”,影响约定俗成。亦几句,助个兴,-- 人人有欲不同求,理想消泯失远眸。闲话多多空附雅,到头还是一腔愁。 朋友回来吧,这里天长日久肯定是你的舞台,不是哪一个舞台都是认识和爱惜人才的,互相挤对还来不及,哪有多少可能让他驰骋,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朋友一边能说出写诗强过你的不足100人,为什么一边跟你这么做出同样判断的差不多有十四亿人? 大浪淘沙能这样直言不讳,正说明他是个好人,毕竟不是什么人都这么说,浮夸的有的是,爱听的话不都是好话,忠言逆耳,而且大浪淘沙我们俩合作,也是为这个版块考虑,这是公心,是对任何人都有好处的公心,当然就包括对朋友好。 朋友很聪明,也很有才,不要让情绪影响了判断。会说的总不如会听的,要做会听的少数之少数人,这才有事实证明艺过他人。--- 鲲鹏万里扶摇上,立足之根须不慌,一片散沙多给力,也无硬土半分强。 嗨,这才是一片瞎揣度,先谢谢朋友唯我担心,这是好心肠,不过朋友那个“天赐”哪去了?就这个认识能力?看问题不在表面,要洞察秋毫,当然不理解内情,也不应该怪。 我来说说情况,但不白说,要结合朋友的认识和本领说。这个版块是我们俩建立的,与论坛没关系,大浪淘沙是几个版块的版主,邀请我来,我想辟个新版块,办出点特色和个性,以便把我几十年进行的写诗实践论研究和经验,贡献给大家,为改变一下普遍不懂得文艺批评的浮夸局面,以及写诗缺乏真情实感,不能言之有物,信手拈来,又谁也不服谁的任性自恃,以炫耀为主的憋诗呻吟情形,出点力,让写诗立在地上走路,脚踏实地靠做人和修养写诗,也好体现中国诗歌人诗合一的良好传统,推进一下当今健康诗歌创作氛围。 我们俩一拍即合,他想改变一下不活动的旧版块,反正死也是死着,占着也是占着,就把这个死版块从原来的名称,改成了“评点写论”,当时我起的名字,有一个是“良师益友”,有一个是这个,他说这个更直观,也就有了这个名字。 这些总的意思,我都写在了两个须知和一个规程里,这才叫全中国没有见过的须知和规程,是用行动和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做出来的,我说与不说,它都是三个古今不曾面世的关于围绕写诗的章程。 朋友这么自信,为什么连见都没见过的东西,这么不敏感?可知它在中国诗坛这样的声明和举动,占有什么地位和高度?一个这么逆流而上的东西,如何入不了眼,还要揣度? 我是搞教育的,诗书文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以及文史哲经党政法,都在我的研究范围内,像朋友这样的现象,也都在我既识才,又识得可惜的地方之范围内,我用上百篇文字,几百万字都在从各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这些,就是想从全社会的普遍情形,到一个个人的特殊情形,来给这个时代做一下贡献。 想一想,为什么别人要跟朋友打嘴仗,或者扭头就跑,我则珍惜朋友,跟朋友耐心互动,还邀请朋友回来?人不怕有缺点,有积习,怕一点才干没有,把才干发挥到最大,缺点和积习也就没了,但恰恰囿于其中,什么才干都不可能发挥到最大。 大浪淘沙退出首版,是我们俩共同决定的,一是我要完全操作得了版块,有些版块功能对副首版还不具备,所以要调整,一是我们俩属于初次合作,我的要求,他也不十分懂,有时也在雾里,搞不明白,这也需要我来做这个首版,不是在旁人眼里看的简单的首版副首版问题,而是如何把这个新版块办出特色和个性的问题。 不这样,对我的研究和实践就没有联系,只能成为这继续是一个死版块,然后是我走入的关系。琢磨琢磨,这里面最适宜的合作点在哪里,是什么? 本领首先要靠锐眼和智慧的大脑证明出来,没这便算不上本领,况且本领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天赋仅仅为后天提供了一个机缘,后天不努力,不脚踏实地,多么好的天赋都会枯竭。 骆宾王7岁写《咏鹅》,白居易16岁写《赋得》,要是没有此后一生的积淀和本领来证明,这些东西会成为佳话,还是能传下来? 本领没法宣扬,也没法硬说是不是,有没有,完全不同于市场上,为了赚钱蒙人所做的那些广告,不能把这样的思维,弄成程式化,以为艺术也是这般,这是对艺术的亵渎。 我一直都在研究人人能写诗,特别注重减少对天赋的压力,包括揭开灵感的秘密,以便让人人都能明白和拥有永不枯竭的写诗乐趣,所以特别关注人的后天修养,以及对这方面的指导和解疑答惑,也就有了朋友看到的这一篇篇严肃规范,理性严谨的互动。 而且,这之中我一言一论,一个视角,一个观察,一个见地,都从古今没法抄袭,也没法死记硬背,都是见到什么就立马研究什么,并通过互动给出解释,就像对朋友三番几次这样,为什么别人做不来?稍有敏觉,便能问一问,做如此研究的,全中国还有第二个否?这个地位,是我嘴皮子一碰就能宣扬出来的吗? 凡事都要实事求是,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只有通过创造的有无,来论一个人到底有没有本领,不能当叶公好龙的人。一切本领都要靠背后的证明,来把本领托到前台,写诗不是姑娘比脸蛋,比花瓶,而是要看得到里外什么联系,到底有什么品质,如此评得好才能写得好。 评就需要锐眼和头脑,不是简单的知识搬家。没有锐眼和缜密的头脑,也就没有好学的态度,有也是选择性学习,不成知识搬家也不可能,如此带着认识和情感上的天生缺陷,懂得一点起兴、联想,起承转合,成语典故,有什么实际作用?蒙一蒙不会写诗的人,还得是文而不化的人,是不是刚刚好?如此又成了虾找虾,蟹找蟹。 真正会写诗的人,都是有情怀的人,从不屑于混在常人堆里,想的说的都是鸡毛蒜皮,而是气可吞山河,笔似投枪匕首,言之惊天地泣鬼神,所谓“入木三分”,“鞭辟入里”,“一剑穿喉”,哪有把这些认为是“天赐”的呢?要明白,大雁飞翔靠的是羽毛,但掉下来的羽毛,正是大雁淘汰的部分,不可把这当做天赐。 好吧,就说的这,这仍算我的一次具体情形具体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和一分为二的实践研究,朋友或可还说“太长啦。我的确一目十行,但只能看十行,下面就消化不了了,呵呵”,这不打紧。 我说这些,不仅仅针对朋友一个人,朋友这种现象有时代因素,不是个例,但对于朋友写诗,却有普遍中的个例效应,哪怕朋友不认可,对他人,尤其那些会听的人,一定有益。 最后,还是希望朋友回来,而且还要看到朋友的变化。----- 人有信心非可哀,流于浮躁则无才。群群小鸟飞天上,不是羽毛空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