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750|回复: 214

唐朝科举试律近体诗,可平韵可仄韵可换头可折腰

[复制链接]

10

主题

532

帖子

180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47
贡献
559
金钱
618
发表于 2020-8-6 13:35: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十口木 于 2020-8-7 08:14 编辑

唐朝科举试律近体诗,可平韵可仄韵可换头可折腰

    在下三羊百度了试律同题作品二十六首,以飨网友。同时意在说明:唐朝科举试律的近体诗,既可平韵,也可仄韵;既可换头,也可折腰。平韵或换头是常格,常格量多;仄韵或折腰是偏格,偏格量少。顺便提及,三羊搜遍网络,找不到唐朝科举的试律取士,考生因【仄韵或折腰】而落榜的史料或传说!
    以首为计,在26首五言近体律诗中:
符合元兢25四声律的百分比:22÷26=85%
暗合真空24平仄律的百分比:12÷26=46%

盛唐★玄宗开元十九(731)《洛出书》郭邕
德合天贶呈,龙飞圣人作。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仄。◆作【十药入声】【折腰】
光宅被寰区,图书荐河洛。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仄。◆洛【十药入声】
象登四气顺,文辟九畴错。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仄。◆错【十药入声】
氤氲瑞彩浮,左右灵仪廓。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廓【十药入声】
微造功不宰,神行利攸博。平去平仄上,平平仄平仄。◆博【十药入声】
一见皇家庆,方知禹功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仄。◆薄【十药入声】
【德合天贶呈,仄仄平仄平】
【龙飞圣人作。平平仄平仄】
【图书荐河洛。平平仄平仄】
【微造功不宰,平去平仄上】
【神行利攸博。平平仄平仄】
【方知禹功薄。平平仄平仄】
盛唐★玄宗开元十九(731)《洛出书》叔孙元观
清洛含温溜,玄龟荐宝书。平入平平去,平平仄仄平。◆书【六鱼平声】【暗合24平仄律】1
波开绿字出,瑞应紫宸居。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居【六鱼平声】
物著群灵首,文成列卦初。仄入平平上,平平仄仄平。◆初【六鱼平声】
美珍翔阁凤,庆迈跃舟鱼。仄平平仄仄,通仄仄平平。◆鱼【六鱼平声】
俾姒惟何远,休皇复在诸。仄上平平去,平平仄仄平。◆诸【六鱼平声】
东都主人意,歌颂望乘舆。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舆【六鱼平声】
中唐★德宗贞元年间《亚父碎玉斗》裴次元
雄谋竟不决,宝玉终不爱。平平仄仄仄,仄入平仄仄。◆爱【11队去声】
倏尔霜刃挥,飒然春冰碎。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碎【11队去声】
飞光动旗帜,散响惊环佩。平平仄平仄,仄上平平去。◆佩【11队去声】
霜洒绣障前,星流锦筵内。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内【11队去声】
图王业已失,为虏言空悔。平平仄仄仄,通上平平去。◆悔【11队去声】
独有青史中,英风观千载。仄仄平仄平,平平平平仄。◆载【11队去声】
【宝玉终不爱。仄入平仄仄】
【倏尔霜刃挥,仄仄平仄平】
【飒然春冰碎。仄平平平仄】
【飞光动旗帜,平平仄平仄】
【霜洒绣障前,平仄仄仄平】
【星流锦筵内。平平仄平仄】
【独有青史中,仄仄平仄平】
【英风观千载。平平平平仄】
中唐★德宗贞元年间《亚父碎玉斗》何儒亮
嬴女昔解网,楚王有遗躅。平去仄仄上,仄平仄平仄。◆躅【二沃入声】【折腰】
破关既定秦,碎首闻献玉。仄平仄仄平,仄上平仄入。◆玉【二沃入声】
贞姿应刃散,清响因风续。平平通仄仄,平上平平入。◆续【二沃入声】
匪徇切泥功,将明怀璧辱。仄仄仄平平,通平平仄仄。◆辱【二沃入声】
莫量汉祖德,空受项君勖。仄平仄仄仄,通去仄平入。◆勖【二沃入声】
事去见前心,千秋渭水绿。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绿【二沃入声】
【嬴女昔解网,平去仄仄上】
【楚王有遗躅。仄平仄平仄】
【碎首闻献玉。仄上平仄入】
中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冬日可爱》陈讽
寒日临清昼,辽天一望时。平入平平去,平平仄仄平。◆时【四支平声】【暗合24平仄律】2
未消埋径雪,先暖读书帷。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帷【四支平声】
属思光难驻,舒情影若遗。仄去平平去,平平仄仄平。◆遗【四支平声】(犯蜂腰)
晋臣曾比德,谢客昔言诗。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诗【四支平声】
散彩宁偏煦,流阴信不追。仄上平平去,平平仄仄平。◆追【四支平声】
馀辉如可就,回烛幸无私。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私【四支平声】
中唐★中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冬日可爱》庾元亮
宿雾开天霁,寒郊见初日。仄去平平上,平平仄平仄。◆日【四质入声】【折腰】
林疏照逾远,冰轻影微出。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出【四质入声】
岂假阳和气,暂忘玄冬律。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律【四质入声】
愁抱望自宽,羁情就如失。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失【四质入声】
欣欣事几许,曈曈状非一。平平仄仄仄,上上仄平仄。◆一【四质入声】
倾心倘知期,良愿自兹毕。平平仄平平,平去仄平仄。◆毕【四质入声】
【寒郊见初日。平平仄平仄】
【冰轻影微出。平平仄平仄】
【暂忘玄冬律。仄平平平仄】
【愁抱望自宽,平仄平仄平】
【羁情就如失。平平仄平仄】
【倾心倘知期,平平仄平平】
中唐★德宗贞元九年(793)《风光草际浮》吴秘
草色春沙里,风光晓正幽。仄上平平去,平平仄仄平。◆幽【11尤平声】【暗合24平仄律】3
轻明摇不散,郁昱丽仍浮。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浮【11尤平声】
吹缓苗难转,晖闲叶本柔。通上平平去,平平仄仄平。◆柔【11尤平声】
碧凝烟彩入,红是日华流。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流【11尤平声】
耐可披襟对,谁应满掬收。仄上平平去,平平仄仄平。◆收【11尤平声】
恭闻掇芳客,为此尚淹留。平平仄平仄,通仄仄平平。◆留【11尤平声】
【恭闻掇芳客,平平仄平仄】
中唐★德宗贞元九年(793)《风光草际浮》刘禹锡
熙熙春景霁,草绿春光丽。平平平仄仄,仄入平平去。◆丽【八霁去声】
的历乱相鲜,葳蕤互亏蔽。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仄。◆蔽【八霁去声】
乍疑芊绵里,稍动丰茸际。仄平平平仄,仄上平平去。◆际【八霁去声】
影碎翻崇兰,浮香转丛蕙。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仄。◆蕙【八霁去声】
含烟绚碧綵,带露如珠缀。平平仄仄仄,仄去平平去。◆缀【八霁去声】(犯蜂腰)
幸因采掇日,况此临芳岁。仄平仄仄仄,仄上平平去。◆岁【八霁去声】
【葳蕤互亏蔽。平平仄平仄】
【浮香转丛蕙。平平仄平仄】
中唐★德宗贞元九年(793)《风光草际浮》张复元
纤纤春草长,迟日度风光。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光【七阳平声】【暗合24平仄律】4
靃靡含新彩,霏微笼远芳。?去平平上,平平通仄平。◆芳【七阳平声】
殊姿媚原野,佳色满池塘。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塘【七阳平声】
最好垂清露,偏宜带艳阳。仄上平平去,平平仄仄平。◆阳【七阳平声】
浅深浮嫩绿,轻丽拂馀香。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香【七阳平声】
好助莺迁势,乘时冀便翔。仄去平平入,平平仄仄平。◆翔【七阳平声】
中唐★德宗贞元九年(793)《风光草际浮》裴杞
澹荡和风至,芊绵碧草长。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长【七阳平声】【暗合24平仄律】5
徐吹遥扑翠,半偃乍浮光。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光【七阳平声】
叶似翻宵露,丛疑扇夕阳。仄仄平平仄,平平通仄平。◆阳【七阳平声】
逶迤明曲渚,照耀满回塘。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塘【七阳平声】
白芷生还暮,崇兰泛更香。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香【七阳平声】
谁知揽结处,含思向馀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芳【七阳平声】
中唐★德宗贞元九年(793)《风光草际浮》陈璀
春风泛摇草,旭日遍神州。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州【11尤平声】【暗合24平仄律】6
已向花间积,还来叶上浮。仄去平平入,平平仄仄平。◆浮【11尤平声】
晓光缘圃丽,芳气满街流。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流【11尤平声】
澹荡依朱萼,飖飏带玉沟。仄上平平入,平平仄仄平。◆沟【11尤平声】
向空看转媚,临水见弥幽。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幽【11尤平声】
况被崇兰色,王孙正可游。仄去平平入,平平仄仄平。◆游【11尤平声】
【春风泛摇草,平平仄平仄】
中唐★德宗贞元九年(793)《风光草际浮》陈祜
香发王孙草,春生君子风。平入平平上,平平平仄平。◆风【一东平声】【暗合24平仄律】7
光摇低偃处,影散艳阳中。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中【一东平声】
稍稍移蘋末,微微转蕙丛。去去平平入,平平仄仄平。◆丛【一东平声】
浮烟倾绿野,远色澹晴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空【一东平声】
泛彩池塘媚,含芳景气融。仄上平平去,平平仄仄平。◆融【一东平声】
清晖谁不挹,几许赏心同。平平平仄仄,通仄仄平平。◆同【一东平声】
中唐★德宗贞元十年(794)《春风扇微和》崔立之
时令忽已变,年光俄又春。平去仄仄入,平平平仄平。◆春【11真平声】
高低惠风入,远近芳气新。平平仄平仄,仄仄平仄平。◆新【11真平声】
靡靡才偃草,泠泠不动尘。仄去平仄上,平平仄仄平。◆尘【11真平声】
温和乍扇物,煦妪偏感人。平平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人【11真平声】
去出桂林漫,来过蕙圃频。仄入仄平去,平平仄仄平。◆频【11真平声】
晨辉正澹荡,披拂长相亲。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亲【11真平声】
【时令忽已变,平仄仄仄仄】
【高低惠风入,平平仄平仄】
【远近芳气新。仄仄平仄平】
【靡靡才偃草,仄去平仄上】
【温和乍扇物,平平仄平仄】
【煦妪偏感人。仄仄平仄平】
中唐★德宗贞元十年(794)《春风扇微和》陈通方
习习和风扇,悠悠淑气微。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微【五微平声】【暗合24平仄律】8
阳升知候改,律应喜春归。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归【五微平声】
池柳晴初拆,林莺暖欲飞。平上平平入,平平仄仄平。◆飞【五微平声】
川原浮彩翠,台馆动光辉。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辉【五微平声】
泛艳摇丹阙,扬芳入粉闱。仄去平平入,平平仄仄平。◆闱【五微平声】
发生当有分,枯朽幸因依。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依【五微平声】
中唐★德宗贞元十年(794)《春风扇微和》张汇
木德生和气,微微入曙风。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风【一东平声】
暗催南向叶,渐翥北归鸿。仄平平仄仄,通仄仄平平。◆鸿【一东平声】
澹荡侵冰谷,悠扬转蕙丛。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丛【一东平声】
拂尘回广路,泛籁过遥空。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空【一东平声】
暖上烟光际,云移律侯中。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中【一东平声】
扶摇如可借,从此戾苍穹。平平平仄仄,通仄仄平平。◆穹【一东平声】
【云移律侯中。平平仄平平】
中唐★德宗贞元十年(794)《春风扇微和》柳道伦
青阳初入律,淑气应春风。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风【一东平声】【暗合24平仄律】9
始辨梅花里,俄分柳色中。仄去平平上,平平仄仄平。◆中【一东平声】
依微开夕照,澹荡媚晴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空【一东平声】
拂水生蘋末,经岩触桂丛。仄上平平入,平平仄仄平。◆丛【一东平声】
稍抽兰叶紫,微吐杏花红。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红【一东平声】
愿逐仁风布,将俾生植功。仄入平平去,通平平仄平。◆功【一东平声】
中唐★德宗贞元十年(794)《春风扇微和》范传正
暧暧当迟日,微微扇好风。去去平平入,平平通仄平。◆风【一东平声】【暗合24平仄律】10
吹摇新叶上,光动浅花中。通平平仄仄,平仄仄平通。◆中【一东平声】
澹荡凝清昼,氤氲暧碧空。仄上平平去,平平仄仄通。◆空【一东平声】
稍看生绿水,已觉散芳丛。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丛【一东平声】
徙倚情偏适,裴回赏未穷。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穷【一东平声】
妍华不可状,竟夕气融融。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融【一东平声】
中唐★德宗贞元十年(794)《春风扇微和》公乘亿
丽日催迟景,和风扇早春。通入平平上,通平通仄平。◆春【11真平声】【暗合24平仄律】11
暖浮丹凤阙,韶媚黑龙津。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津【11真平声】
澹荡迎仙仗,霏微送画轮。仄上平平去,平平仄仄平。◆轮【11真平声】
绿摇官柳散,红待禁花新。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新【11真平声】
舞席皆回雪,歌筵暗送尘。仄入平平入,平平仄仄平。◆尘【11真平声】(犯蜂腰)
幸当阳律候,惟愿及佳辰。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辰【11真平声】
中唐★德宗贞元十年(794)《春风扇微和》豆卢荣
春晴生缥缈,软吹和初遍。平平平仄仄,仄去平平去。◆遍【17霰去声】
池影动渊沦,山容发葱茜。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仄。◆茜【17霰去声】
迟迟入绮阁,习习流芳甸。平平仄仄仄,入入平平仄。◆甸【17霰去声】
树杪飏莺啼,阶前落花片。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仄。◆片【17霰去声】
韶光恐闲放,旭日宜游宴。平平仄平仄,仄入平平去。◆宴【17霰去声】
文客拂尘衣,仁风愿回扇。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去。◆扇【17霰去声】
【山容发葱茜。平平仄平仄】
【阶前落花片。平平仄平仄】
【韶光恐闲放,平平仄平仄】
【仁风愿回扇。平平仄平去】
中唐★德宗贞元十年(794)《春风扇微和》邵偃
微风扇和气,韶景共芳晨。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晨【11真平声】
始见郊原绿,旋过御苑春。仄去平平入,平平仄仄平。◆春【11真平声】
三条开广陌,八水泛通津。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津【11真平声】
烟动花间叶,香流马上人。平去平平入,平平仄仄平。◆人【11真平声】
逶迤云彩曙,嘹唳鸟声频。平平平仄仄,通仄仄平平。◆频【11真平声】
为报东堂客,明朝桂树新。通去平平入,平平仄仄平。◆新【11真平声】
【微风扇和气平平平平仄】
中唐★德宗贞元十年(794)《春风扇微和》郭遵
微风飘淑气,散漫及兹晨。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晨【11真平声】
习习何处至,熙熙与春亲。仄入平仄去,平平仄平平。◆亲【11真平声】
暧空看早辨,映日度逾频。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频【11真平声】
高拂非烟杂,低垂众卉新。平去平平入,平平仄仄平。◆新【11真平声】
霁天轻有霭,绮陌尽无尘。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尘【11真平声】
还似登台意,元和欲煦人。平上平平去,平平仄仄平。◆人【11真平声】
【习习何处至,仄入平仄去】
【熙熙与春亲。平平仄平平】
中唐★德宗贞元十年(794)《春风扇微和》陈九流
喜见阳和至,遥知橐籥功。仄去平平入,平平仄仄平。◆功【一东平声】
迟迟散南陌,袅袅逐东风。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风【一东平声】
暗入芳园里,潜吹草木中。仄入平平上,平通仄仄通。◆中【一东平声】
兰荪才有绿,桃杏未成红。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红【一东平声】
已觉寒光尽,还看淑气通。仄入平平去,平平仄仄平。◆通【一东平声】
由来荣与悴,今日发应同。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同【一东平声】
【迟迟散南陌,平平仄平仄】
中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竹箭有筠》李程
常爱凌寒竹,坚贞可喻人。平去平平去,平平仄仄平。◆人【11真平声】
能将先进礼,义与后凋邻。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邻【11真平声】
冉冉犹全节,青青尚有筠。仄上平平入,平平仄仄平。◆筠【11真平声】
陶钧二仪内,柯叶四时春。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春【11真平声】
待凤花仍吐,停霜色更新。仄去平平上,平平仄仄平。◆新【11真平声】
方持不易操,对此欲观身。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身【11真平声】
【陶钧二仪内,平平仄平仄】
中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竹箭有筠》张仲方
东南生绿竹,独美有筠箭。平平平仄仄,仄上仄平去。◆箭【17霰去声】【暗合24平仄律】12
枝叶讵曾凋,风霜孰云变。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仄。◆变【17霰去声】
偏宜林表秀,多向岁寒见。平平平仄仄,平上仄平去。◆见【17霰去声】
碧色乍葱茏,清光常茜练。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练【17霰去声】
皮开凤彩出,节劲龙文现。平平仄仄仄,仄去平平去。◆现【17霰去声】(犯蜂腰)
爱此守坚贞,含歌属时彦。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仄。◆彦【17霰去声】
【风霜孰云变。平平仄平仄】
【含歌属时彦。平平仄平仄】
中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日暮碧云合》许康佐
日际愁阴生,天涯暮云碧。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仄。◆碧【11陌入声】【折腰】
重重不辨盖,沈沈乍如积。平平仄仄仄,去去仄平仄。◆积【11陌入声】
林色黯疑暝,隙光俄已夕。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夕【11陌入声】
出岫且从龙,萦空宁触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石【11陌入声】
馀辉澹瑶草,浮影凝绮席。平平仄平仄,平上平仄入。◆席【11陌入声】
时景讵能留,几思轻尺璧。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璧【11陌入声】
【天涯暮云碧。平平仄平仄】
【沈沈乍如积。平平仄平仄】
【馀辉澹瑶草,平平仄平仄】
【浮影凝绮席。平仄平仄仄】
晚唐★文宗开成二年(837)《霓裳羽衣曲》李肱
开元太平时。万国贺丰岁。平平仄平平。仄入仄平去。◆岁【八霁去声】【折腰】
梨园献旧曲。玉座流新制。平平仄仄仄。仄入平平去。◆制【八霁去声】
凤管递参差。霞衣竞摇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仄。◆曳【八霁去声】
宴罢水殿空。辇余春草细。仄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细【八霁去声】
蓬壶事已久。仙乐功无替。平平仄仄仄。平入平平去。◆替【八霁去声】
谁肯听遗音。圣明知善继。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继【八霁去声】
【开元太平时。平平仄平平】
【霞衣竞摇曳。平平仄平仄】
【宴罢水殿空。仄仄仄仄平】

===============保留错误,留档查看==============================
唐朝科举试律近体诗,可平韵可仄韵可换头可折腰

   在下三羊百度了试律同题作品十六首,以飨网友。同时意在说明:唐朝科举试律的近体诗,既可平韵,也可仄韵;既可换头,也可折腰。平韵或换头是常格,常格量多;仄韵或折腰是偏格,偏格量少。顺便提及,三羊搜遍网络,找不到唐朝科举的试律取士,考生因【仄韵或折腰】而落榜的史料或传说
盛唐★玄宗开元十九(731)《洛出书》萧昕

海内昔凋瘵,天网斯浡潏。仄仄仄平?,平仄平??。◆潏【四质入声】【折腰】
龟灵启圣图,龙马负书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出【四质入声】
大哉明德盛,远矣彝伦秩。仄平平仄通,仄仄平平仄。◆秩【四质入声】
地敷作乂功,人免为鱼恤。仄平仄?平,平仄通平仄。◆恤【四质入声】
既彰千国理,岂止百川溢。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仄。◆溢【四质入声】
永赖至于今,畴庸未云毕。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仄。◆毕【四质入声】
盛唐★玄宗开元十九(731)《洛出书》郭邕
德合天贶呈,龙飞圣人作。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仄。◆作【十药入声】【折腰】
光宅被寰区,图书荐河洛。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仄。◆洛【十药入声】
象登四气顺,文辟九畴错。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仄。◆错【十药入声】
氤氲瑞彩浮,左右灵仪廓。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廓【十药入声】
微造功不宰,神行利攸博。平仄平通仄,平平仄平仄。◆博【十药入声】
一见皇家庆,方知禹功薄。仄仄平平通,平平仄平仄。◆薄【十药入声】
盛唐★玄宗开元十九(731)《洛出书》张钦敬
浮空九洛水,瑞圣千年质。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质【四质入声】
奇象八卦分,图书九畴出。平仄仄仄通,平平仄平仄。◆出【四质入声】
含微卜筮远,抱数阴阳密。?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密【四质入声】
中得天地心,傍探鬼神吉。通仄平仄平,通平仄平仄。◆吉【四质入声】
昔闻夏禹代,今献唐尧日。仄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日【四质入声】
谬此叙彝伦,寰宸贺清谧。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仄。◆谧【四质入声】
盛唐★玄宗开元十九(731)《洛出书》叔孙元观
清洛含温溜,玄龟荐宝书。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书【六鱼平声】
波开绿字出,瑞应紫宸居。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居【六鱼平声】
物著群灵首,文成列卦初。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初【六鱼平声】
美珍翔阁凤,庆迈跃舟鱼。仄平平仄仄,通仄仄平平。◆鱼【六鱼平声】
俾姒惟何远,休皇复在诸。??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诸【六鱼平声】
东都主人意,歌颂望乘舆。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舆【六鱼平声】
中唐★德宗贞元年间《亚父碎玉斗》孟简
献谋既我违,积愤从心痗。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痗【11队去声】【折腰】
鸿门入已迫,赤帝时潜退。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退【11队去声】
宝位方苦竞,玉斗何情爱。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爱【11队去声】
犹看虹气凝,讵惜冰姿碎。平通平仄平,仄仄平平仄。◆碎【11队去声】
而嗟大事返,当起千里悔。平平仄仄仄,通仄平仄仄。◆悔【11队去声】
谁为西楚王,坐见东城溃。平通平仄平,仄仄平平仄。◆溃【11队去声】
中唐★德宗贞元年间《亚父碎玉斗》裴次元
雄谋竟不决,宝玉终不爱。平平仄通仄,仄仄平通仄。◆爱【11队去声】
倏尔霜刃挥,飒然春冰碎。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碎【11队去声】
飞光动旗帜,散响惊环佩。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佩【11队去声】
霜洒绣障前,星流锦筵内。平仄仄通平,平平仄平仄。◆内【11队去声】
图王业已失,为虏言空悔。平平仄仄仄,通仄平通仄。◆悔【11队去声】
独有青史中,英风观千载。仄仄平仄通,平平通平仄。◆载【11队去声】
中唐★德宗贞元年间《亚父碎玉斗》何儒亮
嬴女昔解网,楚王有遗躅。平仄仄仄仄,仄平仄通仄。◆躅【二沃入声】【折腰】
破关既定秦,碎首闻献玉。仄平仄仄平,仄仄通仄仄。◆玉【二沃入声】
贞姿应刃散,清响因风续。平平通仄仄,平仄平平仄。◆续【二沃入声】
匪徇切泥功,将明怀璧辱。仄?仄通平,通平平仄仄。◆辱【二沃入声】
莫量汉祖德,空受项君勖。仄通仄仄仄,通仄仄平仄。◆勖【二沃入声】
事去见前心,千秋渭水绿。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绿【二沃入声】
中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冬日可爱》陈讽
寒日临清昼,辽天一望时。平仄平平仄,平平仄通平。◆时【四支平声】
未消埋径雪,先暖读书帷。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帷【四支平声】
属思光难驻,舒情影若遗。仄通平通仄,平平仄仄通。◆遗【四支平声】
晋臣曾比德,谢客昔言诗。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诗【四支平声】
散彩宁偏煦,流阴信不追。仄仄通平仄,平平仄通平。◆追【四支平声】
馀辉如可就,回烛幸无私。?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私【四支平声】
中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冬日可爱》庾元亮
宿雾开天霁,寒郊见初日。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日【四质入声】【折腰】
林疏照逾远,冰轻影微出。平通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出【四质入声】
岂假阳和气,暂忘玄冬律。仄仄平通仄,仄通?平仄。◆律【四质入声】
愁抱望自宽,羁情就如失。平仄通仄平,平平仄平仄。◆失【四质入声】
欣欣事几许,曈曈状非一。平平仄通仄,??仄平仄。◆一【四质入声】
倾心倘知期,良愿自兹毕。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毕【四质入声】
中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竹箭有筠》李程
常爱凌寒竹,坚贞可喻人。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人【11真平声】
能将先进礼,义与后凋邻。平通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邻【11真平声】
冉冉犹全节,青青尚有筠。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筠【11真平声】
陶钧二仪内,柯叶四时春。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春【11真平声】
待凤花仍吐,停霜色更新。仄仄平平仄,平平仄通平。◆新【11真平声】
方持不易操,对此欲观身。平平通仄通,仄仄仄通平。◆身【11真平声】
中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竹箭有筠》席夔
共爱东南美,青青叹有筠。仄仄平?仄,平平通仄平。◆筠【11真平声】
贞姿众木异,秀色四时均。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均【11真平声】
枝叶当无改,风霜岂惮频。平仄通平仄,平平仄仄平。◆频【11真平声】
虚心如待物,劲节自留春。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春【11真平声】
鲜润期栖凤,婵娟可并人。通仄平平仄,平平仄通平。◆人【11真平声】
可怜初箨卷,粉泽更宜新。仄平平仄通,仄仄通平平。◆新【11真平声】
中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竹箭有筠》张仲方
东南生绿竹,独美有筠箭。平?平仄仄,仄仄仄平仄。◆箭【17霰去声】
枝叶讵曾凋,风霜孰云变。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仄。◆变【17霰去声】
偏宜林表秀,多向岁寒见。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见【17霰去声】
碧色乍葱茏,清光常茜练。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练【17霰去声】
皮开凤彩出,节劲龙文现。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现【17霰去声】
爱此守坚贞,含歌属时彦。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彦【17霰去声】
晚唐★文宗开成二年(837)《霓裳羽衣曲》李肱
开元太平时。万国贺丰岁。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岁【八霁去声】【折腰】
梨园献旧曲。玉座流新制。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制【八霁去声】
凤管递参差。霞衣竞摇曳。仄仄仄平平。平通仄平仄。◆曳【八霁去声】
宴罢水殿空。辇余春草细。仄仄仄仄通。仄平平仄仄。◆细【八霁去声】
蓬壶事已久。仙乐功无替。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替【八霁去声】
谁肯听遗音。圣明知善继。平仄通通平。仄平平仄仄。◆继【八霁去声】
晚唐★文宗开成三年(838)
圣唐复古制。德义功无替。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替【八霁去声】
奥旨悦诗书。遗文分篆隶。仄仄仄平平。通平通仄仄。◆隶【八霁去声】
银钩互交映。石壁靡尘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翳【八霁去声】
永与乾坤期。不逐日月逝。仄仄平平平。通仄仄仄仄。◆逝【八霁去声】
儒林道益广。学者心弥锐。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锐【八霁去声】
从此理化成。恩光遍遐裔。通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仄。◆裔【八霁去声】
《霜菊》唐★佚名
秋尽北风去,律移寒气肃。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肃【一屋入声】
淅沥降繁霜,离披委残菊。仄仄通平平,平平仄平仄。◆菊【一屋入声】
华滋尚照灼,幽气含纷郁。通平仄仄仄,平仄?平仄。◆郁【一屋入声】
的的冒空园,萋萋被幽谷。仄仄仄通平,平平仄平仄。◆谷【一屋入声】
骚人有遗咏,陶令曾盈掬。平平仄通仄,平通平平仄。◆掬【一屋入声】
傥使怀袖中,犹堪袭馀馥。?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馥【一屋入声】
《霜菊》唐★席夔
时令忽已变,行看被霜菊。平通仄仄仄,通通仄平仄。◆菊【一屋入声】
可怜后时秀,当此凛风肃。仄平仄平仄,通仄仄平仄。◆肃【一屋入声】
淅沥翠枝翻,凄清金蕊馥。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馥【一屋入声】
凝姿节堪重,澄艳景非淑。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淑【一屋入声】
宁祛青女威,愿盈君子掬。平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掬【一屋入声】
持来泛樽酒,永以照幽独。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独【一屋入声】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20-8-6 14: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失替、失对、失粘也是近体的规则?

点评

这是原稿,曾经零星发过! 盛唐★玄宗开元十九(731)《洛出书》郭邕 德合天贶呈,龙飞圣人作。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仄。◆作【十药入声】【折腰】 光宅被寰区,图书荐河洛。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仄。◆洛【十药入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8-6 18:09
谢谢你的纠错! 错误全在三羊! 三羊发帖,没用原稿,而是错误的使用新稿! 原稿是9首诗例,新稿16首诗例。你指出错误的都在7首新稿中。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8-6 15:16
近体诗并不拘泥于所谓的【失粘】!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8-6 14: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20-8-6 14:24:04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内昔凋瘵,天网斯浡潏。--换头?

宝位方苦竞,玉斗何情爱。--换头?

谬此叙彝伦,寰宇贺清谧。--换头?

永与乾坤期。不逐日月逝。--换头?

欣欣事几许,曈曈状非一。--换头?

林疏照逾远,冰轻影微出。--换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532

帖子

180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47
贡献
559
金钱
618
 楼主| 发表于 2020-8-6 14:24:15 | 显示全部楼层
程溪钓叟 发表于 2020-8-6 14:15
失替、失对、失粘也是近体的规则?

近体诗并不拘泥于所谓的【失粘】!

点评

谁教你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8-6 14: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20-8-6 14:2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宁祛青女威,愿盈君子掬。--平仄相替?

岂假阳和气,暂忘玄冬律。--平仄相替?

中得天地心,傍探鬼神吉。--平仄相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20-8-6 14:3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口木 发表于 2020-8-6 14:24
近体诗并不拘泥于所谓的【失粘】!

谁教你的?

点评

白居易自编《白氏长庆集》律诗目录的15首七言失粘律诗 《村夜》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绝【九屑】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8-7 19: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20-8-6 14:4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拗体》
按律诗平顺稳帖者,每句皆以第二字为主。如首句第二字用平声,则二句三句当用仄声。四句五句当用平声,六句七句当用仄声。八句当用平声。用仄反是,若一失粘,皆为拗体。其诗有入此体而已。见律诗绝句类者,即注其下。今复采其所未录者列之。又有句不拗而字拗者,亦附著焉。

----一失粘即属拗体,拗体最多属于律诗跟古风之间的格诗,白氏文集律诗是独立的,而把格诗和歌行、杂体并在一块的

联拗亦然,联拗即失对,它是齐梁体的特征之一;句拗有出宽对严之说,凡大拗句均非律句【特拗除外】,对句大拗的即古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532

帖子

180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47
贡献
559
金钱
618
 楼主| 发表于 2020-8-6 15: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程溪钓叟 发表于 2020-8-6 14:15
失替、失对、失粘也是近体的规则?

谢谢你的纠错!
错误全在三羊!
三羊发帖,没用原稿,而是错误的使用新稿!
原稿是9首诗例,新稿16首诗例。你指出错误的都在7首新稿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20-8-6 16:3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潭州雨梦 于 2020-8-6 16:41 编辑

排律无折腰之说。白居易称-三句平头诗为两平头体。(即今渭之顺风调)王力先生后学辈只知正体,不知律诗允许失粘失对。故只知其早先诗论。称“失粘事小,失对事大”。默许失粘,不承认失对、顺口又说,在全唐律诗中是绝对找不到失对诗。而不知王力先生晚年著【诗律余论】又言:在几本小册子这种说法未免绝对,指出唐人五律诗中有失对兼失粘情况。有些论者执迷不悟,还持王力旧论反余论,徒添笑耳!
试帖诗证明唐人高考不避两平头诗也。

点评

我在《诗词格律十讲》中说:“至于失对,则是更大的毛病,从唐宋直到近代人的诗集中,是找不到失对的例子的。”(在《汉语诗律学》和《诗词格律》里也有类似的话。)这话未免说得太绝对了。最近读了温庭筠的《春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8-6 18:21
【排律无折腰】的说法,在下认为不妥! 不换联头,叫【折腰】或【顺风】,只是名堂而已。【折腰】的叫法早于【顺风】,是在没有必要,改了【折腰】叫【顺风】!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8-6 18:15
百度百科《折腰体》 https://baike.baidu.com/item/% E6%8A%98%E8%85%B0%E4%BD%93/272769?fr=aladdin 五律之折腰者,如: 1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首联·颔联】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8-6 18: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20-8-6 16:4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潭州雨梦 于 2020-8-6 16:55 编辑

中唐★德宗贞元年间《亚父碎玉斗》孟简
献谋既我违,积愤从心痗。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痗【11队去声】鸿门入已迫,赤帝时潜退。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退【11队去声】一二联双平头。迫,入声,合律。
宝位方苦竞,玉斗何情爱。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爱【11队去声】本联失对。竞:去声,丄尾
犹看虹气凝,讵惜冰姿碎。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碎【11队去声】三四联双平头。
而嗟大事返,当起千里悔。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悔【11队去声】四五联双平头。
谁为西楚王,坐见东城溃。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溃【11队去声】五六联双平头。

看来,双平头在试帖诗蛮吃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532

帖子

180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47
贡献
559
金钱
618
 楼主| 发表于 2020-8-6 18:05:49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20-8-6 16:38
排律无折腰之说。白居易称-三句平头诗为两平头体。(即今渭之顺风调)王力先生后学辈只知正体,不知律诗允 ...

百度百科《折腰体》
https://baike.baidu.com/item/%
E6%8A%98%E8%85%B0%E4%BD%93/272769?fr=aladdin
五律之折腰者,如:
1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首联·颔联】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
——陈子昂《晚次乐乡县》
2
不信最清旷,及来秋已空。
数点石泉雨,一溪霜叶风。【首联·颔联】
业在有山处,道归无事中。【颔联·颈联】
酌尽一杯酒,老夫颜亦红。【颈联·尾联】
——唐求《题郑家隐居》
前者平起,只是首联与颔联间失粘,其余各句都合乎律诗要求;后者仄起,每联之间均失粘,且每联都用与李白“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同类的拗句,格调极为高古。
七律之折腰者,如:
1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至今疑。【首联·颔联】
——杜甫《咏怀古迹》
2
苦忆荆州醉司马,谪官尊酒定常开。
九江日落醒何处,一柱观头眠几回。
可怜怀抱向人尽,欲问平安无使来。【颔联·颈联】
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颈联·尾联】
——杜甫《所思》
3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颈联·尾联】
——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三首均仄起,但第一例是首联与颔联失粘;第三首失粘处在颈联与尾联之间,“怅望千秋一洒泪”与“朝罢须裁五色诏”,均在第五字用仄声,而第六字未以平声相救,与“惟有相思似春色”小有不同,第二例则在四五句与六七句间两次折腰,中间四句声律都略同于韦应物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其中“一柱观头眠几回”用孤平拗救,读来音调更为宕折激楚。
======================================
唐近体诗中的“折腰体”
2020-07-21  三羊山人  转自 杏坛归客
唐近体诗是在齐梁体诗(含永明体)基础上进化发展而来的。齐梁体律诗有两类:粘式律和对式律。
其中粘式律是唐近体格律诗的前身,唐近体诗是对齐梁体粘式律的直接继承,唐近体诗将对式律称为拗律的一种。
例如出现在《唐诗三百首》“七律”中的几首拗律: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通平仄平。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通通平仄平。【首联·颔联】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颔联·颈联】
仄仄平平平仄仄,通平通仄仄平平。
《赠阙下裴舍人》钱起
二月黄莺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首联·颔联】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怀捧日新。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通仄平平。
通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首联·颔联】
平平通仄平平仄,平仄通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通仄仄仄谱平。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仄仄通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首联·颔联】
平平仄仄通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通通平。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王维
绛帻鸡人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头。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通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通通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通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颈联·尾联】
贾至原作《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
银烛熏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
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
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
共沐恩波凤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
平仄平平仄仄通,通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仄,通通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通仄平平。【颈联·尾联】
正如蘅塘退士所评:“贾至原作七八两句照律诗定式平仄句法不同,这是一种拗体的作法,唐人诗中很多发见。王维和作,亦故意作拗。”
从唐近体奠基者沈佺期、宋之问的七律中也可看到这一发展中所带来的齐梁体的痕迹:
【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  刘宪
暮春春色最便妍,苑里花开列御筵。
商山积翠临城起,浐水浮光共幕连。
莺藏嫩叶歌相唤,蝶碍芳丛舞不前。
欢娱节物今如此,愿奉宸游亿万年。
仄平平仄仄通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首联·颔联】
平平仄仄平通仄,仄仄平平仄通平。【颔联·颈联】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颈联·尾联】
【守岁应制】沈佺期
南渡轻冰解渭桥,东方树色起招摇。
天子迎春取今夜,王公献寿用明朝。
殿上灯人争烈火,宫中侲子乱驱妖。
宜将岁酒调神药,圣祚千春万国朝。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仄通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首联·颔联】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通?仄仄平平。【颔联·颈联】
平平仄仄通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饯中书侍郎来济】宋之问
暧暧去尘昏灞岸,飞飞轻盖指河梁。
云峰衣结千重叶,雪岫花开几树妆。
深悲黄鹤孤舟远,独对青山别路长。
却将分手沾襟泪,还用持添离席觞。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通仄平通仄,仄仄平平通仄平。
?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通。【颔联·颈联】
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颈联·尾联】
【三阳宫侍宴应制得幽字】宋之问
离宫秘苑胜瀛洲,别有仙人洞壑幽。
岩边树色含风冷,石上泉声带雨秋。
鸟向歌筵来度曲,云依帐殿结为楼。
微臣昔忝方明御,今日还陪八骏游。
平平仄仄通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首联·颔联】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通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后来一般将这一类失粘的近体诗称为“折腰体”。认为是律诗在平仄上的一种变格。
折腰体,这是诗的一种体式,不算诗病。诗有两个“腰”。在每一句中,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是一句的腰。在整首诗中,绝句的第三句,律诗的第三及第五句,都是腰。这两处腰的平仄不合声律,就称为“折腰体”。
关于折腰体,唐代并没有明确的定义。该称谓最早出现于唐代高仲武编选的《中兴间气集》。
该书选录了大历十才子之一崔峒的《清江曲内一绝(折腰体)》:
八月长江去浪平,片帆一道带风轻。
极目不分天水色,南山南是岳阳城。
宋人的多种诗话中,亦提及过一说,大致定义为“中失粘而意不断”。也就是说,所谓,第一,要“从中”失粘;第二,虽格律上“从中”失粘,但在诗意上并不截断。简而言之,折腰体只是平仄格律上的一种变化,与整首诗的诗义无关。
围绕着什么是折腰体,清朝人有不同看法。冯班《严氏纠缪》:“折腰者,如绝句平仄平仄或仄平仄平,不用粘者是也。”何焯《严氏纠谬评》:“《中兴间气集》中特标崔峒一绝,注云折腰体,似指第四句第三字,非不用粘之谓。”这两种观点哪一种正确呢?
就章法而言,近体诗讲究用粘。一首诗中,要求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律体绝句属近体诗范畴,所以也必须用粘。具体地说,就是第三句必须与第二句相粘。就句法而言,五言律一般是上二下三格。
以杜甫《春夜喜雨》为例,诵读时应当这样分音段: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七言律一般是上四下三格。
以杜荀鹤《山中寡妇》为例,诵读时应当这样分音段: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而崔峒的《清江曲内一绝》,第三句与第二句失粘,即冯班所说的“不用粘”。前三句都是上四下三格,第四句只能读成“南山南‖是岳阳城”,成了上三下四格。问题出在第二个“南”字上,所以何焯说的:“折腰体,似指第四句第三字。”从以上分析来看,冯班是就章法而说的,何焯是就句法而言的,二者的意义不同。换言之,冯氏所说的是折腰体,何氏所说的是折腰句。所以,折腰体和折腰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崔峒的诗,就章法而言是折腰体,就句法而言有折腰句,所以把一些人搞糊涂了。
“折腰体”在古时是很盛行的,在应制这样一个严肃的场合,竟也能允许用折腰体,可知当时已成一时之风气。
例如,赵彦昭的《奉和圣制人日玩雪应制》:
始见青云干律吕,俄逢瑞雪兆阳春。
今日回看上林树,梅花柳絮一时新。
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云:“有绝句折腰者,有八句折腰者。”这里的“八句”,即是指律诗(包括七律、五律,不包括长律)。折腰是律诗的变体,杜甫诗中折腰之例很多(见下)。
杜诗中的折腰诗例:
「暮归」杜甫
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复乌啼。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鼙。
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
?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颔联·颈联】
平平仄仄通平仄,平仄通平平仄平。
「季夏送乡弟韶陪黄门从叔朝谒」杜甫
令弟尚为苍水使,名家莫出杜陵人。
比来相国兼安蜀,归赴朝廷已入秦。
舍舟策马论兵地,拖玉腰金报主身。
莫度清秋吟蟋蟀,早闻黄阁画麒麟。
「咏怀古迹五首」杜甫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十二月一日三首」杜甫
今朝腊月春意动,云安县前江可怜。
一声何处送书雁,百丈谁家上水船。
未将梅蕊惊愁眼,要取楸花媚远天。
明光起草人所羡,肺病几时朝日边。

寒轻市上山烟碧,日满楼前江雾黄。
负盐出井此溪女,打鼓发船何郡郎。
新亭举目风景切,茂陵著书消渴长。
春花不愁不烂漫,楚客唯听棹相将。
「奉寄章十侍御」杜甫
淮海维扬一俊人,金章紫绶照青春。
指麾能事回天地,训练强兵动鬼神。
湘西不得归关羽,河内犹宜借寇恂。
朝觐从容问幽仄,勿云江汉有垂纶。
「九日」杜甫
去年登高郪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
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
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
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
「所思」杜甫
苦忆荆州醉司马,谪官樽俎定常开。
九江日落醒何处,一柱观头眠几回。
可怜怀抱向人尽,欲问平安无使来。
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
「有客(一作宾至)」杜甫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掖门在两旁如人之臂掖)」杜甫
天门日射黄金榜,春殿晴曛赤羽旗。
宫草微微承委佩,炉烟细细驻游丝。
云近蓬莱常好色,雪残鳷鹊亦多时。
侍臣缓步归青琐,退食从容出每迟。
「城西陂泛舟(即渼陂)」杜甫
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箫悲远天。
春风自信牙樯动,迟日徐看锦缆牵。
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
不有小舟能荡桨,百壶那送酒如泉。
“折腰体”并非仅限于七绝,近体诗中五绝、五律、七律均可用之。兹各举例,略作说明。
五绝之折腰者,如:
张九龄《自君之出矣》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李白《自遣》  
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
五律之折腰者,如:
陈子昂《晚次乐乡县》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
唐求《题郑家隐居》
不信最清旷,及来秋已空。
数点石泉雨,一溪霜叶风。
业在有山处,道归无事中。
酌尽一杯酒,老夫颜亦红。
古人在创作格律诗时,极大部分是严格按照平仄格律的正格进行创作的。但为了防止千篇一律,也进行了一些平仄变化的尝试,就是其中之一,这可以说是一种对审美更高意义上的追求。这种少量存在的不和谐,由于不对正格构成威胁,故反而形成了一种辩证意义上的缺陷美。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折腰体”是近体诗的一种特殊形式。近体诗格律严谨。当这些格律影响到内容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时,诗人们会采取一些变通的办法来完成自己的写作。用折腰体代替常体(即正体),便是变通的办法之一。
可能有人会说了,特别是对于不愿意受格律约束,一些不要格律,排斥格律派会说了:折腰体就是可以不用管格律,那就可以随意写了,那样理解就是错的。折腰体诗,按照王力划分律诗的标准,折腰体诗律诗有五个要素:
一是字数合律。五言诗四十个字,七言诗五十六个字;
二是对仗合律。除了绝句,律诗中两联必须讲对仗;
三是平仄合律。每句平仄须依一定的格式。
四是虽格律上“从中”失粘,但在诗意上并不截断。简而言之,折腰体只是平仄格律上的一种变化,与整首诗的诗义无关。
五要强调的是,在五言、七言律诗中,一般只许折腰一次。折腰后的平仄,须继续按粘对的规律顺承下去,该对的仍需对,该粘的仍需粘。(从形式上看,后半部分的平仄基本与前半部分的平仄相同。)
第五条很重要,大家要牢记
如果五个要素具备,就是纯粹的折腰体诗;如果不具备这些要素,就是古风式的律诗;亦称拗律;如果只具备第一个要素,就不算是律诗,只是字数偶然相同而已。
最后讲一下----折腰句
关于折腰句,宋末元初韦居安《梅磵诗话》卷上云:“七言律诗有上三下四格,谓之‘折腰句’。
     折腰句,指的是一句,只是从句法著眼,与诗体无关,且并不只限于七言律诗。
例如,明朝梁桥撰《冰川诗式》,五言句“野店寒║无客,风巢动║有会”(上三字下二字)、“似║梅花落地,如║柳絮因风”(上一字下四字),七言句“鹦鹉杯║且酌清浊,麒麟阁║懒画丹青”(上三字下四字)、永夜角声悲║自壮,中天月色好║谁看”(上五字下二字)
明朝梁桥撰《冰川诗式》将以上句式列在折腰句之内。

点评

知道什么是腰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8-6 18: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532

帖子

180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47
贡献
559
金钱
618
 楼主| 发表于 2020-8-6 18: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程溪钓叟 发表于 2020-8-6 14:15
失替、失对、失粘也是近体的规则?

这是原稿,曾经零星发过!
盛唐★玄宗开元十九(731)《洛出书》郭邕
德合天贶呈,龙飞圣人作。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仄。◆作【十药入声】【折腰】
光宅被寰区,图书荐河洛。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仄。◆洛【十药入声】
象登四气顺,文辟九畴错。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仄。◆错【十药入声】
氤氲瑞彩浮,左右灵仪廓。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廓【十药入声】
微造功不宰,神行利攸博。平去平仄上,平平仄平仄。◆博【十药入声】
一见皇家庆,方知禹功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仄。◆薄【十药入声】
【德合天贶呈,仄仄平仄平】
【龙飞圣人作。平平仄平仄】
【图书荐河洛。平平仄平仄】
【微造功不宰,平去平仄上】
【神行利攸博。平平仄平仄】
【方知禹功薄。平平仄平仄】
盛唐★玄宗开元十九(731)《洛出书》叔孙元观
清洛含温溜,玄龟荐宝书。平入平平去,平平仄仄平。◆书【六鱼平声】
波开绿字出,瑞应紫宸居。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居【六鱼平声】
物著群灵首,文成列卦初。仄入平平上,平平仄仄平。◆初【六鱼平声】
美珍翔阁凤,庆迈跃舟鱼。仄平平仄仄,通仄仄平平。◆鱼【六鱼平声】
俾姒惟何远,休皇复在诸。仄上平平去,平平仄仄平。◆诸【六鱼平声】
东都主人意,歌颂望乘舆。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舆【六鱼平声】
中唐★德宗贞元年间《亚父碎玉斗》裴次元
雄谋竟不决,宝玉终不爱。平平仄仄仄,仄入平仄仄。◆爱【11队去声】
倏尔霜刃挥,飒然春冰碎。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碎【11队去声】
飞光动旗帜,散响惊环佩。平平仄平仄,仄上平平去。◆佩【11队去声】
霜洒绣障前,星流锦筵内。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内【11队去声】
图王业已失,为虏言空悔。平平仄仄仄,通上平平去。◆悔【11队去声】
独有青史中,英风观千载。仄仄平仄平,平平平平仄。◆载【11队去声】
【宝玉终不爱。仄入平仄仄】
【倏尔霜刃挥,仄仄平仄平】
【飒然春冰碎。仄平平平仄】
【飞光动旗帜,平平仄平仄】
【霜洒绣障前,平仄仄仄平】
【星流锦筵内。平平仄平仄】
【独有青史中,仄仄平仄平】
【英风观千载。平平平平仄】
中唐★德宗贞元年间《亚父碎玉斗》何儒亮
嬴女昔解网,楚王有遗躅。平去仄仄上,仄平仄平仄。◆躅【二沃入声】【折腰】
破关既定秦,碎首闻献玉。仄平仄仄平,仄上平仄入。◆玉【二沃入声】
贞姿应刃散,清响因风续。平平通仄仄,平上平平入。◆续【二沃入声】
匪徇切泥功,将明怀璧辱。仄仄仄平平,通平平仄仄。◆辱【二沃入声】
莫量汉祖德,空受项君勖。仄平仄仄仄,通去仄平入。◆勖【二沃入声】
事去见前心,千秋渭水绿。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绿【二沃入声】
【嬴女昔解网,平去仄仄上】
【楚王有遗躅。仄平仄平仄】
【碎首闻献玉。仄上平仄入】
中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冬日可爱》陈讽
寒日临清昼,辽天一望时。平入平平去,平平仄仄平。◆时【四支平声】
未消埋径雪,先暖读书帷。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帷【四支平声】
属思光难驻,舒情影若遗。仄去平平去,平平仄仄平。◆遗【四支平声】(犯蜂腰)
晋臣曾比德,谢客昔言诗。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诗【四支平声】
散彩宁偏煦,流阴信不追。仄上平平去,平平仄仄平。◆追【四支平声】
馀辉如可就,回烛幸无私。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私【四支平声】
中唐★中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冬日可爱》庾元亮
宿雾开天霁,寒郊见初日。仄去平平上,平平仄平仄。◆日【四质入声】【折腰】
林疏照逾远,冰轻影微出。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出【四质入声】
岂假阳和气,暂忘玄冬律。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律【四质入声】
愁抱望自宽,羁情就如失。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失【四质入声】
欣欣事几许,曈曈状非一。平平仄仄仄,上上仄平仄。◆一【四质入声】
倾心倘知期,良愿自兹毕。平平仄平平,平去仄平仄。◆毕【四质入声】
【寒郊见初日。平平仄平仄】
【冰轻影微出。平平仄平仄】
【暂忘玄冬律。仄平平平仄】
【愁抱望自宽,平仄平仄平】
【羁情就如失。平平仄平仄】
【倾心倘知期,平平仄平平】
中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竹箭有筠》李程
常爱凌寒竹,坚贞可喻人。平去平平去,平平仄仄平。◆人【11真平声】
能将先进礼,义与后凋邻。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邻【11真平声】
冉冉犹全节,青青尚有筠。仄上平平入,平平仄仄平。◆筠【11真平声】
陶钧二仪内,柯叶四时春。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春【11真平声】
待凤花仍吐,停霜色更新。仄去平平上,平平仄仄平。◆新【11真平声】
方持不易操,对此欲观身。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身【11真平声】
【陶钧二仪内,平平仄平仄】
中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竹箭有筠》张仲方
东南生绿竹,独美有筠箭。平平平仄仄,仄上仄平去。◆箭【17霰去声】
枝叶讵曾凋,风霜孰云变。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仄。◆变【17霰去声】
偏宜林表秀,多向岁寒见。平平平仄仄,平上仄平去。◆见【17霰去声】
碧色乍葱茏,清光常茜练。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练【17霰去声】
皮开凤彩出,节劲龙文现。平平仄仄仄,仄去平平去。◆现【17霰去声】(犯蜂腰)
爱此守坚贞,含歌属时彦。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仄。◆彦【17霰去声】
【风霜孰云变。平平仄平仄】
【含歌属时彦。平平仄平仄】
晚唐★文宗开成二年(837)《霓裳羽衣曲》李肱
开元太平时。万国贺丰岁。平平仄平平。仄入仄平去。◆岁【八霁去声】【折腰】
梨园献旧曲。玉座流新制。平平仄仄仄。仄入平平去。◆制【八霁去声】
凤管递参差。霞衣竞摇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仄。◆曳【八霁去声】
宴罢水殿空。辇余春草细。仄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细【八霁去声】
蓬壶事已久。仙乐功无替。平平仄仄仄。平入平平去。◆替【八霁去声】
谁肯听遗音。圣明知善继。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继【八霁去声】
【开元太平时。平平仄平平】
【霞衣竞摇曳。平平仄平仄】
【宴罢水殿空。仄仄仄仄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20-8-6 18: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口木 发表于 2020-8-6 18:05
百度百科《折腰体》
https://baike.baidu.com/item/%
E6%8A%98%E8%85%B0%E4%BD%93/272769?fr=aladdin

知道什么是腰么?

点评

清江曲内一绝(折腰体) 唐·崔峒 七言绝句 八月长江去浪平,片帆一道带风轻。 极目不分天水色,南山南是岳阳城。 【八月长江去浪平】和【片帆一道带风轻】的腰,是【江】和【道】! 【片帆一道带风轻】和【极目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8-11 04:04
领教一下: 折腰的【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8-6 18: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532

帖子

180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47
贡献
559
金钱
618
 楼主| 发表于 2020-8-6 18: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十口木 于 2020-8-8 21:47 编辑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20-8-6 16:38
排律无折腰之说。白居易称-三句平头诗为两平头体。(即今渭之顺风调)王力先生后学辈只知正体,不知律诗允 ...

【排律无折腰】的说法,在下认为不妥!
不换联头,叫【折腰】或【顺风】,只是名堂而已。【折腰】的叫法早于【顺风】,实在没有必要,改了【折腰】叫【顺风】!

点评

又瞎扯!不换联头叫平头!! 一棒打晕你.最早折腰体是崔峒提出,是标在绝句后!! 诗人玉屑称律诗拦腰折断称八句折腰体!诗例为四五句不粘. 有排律称折腰的吗?典出何处?忽悠的混不过!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8-6 19:37
三羊,咋换了个马甲上阵?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8-6 18: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1

主题

9203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律诗绝句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438
贡献
10208
金钱
12878
发表于 2020-8-6 18: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口木 发表于 2020-8-6 18:15
【排律无折腰】的说法,在下认为不妥!
不换联头,叫【折腰】或【顺风】,只是名堂而已。【折腰】的叫法 ...

三羊,咋换了个马甲上阵?

点评

这不是有牢狱之灾吗? 针叶林害的俺不能用【三羊】来搜索!可恶至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8-6 18: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532

帖子

180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47
贡献
559
金钱
618
 楼主| 发表于 2020-8-6 18: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20-8-6 16:38
排律无折腰之说。白居易称-三句平头诗为两平头体。(即今渭之顺风调)王力先生后学辈只知正体,不知律诗允 ...

    我在《诗词格律十讲》中说:“至于失对,则是更大的毛病,从唐宋直到近代人的诗集中,是找不到失对的例子的。”(在《汉语诗律学》和《诗词格律》里也有类似的话。)这话未免说得太绝对了。最近读了温庭筠的《春日》:柳岸杏花稀,梅梁乳燕飞。美人鸾镜笑,嘶马雁门归。楚宫云影薄,台城心尝违。从来千里恨,边色满戎衣。不但“楚宫”句失黏,而且“台城”句也失对,在这种地方,可能是诗人一时失检,也可能是有意突破形式。如果我们说“失对”的情况非常罕见,也还是可以说的,但不能说绝对没有。有些诗人有意模仿齐梁体,如李商隐《齐梁晴云》不但失黏,而且失对。失对的两联是“缓逐烟波起,如妒柳绵飘”,“更奈天南位,牛渚宿残宵”。按,拗黏、拗对正是齐梁体的特点,是又当别论的。——————三羊摘抄王力《诗律余论》


王力还不至于认定近体律诗可以【失对】吧!






点评

如果我们说“失对”的情况非常罕见,也还是可以说的,但不能说绝对没有。有些诗人有意模仿齐梁体, 。。。 王力此处是谈古体诗吗?他是谈律诗中有仿齐梁体的“有意突破形式",这个形式是正律,突破就是律诗带齐梁风格.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8-6 19:25
按,拗黏、拗对正是齐梁体的特点,是又当别论的。 ------王力很明确不认同拗黏、拗对归入到律诗去的,把所谓格诗和律诗合称为格律诗的纯属一家之见,不足为训,即便是白居易对诗体的分类也是古调、格诗、律诗各自独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8-6 19: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532

帖子

180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47
贡献
559
金钱
618
 楼主| 发表于 2020-8-6 18: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程溪钓叟 发表于 2020-8-6 18:13
知道什么是腰么?

领教一下:
折腰的【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点评

腰,身中也,即中间而折的才叫折腰,懂了? 绝句止两联,故第二联跟第一联失粘的就可叫折腰体;而律诗有四联,故第三联失粘第四联又顺承而下的才能叫折腰体;折腰句大抵也是这个意思,中间而折的才叫折腰句,如东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8-6 18: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532

帖子

180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47
贡献
559
金钱
618
 楼主| 发表于 2020-8-6 18:3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子规 发表于 2020-8-6 18:18
三羊,咋换了个马甲上阵?

这不是有牢狱之灾吗?
针叶林害的俺不能用【三羊】来搜索!可恶至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20-8-6 18:36:5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口木 发表于 2020-8-6 18:23
领教一下:
折腰的【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腰,身中也,即中间而折的才叫折腰,懂了?
绝句止两联,故第二联跟第一联失粘的就可叫折腰体;而律诗有四联,故第三联失粘第四联又顺承而下的才能叫折腰体;折腰句大抵也是这个意思,中间而折的才叫折腰句,如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这个是语法上的折腰,跟平仄失粘的折腰体没关系

点评

邻联不换【联头】都可以叫【折腰】! 第一二、二三、三四、四五、五六、六七、七八、八九两联,不换联头都可以【折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8-6 18: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532

帖子

180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47
贡献
559
金钱
618
 楼主| 发表于 2020-8-6 18: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程溪钓叟 发表于 2020-8-6 18:36
腰,身中也,即中间而折的才叫折腰,懂了?
绝句止两联,故第二联跟第一联失粘的就可叫折腰体;而律诗有 ...

邻联不换【联头】都可以叫【折腰】!

第一二、二三、三四、四五、五六、六七、七八、八九两联,不换联头都可以叫【折腰】

点评

叫折腰?!腰在何处?何典可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8-6 19:26
你的腰是长在颔长在足的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8-6 19: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20-8-6 19:0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口木 发表于 2020-8-6 18:21
我在《诗词格律十讲》中说:“至于失对,则是更大的毛病,从唐宋直到近代人的诗集中,是找不到失对的 ...

按,拗黏、拗对正是齐梁体的特点,是又当别论的。

------王力很明确不认同拗黏、拗对归入到律诗去的,把所谓格诗和律诗合称为格律诗的纯属一家之见,不足为训,即便是白居易对诗体的分类也是古调、格诗、律诗各自独立的

格诗之杂自不必说,仅从声律、押韵而言都是诗律未密的一种诗体,齐梁体、初唐体属此,后世虽也偶有仿古之风而作此类诗体仍归拗体而跟律诗分野

齐梁体、初唐体都是律诗之雏形,它比律诗更早出现,本质上不是律诗的变体,所谓变,它是讲个先后次序的,如   风雅颂既亡,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西汉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 体,四变而为沈宋律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20-8-6 19:0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口木 发表于 2020-8-6 18:48
邻联不换【联头】都可以叫【折腰】!

第一二、二三、三四、四五、五六、六七、七八、八九两联,不换联头 ...

你的腰是长在颔长在足的呀?

点评

你的意思,是否就是宋人魏庆之的说法? 宋人魏庆之《诗人玉屑 诗体》释之曰:“折腰体,谓中失粘而意不断。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8-6 19: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20-8-6 19:2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口木 发表于 2020-8-6 18:21
我在《诗词格律十讲》中说:“至于失对,则是更大的毛病,从唐宋直到近代人的诗集中,是找不到失对的 ...

如果我们说“失对”的情况非常罕见,也还是可以说的,但不能说绝对没有。有些诗人有意模仿齐梁体,
。。。
王力此处是谈古体诗吗?他是谈律诗中有仿齐梁体的“有意突破形式",这个形式是正律,突破就是律诗带齐梁风格..若古体诗,谈他不是概念模胡,瞎扯一气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20-8-6 19:2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口木 发表于 2020-8-6 18:48
邻联不换【联头】都可以叫【折腰】!

第一二、二三、三四、四五、五六、六七、七八、八九两联,不换联头 ...

叫折腰?!腰在何处?何典可证?

点评

失粘,是否就是【折腰】,或你和程门认可的【顺风】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8-6 19:3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532

帖子

180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47
贡献
559
金钱
618
 楼主| 发表于 2020-8-6 19:27:01 | 显示全部楼层
程溪钓叟 发表于 2020-8-6 19:03
你的腰是长在颔长在足的呀?

你的意思,是否就是宋人魏庆之的说法?
宋人魏庆之《诗人玉屑 诗体》释之曰:“折腰体,谓中失粘而意不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20-8-6 19:3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口木 发表于 2020-8-6 18:15
【排律无折腰】的说法,在下认为不妥!
不换联头,叫【折腰】或【顺风】,只是名堂而已。【折腰】的叫法 ...

又瞎扯!不换联头叫平头!!
一棒打晕你.最早折腰体是崔峒提出,是标在绝句后!!
诗人玉屑称律诗拦腰折断称八句折腰体!诗例为四五句不粘.
有排律称折腰的吗?典出何处?忽悠的混不过!

点评

打死也不能说瞎话! 沈约领教雨梦老师:折腰是不是【失粘】》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8-6 19: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532

帖子

180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47
贡献
559
金钱
618
 楼主| 发表于 2020-8-6 19:3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20-8-6 19:26
叫折腰?!腰在何处?何典可证?

失粘,是否就是【折腰】,或你和程门认可的【顺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532

帖子

180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47
贡献
559
金钱
618
 楼主| 发表于 2020-8-6 19:54: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十口木 于 2020-8-6 19:56 编辑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20-8-6 19:37
又瞎扯!不换联头叫平头!!
一棒打晕你.最早折腰体是崔峒提出,是标在绝句后!!
诗人玉屑称律诗拦腰折断 ...

打死也不能说瞎话!
三羊领教雨梦老师:折腰是不是【失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20-8-6 21: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潭州雨梦 于 2020-8-6 21:14 编辑

凡失粘均可称顺风调
折腰是特例,只须审查第二字,前提是句皆律句,联皆律联。
1.正格绝句:平仄仄平戓仄平平仄。
2.折腰绝句:平仄平仄戓仄平仄平。
绝句顺风即折腰体
1.正格律诗: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戓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2.折腰律诗:平仄仄平仄平平仄戓仄平平仄平仄仄平。
仅四五句失粘称八句折腰体
律诗顺风调有多种,不列。凡不合折腰体的失粘诗俱为顺风调。
我止跟你(三羊丿在交流,其它帖未看。

点评

清江曲内一绝(折腰体) 唐·崔峒 七言绝句 八月长江去浪平,片帆一道带风轻。 极目不分天水色,南山南是岳阳城。 【八月长江去浪平】和【片帆一道带风轻】的腰,是【江】和【道】! 【片帆一道带风轻】和【极目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8-6 23: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20-8-6 21: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就有问题。
律诗正格,联必换头,不是可换头。不换头则成平头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4 09: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