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7-11-3
威望786
金钱6700
贡献5759
金牌会员
 
威望- 786 点
贡献- 5759 次
金钱- 6700 枚
|
发表于 2020-8-5 11: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程溪钓叟 于 2020-8-5 12:06 编辑
“格律诗的简称就是律诗”。这种说法是可榷的
唐人诗论一般只称律诗,未见有格律之说,论格也多是格调和作法,及至后来才有诗体分类上的体、格之别
《诗人玉屑》云,诗体上 风雅颂既亡,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西汉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体,四变而为沈、宋律诗;。。。
诗体下 古人文章,自应律度,未尝以音韵为主。自沈约增崇韵学,其论文则曰:欲使宫羽相变,低昂殊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篇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自后浮巧之语,体制渐多,如傍犯、蹉对、假对、双声、叠韵之类。诗又有正格、偏格,类例极多。。。诗第二字侧入,谓之正格,如〔风历轩辕纪,龙飞四十春〕之类。第二字平入,谓之偏格,如〔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之类。唐名辈诗多用正格。如杜甫诗,用偏格者十无二三。(笔谈)
可见,律诗能达八体,八体中前人视五言仄起不入韵为正格,平起不入韵为偏格,其余或可归为变格,变格之外或可曰别格,即别具一格之意,如八体之外的什么孤雁格、进退格、辘轳格、八句仄入格。。。
体也是这样,八体为正,其余什么江左体蜂腰体偷春体折腰体顺风调等均属失粘的拗体,失粘拗之外又有句拗的,联拗句拗之外又有失对的,而这些正是齐梁体的特征,齐梁体是归属古风的,故不必以什么拗律混同近体律当回事
总而言之,八体为正为律,韵律上一韵到底,声律上平仄两两相替、对、粘,其余什么孤雁格、进退格、辘轳格都具有古风式的用韵特征,其余什么江左体蜂腰体偷春体折腰体顺风调句拗失对等都有古风式的声律,这些劳杂子本质上最多都是广义上的格律诗而不能跟近体等同而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