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近体诗的对仗与非近体诗的对偶有什么不同?
作为名称,对偶也叫对仗,都为排比句式。产生于魏晋时代的骈文对偶句,是没有四声要求的,只要词义对偶即可;而到了六朝永明体诗之对偶,则要求除了词义对偶外,还要求四声相对。 晋代陆机(261-303)的《文赋》:“笼天地于形内 挫万物于笔端”,天地对万物,形内对笔端,可以说是四声相对而不是平仄相对。“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詠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前四句:秋对春,霜对云,就不讲四声相对。 到了六朝时代的永明体诗,其对偶句除了词义相对外,还讲四声相对了: 沈约诗《游沈道士馆》 秦皇御宇宙(二四平仄),汉帝恢武功(二四去上)。 欢娱人事尽(二四平仄),情性犹未充(二四去去)。 锐意三山上(二四平仄),托慕九霄中(二四平仄)。 既表祈年观(二四平仄),复立望仙宫(二四平仄)。 宁为心好道(二四平仄)?直由意无穷(二四平平)! 曰余知止足(二四平仄),是愿不须丰(二四平仄)。 遇可淹留处(二四平仄),便欲息微躬(二四平仄)。 山嶂远重叠(二四平仄),竹树近蒙笼(二四平仄)。 开衿濯寒水(平平仄平仄),解带临清风(二四平仄)。 所累非外物(二四同去.),为念在玄空(二四平仄)。 朋来握石髓(二四平仄),宾至驾轻鸿(二四平仄)。 都令人径绝(二四平仄),唯使云路通(二四上去)。 一举凌倒景(二四同上),无事适华嵩(二四平仄)。 寄言赏心客(平平仄平仄),岁暮尔来同(二四平仄)。 可见永明体诗运用四声已讲二四节点平仄相对了,这与魏晋时代的骈文对偶大有不同。当永明体再过度到唐近体诗时代时,在对偶句于平仄相对就更严格了,人们在提法上就把对仗句与对偶句区别开来,近体诗讲平仄对仗,而非近体诗则只讲对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