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26|回复: 55

中国龙真实的存在过

[复制链接]

149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73
贡献
21212
金钱
273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8-24 20:3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20-8-27 16:50 编辑

除了恐龙,中国人说的龙到底存不存在?我们一直都把龙和凤说成是神话。
我大半生也认为是神话。
退休以后认识发生了改变,认为它是存在的。于是搜集各种资料,编了一本书。打印了几本给一些朋友看。
但是手上没有实证,总感到心虚。
2019年,春节去贵州旅游,在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看到了一块巨型化石,让我震撼,在那呆呆的看着,与家人讨论,这不就是民间所说的龙吗?
   1996年出土于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县新铺乡“新中国龙”。经专家精心剥离,龙首上竟惊奇地出现对称的一对“龙角”,与神话中的中国龙非常酷似。该化石保存得非常完整,总长七点六米,其中头部长七十六厘米,颈长五十四厘米,身长二点七米,尾长三点七米,身宽约六十八厘米,头部呈三角形,嘴长四十三厘米,头部最宽处大约三十二厘米。龙角从头部的最宽处左右两边长出,双角对称,长约二十七厘米,略显弧形,这对“龙角”在龙头上翘出,酷似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龙的形象。 出土于贵州关岭新铺的“新中国龙”化石头上的两只“龙角”,为我国首次发现,为古代传说中长角的神龙提供了实物佐证,将为中华民族关于龙的形象起源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有重大的科学和历史价值。
   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共有黄氏新中国龙、美丽瓦窑龙和朱氏瓦窑龙三个种类,而已发现的新中国龙化石中又只有这条头上长角,虽然它不像艺术形式中的龙角繁复,但它向人们展示了龙首长角的原形,因而弥足珍贵。
   在发现新中国龙之前,考古专家们一直以为,龙只是神话中虚构的生物,现在,新中国龙的发现,改变了这一事实。
   龙是真的存在的,但是龙存在的年代,太过于久远,以至于人类只能见到它们的化石。恐龙时期,生物经历了一次大灭绝,很多生物因此被长埋于地下,而人类又发现了多少种远古物种呢?人类文明才出现了一万年,而地球有着46亿年的岁月,还有很多人类不知道的事情,被隐藏在深深的地底下。新中国龙的出现,改变了以往“龙是虚构的”这样的想法,这对中华民族的龙形象起源,提供了新的资料。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0-8-24 22: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是雄鹰,就应该搏击长空
是骏马,就应该驰聘草原
是鲸鱼,就应该畅游大海
是劲松,就应该屹立山巅
是巨龙,就应该腾飞寰宇


都出来溜溜吧,是时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0-8-24 22: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莫高有两层含义:不要再高了。无法再高了。

你喜欢当哪种?

莫高窟

莫高窟

点评

译音而已,要自作多情去解也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8-25 09: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5

主题

1310

帖子

8705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18
贡献
1652
金钱
3287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0-8-25 05:45: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龙很可能是个转基因动物。呜呼,吾国转基因技术领先世界几千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9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3109
贡献
17901
金钱
22215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8-25 07:57: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龙应该是神话传说吧,如是真的话,应该有化石一类的东西。

点评

刚刚说的就是化石。三条龙为三块完整的大化石。百度上有。存放的地点在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8-25 08: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1410

帖子

4974

积分

高级会员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首版

Rank: 4

威望
171
贡献
1495
金钱
1717
发表于 2020-8-25 08:5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金建 发表于 2020-8-25 07:57
中国龙应该是神话传说吧,如是真的话,应该有化石一类的东西。

刚刚说的就是化石。三条龙为三块完整的大化石。百度上有。存放的地点在贵州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1410

帖子

4974

积分

高级会员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首版

Rank: 4

威望
171
贡献
1495
金钱
1717
发表于 2020-8-25 08:57:44 | 显示全部楼层
被颠倒的历史要重新颠倒过来。百分之百中国曾经有中国龙。甚至至今还存。请看民国时代的照片和报纸,以及日本博物馆的实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1410

帖子

4974

积分

高级会员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首版

Rank: 4

威望
171
贡献
1495
金钱
1717
发表于 2020-8-25 09: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20-8-24 22:17
莫高有两层含义:不要再高了。无法再高了。

你喜欢当哪种?

译音而已,要自作多情去解也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73
贡献
21212
金钱
273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8-25 09: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将在我值班时续点帖子,给大家普及一下龙的科学知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73
贡献
21212
金钱
273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8-27 14:5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孤鹤 于 2023-2-14 15:45 编辑

诗词中常用到蛟龙、凤凰、麒麟、貔貅、鲲鹏,但这是些什么样的动物,历史上是否真有这些动物,一直都困惑着大家。我现在坚信,这些动物古都有过,有的现在还存在。龙,可能现今还存活着,貔貅今叫大熊猫。


                                龙是真实存在的生物    刚刚
      世上有没有龙?都说没有。有人说,龙是原始人看见天空中的闪电而引发的奇妙联想;有人说,龙是咆哮的山洪经过艺术加工而形成的生物化意象;有人说,龙是基于云、雨关系的一种功能性解释,反映了原始先民对想象中的司水之神的崇拜心理;还有人说,龙是图腾制氏族社会所使用过的一种族徽,对龙的崇拜实际上就是对蛇的敬畏;有人说,龙是龙卷风。
      我也曾坚信龙乃图腾。看了1934年营口坠龙、1944年松花江的陈家围子村坠龙、1996年出土于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县新铺乡的“新中国龙”化石、大阪的瑞龙寺龙标本则信其有龙。
      下面收集的资料主体来源于马小星《龙,一种未明的动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73
贡献
21212
金钱
273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8-27 15: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孤鹤 于 2023-2-14 15:45 编辑

1.龙字的使用
【1】龙是象形字。
这是对某种动物的粗线条描画。尽管同类字形之间略有差异,但基本形状还是清楚的,龙应当是一种身体较长、能像蛇那样弯曲扭动、后面拖着一条长尾巴的爬虫类动物,它的头部比较大,头上有角,身上时或还画有鳞片和背鳍。有些古文的“龙”字,看上去像一条蜥蜴。《说文解字》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汉时已看不到龙,所以说文的解释已神化了它。从历史记载、故事传说中可见,最初的“龙”并非虚拟的动物,而是行动迅速、能够作为人们乘坐的交通工具的动物,而且是一种斗兽。
象形字都是以实物为参照物的,查所有象形字,皆如此。古文字中有关动物的名词,都是像形字,反映古人当时所看到的真实动物,比如虎、豹、熊、兕、象、马、鹿、羊、狐、鼠、鸡、兔、燕、翟、龟、蛇、蝎、蛙、鼋、鼍等,莫不如此。如果唯独龙为虚有,便令人不解。没有实物,是如何造出这个字的?画不出图的字、虚构的字只能以会意或形声的方法来表达,如神、仙。因此只能说明古时候确实有龙这种动物。有人说,龙是龙卷风,古人对龙卷风可能真的认识不清,但令人可怕的龙卷风怎会有这么具体的形象?古人不会弱智到这种地步吧。
【2】龙字的使用非常古老,使用率也非常高,虽然与神化与崇拜有关,但与实物关系也非常大。有龙的成语特别多,如:
(1).龙与动物并列比照,现出龙的习性,含飞、兴、腾、潜、盘、屈、伏、蟠、吟,云从龙、风从虎的特点。
龙飞凤舞、飞龙舞凤、凤舞龙盘、龙兴凤举、龙腾凤翔、龙飞凤起、龙跃凤鸣、龙蟠凤翥、凤狂龙躁、攀龙附凤、伏龙凤雏、龙驹凤雏、龙蟠凤逸、龙凤呈祥、龙章凤姿、雕龙画凤、龙言凤语、凤表龙姿、龙楼凤阁、描龙绣凤、麟凤龟龙、龙潜凤采、凤毛龙甲、龙肝凤髓、龙心凤肝、龙肝凤胆、骑龙弄凤、龙眉凤目、龙血凤髓、打凤捞龙、烹龙炮凤、凤臆龙鬐、跨凤乘龙、乘龙配凤、炙凤烹龙、庖凤烹龙、龙雕凤咀、龙骧凤矫、龙雏凤种;
笔走龙蛇、骇龙走蛇、龙蛇飞动、岁在龙蛇、龙蛇不辨、龙蛇混杂、恶龙不斗地头蛇、强龙不压地头蛇、不辨龙蛇、蛇化为龙,不变其文、一龙一蛇、龙屈蛇伸;
降龙伏虎、生龙活虎、龙争虎斗、龙斗虎争、虎略龙韬、龙睁虎眼、龙吟虎啸、龙虎风云、龙潭虎穴、龙潭虎窟、卧虎藏龙、蟠龙踞虎、龙江虎浪、龙精虎猛、虎跃龙骧、擒龙捉虎、人中龙虎、风从虎,云从龙、云从龙,风从虎、龙行虎变、龙拿虎跳、龙化虎变、龙跃虎卧、龙幡虎纛、前怕龙,后怕虎、龙骧虎视、酒虎诗龙、虎变龙蒸、如龙似虎、雕龙绣虎、绣虎雕龙、潜龙伏虎、龙拿虎掷、乔龙画虎、龙驰虎骤、龙腾虎踞、龙骧虎峙、上山捉虎,下海擒龙、龙威虎振;
龙马精神、车水马龙、雀马鱼龙、车龙马水、车如流水马如龙、马如游龙、马足龙沙、车马如龙、神龙马壮、骥子龙文;
鱼龙混杂、鱼龙变化、鲤鱼跳龙门、鱼跃龙门、鱼质龙文、鱼龙百变、龙战鱼骇、龙阳泣鱼、白龙鱼服、鱼龙曼衍;
龙威燕颔、连类龙鸾、飞燕游龙、鳌愤龙愁、龟龙片甲、云龙井蛙、龙蛰蠖屈、龙伸蠖屈、龙骧蠖屈、龙章麟角、龙鸣狮吼、狮威胜龙、龙肝豹胎、龙腾豹变、龙眉豹颈、龙韬豹略、龙骧麟振、龙首豕足、一龙一猪、土龙刍狗、画龙不成反为狗、土龙沐猴、蝘蜓嘲龙、蝉蜕龙变、龙跃鸿矫。
(2).对龙的描写:含九种,群居、乘云、致雨得水、矫健嗜盘等特点。
群龙无首、神龙见首不见尾、神龙见首、飞龙在天、云蒸龙变、龙举云兴、飞龙乘云、龙跃云津、云起龙骧、活龙鲜健、游云惊龙、矫若惊龙、龙性难驯、龙蟠虬结、蛟龙得雨、蛟龙戏水、蛟龙得水、蛟龙失水、放龙入海、龙投大海、流水游龙、大水冲了龙王庙、大水淹了龙王庙、土龙致雨、龙多乃旱、来龙去脉、龙口夺食、百龙之智、龙生九子、一龙九种、一龙九种,种种有别、竹杖化龙、掷杖成龙、鼎成龙升、龙子龙孙、盘龙之癖。
(3).用于世事
老态龙钟、龙钟老态、龙太龙钟、年老龙钟、龙钟潦倒、望子成龙、龙门点额、人中之龙、三人一龙、一世龙门、得婿如龙、乘龙快婿、喜托龙门、文炳雕龙、龙德在田、叶公好龙、文擅雕龙、禅世雕龙、画龙点睛、元龙百尺楼、批逆龙鳞、贯斗双龙、二龙戏珠、痛饮黄龙、真龙天子、祖龙之虐、祖龙一炬、龙驭宾天、龙驭上宾、神龙失势、神龙失埶、直捣黄龙、元龙高卧、亢龙有悔、龙血玄黄、尸居龙见、日角龙颜、曝腮龙门、龙游曲沼、龙荒朔漠、龙头锯角、屠龙之技、枉学屠龙、药店飞龙、成龙配套、龙隐弓坠、暴腮龙门、龙门笔法、龙章秀骨、元龙豪气、骊龙颔下取明珠、龙胡之痛、龙髯攀泣、龙断可登、龙断之登、登龙有术、龙标夺归、白龙微服、野战群龙、事火咒龙、火龙黼黻、龙荒蛮甸、蛟龙玉匣、青龙金匮、匣里龙吟。
【3】十二生肖,又叫属相,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假如龙果真是古人想象中的产物,那么,大千世界,物种可谓繁矣,为什么在十一种实实在在的有根有据的动物之间,偏偏要插入一种纯属虚构的荒诞不经的怪物呢?既然龙是早期氏族社会使用过的图腾标志,既然龙后来又演变为封建帝王统治万民的神权象征,那么,在十二属性的排列顺序中,为什么丝毫也看不出龙的这种至高无上的特殊地位呢?只能说上古龙是实际存在,上古地位并不崇高,就是一种常见的动物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73
贡献
21212
金钱
273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8-27 15: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2.书籍记载
汉后龙已难见,但又似乎时现,书籍记录龙现、坠龙的非常多,当然其中有把云气当龙的,有神化的,有道听途说的,有小说家言的。例如,《后汉书•孝桓帝纪》载:“永康元年(公元167年)秋八月,巴郡言黄龙见。”沈约的《宋书•符瑞志中》也照抄不误:“汉桓帝永康元年八月,黄龙见于巴郡。”其实,这一条就是道听途说。据司马彪《后汉书•五行志》记载,有一个名叫傅坚的小吏,曾揭露过当时的真相:“时民以天热,欲就池浴,见池水浊,因戏相恐:‘此中有黄龙。’语遂行人间。闻郡,欲以为美,故上言之。”又比如元和二年(公元85年)九月,汉章帝曾下过这样的诏令: “凤凰、黄龙所见亭部无出二年租赋;加赐男子爵,人二级;先见者帛二十匹,近者三匹,太守三十匹,令、长十五匹,丞、尉半之。”(《后汉书•孝章帝纪》)就是说凡是发现凤凰、黄龙的亭部,免去两年租赋;最先目击者及当地官员,按不同等级均有赏赐。在这种高奖励政策的诱导下,还有什么样的奇迹创造不出来?于是,从元和二年至章和元年,短短三年间,各地关于“黄龙呈祥”的报告多达44起,而关于“凤凰献瑞”的报告竟多达139起(《宋书•符瑞志中》),看来中国古代的“浮夸风”并不亚于后代。咸丰《兴义府志》卷四四:“今江南夏雨时,常有龙见,多不胜书。”其中多为虚构故事,常把大气现象的龙卷风当龙。凡古代无详细描写,记录中只是“龙起”、“龙腾”、“龙下垂”、“龙起”等,我认为都是龙卷风。“龙尾一掉”“尾搅江水”也是龙卷风,民间常称之为“龙摆尾”。所谓“赤龙”、“火龙”,乃是后人在无法解释的困境中随意冒用了龙的称号。这类冒用的现象十分普遍,因为自魏晋以后,“龙”差不多快成了一切神秘事物的通用的代名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73
贡献
21212
金钱
273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8-27 15: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孤鹤 于 2023-2-14 15:46 编辑

下面挑选的则是一些比较可信的。自《汉书》以来的历代正史及杂史中,都将“见龙”当作一桩十分严肃的大事而记录下来。《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华阳国志》、《十六国春秋》、《水经注》、《伏侯古今注》等进行初步统计,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至隋仁寿四年(公元604年),共806年间,见龙的记载达108次。即使不全真实,里面还是有金矿的。
●《左传•昭十九年》:“郑大水,龙斗于时门之外洧渊。国人请为禜焉,子产弗许,曰:‘我斗,龙不我觌也。龙斗,我独何觌焉?禳之,则彼其室也。吾无求于龙,龙亦无求于我。’乃止也。”
觌,dí,见,相见,观察,察看,显示,显现。洧渊,古潭名,在今河南省 新郑县东。禜, yíng,古代一种对于水灾和旱灾的祭祀。禳ráng,祭名,指祈祷消除灾殃、去邪除恶之祭。龙斗,观者必众,但这次缺少详细记载,不过严谨的子产认可了龙斗这回事。
●《左传·昭二十九年》:秋,龙见于绛郊。魏献子问于蔡墨曰:“吾闻之,虫莫知于龙,以其不生得也。谓之知,信乎?”对曰:“人实不知,非龙实知。古者畜龙,故国有豢龙氏,有御龙氏。”献子曰:“是二氏者,吾亦闻之,而知其故,是何谓也?”对曰:“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有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飨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献子曰:“今何故无之?”对曰:“夫物,物有其官,官修其方,朝夕思之。一日失职,则死及之。失官不食。官宿其业,其物乃至。若泯弃之,物乃坻伏,郁湮不育。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实列受氏姓,封为上公,祀为贵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龙,水物也。水官弃矣,故龙不生得。不然,《周易》有之,在《乾》之《姤》,曰:‘潜龙勿用。’其《同人》曰:‘见龙在田。’其《大有》曰:‘飞龙在天。’其《夬》曰:‘亢龙有悔。’其《坤》曰:‘见群龙无首,吉。’《坤》之《剥》曰:‘龙战于野。’若不朝夕见,谁能物之?”
扰,畜养。鲁县,河南鲁山县一带。
虽没有龙的描写,但却阐述了龙与人关系的历史。蔡墨认为龙是存在的,像养马一样可以饲养,一直到夏朝还有。现在看不到,是因为主管龙的官员豢龙氏御龙氏等失职(饲养方法失传)。如果没有龙这种生物,不是对它非常熟悉,那么《周易》中那么多有龙卦词,谁能乱编造出来。《周易》除龙而外,还涉及到十六种动物,都是当时生活中实有的动物。为什么偏偏只有龙成了虚拟的动物?假如仅仅是少数几个人头脑中虚构出来的意象,那又怎么可能用作筮书中的取象之辞,怎么可能在其他人的心中唤起同样的联想来呢?
舜时有董父为豢龙氏,善养龙。《九州岛要记》载:“春秋飂叔氏有裔子董父,好龙。舜遣养二龙于陶丘,是为豢龙氏。”夏孔甲有两条龙,却不会养,得尧之后代刘累,会养龙,于是赐氏为御龙氏,后来其中一条死了,刘累悄悄地煮给孔甲吃。孔甲吃起瘾来,继续要,吓得刘累逃到鲁县,他的后代为刘氏,又分出一个范氏(晋国六卿之一)。刘累之后,豢龙术从此失传。
距今三千年至六千年前的中原地区,存在着大面积的沼泽、竹丛、草原和森林,气候相当温暖湿润。竺可桢指出:“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C左右,一月温度大约比现在高3C——5C。” “殷代自一月至十二月,终年可以降雨”,降雨量较之今日要丰沛得多(胡厚宣《气候变迁与殷代气候之检讨》)。这样的气候、环境,较有利于龙的繁衍。从夏代末年起,龙的踪迹渐稀,后多隐伏于深渊暗壑,原因是因为自夏、商以后,中原地区的气候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近几十年气候变化,水利建设,湖泊越来越少,龙现的现象近乎绝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73
贡献
21212
金钱
273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8-27 15: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孤鹤 于 2023-2-14 15:46 编辑

●“灵帝光和元年六月丁丑,有黑气堕北宫温明殿东庭中,黑如车盖,起奋迅,身五色,有头,体长十余丈,形貌似龙。”
灵帝即东汉皇帝刘宏,光和是他在位时所用的年号之一,光和元年六月丁丑,即公元一七八年七月一日。东汉都城在今河南洛阳市近郊,温明殿或许就是皇帝陛下的寝宫吧。在温明殿的东院,从空中坠下一个巨大的黑色物体,像圆形的车伞一样,身子在快速的旋转中显露出五色光芒,虽有头,但无足,不见尾,似龙非龙,西汉时一尺等于0.231米,则长达二十余米。
●任昉《述异记》卷上载:汉元和元年(84年),大雨,有一青龙堕于宫中。帝命烹之,赐群臣龙羹各一杯。故李尤《七命》曰:“味兼龙羹”。这又是一个吃龙肉的故事,不过《述异记》是古代小说集,不足信。
●司马彪的《续汉书•五行志》:“桓帝延熹七年(164年)六月壬子,河内野王山上有龙死,长可数十丈。”汉代的河内郡野王县,即今河南沁阳县。曝尸于山,见者必众,写入书中,应不是编造。龙已死,当然可以就地丈量。“数十丈”尽管是一个模糊概念,但最低取值也应在二十丈以上。因为按照语言习惯,十几丈是不能称之为“数十丈”的。
●汉章帝建初五年(80年),黄龙出现在流经零陵郡泉陵县(今湖南零陵县)的湘江中,而且是两大六小,整整有八条黄龙。《后汉书·孝章帝纪》载:“是岁(建初五年),有八黄龙见于泉陵。”李贤注引《伏侯古今注》:“见零陵泉陵湘水中,相与戏。其二大如马,有角;六枚大如驹,无角。”著名的思想家王充,恰好就生活在那个时期。他在《论衡•验符篇》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泉陵城外目击者所提供的情况:湘水去泉陵城七里,水上聚石曰燕室丘,临水有侠山,其下岩唫,水深不测。二黄龙见,长出十六丈(相当于今天的36.8米),身大于马,举头顾望,状如图中画龙(汉代流行的画龙,蛇体形龙纹已明显减少,更多地糅进了一些四足走兽的特征。),燕室丘民皆观见之。去龙可数十步,又见状如驹马大小凡六,出水遨戏陵上,盖二龙之子也。并二龙为八,出移一时乃入。
这是一次龙的集体出现得记载,没长角的小龙是第一次被记录下来,“燕室丘民皆观见之”,可信度较高。
●《三国志•魏志•明帝纪》和《宋书•符瑞志中》记载,太和七年(233年)正月,摩陂(今河南郏县东南)的一口大井中发现青龙,浮现了十多天,魏明帝曹睿亲自率领群臣前去观看,并叫画工当场绘图,但尚未画完,龙就下潜消失了。魏明帝曹睿特地下令改年号为青龙,改摩陂为龙陂。臣僚们竞相吟诗作赋,歌咏“祥瑞”,留存到今天的有刘劭的《龙瑞赋》、缪袭的《青龙赋》。刘劭说,虽然早已听说过龙瑞的传闻,但从没有像这一次能够观看得如此真切:“自载籍所纪,瑞应之致,或翔集于邦国,卓荦于要荒,未有若斯之著明也。”
井中现龙,魏晋后常有这种记录。这种井多通地下河,所以潜藏在地下河中的龙便偶尔会出现在井中。 魏明帝曹睿亲见,不至于造假。虽未画完,但我估计头部该画完了,因此流传于世的龙的样子应该是真实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73
贡献
21212
金钱
273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8-27 15: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孤鹤 于 2023-2-14 15:46 编辑

●建武中(汉光武帝的年号,其间相当于公元25年至55年),曹凤字仲理,为北地太守,政化尤异。黄龙应于九里谷高冈亭,角长三丈,大十围,梢至十余丈。(《水经注•河水三》)角长三丈(近7米),似乎夸张了。“梢”字的本义是禾末,这里借指尾巴。这条龙的尾巴就长十余丈,它的身躯连同头部也应该有这个长度,那么,加起来总长至少在二十丈以上。依据东汉初年的尺度标准,当时的一丈约等于今天的2.3米,二十丈就是46米。《水经注》永乐大典本、明抄本、吴琯本均作“角长三丈”,三丈差不多相当于今天的7米,《太平广记》卷四一八引作“二丈”,朱谋玮《水经注笺》、《古今图书集成•禽虫典•龙部纪事一》则为“三尺”,其间相差整十倍,真让人不知所从。
●《华阳国志》卷三,蜀志:“(东汉建安)二十四年,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黄龙停留了九天,见者必众。当时曾为此建庙立碑。
●《宋书•志第十八》:晋武帝太康元年八月,白龙三见于永昌。太康三年闰四月己丑,白龙二见济南历城。太康五年正月癸卯,青龙二见武库井中,帝亲往观之。太康六年九月,白龙见京兆阴盘。太康九年十二月戊申,青龙一见鲁国公丘居民井中。晋惠帝元康七年三月己酉朔,成皋县狱有龙升天。
“帝亲往观之”,说明确有此事。
●郦道元《水经注•沫水》记载:灵道县有铜山,又有利慈渚。晋太始九年(273年),黄龙二见于利慈池。县令董玄之率吏民观之,以白刺史王浚,浚表上之,晋朝改护龙县也。
灵道县是一个古县名,其故址位于今天四川的汉源县、甘洛县一带。泰始九年,在那里的一个池潭中发现了两条黄龙,县令带着衙吏及士民同往观看。上奏可不是儿戏,作假是有生命危险的,西晋朝廷得到禀报后,还一度将该县更名为“护龙县”。
●太康五年(284年)正月癸卯,青龙二见(洛阳)武库井中,帝亲往观之。(《宋书•符瑞志中》)“帝亲往观之”,当不会无中生有。
●《晋书•载记第九》讲述东晋永和元年(西元345年)四月,有一黑一白两条龙,出现在龙山。前燕国皇帝慕容皝亲率朝臣,在距离龙200多步的地方观看,两只龙在天空中身体交缠,互相在天空中游戏飞翔了一阵子之后才飞去。当时举行了祭祀活动。慕容皝观赏之后心情非常愉快,回宫后随即颁令大赦其国内,将新建的宫殿命名为和龙宫,并在龙山上建了一间龙翔佛寺。
(原文:时有黑龙、白龙各一,见于龙山,皝亲率群僚观之,去龙二百余步,祭以太宰。二龙交首嬉翔,解角而去。皝大悦,还宫,赦其境内,号新宫曰和龙,立龙翔佛寺于山上。)
当时的前燕皇帝慕容皝近距离亲自观看二龙飞翔嬉游后,认为这是天示祥瑞之兆,随即实施大赦。“大赦”这种国家大事应该不是草率或贸然决定的事,因此这个记载应该有相当的可信度。
●《南齐书•齐始兴简王鉴传》:“﹝永明﹞五年, 鉴献龙角一枚,长九尺三寸,红色,有文。”是龙角还是其他动物的角?存疑。
●《南齐书•卷十八•祥瑞志》:元徽三年太祖在青溪宅,斋前池中忽扬波起浪,涌水如山,有金石响,须臾有青龙从池中出,左右皆见之。这个池或通地下河,或与大河连通。此条缺描写,不知龙是啥样。
●《隋书.志第十八》:普通五年六月,龙斗于曲阿王陂,因西行,至建陵城,所经之处,树木皆折开数十丈……至太清元年,黎州水中又有龙斗。波浪涌起,云雾四合,而见白龙南走,黑龙随之;后齐天保九年,有龙长七八丈,见齐州大堂;武平三年,龙见邯郸井中,其气五色属天。又见汲郡佛寺涸井中。
●《隋书•五行志下》:后周建德五年(576年),黑龙坠于毫州(今安徽亳县一带)而死。随后,修史者便很有把握地断言:“龙,君之象。黑,周所尙色。坠而死,不祥之甚。”既然是坠龙,见者必多,真实度较大,可惜没有详细记录。
●唐代《宣室志》龙庙记载:“汾水贯太原而南注,水有二桥,其南桥下尝有龙见,由是架龙庙于桥下。故相国令狐楚居守北都时,有一龙自庙中出,倾都士女皆纵观,近食顷,方拏奋而去,旋有震雷暴雨焉。……时唐太和初也。”这是一次龙现人间的事件,有大规模的人群同时亲眼目睹龙的出现。有人说龙其实是龙卷风,但龙卷风怎会从庙中出,而且百姓不惧?不过《宣室志》是本传奇小说集,不足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73
贡献
21212
金钱
273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8-27 15: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孤鹤 于 2023-2-14 15:47 编辑

●元和七年六月西亥朔,舒州桐城梅天陂内,有黄白二龙,自陂中乘岗雷跃起,高二百尺,行六里,入浮塘陂。(《旧唐书•宪宗本纪下》)这条写得含糊。
●《新唐书•五行志三》载:“贞元末(贞元到805 年止),资江(今四川资州县以南、内江市以北的沱江流域)得龙丈余,西川节度使韦皋匣而献之,老姓纵观。三日,为烟所熏而死”。该事,《太平广记》卷四二二引牛肃《纪闻》谈的比较详细。
老姓纵观,做不得假的。这条龙是活的,由当时的四川节度使韦皋装入木匣,献往京城。尽管没有具体描绘此龙的外形,但唐代的长安是人文荟萃之地,各类珍禽异兽也见得多了,假如捉来的是一头鳄鱼或穿山甲,岂不早让人给揭破了吗?可知这家伙定是一种罕见之物。它被供在大慈寺中,前往瞻仰者接踵而至,搞得香火太旺,不出三天,把这条龙活活的熏死了。其言“国史阙书”,指的是唐朝自修的国史漏载此事。后来宋祁等人编修《新唐书》,便将此事补写进去,并且注明是贞元末年,大约相当于公元799--804年。
●《唐年补录》载:唐咸通末,舒州刺史孔威进龙骨一具,因有表录其事状云:“州之桐城县善政乡百姓胡举,有青龙斗死于庭中。时四月,尚有茧箔在庭。忽云雷暴起,闻云中击触声,血如酾雨,洒茧箔上,血不氵于箔,渐旋结聚,可拾置掌上。须臾,令人冷痛入骨。初龙拖尾及地,绕一泔桶,即腾身入云。及雨,悉是泔也。龙既死,剖之,喉中有大疮。凡长十余丈。鳞鬣皆鱼。唯有须长二丈。其足有赤膜翳之。双角各长二丈。时遣大云仓使督而送州。以肉重不能全举,乃剸之为数十段,载之赴官。”这是写的最详细的报告,这是一条被另一条龙咬中喉咙而死的青龙,身长十余丈(唐代的一丈,约合今天的3.11米,如果十二丈便是37米多),须长二丈(6米),角各长二丈(6米)。这么长的家伙,当然肉重不能全举。鳞似鱼鳞,足有赤膜翳之。血不沾于物,会自动聚结,血甚冷,可令人冷痛入骨。
●孙光亮《北梦琐言》记载:五代后晋时,常山郡与邢郡交界处(今河北内丘县、邢台市一带),曾斗杀一龙,当地乡豪有名曹宽者,收藏了这条龙的双角。
●《辽史•太祖本纪下》记:“神册五年(920 年)夏五月庚辰,有龙见于拽刺山阳水上。上射获之,藏其骨内府”。元好问《续夷坚志》卷二叙述此事更为详细:辽祖神册五年三月,黑龙见拽剌山阳水。辽祖驰往,三日乃得至,而龙尚不去,辽祖射之而毙。龙一角,尾长而足短,身长五尺,舌长二寸有半。命藏之内库。贞保佑南渡尚在,人见舌作蒲秸形也。
拽剌山,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查干木伦河以西。这条被辽太祖亲手射杀的黑龙,似乎也是一条小龙,身长只有五尺,按宋元时期的尺度标准,相当于今天的150多厘米。龙身可能做过防腐处理,所以能够长期保存而不朽烂。从《续夷坚志》的记载来看,这具龙骸的收藏者已经易主,转入了金国的内库。辽天庆十年(1120年),完颜阿骨打率金兵攻占辽国的上京(故址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焚掠甚惨。龙骸大约就是那时候作为战利品而抢夺去的。元好问说,贞祐二年(1214年)金宣宗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市)时,有人看见龙骸尚在内库,龙的舌头形状像蒲秸一样。蒲秸即蒲剑,指菖蒲草的叶子,因其形狭长似剑,故又名水剑草。
早在元好问之前,北宋著名学者沈括已经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及辽太祖射龙一事。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沈括奉命出使迂廷,与契丹贵族谈判代北争议地界。他后来在《梦溪笔谈•杂志一》中追述当年的旅途见闻:黑水之西有连山,谓之夜来山,极高峻。契丹坟墓皆在山之东南麓。近西有远祖射龙庙,在山之上。有龙舌藏于庙中,其形如剑。
“黑水”即查干木伦河,“夜来山”即拽剌山。沈括出使契丹时,上距辽太祖逝世已经150年,故称为“远祖”。射龙庙在山之上,沈括未必有暇亲自上去看一看,因而庙中收藏的到底是龙的舌头,还是龙的全躯,后人也难以深究。但沈括说龙舌形状似剑,这一点正与元好问的记载相吻合。
另一位曾经到过金国的南宋官员洪皓,也证实金国内库藏有龙骸。建炎三年(1129年)洪皓以礼部尚书的身份出使金廷,被金人强行羁留达15年。回到宋朝后,洪皓撰写了《松漠纪闻》一书,追忆自己在金国期间的所见所闻。其卷下载:
阿保机居西楼,宿毡帐中。晨起,见黑龙长十余丈,蜿蜒其上。引弓射之,即腾空夭矫而逝,坠于黄龙府之西,相去已千五百里。才长数尺,其骸尚在金国內库。悟室长子源尝见之,尾鬛支体皆全,双角已为人所截,与予所藏董羽画出水龙绝相似,盖其背上鬣不作鱼鬛也。
辽太祖阿保机射获黑龙的经过,《续夷坚志》的叙述看来比较接近真实:这一动物在拽剌山阳水盘桓达数日之久,结果被闻讯赶来的阿保机断送了性命。而《松漠纪闻》所记录的,却是一个带有夸诞色彩的民间传说,仿佛当年阿保机扣弦一射,黑龙带着伤往东一蹿,竟蹿出去一千多里路,坠落在黄龙府(今吉林农安县)地区。为什么非要往东蹿呢?阿保机认定此乃天意,是进军东北,吞并渤海国的“胜兆” (叶隆礼《契丹国志》卷一)。民间传说对真实事件的加工改制,传说的演变常服从于政治的需要,于此亦可窥见一斑了。
洪皓在金国羁留了很长时间,与金朝的高级官员有过较多接触。悟室,即完颜希尹,是金朝有名望的重臣,女真文字的创制者。据洪皓说,完颜希尹的大儿子曾亲眼见过这具龙骸,身长仅数尺,除双角已被人截去外,其它肢体尚完好,背脊上有鳍鬣,看上去跟北宋画家董羽所画的出水龙非常相似。洪皓称此龙头上原有双角,而元好问却说龙骸仅有一角,也不知道哪一种说法正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73
贡献
21212
金钱
273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8-27 15: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孤鹤 于 2023-2-14 15:47 编辑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夏五月,龙坠于余干之李梅峰,七日不起,将屠之,暴雨迅雷而去。(雍正《江西通志》卷一一七)坠龙七日,观者必众,可惜记载太略。
●宣和元年(1119年)夏,雨,昼夜凡数日。及霁,开封县前茶肆中有异物如犬大,蹲踞卧榻下。细视之,身仅六七尺,色苍黑,其首类驴,两颊岞鱼颔而色正绿,顶有角,生极长,于其际始分两歧,声如牛鸣,与世所绘龙无异。茶肆近军器作坊,兵卒来观,共杀食之。已而京城大水,讹言“龙复仇”云。(《宋史•五行志一下》)
宣和元年夏五月,都邑大水。未作前,雨数日,连夕如倾。及霁,开封县前茶肆有晨起拭格榻者,睹若有大犬蹲其旁,明视之,龙也,其人大叫而倒。茶肆适与军器作坊近,遂为作坊士群取而食之,屏不敢奏。都人皆图画传玩。其身仅六七尺,若世所绘。龙鳞作苍黑色,然驴首,而两颊宛如鱼,头色正绿,顶有角,座极长,其际始分两岐焉。又其声如牛。考诸传记,实龙也。后十余日,大水至,故俗传谓之“龙复仇”。(蔡絛《铁围山丛谈》)
此龙与常见之龙不同,很小很短。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西元1162年),太白湖边发现一条龙,巨鳞长须,腹白背青,背上有鳍,头上耸起高高的双角,在几里之外都能闻到腥味。当地群众用席子遮盖它的身体,官府还派人亲自祭祀。一夜雷雨过后,龙消失了。它卧过的地方留下一道深沟。按姜夔《昔游诗》:
青草长沙境,洞庭渺相连。洞庭西北角,云边更无边。后有白湖沌,渺莽里数千。
岂惟大盗窟,神龙所盘旋。白湖辛巳岁,忽堕死蜿蜒。一鳞大如箕,一髯大如椽。
白身青鬃鬣,两角上捎天。半体卧沙上,半体犹沉渊。里正闻之官,官使吏致虔。
作斋为禳袚,观者足阗阗。敛席覆其体,数里闻腥膻。一夕雷雨过,此物忽已迁。
遗迹陷成川,中可行大船。是年虏亮至,送死江之堧。或云祖龙谶,诡异非偶然。
诗中的“辛巳岁”,应该是绍兴三十一年,即公元1161年。那年姜夔才六岁,也许时间有误。白湖,本名太白湖,是汉阳与沔阳之间的一个大湖。这条腹白背青的龙,并没有完全脱离水,它半身卧在沙滩上,半身仍泡在湖水里。从“忽堕死蜿蜒”一句来看,它似乎也是从半空坠落下来的,可能在坠地时受了伤,但并没有真的死去。所以,一夜雷雨过后,它便从原地消失了。龙趴过的地方留下了一道深沟,并不等于这道深沟中真的可以行驶大船,是夸张写法。这条与1944年坠龙事相似,可能是第一次记录搭棚救龙,但没有浇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73
贡献
21212
金钱
273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8-27 15: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孤鹤 于 2023-2-14 15:48 编辑

●《金史·志第四》:天眷元年夏,有龙见于熙州野水,凡三日。初,于水面见一苍龙,良久而没。次日,见金龙一,爪承一婴儿,儿为龙所戏,略无惧色,三日如故。又见一人,乘白马,红袍玉带,如少年官状,马前有六蟾蜍,凡三时乃没,郡人竞往观之。这条有些神话味,不大可信。
大明(大明川,位于今河北灵寿县东南)蚕神三姑庙旁近龙见,横卧三草舍上,观者数百人。见龙鳞甲中出黄毛,其形如驼峰,头与一大树齐,腥臭不可近。既堕,夭矫不得上,良久云雾复合,乃去。时己酉岁(公元1249年)七八月间也。(元好问《续夷坚志》卷三)
该事件发生时,元好问并不在现场,他是听别人转述的。在《三姑庙龙见》之前,尚有一则记载题为《大明川异卵》,起首便是“曲阳医者郭彦达,曾居大明川”云云。有关大明川发生的事情,大概是这位名叫郭彥达的医生告诉元好问的。郭彦达曾经住在大明川,所见所闻应该是真切的。坠落在大明川的黄龙,当时正盘卧在三间草棚的顶上,围观者达数百人。这一记载清楚地显示,确实有一种腥味浓烈的奇异动物,会从天上坠下来,又能裹着云雾而飞走。但这么重的龙,怎么没压垮草屋屋顶?另外还有神人,还有龙戏婴儿,有些神化。
●至元二十年(1283年)六月,大雨,河西乡农家王氏,甫夕,黑雾四塞窗户间,寒凛不可胜。观之,有苍龙蜿蜒在气中,起而复堕者再。时王氏女惊仆于地,救之乃甦,问所见,亦同。少顷,霆震雾散,失所在。明日,视其地,鳞鬣印泥宛然。(乾隆《汲县志》卷末)这次坠龙时间不长,见者只二人,缺少详细介绍。
●《元史·五行志》云:至元二十七年七月,益都临胸县有龙见于龙山,巨石重千斤,浮空而起。
临胸县在今山东省。龙山出现了龙,可惜不知它的模样如何。它的到来,竟能使千斤巨石浮空而起。(刚刚按  这可能是龙卷风吧,有“龙见”字样,凡有这种字样的,多是龙卷风的描写)
●成化(1465--1487年)中,丹桂乡民田苗甚蔚。一夕雷雨大作,有巨物压苗,横数亩,乃坠龙也。越旬日,鳞肉腐尽,民拾齿骨归。(道光《永州府志》卷十七引曾钰《宁远志》)
按自唐至清,均以二百四十方步为一亩。以方测之法,则是横十五步,纵十六步,而一步正合五尺。我们就算坠龙能够横卧两亩地吧,它的身长也应当在十五丈左右。如此看来,古籍中称这种动物“身长数十丈”,固然多了一点水分,而“凡长十余丈”、“约长十数丈”,却是有根据的,并不是诳语。
●郎瑛《七修类稿》记载,吾友金茂之之父,成化(1465--1487年)末,客游广东新会县。一日,早潮方平,一龙自空坠于沙场,渔人各以所担之木,捶之至死。官民群往观之。其高可人,其长数十丈,头足鳞角,宛然如画,但腹惟多紅色。此可谓见之明也。
这次也是坠龙,不同的是龙被打死,可信度更大。
●明人郎瑛《七修类稿》卷四四中尝闻都指挥李一之云:正德(1506--1521年)间,桃诸所海口淤泥中,见一物如鳅鳝,然盘曲跳跃,奋震莫定,大不可计也。人皆视之。顷刻云气相接,风雨腾空而去。然后知其为龙,然于耳目角爪,亦未明白耳。
地点是浙江临海县以东的桃渚寨。记录模糊。
●万历戊戌(1598年)之夏,句容有二龙交,其一困而堕地,夭矫田间。人走数百里,竞往观之。越三日,风雷挟之而升。(谢肇淛《五杂俎•物部一》)这次坠龙得三天,数百里的人都走来观看。可惜没有详细的记录。
●清代《嘉兴府志·祥异志》:“平湖县有白化腾海上,红光半天。修撰沈懋孝,兄(大概是“见”)龙首半垂,两角闻(此字不知为何意)有金冠紫衣之神,仗剑而立,长尺余。龙吐颔下珠光,团罔大如斗。”平湖县有白龙飞腾于海上,放射出光映红了半边天,当时沈懋孝(沈懋孝,1537年出生,1612年去世,明官员。)做了记录,但没写明时间。这条龙头半垂,两支龙角之间,站着一个戴金冠的紫衣神人,身高之一尺,手握着剑。龙头下显出一团明亮的珠光,圆圆的,像斗一样大。紫衣神人,估计是沈懋孝故意神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73
贡献
21212
金钱
273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8-27 15: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孤鹤 于 2023-2-14 15:48 编辑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冬十二月,龙见丰城田中,身长四十余丈,头似麟。七日后,飞翔挟风雨而去。(同治《南昌府志》卷六五引《豫章书》)
光绪《江西通志》卷九十八:“冬十二月,龙见丰城田中,身长四十余丈,头似鳞,七日后飞翔挟风雨而去”。四十余丈,有一百多米,太夸张了。这条龙也是停留七日,见者多,可信度较大。
●正徳(1506--1521)某年夏,有龙堕于陕西之乾州(相当于今陕西乾县、武功等县地),其长数十丈,目光如火,开合闪闪可畏,四足据地而行五里许,得井水飞去。居民皆见之。
●康熙《徐州志》卷三六的一则记载: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丰黄河在县南邵家口,有一物逆水而上,昂首数尺,约长六七十丈,面黑须白,额止一角,鼻嘴类牛而大,有时吐舌,舌纯红,长尺余,双目炯炯射人,身尾或隐或浮。舟皆避匿,两岸观者如堵。自华山至许家楼而没。此则长度太夸张了,是只独角龙,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次出现舌头描写:舌纯红,长尺余。
●据《临安府志》记载,崇祯四年(西元1631年)云南石屏县东南的异龙湖中发现巨龙,“须爪鳞甲毕露,大数围,长数十丈”龙山和异龙湖中出现龙,可能不止一次。不然它不会有“龙山”和“异龙湖”之称。
●崇祯十五年(1642年)四月中,顺天三河县地方,半空中忽堕下一龙,牛头而蛇身,有角有鳞,宛转叫号于沙土中,以水沃之则稍止。抚按不敢奏闻。如是者三昼夜,乃死。(文秉《烈皇小识》卷七)三河县,位于北京以东约50公里处,当时隶属于顺天府。龙临死前痛苦,宛转叫号,三日而死。死后如何处置,没有写。
●康熙(1662--1722)初年,曾有龙斗秦凤山泽间,脱其颏。乡人拾归,湔取其须,以遗翰林李渭清澄中。(李)异而宝之,在京御,每出以示客。(东轩主人《述异记》卷下)此条没有详细介绍此须。世人有存龙齿的、龙角的、龙骨的,这里增加了龙须。
●康熙七年七月,咸宁有龙游于县署前,雨霁,不能升跃,市人系其颈以游于市。这条没写后事如何,是放了呢,还是死了呢?但照样是龙坠地后毫无作为,任人欺负。
●赖塔拉巴土鲁,满洲人,素以勇称。常从征浙闽,一日浴于溪,水底有物,槎枒如古木。因呼侪辈缚以绳,共引出之,则一龙首,须鬛宛然,缚者乃其角。众皆惊走。赖神色不变,徐入水,手解其缚。少顷,雷雨畮冥,龙腾空而去,众皆无恙。人更称为“缚龙巴土鲁”。(王士禛《皇华纪闻》卷一。)
“巴土鲁”来源于蒙古语,意为勇士。《皇华纪闻》一书,是王士禛于康熙二十三年奉命祭告南海的途中,搜集各种地方传说而写成的。这类道听途说的新闻,难免会发生讹传。龙为善物,坠地后不兴风作浪,任人欺负,就是在水中也不报复人。
●六十年六月,金坛学宫前悬一龙,腥气逆鼻,焚香祷之,腾空而去。按,腥气逆鼻,似乎龙的出现多如此,原因见后分析。
●癸亥夏(即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高川(今河北省交河县东北)之北堕一龙,里人多目睹之。姚安公(纪晓岚父)命驾往视,则已乘风雨去。其蜿蜒戄拿之迹,蹂躏禾稼二亩许,尚分明可见。(《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
纪容舒当时正居住在献县,离高川镇不过八十里。他虽然未能及时赶到,但“里人多目睹之”,当地居民中有很多目击者,而遭到滚压破坏的两亩多地庄稼,也可证明曾有一个躯体较长的庞然大物在此停留过。
●乾隆二十四年己卯(1759年)八月初二日,庙高张英家井中龙见,其女汲水遇之,归告其祖。往视,犹存头角,分明满身金鳞,大若小桶,逾时不见。连见三日,后其水若米汁焉。观者如堵。(同治《合江县(今属四川)志》卷五二)龙常井现,此种一定很大或水很深,龙并非此中物,乃井水连通地下河或泉水源于深水洞,龙从所藏处,偶尔游戏于此。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夏,霖雨,县城北街董姓民家,有龙降于煤堆,数日翔去。(光绪《临榆县志》卷九)可惜没细写,不知是不是真龙,也不知坠龙的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73
贡献
21212
金钱
273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8-27 15: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孤鹤 于 2023-2-14 15:49 编辑

●袁枚《续子不语》卷七也记载了一起分割堕龙遗体的事件:乾隆辛亥(1791年)八月,镇海招宝山之侧,白昼天忽晦冥。有两龙互擒一龙,捽诸海滨,大可数十围,如人世所画龙状,但角颇短,而须甚长。始堕地,犹蠕蠕微动,旋毙矣,腥闻里许。乡人竞分取之,其一脊骨正可作臼。有得其颔者市之,获钱二十缗。按《续子不语》是清短篇小说集,多为创作,但古代短篇小说集常常掺入所见所闻,包括《聊斋志异》,因此有的可能是真事,此条就不知是否是真事。这里指出龙骨很粗壮,脊骨可以做臼(舂米的器具)。
●同治《宜都县志》卷四下记载,咸丰十年(1860年)夏五月,湖北宜都地区遭受水灾。就在大水到来之前,白洋江中有物浮出,不见首尾。舟人往视,则鳞甲森然,狎之不动;批其甲即脱,共得二十余片,巨浪倏震,物掉转不见。甲大如掌,金碧射目,有细纹如龟背形。后数日,大水至。
这一起遭遇,可谓真真切切。乡民们不仅驾着船靠了上去,而且亲手揭下了二十多片像巴掌那么大的金碧色鳞片。这已经是上个世纪中叶发生的事,距离现在相当近了。龙为善物,所谓“狎之不动”,即用手托弄,它也不会反抗。可要是去揭下它的鳞片,它就受不了,只能逃之夭夭。这不由使人联想到一句古谚:“龙怕揭鳞,虎怕抽筋。”
●在《无目龙》之下,道光初年的冯喜庚(号虞堂)加了一段附记,追述了乾隆末年发生在光州(今河南潢川县)城郊的另一次堕龙事件,因年代较近,叙述情节也显得更加详细: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光州大旱。忽大雷震,堕一龙于东乡去城十余里某村,村屋崩榻。蛇然而卧,腥秽熏人。时正六月,蝇绕之。远近人共为篷以避日。久不得水,鳞皆翘起,蝇入而咕嘬之,则骤然一合,蝇尽死。州尊亲祭。数日,大雷雨,腾空而去,又坏房舍以千百计,闻篷席有飞至西乡去城数十里外者。这又是一起搭棚救坠龙事。
●嘉庆《萧县志》卷十八:嘉庆十五年(1810年)六月二十五日,二龙见于云中,一龙坠地,由李腰庄至赵家塘,拖行数里。此则写的是云中的龙,没细写,可信度不大。记云中龙的事非常多,但隔得远,是否是真龙,还是云气,难说清楚,因此这里只录这一条。
●《永平府志》卷七二记载,道光十九年(西元1839年)夏天,有龙降落在滦河下游的乐亭县境内,蝇蚋遍体。当地群众为它搭棚以遮蔽阳光,并不断用水泼洒它的身体。三天后,在一场大雷雨中,龙离开了原地。
光绪《永平府志》卷七二记载:道光十九年(1839年)夏,有龙降于乐亭浪窝海口,寂然不动。蝇蚋遍体,龙张鳞受之,久而敛以毙焉。因覆以苇棚,水浇之。如是者三日夜。忽风雨晦冥,雷电交作,龙遂升天去。这又是百姓浇水,龙于雷雨中离开,没有说它是飞走还是由水中游走。看来龙缺水便真是虎落平原挨犬欺了,救之则活,击之则死。
●癸亥夏,高川之北堕一龙,里人多目睹之。姚安公命驾往视,则已乘风雨去。共蜿蜒攫拿之迹,蹂躏禾稼二亩许,尚分明可见。(《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姚安是纪晓岚的父亲。
●关于龙的鳞片,吴趼人在1910年发表的《我佛山人札记小说》中,有一则引人注目的记载:光绪(1875~1908)某年,济南大风雨,雷击一龙,掷市上。时吾乡李山农观察,需次山左,督办某金矿,寓省城。其仆入城,斫一爪以归,其大如婴儿腿,腥膻不可近。观察取其鳞数片,使化学师验之,不得其原质。鳞为方式,累无数薄层而成,其大如掌。然终不知其果为龙与否也。
吴趼人在《趼廛剩墨》和《趼廛笔记》中,也分别记述了这件事,并说:“鳞作方式,其纹亦都作正方形”,“灿烂作五彩色”。上文提到的“李山农观察”,此人名李宗岱,字山农,是吴趼人的同乡佛山镇人,曾担任过山东盐运使、布政使。当时为了开办金矿,聘有几位西洋化学师在署。李宗岱将鳞片交给他们化验,不知是由于受到条件限制,还是因为这些化学师无能,结果未能弄清其构造成分。虽然李宗岱的仆人仅弄回了一个脚爪,但根据那种“鳞甲满焉”的体征、“腥膻不可近”的气味来推测,很可能就是堕龙的遗体。这件事在时间上距离现在更加近了。吴趼人不无遗憾地说:甲辰岁(1904年)他游历济南时,竟忘了将此事询问当时居民,估计济南城中仍有人收藏着分割下来的片鳞碎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73
贡献
21212
金钱
273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8-27 15:2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孤鹤 于 2023-2-14 15:49 编辑

3.考古
(1).纹饰
殷商、西周,再到战国先秦,关于龙形象的器皿、纹饰一向层出不穷,有翼、无翼,有角、无角,西周有大量身负羽翼龙纹器皿,乃至青龙在先秦纹饰中也有羽翼。
60年代,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陶片上发现了距今三四千年的一首双身龙纹和曲体爬行龙纹。前者龙首居中,双身相对展开,这种形制后来在青铜时代一度比较流行。后者太残,难识其详,似有爪、鬣。
辽宁查海古遗址中的龙纹陶片,将龙文化的起源推溯到了八千年以前。
70年代后期,在内蒙古敖汉旗太甸子的夏家店下层文化中发现了距今达七八千年刻画在陶器上,与二里头遗址大致同时的一首双身龙纹和俯首翘尾龙纹。不 过大甸子的一首双身龙纹是龙首在上、双身在下,有别于二里头的同类龙纹。
1980年,在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时代的陶盘中发现了距今约4500年的彩绘蟠龙,身饰鳞纹,口吐舌信,头两侧有角或耳。
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的距今达七千年的彩陶细颈瓶龙纹。
(2).玉器
1971年,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了一件“C”形青玉龙,后经考古勘查确认该玉龙属于距今约 7000 多年的红山文化遗物。玉龙由墨绿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周身光洁,头部长吻修目,鬣鬃飞扬,躯体卷曲若钩。其首部特征看,吻部较长,鼻部前突,并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2个并排的鼻孔。玉龙现收藏于国家博物馆,位列十大镇馆之宝。
1986 年在辽宁省凌源县牛河粱遗址出土的玉龙,比c形玉龙小。俯首团身呈0形,丰额、巨耳,明显具有猪的特征,因此许多学者直接称之为玉猪龙。同形玉龙广泛见于辽宁省建平县,内蒙古敖汉旗、巴林右旗,河北省围场县等地。
安徽凌家滩白玉龙。距今五千年左右。首尾相联的扁环形,脊骨白色泛绿斑,此龙除背环一周明确的脊鬣,尤为形象的是龙首呈牛头形,头上两支微翘的弯角,直观就像水牛头上的双角,背上却有龙鳞一样的雕文。
湖北天门肖家屋脊也都有类似的玉龙形象,天门龙是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晚期,最大径3.8厘米、厚0.8厘米。形象是猪咀蜷躯、有角无足,与北方红山文化中的玉猪龙相似。现收藏在湖北省荆州博物馆。
1987年,浙江余杭瑶山白玉龙良渚文化。玉龙组成比较特别,由四个同向龙首围成一个镯形。龙首分布均匀地浅凸于镯面上。嘴、眼、耳浅浮雕状,龙角、牙齿等一些细部用阴线勾勒。发掘报告描述它“眼和牙近似水牛或鹿,鼻如猪,角与耳非牛非鹿,似为各种动物的结合图形。……平面加一个侧面进行斜向观察,其形态和我国传统观念龙形颇为近似,……环曲的镯身,或可视作龙体的象征”。此类龙形,在浙江反山、瑶山等遗址出土的璜、柱形器、山字形器管和小玉璧上多有发现。扁长吻,缩颈俯伏,面额仰天的身姿酷似一条浅潜水下,仅浮露鼻眼,随时准备猎取小动物的鳄鱼的形象。一排整齐犀利的牙齿,更是这一水中猎手的生动写照。
湖南澧县孙家岗的玉龙龙山文化。扁簿状,镂刻透雕而成。头顶有高耸华丽的角状装饰,腹下有雕镂逼真的龙脚(这恐怕是已知玉龙中最早发现龙脚的例子)。但蜷曲的主体,仍隐约能见“C”字形状。长吻、圆眼等独特的造型,同样具有鳄鱼的体态特征。
浙江余杭瑶山白玉龙、湖南澧县孙家岗白玉龙、湖北天门肖家屋脊玦形龙,头形都似鳄鱼,辽宁建平白玉熊龙,形象则为熊,安徽凌家滩玉龙为牛首形,汉代马王堆帛画上的人形龙,江苏丹徒丁卯桥唐代鎏金银盆上的鱼龙,西藏大昭寺等建筑上的长鼻象首龙等,是多种动物或人物演绎,都不一定是龙首的真相。
辽宁礁踩县牛河桨出土的玉龙遗址中发现了双首蚕身玉龙,这种形制较少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73
贡献
21212
金钱
273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8-27 15:2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孤鹤 于 2023-2-14 15:50 编辑

3).遗址的摆塑龙
1987年,在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的一处墓葬中,发现了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虎图案。长1.78 米高067米的蚌龙置于墓主人尸骨的右侧,龙昂首,曲颈,弓身,前爪扒, 后爪蹬,状似腾飞。蚌虎位于尸骨的左侧,虎首微低,张口露齿,虎尾下垂,四肢交递,状如行走。龙为鳞虫之长,虎是百兽之王。在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历来以龙虎并举象征着威武和权力。这一文化特征,竟可以追溯到六千年以前,确属前所未有的大发现。值得注意的是,蚌龙的形态同后代常见的画龙非常相似,也是马首、鼍身、鹰爪,而蚌虎的形貌则跟现实生活中的老虎完全相同,并无任何夸张之处。这就不能不使人深长思之:既然左侧的蚌虎是对一种动物的真实模拟,那么,有什么根据断言右侧的蚌龙仅仅是一种作为崇拜物的抽象的图腾呢? 第二组有龙、虎、鹿和蜘蛛等。第三组有人骑龙和虎等……龙头朝东,背朝北,昂首,长颈,舒身,高足,背上骑有一人,也是用蚌壳摆成,两足跨在龙的背上,一手在前,一手在后,面部微侧,好像在回首观望。(见于《文物》1988年第3期与《考古》1989年12期的《发掘简报》)。
“天下第一龙”:位于古都邯郸市西北十公里处的姜窑村西卧龙坡,自1988年被当地村民建房挖土烧砖发现后,众多专家前去考察,对其成因专家众说不一。古石龙现世,其成因四方专家们众说纷纭,或曰海底文化,史前文化;或曰天造地设,自然成就;或曰人工堆砌,鬼斧神工,乃赵王陵寝护驾镇邪之物,其成因确乎难考。然其体形之硕大,神韵之奇特,气势之宏伟,尽观天下之石龙,无出其右者,观瞻古石龙,解读其成因,已成为国内外专家研究和游客们观赏的重点。
主龙与左四右五之九条小石龙构成石龙群,首向东北,尾藏山坡,卧于磐石之上,主龙蜿蜒逶迤,骨节分明,每节长1米左右,中空,骨节之间可见石缝,缝内之物与龙体之石相异。龙体总长369米,首高6米,宽4米,可谓天下第一龙。距龙首20余米处,左有一龙爪,龙趾张开,爪趾抓地,其首高昂,神采飞扬,气势恢弘,大有一飞冲天之势。主龙两侧九条小龙,怒颜勃发,惟妙惟肖,天然成趣,正应“神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之说,颇有研究价值。
1993年6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黄梅县白湖乡焦墩遗址,在挖掘合九铁路路基时,发现用河卵石摆塑的龙形图案。“河卵石大者5至8厘米,小者1厘米左右,色彩各异。龙呈侧面图案,全长446米。龙头朝正西,尾向正东,反映了古人精确的方位概念。龙头昂首,颈至头顶高达226米,头上一角,龙头形为牛头并作冠状。龙口大张,长舌吐出并向上卷至头部,腹下两足为爪状;龙身呈波浪状,尾上卷。龙背上有一不规则状鳍。龙鳞光闪闪,塑造生动,威武雄健,如腾云驾雾一般。”(陈树祥:《黄海发现新石器时代卵石摆塑巨龙》,《中国文物报》1993年8月22日)距今约六千年。
最早的龙形象是在 1994-1995年发掘的辽宁阜新查海遗址中发现的,查海遗址属“前红山文化”遗存,距今约8000年。“龙形堆塑”位于这个原始村落遗址的中心广场内,由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石块堆塑而成。龙全长19.7米,宽近两米,扬首张口,弯腰弓背,尾部若隐若现,有四肢。这条石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七八千年的兴隆洼文化石块堆塑龙。
1996年5月,辽宁省文物考古所、葫芦岛市博物馆在辽宁葫芦岛市连山区塔山乡杨家洼新石器时代遗址的红褐色地面上发现用米黄色黏性土塑成的两条龙。“两龙均系头向南,尾朝北。一号龙发现在1探方内。身长140厘米、高77厘米。扁嘴,丫字形尾,昂首,挺身,扬尾,作飞腾状。二号龙发现于2探方北部隔梁下。比一号龙略小,身长80厘米、高32厘米,昂首,展翅,轻盈飞翔”(高美璇:《辽宁八千年前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龙图腾》,《中国文物报》1997年6月8日)。距今8000年。
1998年,在内蒙古清水河岔河口发掘出两条距今六千年的巨型鱼龙夯土雕像,头尾相对,身躯盘卧,被鳞有翅。
有文章称,山西省吉县柿子滩石崖上有一幅距今达一万年的鱼尾鹿龙岩画,当是龙的最早的雏形。这幅岩画未见发表,其面目如何,还不得而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73
贡献
21212
金钱
273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8-27 15:2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孤鹤 于 2023-2-14 15:50 编辑

(4).化石
1996年出土于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县新铺乡的“新中国龙”化石,该化石收藏于贵州省安顺市兴伟古生物化石博物馆,保存得非常完整,总长7.6米,头部长0.76米,颈长0.54米,身长2.7米,尾长3.7米,身宽约0.68米,头部呈三角形,龙角从头部的最宽处左右两边长出,双角对称,长约0.27米,略显弧形,这对“龙角”在龙头上翘出,酷似传说中龙的形象。贵州关岭新铺的“新中国龙”化石的“龙角”,为中国首次发现,为古代传说中长角的神龙提供了实物佐证,为龙的形象起源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有重大的科学和历史价值。
龙不能长时间离开水,它的归宿还是水里,所以骨骼化石不容易被发现。
(5)大阪的瑞龙寺龙标本
罕见的龙标本 罕见的龙标本,收藏在大阪市浪速区的瑞龙寺。 相传明治十一年幕府时代,是由中国输至日本,大约三百七十多年之前,一个中国农民干完活回家回家途中,经过河边时看到了一条奄奄一息的小龙,他立即找来木棍将龙打晕,然后将其装在布袋里,后来由于生活拮据,他便将其拿到港口去出售,是由一名日本经商人从中国的港口弄到手,转让卖给万代藤兵卫做为收藏,万代藤兵卫爱不释手。 万代藤兵卫是有名的收藏家,生前於天和二年九月将龙捐给日本大阪市浪速区瑞龙寺所做的升龙箱,其中他就收藏包括人鱼,河童,这些都是富商万代藤兵卫所捐的,他的儿子昭和五十年有在重新制作箱子。
长约1公尺左右,头上有角,嘴边有长须,眼形巨大,只有三只爪,后脚因退化短小,与蛇般的背脊,全身附有了鳞片,被涂满金漆,有经过防腐过程制成标本,与传说中的龙相比显然小了点,是一尾尚未长成熟的龙。图中龙尾巴似乎断了部分。
龙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73
贡献
21212
金钱
273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8-27 15:3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孤鹤 于 2023-2-14 15:50 编辑

4.民间记录
民间流传的见闻甚多,但由于证据不足,就如外星人一样在于疑似之间。可信的有三件。
(1)营口坠龙事件
近百年来,最接近于探求龙的真相是1934年营口坠龙事件。因为这次发现龙跟以往都不一样,首先它是“有图有真相”,古代都只有民间的文字记载。二是当时有很多目击证人,其中还有一些有头有脸的名人,他们的证言更使人信服。

虽然年代久远,加上受当时摄影技术以及种种因素制约,只能依稀看出头戴草帽观看“龙”骨展览人群的模糊身影,然而画面中一具长长的动物骸骨及其头上生出的两只长角依然清晰可见。
那是1934年的一个夏天,辽宁营口连续下了好几天大暴雨,辽河水位迅速上涨了很多。雨停后,附近田庄台的一个村民发现辽河芦苇丛里有一只怪物,它的外形很像龙,有爪子有角,趴在地上奄奄一息,似乎是因为缺水,而快要死亡了。朴实纯良的村民抱着对龙天然的崇敬感,跑回村子里叫上其他村民,挑着桶给这条“龙”浇水。
当村民第二天再去看的时候,发现“龙”不见了。过了几天,有人在辽河一个叫鸭舌岛的地方又发现了这条“龙”。这时它已是命悬一线,身体很多地方被太阳晒的已经开始烂了,发出一阵阵腐烂的味道。据说还发出牛一般的哀嚎声。
后来,这条“龙”被营口的警察给运走了。过了一段时间还拿出来展览,只剩下一副骨架了。
1934年8月12日《盛京日报》(当时东三省很有影响力的一份报纸)作了报道,还煞有介事的分析说这是蛟类。此“龙”竟然有“爪”,而且还用“爪”挖了一个近17米长,6米多宽的土坑,说明“龙”曾经挣扎过。
相关记载:“……该龙体气参天,头部左右各生三支甲,脊骨宽三寸余,附于脊骨两侧为肋骨,每根约五六寸长,尾部为立板形白骨尾,全体共二十八段,每段约尺余,全体共三丈余,原龙处,有被爪挖之宽二丈长五丈之土坑一,坑沿爪印清晰存在,至该龙骨尚存有筋条,至皮肉已不可见矣。”
营口伪第六警察分署组织人力,将其尸骨分解后运到南岸,在西海关前空场上按原状摆放,任人参观。观者络绎不绝,导致去营口的火车票一时涨价。
当时的营口美大照相馆和英明照相馆洗印了大量“龙”骨展览的照片,在二本町胡同附近沿街贩卖,一些从外地来营口参观“龙”骨的人,争先恐后购买“龙”骨照片带回去给家人欣赏。
当时的《盛京时报》派人采访,也称之为“龙”、“天降龙”、“营川坠龙”、“巨龙”等,同时还配以照片,图文并茂。营口市民争相观看,附近城市专程来参观者也络绎不绝,购买往返营口的火车票因此紧张起来。后又有报道说,营口水产高级中学校渔捞科张老师判定“确系蛟类”。
骨架保存在营口一个师范学校做标本,由于当时社会秩序混乱,水产高级中学也几经搬迁,偌大的骸骨就这样遗失了。
在《营口市志》第一卷中记述:“(1934年)8月8日午后,辽河北岸东小街一农民在附近苇塘发现一巨型动物白骨,长约10米,头部左右各有一角,长约1米余,脊骨共29节。伪营口第六警察署将其运至西海关码头附近空地陈列数日,前去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该次事件中,共发生坠龙两次,有很多毫不相识的目击者,同时《盛京时报》“龙降酿灾”新闻报道:7月28日一条龙在营口的天空降而升,弄翻三只小船,卷坏日资厂的房子,九人死亡,掀翻停在车站的火车。此次坠龙事件一直受人关注,直到今天依旧备受争议。
肖素芹老人:当年9岁,她爸爸是给地主赶马车的,当时很多人都说在田庄台上游发现一条“活龙”,于是赶到那里。爸爸就把她放在马背上,扶着她看。她所看见的“龙”方头方脑,眼睛很大,还一眨一眨的,而身体为灰白色,弯曲着蜷伏在地上,尾巴卷起来,腹部处有两个爪子伸着,而让她印象最深的就是感觉这条“龙”有气无力,眼半睁半闭,再加上眼睛有些发红,很多人都说是天气太热的缘故,于是在龙的上面搭了个棚子为它避暑,还有人抬水往它身上浇,让它得以“解暑”。后来,下了很长时间的大雨,这条“龙”就不见了。
  当时,老百姓认为天降巨龙是吉祥之物,人们有的用苇席给怪兽塔凉棚,有的挑水往怪兽身上浇,为的是避免怪物身体发干。据说,人们都非常积极,即便是平日里比较懒惰的人也都纷纷去挑水、浇水。而在寺庙里许多百姓、僧侣每天都要为其作法、超度,此举一直持续到又一次的数日暴雨过后,这只怪物神秘地消失了为止。
然而,连续二十多天大雨后,这个怪物第二次又奇异地出现了,这次出现是在距辽河入海口10公里处的芦苇丛中,此时它已不是活物,而是一具奇臭难闻的尸骸。
据杨义顺老人回忆:在发现“龙”骨之前,曾听大人们说芦苇荡里总有噼里啪啦的响声,而且还有“呜……”像牛一样的叫唤声,听起来很沉闷,还能听到挣扎的声响,后来就没有动静了。当时,营口地区已经连续下了40多天的大雨,街路上全都是水,一些房屋因进水太多而倒塌。雨停后,随着北风吹过,空腥臊味很大,看管苇塘的一名卢姓工人顺着怪味寻找,发现大片大片芦苇倒伏,拨开后进去一看,吓了一大跳:里面赫然躺着一个已经死去的庞大动物!该工人吓得转身就跑,回到家里大病了一场。百姓们听说之后,结伴前去观看,并且报告给了当时的政府。
北京的漫画家李滨生:记得那一年我十岁,在70年前,在西海关露天展览围的一圈是锚,舢板下固定船的锚用那个间断着围起一个圈,用绳子拦着,地下洒着白灰,因为人很多也挤不进去。随着人流的移动才能到前边看,人都有一个好奇心理去看,只是传说中有龙,实际生活中没有见过的机会,都很好奇,去看。重点都看头,它很长,有两三丈长,十米左右,立着。脊梁骨朝上不像鱼。奇怪的是头上有角,任何水族没有角。
孙正仁:光骨头不是原来的龙型,画的那个、描得那个不是那个型,就是挺长的,挺大的头,两个大角一米多长,不止一米三、四尺,长两根。趴在地上,身上弯弯曲曲的,能有十几米这么长。
  原营口市著名正骨医生马子臣(曾亲眼见过“龙”骨)的儿子马国祥记得父亲曾对他说过,骸骨被发现时,肉还没有完全腐烂,看上去特别像“龙”。

龙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73
贡献
21212
金钱
273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8-27 15:4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孤鹤 于 2023-2-14 15:51 编辑

(2)陈家围子村坠龙事件
10年后,1944年松花江的陈家围子村又发生了一起同样的坠龙事件。这一次没图没真相,只有村民们看到了。据描述,此龙颈比身子细,头略呈方形,前额长着角,脸形和画中的龙差不多,还有4个爪子。
后来,日本人封锁了消息,不让村民们传扬出去。改革开放后,当年见证坠龙事件的老人才向人们说起这件事。
1989年12月,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外书摘》第3卷第4期上,在《人间奇事》专栏里,发表了一篇这起事件的目击者报告。
报告的题目为《我所看到的黑龙》,由当年的目击者之一、黑龙江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对山奶牛场退休干部任殿元口述,任殿元之子、杜尔伯特博物馆任青春(时年仅24岁,后为杜尔伯特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整理。任殿元老人已于1994年3月初辞世。
任殿元 口述
1944年8月,我父亲任佰金领着我(任殿元)和渔民丛来顺、谢八等驾船出江打鱼。我们出江少则三五天,多则十几天,和我们一同出江的还有4只船、10多个人。
这天早晨,我们的船只行进到了牡丹江南岸,突然发现陈家围子村后头围了许多人,估计要比陈家围子全村人还要多4倍。我们将船靠了岸,向岸边的一个人打听,那人小声地告诉我们:“黑龙江里的黑龙落到沙滩上了!”一听这消息,我们既兴奋又紧张,我父亲说:“鱼上不上网也不差这一会儿,走,看看去!”
5只船上的10多个人就全上了岸,我们几乎是跑着赶到的。一看那场景,把我父亲那样的老“鱼鹰子”都吓呆了。但见一个黑色的巨型动物卧在沙滩上,它太大了!陈家围子的人用柳条子在它身上搭了个棚子,算起来得有20多米长。
它有10多米长,头颈比身子细,头像牛犊子脑袋那么大,略呈方形,上宽下窄,头上没有杈角,只是在前额上长了一个扁铲形状的角,像牛角,短且直,根部粗约10厘米。脸形和画上画的龙差不多,长着七八根长须子,又粗又硬,还直抖动,嘴形特像鲇鱼嘴,又扁又宽,嘴有30多厘米长,闭着,看不到它的牙和舌。
它闭着双眼,眼角围了一团苍蝇,它的眼皮一动,苍蝇就“嗡”的一声飞开了。它长着4个爪子,但看不准爪子有几个趾,因为爪子深深地插进了沙滩里,小腿比小伙子的胳膊还粗。它的身子前半部分粗,由于是趴在地上,能看出接近大人腰那么高,估计直径得有1米多。后腿以后的部分是尾巴,比前身细,但很长,足有8、9米。整个形象就像个巨型四脚蛇。
它通身是鳞,脊背上的鳞是铁青色的,足有冰盘那么大,形状和鲤鱼鳞差不多。肚皮和爪子上的鳞是粉白色的,瞅着比脊背上的鳞鲜嫩,并且略小于脊背上的鳞。脊背上的鳞干巴巴的,像晒干的鱼坯子。大群的苍蝇在它身上飞来飞去,它不时地抖动身上的鳞,发出干涩的“咔咔”声,每响一次,苍蝇就“嗡”的一声飞起来;声音一停,苍蝇就又落了下去。
它身上的腥味儿极大,相距几百米远就能闻到。它身下卧着的地方已经卧出了一条长沟,身边的嫩杂草都被它踩倒了,可惜的是看不出脚印是什么样子。
陈家围子只有20多户人家,总共60多口人,而在场却有300多人,原来,附近的任家亮子、瓦房子、尚卧子等好几个村的人全来了。他们有挑桶的,有端盆的,都拿着盛水的工具,统统由陈家围子伪村长陈庆指挥。陈庆不许大家管它叫“龙”,只能称“水虫”。
听陈庆讲,昨天下午他还来过这里,什么也没有,今天早晨就有人看到了这个“水虫”,说明它是昨夜卧在这里,今早被人发现的。陈庆组织陈家围子人搭起了棚子,然后让人挑水往“水虫”身上浇,水一浇上去,“水虫”身上的鳞就随之一抖,人们就这样一桶桶地往“水虫”身上浇水。谢八说:“快看,它的脖子多像马脖子!这家伙肥啊,要是宰了吃肉该多好。”
看了一个多时辰,我父亲说:“走,明天再来看。”就这样,我们恋恋不舍地上了船。在船上大家还直议论,丛来顺说:“如果这个‘水虫’没有尾巴的话,那它就是黑龙江里的秃尾巴老李。”谢八说:“这一定是黑龙江里的黑龙,你没看它通身都是黑色的吗?”大家连鱼都没打好。
当天下午下起了大雨,到夜晚变成了暴雨,整整下了一夜,时缓时急。第二天一早转为牛毛细雨。我们5只船直奔陈家围子村后,赶到那儿一看,心凉了!曾经趴卧“黑龙”的地方现在只剩一条深沟,沙子里还留有浓烈的腥味儿。
据当地人讲,“水虫”是半夜走的,怎么走的,到哪儿去了,谁也不知道,因为下暴雨的夜晚不可能有人守候它。但我们清楚地看到,距它趴卧的沙沟东北处还有一条深沟,明显能看出是它站立起来时弄成的,这说明它极可能是朝东北方向走的,怎么走的,却是个谜。会不会是像飞机那样行进一段距离后鳞甲张开、腾空飞起来了呢?这只能是猜测。
再后来我们打鱼到那里时,听当地人悄悄地讲,日本人封锁这消息,不准人们到处乱讲。以后就很少有人提起了,到如今已经40多年了,那动物到底是什么东西,我们仍然不知道,但40多年前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恍如昨天发生的一样……
《中外书摘》在刊登这篇文稿的同时,还发表了任青春写给编辑部的一封信----编辑同志:
想写这篇文章是我10年前的想法,因为我父亲亲眼看到了“龙”这件事对我震动极大,我总觉得应该把它记录和整理出来,这将是一份极珍贵的资料。事情已经过去40多年了,许多当年的
16.
目击者都去世了,如拙稿中的丛来顺、谢八等都早已去世,就是我父亲也已经73岁了。但他精神好,一点也不糊涂,讲起这件事情就如同昨天发生过的一样。
我不知道肇源县志是否记载此事,但我相信陈家围子附近还有与我父亲一样的目击者存在。我这是第一次向报刊披露这件事,尽管我很早就听我父亲讲这件事,但当时我也怀疑此事的真实性。1986年,我去肇源县出差,住在县委招待所对面的一家个体旅社内,夜晚同屋的一位老头和我闲聊时讲起了此事,其经过和我父亲讲的完全一样。我问他是哪里人,他答是陈家围子的,当年77岁(可惜的是我忘问他叫什么名字了),他也是目击者之一,还亲自挑水往黑龙身上浇过水。通过这件事我相信,我父亲讲的是事实。   任青春1989年5月17日
1994年春,《上海滩》杂志社编辑马小星亲自到肇源县调查,收获颇丰:找到一位目击过“掉龙”事件的大娘,但她所说的事件与任殿元所说之事的时间、地点不同;在被访问的数十人中,有不少老人证实松花江南岸确实发生过“掉龙”事件,而且确实发生在伪满时期,也确有伪村长陈庆其人,一位当年与陈庆同住一村的老大娘甚至作证,当年陈庆本人就亲口说过他率众救龙的事;类似任殿元所说的“掉龙”事件,在肇源、扶余境内不止发生过一两次。
马小星坚信龙的存在,他说:“从来自不同朝代的历史记载中,从任殿元老人关于1944年在松花江畔亲身经历的追述中,我们隐约意识到,世间确曾有这么一种会走、会飞、会游泳的奇异动物,我们的思路便不能不发生转折。当一种我们自以为熟悉的事物正通过某种方式显露它的真相时,我们为什么不换一种眼光,去重新认识那个已经被解释了千百回的神龙之谜呢?”(详情可看马小星《龙,一种未明的动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73
贡献
21212
金钱
273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8-27 15:4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孤鹤 于 2023-2-14 15:51 编辑

考证大庆“掉龙”传说    撰文/记者魏国栋
   2003年12月15日
从小就听老年人讲过“掉龙”、“救龙”的故事,记者从来都一笑了之,认为这些不过是民间以讹传讹的闲话罢了。直到11月25日这天,杜尔伯特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任青春认真地对记者说:“我父亲就见过真龙。”
    任老回忆:我见到过真龙
  1944年8月(具体哪一天记不清了),我父亲任佰金领着我(任殿元,当时27岁)和渔民丛来顺(43岁)、谢八(38岁)等驾船出江打鱼。我们出江少则三五天,多则十几天,和我们一同出江的还有4只船、10多个人。
  这天早晨,我们的船只行进到了牡丹江(为松花江某段的旧称)南岸(当时这里归肇源县管辖,位于肇源县城偏西北15公里处),突然发现陈家围子村后头围了许多人,估计要比陈家围子全村人还要多4倍。我们将船靠了岸,向岸边的一个人打听,那人小声地告诉我们:“黑龙江里的黑龙落到沙滩上了!”一听这消息,我们既兴奋又紧张,我父亲说:“鱼上不上网也不差这一会儿,走,看看去!”5只船上的10多个人就全上了岸,我们几乎是跑着赶到的。
  一看那场景,把我父亲那样的老“鱼鹰子”都吓呆了。但见一个黑色的巨型动物卧在沙滩上,它太大了!陈家围子的人用柳条子在它身上搭了个棚子,算起来得有20多米长。它有10多米长,头颈比身子细,头像牛犊子脑袋那么大,略呈方形,上宽下窄,头上没有杈角,只是在前额上长了一个扁铲形状的角,像牛角,短且直,根部粗约10厘米。脸形和画上画的龙差不多,长着七八根长须子,又粗又硬,还直抖动,嘴形特像鲇鱼嘴,又扁又宽,嘴有30多厘米长,闭着,看不到它的牙和舌。它闭着双眼,眼角围了一团苍蝇,它的眼皮一动,苍蝇就“嗡”的一声飞开了。它长着4个爪子,但看不准爪子有几个趾,因为爪子深深地插进了沙滩里,小腿比小伙子的胳膊还粗。它的身子前半部分粗,由于是趴在地上,能看出接近大人腰那么高,估计直径得有1米多。后腿以后的部分是尾巴,比前身细,但很长,足有八九米。整个形象就像个巨型4脚蛇(东北土话叫马蛇子,即蜥蜴类动物)。它通身是鳞,脊背上的鳞是铁青色的,足有冰盘那么大,形状和鲤鱼鳞差不多。
肚皮和爪子上的鳞是粉白色的,瞅着比脊背上的鳞鲜嫩,并且略小于脊背上的鳞。脊背上的鳞干巴巴的,像晒干的鱼坯子(干鱼)。大群的苍蝇在它身上飞来飞去,它不时地抖动身上的鳞,发出干涩的“咔咔”声,每响一次,苍蝇就“嗡”的一声飞起来;声音一停,苍蝇就又落了下去。它身上的腥味儿极大,相距几百米远就能闻到。它身下卧着的地方已经卧出了一条长沟,身边的嫩杂草都被它踩倒了,可惜的是看不出脚印是什么样子。
  陈家围子只有20多户人家,总共60多口人,而在场却有300多人,原来,附近的任家亮子、瓦房子、尚卧子等好几个村的人全来了。他们有挑桶的,有端盆的,都拿着盛水的工具,统统由陈家围子伪村长陈庆指挥。陈庆不许大家管它叫“龙”,只能称“水虫”。听陈庆讲,昨天下午他还来过这里,什么也没有,今天早晨就有人看到了这个“水虫”,说明它是昨夜卧在这里,今早被人发现的。陈庆组织陈家围子人搭起了棚子,然后让人挑水往“水虫”身上浇,水一浇上去,“水虫”身上的鳞就随之一抖,人们就这样一桶桶地往“水虫”身上浇水。谢八说:“快看,它的脖子多像马脖子!这家伙肥啊,要是宰了吃肉该多好。”
  看了一个多时辰,我父亲说:“走吧,明天再来看。”就这样,我们恋恋不舍地上了船。在船上大家还直议论,丛来顺说:“如果这个‘水虫’没有尾巴的话,那它就是黑龙江里的秃尾巴老李。”谢八说:“这一定是黑龙江里的黑龙,你没看它通身都是黑色的吗?”大家连鱼都没打好。
  当天下午下起了大雨,到夜晚变成了暴雨,整整下了一夜,时缓时急。第二天一早转为牛毛细雨。我们5只船直奔陈家围子村后,赶到那儿一看,心凉了!曾经趴卧“黑龙”的地方现在只剩一条深沟,沙子里还留有浓烈的腥味儿。据当地人讲,“水虫”是半夜走的,怎么走的,到哪儿去了,谁也不知道,因为下暴雨的夜晚不可能有人守候它。但我们清楚地看到,距它趴卧的沙沟东北处还有一条深沟,明显能看出是它站立起来时弄成的,这说明它极可能是朝东北方向走的,怎么走的,却是个谜。会不会是像飞机那样行进一段距离后鳞甲张开、腾空飞起来了呢?这只能是猜测。
  再后来我们打鱼到那里时,听当地人悄悄地讲,日本人封锁这消息,不准人们到处乱讲。以后就很少有人提起了,到如今已经40多年了,那动物到底是什么东西,我们仍然不知道,但40多年前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恍如昨天发生的一样……
  这段往事被刊登在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1989年12月《中外书摘》第3卷第4期的《人间奇事》专栏里,题目为《我所看到的黑龙》,杜尔伯特对山奶牛场退休干部任殿元口述,杜尔伯特博物馆任青春整理。任殿元老人于1994年3月初辞世。《中外书摘》在刊登这篇文稿的同时,还发表了任青春写给编辑部的一封信。编辑同志:
  想写这篇文章是我10年前的想法,因为我父亲亲眼看到了“龙”这件事对我震动极大,我总觉得应该把它记录和整理出来,这将是一份极珍贵的资料。事情已经过去40多年了,许多当年的目击者都去世了,如拙稿中的丛来顺、谢八等都早已去世,就是我父亲也已经73岁了。但他精神好,一点也不糊涂,讲起这件事情就如同昨天发生过的一样。
  我不知道肇源县志是否记载此事,但我相信陈家围子附近还有与我父亲一样的目击者存在。我这是第一次向报刊披露这件事,尽管我很早就听我父亲讲这件事,但当时我也怀疑此事的真实性。1986年,我去肇源县出差,住在县委招待所对面的一家个体旅社内,夜晚同屋的一位老头和我闲聊时讲起了此事,其经过和我父亲讲的完全一样。我问他是哪里人,他答是陈家围子的,当年77岁(可惜的是我忘问他叫什么名字了),他也是目击者之一,还亲自挑水往黑龙身上浇过水。通过这件事我相信,我父亲讲的是事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73
贡献
21212
金钱
273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8-27 15:4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孤鹤 于 2023-2-14 15:51 编辑

  任青春1989年5月17日
    四次调查:这是事实吗
  这一切是真的吗?为了证明这段经历的可靠性,任青春提出了4个论据:一、自己第一次听父亲谈及此事时,才六七岁,母亲脸上那不耐烦的神情表明,此事早已是老生常谈,如果不是真实事物强烈地刺激了老人,他不会把这个故事一讲再讲;二、父亲是一个老党员,为人诚实厚道,绝非
18.
信口开河之辈,他不信鬼不信神,思想开明,上个世纪40年代,他第一个带领群众拆庙砸神像,若不是亲眼所见之事,父亲断不会反复陈述;三、当年自己在肇源县的小旅社中住宿,一老人谈及同一起事件;四、任殿元老人在松花江南岸看到的那条身长10多米的黑龙“像一个大马蛇子”,马蛇子为蜥蜴的俗称。令人惊讶的是,甲骨文中某些“龙”字的写法,看上去酷似蜥蜴,新石器时代的一些彩陶纹饰也是如此形状。如果不是亲眼看到了“龙”,文化程度只有初小的任殿元,怎么可能认识“龙”字的甲骨文字形?古籍中不止一次记载了古代的“堕龙”事件,其描述与父亲所讲的大同小异,父亲又怎么可能知道那些连专家、学者都未曾提起过的散布在古籍中的关于“堕龙”的具体描述呢?
  许多人都在以科学的态度看待此事。为了考证任殿元老人所述的真实性,以《上海滩》杂志社编辑马小星为代表的一些人还进行过实地调查。
  1992年,马小星列了一个科学调查提纲,委托任青春对任殿元的陈述进行了详细考证,结果又确认了“掉龙”事件的一些细节。任青春给任殿元看了许多种类的恐龙、鳄鱼的图片,结果老人对异齿龙(一种恐龙)的图片表现出一定的兴趣。他认为,如果把这个动物背上的帆状物去掉,看它趴在那里的样子倒有几分像自己见到的“黑龙”,只不过“黑龙”的嘴是闭着的,嘴形像鲇鱼,嘴边有须子,头上耸起角,脖子还要略长一些,极像马脖子,且全身长满了鱼鳞。1992年10月,哈尔滨出版社的戴淮明受马小星的委托,到任殿元家中、松花江南岸的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区(陈家围子后归此市管辖),大致确认了已于上个世纪60年代被遣散的陈家围子村的原址。
  1994年春,马小星亲自到肇源县调查,收获颇丰:找到一位目击过“掉龙”事件的大娘,但她所说的事件与任殿元所说之事的时间、地点不同;在被访问的数十人中,有不少老人证实松花江南岸确实发生过“掉龙”事件,而且确实发生在伪满时期,也确有伪村长陈庆其人,一位当年与陈庆同住一村的老大娘甚至作证,当年陈庆本人就亲口说过他率众救龙的事;类似任殿元所说的“掉龙”事件,在肇源、扶余境内不止发生过一两次。
  同是1994年春,肇源县古恰乡文化站站长崔万禄受马小星之托到扶余区风华乡调查,又找到一位自称目睹过“掉龙”事件的老大爷,而且许多人都证实了陈庆组织大家救龙的事。
    马氏观点:龙是珍稀动物
  《现代汉语词典》(1983年版)根据历来的传说,对“龙”作了这样的定义:龙,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身体长,有鳞,有角,有脚,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
  正是在这一定义面前,人们曾陷入了深深的困惑。有人查遍了中外所有的生物学资料,就是找不到一种能与上述定义相对应的动物。于是,一个并不算过分轻率的结论便自然产生了:龙不过是一个神化之物而已。有人甚至称之为“生物学上假设的杰作”。
  今年49岁的马小星系古籍、古生物爱好者,为了研究龙,十几年间,他查阅了大量资料,做了大量的调查。他认为,龙是一种曾经存在过、被人们神化了的珍稀动物。龙这一来自虚空想象的“假设”竟能笼罩中国文化达数千年之久,并且能愈演愈烈,蔚为大观,多少有点儿不可思议。翻开中华古籍,诗词曲赋、小说杂记,乃至哲学著作、政治论文,龙的形象无所不在。人们既然主观地认定龙之传说是一个神话,就不会认真看待这些文字。可是,人们信赖的史书《左传》曾提到舜帝赐为自己养龙的人姓董,名为豢龙氏,意思是养龙的人;一向对光怪陆离的上古传说持审慎态度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曾记载夏代有专门养龙的人,名为御龙氏。历代史籍关于“堕龙”的记载更是数不胜数。
  马小星坚信龙的存在,他说:“从来自不同朝代的历史记载中,从任殿元老人关于1944年在松花江畔亲身经历的追述中,我们隐约意识到,世间确曾有这么一种会走、会飞、会游泳的奇异动物,我们的思路便不能不发生转折。当一种我们自以为熟悉的事物正通过某种方式显露它的真相时,我们为什么不换一种眼光,去重新认识那个已经被解释了千百回的神龙之谜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73
贡献
21212
金钱
273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8-27 15:4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孤鹤 于 2023-2-14 15:52 编辑

(3)抚松县现龙
1995年3月22日下午4点钟左右,抚松县城许多人目睹天上之龙则令人难以解释了。
    这天下午4点左右,抚松县城西江公园一带有工人、干部等20多人忽然发现西山上空出现一条“龙”。 通身为金红色,龙眼龙须;龙鳞等情晰可见,头朝东南,尾朝东北。发现者大为惊讶,奔走相告,等有人通知记者摄相,“龙”已离去,实在遗憾。
    抚松“金龙”发现人数众多,“龙”在空中滞留二十多分钟,这个现象,使人迷惑不解。远离抚松县城东几十公里的北岗大顶子村,正在参场干活的参农们也发现并清晰地观看了“金龙”这一奇迹。
     有人认为,可能是云形成了龙形。但几十名亲眼 看见“金龙”的群众坚决否认“云”之说,理由是当时天空万里无云,怎么会单独有一“龙形云”?况且龙头、龙目、龙须、龙鳞、龙身、龙尾,均清清楚楚,决非云彩所能构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73
贡献
21212
金钱
273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8-27 15:4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孤鹤 于 2023-2-14 15:52 编辑

其他的为未经证实的事件
(4)女飞行员所见
最离奇的是多个解放军女伞兵称在文革中的一次跳伞训练中在云中看到了龙。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这几人都没有声张。
玛锐 日期:2004-7-27 16:45:00
  我妈妈有个同学以前是军队里面练跳伞的。有一次,她在跳伞的时候就看见了龙,那只龙在天上飞。当时非常害怕,一闭眼睛就跳下去了。她以为自己是不是眼睛花了,看错了。结果问了另几个姐妹,另几个人也说看到了。但是他们都不敢多议论这件事情。因为当时是文化大革命,人们都不敢乱说话的。所以这件事情他们几个都不敢提起。是很多年以后,他们才敢提起的。
(5)还有吉林省四平市伊通县二龙湖附近的水潭龙骨传说,传说1943年日本人在那个地方修水库,在潭底挖到了龙骨,龙的下颌骨有小簸箕大,某人得到了一块,说是和普通的骨头差不多,不过很有神效,伤口出血了,把骨头研成末抹上一点立刻血就止住了而且连一点疤痕也没有,把龙骨研成末在水碗边抹上一圈,再向碗里倒水。即使水高出碗口几寸,水也不会从碗里流淌出去,只能看到水在碗上滴溜溜的打转。
(6)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有过余姚疑案,传说是:曾有龙现于余姚附近海边,鳞大如盆,从云端飞下吸海水,水如瀑布入龙口,壮观之极,现场有包括驻军在内的几百人看到,后解放军曾介入调查云。该事,外人不知真假。(刚刚按:估计这是龙卷风)
(7)据民国《新纂云南通志》卷六十五载:
盐津及第乡北甲溪边有大龙潭一,其深无底,乡人每见潭内一物如栲栳长十余丈,遍身鳞甲,如百眼千目,皆灼灼有光,当其浮泳水面时,俄顷即雨,百试不爽。
这里的“盐津”,即县名,位于云南省东北部,邻接四川省,1917年由大关县析置。“栲栳”,本指竹篾或柳条编成的盛物器具,这里却是指身体象巨树一样粗大的龙。所以这段资料的意思是说:民国年间,在盐津县及第乡北甲溪边有一个大龙潭,深不可测,村民常见该潭有一种象巨树一样粗大的动物,它遍身是鳞,并会放射出星星点点,灼热耀眼的光芒。尤其当它浮出水面游泳的时候,一会儿就会下起雨来,这种事情几乎是检验了数百次的经验性的常识。
(8)民国《华亭县志•灾异说》载:
民国二年癸丑秋八月,望南区吴家堡椿林寺后沟西岩崩陷,裂隙如屋,崩岩似城,崩时雷电风雨大作,有龙缘东山飞去,长四五丈,金光遍体,过处山草尽偃,崩岩石上多呈矿质,灿烂映日,人多见而拾之,余亦亲往观查焉。
这里的“民国二年”,即公元1913年。“华亭县”,治所即今上海市松江县。1912年和娄县合并仍名华亭县。“偃”是倒下的意思。这段资料的意思是说:公元1913年,华亭县望南区吴家堡椿林寺后沟西面的山岩发生了崩塌,裂缝有房屋那样大,崩塌的山岩就象一座城。山崩地裂的那个时刻,雷鸣电闪,狂风暴雨,就在这时有一条“长四五丈”,全身喷火光的巨龙顺着东山腾飞而去,所过之处,草都被大风吹倒了。崩塌的岩石很象含金的矿石,灿烂夺目,多被乡民拾去收藏了。后来记载这件事情的作者,也亲自去观察了现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073
贡献
21212
金钱
27357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8-27 15:4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孤鹤 于 2023-2-14 15:52 编辑

(9)1922年7月16日,《大公报》就刊登了一篇《乌龙升天农民遭殃》的专访文章,全文如下:
前日,东台正西隅穆家堡地方,天色阴霾,细雨霏霏,讵至旁晚,忽旋风暴作,大雨奔腾,村人皆闭户不出。河下有一渔船系缆于桥桩,俄而河水鼎沸,有如波涛汹涌,渔夫骇极,掀蓬窥见河中有乌龙在焉,头角峥嵘,身约数围,爪如巨树,长不可计。一刹那间似若火珠一现,乌龙即乘时高飞,而风雨雷闪,威不可当,如山崩地裂,村人莫不惊号。次日检点,共抓去茅屋七八十椽,风车二三十具,田中稻谷尽皆折倒,受伤老幼有四十余人。其系于桥桩之渔船内有一渔夫,并两幼孩,当龙高飞之时,连船带桩亦被抓提空中约半里许,堕落街心,两孩受伤登时殒命,而渔夫幸无恙。该庄家家户户如遭焚掠,行将进城吁恳有司赈给云。
我们从全文的意思上可以看到,这篇报道较祥细的报道了穆家堡灾变的整个经过,白天这里是“天色阴霾,细雨霏霏”,而到了“旁晚,忽旋风暴作,大雨奔腾”,紧接着,“俄而河水鼎沸,有如波涛汹涌”,就在这时,“渔夫骇极,掀蓬窥见河中有乌龙”,这条乌龙委实太大、太可怕极了,它“头角峥嵘,身约数围,爪如巨树,长不可计”;说时迟,那时快,“一刹那间似若火珠一现,乌龙即乘时高飞”;可以想到,这需要何等巨大的爆发力啊!紧接着,“风雨雷闪,威不可当,如山崩地裂”一般。然而,这位亲眼看见龙的渔夫的命运最糟糕,“当龙高飞之时,连船带桩亦被抓提空中约半里许,堕落街心,两孩受伤登时殒命,而渔夫幸无恙”。再说其他村民,“家家户户如遭焚掠”一般。
然而,《大公报》上刊登的这篇《乌龙升天农民遭殃》的文章内容,却有点象宋人周密在《癸辛杂识》一书中记载的湖州发生的一次龙腾空升天的奇事。文献说:
元至元二十九年壬辰(公元1292年),湖州土山有富人驾舟至漾中,勿舟若凑浅,不能动。极力撑挽,略不为动,及令仆下水负,乃知舟搁龙脊上,而篙亦正刺龙鳞间。遂舍舟,急令善水者负之登岸。
片时,龙跃而起,凡其处田畴数百亩,皆为巨浸。其人归舍,皆卧病,一人死焉。
这篇短小的纪实性的古文,讲述了一群古人亲眼看见龙腾空升天的奇事。而那艘刚才还搭乘众人游玩的小船,转眼之间就象龙背上的一片树叶不见了。特别是那条龙升空爆发的伟力,掀起滔天巨浪,转眼之间就把“其处田畴数百亩,皆为巨浸”。再说那些看见奇事的古人,命运都不好,他们不是被吓病了,就是被吓死了,这是多么惊心动魄的可怕啊!我们从上面两文中可以看到,一是,龙升空时的爆发伟力,二是,见龙者的下场,这两者都是完全相同的。
从上面这两篇短文中还可以看到,它们确实印证了王充在《论衡•感虚篇》中所言的:“方今盛夏,雷雨时至,龙多登玄云。云龙相应,龙乘云雨而行,物类相致”的记载。同时,也印证了王充在《论衡•龙虚篇》中所言的:“龙与云相招……龙闻雷声则起,起而云至,云至而龙乘之。云雨感龙,龙亦起云而升天”的记载。这就是说,龙确实能感知天气将要发生激烈的变化,这时龙就出来了,并乘云飞腾。而对于老百姓来言,这恰恰是一场浩劫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4-24 05: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