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20-12-26 06:26 编辑
古今仄韵诗皆属于古风
自古仄韵诗特点是押韵是押仄韵(上去入)三声之一,但其上句句脚或平或仄均可。例如:
泰山梁甫行 魏晋·曹植
八方各异气【去】 千里殊风雨【上声】
剧哉边海民【平】 寄身于草墅【上声六语】
妻子象禽兽【去】 行止依林阻【上声六语】
柴门何萧条【平】 狐兔翔我宇【上声七麌】 杂诗七首其四 曹植
南国有佳人【平】容华若桃李【上声四纸】
朝游江北岸【去】夕宿潇湘沚【上声四纸】
时俗薄朱颜【平】谁为发皓齿【上声四纸】
俛仰岁将暮【去】荣耀难久恃【上声四纸】 登临海峤初发彊中作 南北朝·谢灵运
杪秋寻远山【平】,山远行不近。【上声十二吻】
与子别山阿【平】,含酸赴修轸。【上声十一轸】
中流袂就判【去】,欲去情不忍【上声十一轸】
顾望脰未悁【平】,汀曲舟已隐【上声十二吻】
七夕咏牛女诗 南北朝·谢灵运
火逝首秋节,【入】 新明弦月夕。【入】
月弦光照户,【上】 秋首风入隙。【入】
凌峰步曾崖,【平】凭云肆遥脉。【入声十一陌】
徙倚西北庭,【平】竦踊东南觌。【入声十二锡】
纨绮无报章,【平】河汉有骏轭。【入声十一陌】
衡山诗 南北朝·谢灵运
岩下一老翁【平】四五年少者【上】。
衡山采药人【平】路迷粮亦绝【入】。
遇息岩下坐【去】正见相对说【入】
一老四五少【去】仙隐不可别【入】
其书非世教【平】其人必贤哲【入】
齐讴行 南北朝·沈约
东秦称右地【去】川隰固夷昶【上声】
层峰驾苍云【平】浊河流素壤【上声】
青丘良杳郁【入】雪宫信疏敞【上声】
王佐改殷命【去】霸功缪周网【上声】
洛阳道 南北朝·沈约
洛阳大道中【平】,佳丽实无比【上】。
燕裙傍日开【平】,赵带随风靡【上】。
领上蒲萄绣【去】,腰中合欢绮【上】
佳人殊未来【平】,薄暮空徙倚【上】
丁香 唐·杜甫
丁香体柔弱【入】 乱结枝犹垫【去】
细叶带浮毛【平】 疏花披素艳【去】。
深栽小斋后【去】 庶近幽人占【去】 (上尾)
晚堕兰麝中【平】 休怀粉身念【去】。
元兢曰: 声有五声,角徵宫商羽也。分于文字四声,平上去入也。宫商为平声,徵为上声,羽为去声,角为入声。故沈隐侯论云:“欲使宫徵相变,低昂舛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固知调声之义,其为用大矣。
可见仄韵诗无论古律,都违背了沈约“前有浮声后须切响”的声律原则,所以古今仄韵诗应该皆属于古风,而不必考虑是否入律。“仄韵律诗”严格说来不属于近体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