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11|回复: 39

失对,失粘,失替

[复制链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20-4-9 11:5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20-4-9 13:30 编辑

已乘黄鹤,此空余黄鹤
一去不复,白千载空悠
历历汉阳,芳萋萋鹦鹉
乡关何处?烟江上使人
------------------------------------------------

失对何指?每句最后一个字,除首联如果平仄相同那不就成了柏梁体了?那还叫近体诗吗?

失粘何指?每句第二字,次联出句与上联对句平仄不一致叫失粘,是专指第二字。

失替何指?每句第四字,第六字。如平仄不交替才叫失替。

无论广义近体,狭义近体都必须满足不失对,不失粘。只有不失替才是狭义近体要求的。

理论界长期把这三个概念搞混,才导致争论不休。

按此标准,《黄鹤楼》完全符合广义近体的两大要素,即不失对不失粘。

近体诗的进化是渐进的,但是至少经历了两次。

一次就是双数句平韵尾,还有粘对。另外一次就是平仄两两交替。

粘对是近体诗第一次成型时就有的概念,说《黄鹤楼》是半古风、半律句,不精确。既然是古风句是不是可以随便写?它的韵尾其实还是平仄相对,句中的第二字上联的对句与下联的出句还是平仄相同。所以《黄鹤楼》它的整诗都是有规律的,整诗都没有失粘、失对。

失替是狭义近体产生以后才形成的概念,所谓的两两交替。一开始并没有这个概念。后来狭义近体渐成主流,这些失对、失粘的概念才向狭义近体靠拢,并依附它重新定义,乃至有人干脆就把这三个概念当成了一回事。

实际上并不是。《黄鹤楼》是近体第一次成型时的“合格产品”,后人用改进后的失粘与失对概念来衡量了它,所以才会认为它前半首出律。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2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4-9 14:39:51 | 显示全部楼层
若按律诗声律检查此诗出律处:

昔人已乘黄鹤去,仄平仄平平仄仄,该句平仄失替出律。若是“昔人已驾白云去”则合律。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平仄仄仄仄仄仄,该句也失替出律。若为“黄鹤遥飞难复返”则合声律
白云千载空悠悠。该句三平尾违律。且悠悠与复返不对仗。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20-4-9 18: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潭州雨梦 于 2020-4-9 18:31 编辑

失对之解释不准确。你仅指不能犯上尾。小娃都知道,无一诗谱尾字失对。那算犯上尾出律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20-4-9 18:3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失粘何指?每句第二字,次联出句与上联对句平仄不一致叫失粘,是专指第二字。
这仅指五言,
七言必二四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20-4-9 18:3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失粘何指?每句第二字,次联出句与上联对句平仄不一致叫失粘,是专指第二字。
。。。
这仅指五言,
七言必二四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20-4-9 18:4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失替何指?每句第四字,第六字。如平仄不交替才叫失替。
。。。。
这全盘否定大拗句(王力诗论之例句)和特拗句。那么近40%之律诗会因你之论排除在律诗之外。此错巨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20-4-9 18:4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论广义近体,狭义近体都必须满足不失对,不失粘。只有不失替才是狭义近体要求的。
。。。。
绝句几近40%失粘,如渭城之曲,停船借问之歌,尽非近体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9 21:3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20-4-9 18:16
失对之解释不准确。你仅指不能犯上尾。小娃都知道,无一诗谱尾字失对。那算犯上尾出律也。 ...

从沈约到沈佺期近体诗是如何成型的?

最开始先变的就是古风的仄韵尾,魏晋南北朝的靡靡之音,不思进取、贪图享乐。唐人最看不惯这一点,所以先变平韵尾。

其次变柏梁体的一韵到底。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还要讲阴阳调和。单数句韵尾为仄,双数句韵尾为平。内讲阴阳调和,外显阳刚。这样既合道家的阴阳调和,又显儒家的中庸之道。古人认为如此治国才是最合于道。所以在诗体上必会体现出来。

所以原始的失对概念就在于此,只看韵尾一字,不可再回到从前的一韵到底,也不能再令仄韵结尾。

再次,为了使四联能够有机相连,故规定了要粘连,就落在了第二字上,除了韵尾唯此字不可违律。

那时管过第四、第六字吗?只有到了沈佺期时期才开始在此基础上进行两两交替。这时才真正产生的失替概念。

所以失对、失粘的概念是产生于沈佺期的狭义近体之前的。既然产生于前,那怎么会连第四字、第六字也会论呢?

只有失替才是论第四、第六字的。但是随着沈佺期的狭义近体占据主导,并且狭义近体的律最严,故而时间一长,诗人群体经过口口相传,慢慢才把失对、失粘的概念也论到了第四、第六字上去。

试想一下,如果都能论到二、四、六上,那还分失对、失粘、失替还有什么意义?

其实从近体发展过程来看,对、粘、替的概念的产生不是同时间的,是有先后次序的。

因长时间的口口相传,诗人把对、粘、替的原始的概念早已忘记,以为区别不大。其实它们特指的字的位置是完全不同的。




点评

口口相传之说最不可信!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9 22:46
所以失对、失粘的概念是产生于沈佺期的狭义近体之前的。 。。。 纯粹打胡乱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9 22: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9 21:4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20-4-9 21:45 编辑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20-4-9 18:44
无论广义近体,狭义近体都必须满足不失对,不失粘。只有不失替才是狭义近体要求的。
。。。。
绝句几近40% ...

按照如观拨乱反正、修正过的对、粘、替的概念来衡量《黄鹤楼》,它是合律的。

广义近体其实只管韵尾字与第二字,其余皆可不论。后来受沈佺期的影响才慢慢地开始论,这是一个渐进过程。所以就会产生各种混乱的诗例。包括古代的部分诗人由于长时间口口相传,也淡忘了原始的概念。

实际上,近体诗韵尾字第一重要,其次是第二字。这是基础、底线。最后才是论四、六的失替。


点评

七言第四字非论不可!唐以后几无二四失替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9 22:4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9 22:0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20-4-9 18:44
无论广义近体,狭义近体都必须满足不失对,不失粘。只有不失替才是狭义近体要求的。
。。。。
绝句几近40% ...

诗体也是古代政治环境下的产物,礼制的组成部分,它的背后都有寓意。你们文史哲、儒释道的知识都欠缺,故而难领要旨,难戳精髓。

诗人抵触这些不愿意学,但是作为一名诗词理论工作者可不行。那样你研究一辈子能会出什么成果?

点评

对,我看你研究的几一无是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9 22: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20-4-9 22:3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20-4-9 22:00
诗体也是古代政治环境下的产物,礼制的组成部分,它的背后都有寓意。你们文史哲、儒释道的知识都欠缺,故 ...

对,我看你研究的几一无是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20-4-9 22:4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20-4-9 21:42
按照如观拨乱反正、修正过的对、粘、替的概念来衡量《黄鹤楼》,它是合律的。

广义近体其实只管韵尾字与 ...

七言第四字非论不可!唐以后几无二四失替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20-4-9 22:43:23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言二五必论
七言二四七必论,否则皆非律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20-4-9 22:4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20-4-9 21:35
从沈约到沈佺期近体诗是如何成型的?

最开始先变的就是古风的仄韵尾,魏晋南北朝的靡靡之音,不思进取、 ...

所以失对、失粘的概念是产生于沈佺期的狭义近体之前的。
。。。
纯粹打胡乱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20-4-9 22:4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20-4-9 21:35
从沈约到沈佺期近体诗是如何成型的?

最开始先变的就是古风的仄韵尾,魏晋南北朝的靡靡之音,不思进取、 ...

口口相传之说最不可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9 22:5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20-4-9 22:43
五言二五必论
七言二四七必论,否则皆非律句。

五言二五必论
七言二四七必论,否则皆非律句。
---------------------------------------
如观的原话是什么?韵尾字与第二字。五言的韵尾字不是“五”?七言的韵尾字不是“七”?

一:韵尾字主“对”,
二:第二字主“粘”,
三:四、六主“替”。

合于一、二就是广义近体,在一、二基础上又合于三就是狭义近体。



点评

四六字不替的律诗几至40%。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10 08: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9 23:0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20-4-9 23:05 编辑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20-4-9 22:41
七言第四字非论不可!唐以后几无二四失替句。

无论怎么拗,五言不可拗二、五,七言不可拗二、七。只要拗了这三字,无论救不救都不再是近体。

根据如观的拨乱反正,重新修正的粘对定义,所有的近体都必须不失粘、不失对。


点评

狭隘近体论,无法释古,也无法自成一家之言。 五言既不可拗二、五,则七言当然不可拗二四七也。所以你的理论是不完全正确。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10 08: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9 23: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20-4-9 22:39
对,我看你研究的几一无是处!

终极理论是永远颠覆不了的,时间会证明一切的。

点评

唐律已传千年之久,本无甚可讨论屿。偏一些装着糊涂却自命聪明的来当搅屎棒,既浑且臭。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10 08: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9 23: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20-4-9 23:10 编辑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20-4-9 22:39
对,我看你研究的几一无是处!

慢慢参悟,相信您能看明白的。

点评

对格律老夫心如镜明,你之诗论则越看越糊涂。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10 08: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20-4-10 08:4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20-4-9 23:08
慢慢参悟,相信您能看明白的。

对格律老夫心如镜明,你之诗论则越看越糊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20-4-10 08:4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20-4-9 23:08
终极理论是永远颠覆不了的,时间会证明一切的。

唐律已传千年之久,本无甚可讨论屿。偏一些装着糊涂却自命聪明的来当搅屎棒,既浑且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20-4-10 08:4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20-4-9 23:03
无论怎么拗,五言不可拗二、五,七言不可拗二、七。只要拗了这三字,无论救不救都不再是近体。

根据如观 ...

狭隘近体论,无法释古,也无法自成一家之言。
五言既不可拗二、五,则七言当然不可拗二四七也。所以你的理论是不完全正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20-4-10 08:5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20-4-9 22:55
五言二五必论
七言二四七必论,否则皆非律句。
---------------------------------------

四六字不替的律诗几至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4-10 09: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20-4-9 23:03
无论怎么拗,五言不可拗二、五,七言不可拗二、七。只要拗了这三字,无论救不救都不再是近体。

根据如观 ...

在下三羊,祝贺如观!你终于走上正道了!
五言,不可拗二、五;七言,不可拗二、四、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20-4-10 09: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折腰体,失粘诗也。唐人绝句占17%。其中最著名的有:
五言绝句
長干曲四首 其一(唐·崔顥)
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
七言绝句
渭城曲(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楊柳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

唐人五绝折腰体诗.摘自[万首唐人绝句]2019.08.01

[万首唐人绝句]一书收有唐人五绝十卷,计2724首.其中:

[仄韵平头折腰体]79首

[仄韵折腰体]107

[平韵平头折腰体]88首

[平韵折腰体]189

合计169位作者463首作品

占比例为463/2724=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0 09: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20-4-10 08:51
四六字不替的律诗几至40%。

违韵尾叫失对,违二叫失粘,违四、六叫失替。

你看看违韵尾,违二的诗有多少?不会很多吧?

这是近体格律的底线。崔颢是有意那样写的,表明以前的广义近体格律。

只有违四、六才叫作失替。那是沈佺期以后才规定的。

狭义近体以其律严渐成主导,但是民间的部分诗人仍会不尊,仍按以前广义近体的要求去写。包括现在不是也有人在写?

你的统计更是证明了如观的这一终极理论的正确性。




点评

平韵诗违韵尾的诗也有,几乎等于零。此为格律所限,把它拈出来说,等于废话。 而仄韵诗若不论上去入,光论平仄,又多于牛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10 09: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20-4-10 09:4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头诗,失对诗也。从唐至今平,仄韵诸有。
唐人五言平头平韵诗共计208首,占【万首唐人绝句】平韵五绝总数2267首的百分之九。
自君之出矣(唐·辛弘智)
自君之出矣,梁尘静不飞。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容晖。
。。。
【万首唐人绝句】中五言绝句收有仄韵五言绝句467首,其中平头诗128首。占比例为:128/467=27.4%,实是数量可观
杂诗三首 其一(唐·王维)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
雨梦耗时近月从7703首诗中选出平韵平头诗79首及仄韵平头诗74首,合计平头诗153首。(另含古律句诗63首,互律体4首。)
。。。
平头诗比例:153/7703=2%
杂曲歌辞 金缕衣(唐·无名氏)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
唐仄韵平头诗未作统计,平头诗从唐至今都有,各录一首如下
长安春(唐·白居易)
青门柳枝软无力,东风吹作黄金色。
街东酒薄醉易醒,满眼春愁销不得。
惜花(宋·李纲)
瓶水养花花已老,零落春风寒不扫。
从教几案积残红,尚有馀香慰衰槁。
题水村图(元·林宏)
青山横陈水萦浦,饥鸿高超渔设罟。
中有幽人坐环堵,晚风吹断芦花舞。
雪岩二首其一(明·陶望龄)
中夜披衣聊出户,无数山云挂庭树。
忽然数片飞不还,已作风前一溪雨。
清明后一日漫作其三(清·弘历)
东风吹绽含胎蕊,喜揽芳华入吟里。
溪畔刺舟还怅然,已有落花贴流水。
圣代(当代·伯昏子)
圣代仁风四海谒,几尺长缨羁百越。
不才何堪弃明主,教看黑云压城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20-4-10 09:5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潭州雨梦 于 2020-4-10 09:52 编辑

失对诗还包括
大拗句:仄仄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
仄收特拗句:平平仄平仄
仄收拗极句:仄平仄平仄
平收特拗句:仄仄平仄平
平收拗极句:平仄平仄平
特别是仄收特拗句:平平仄平仄。所占比例极大。这种失对诗均含失替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20-4-10 09:56:5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20-4-10 09:20
违韵尾叫失对,违二叫失粘,违四、六叫失替。

你看看违韵尾,违二的诗有多少?不会很多吧?

平韵诗违韵尾的诗也有,几乎等于零。此为格律所限,把它拈出来说,等于废话。
而仄韵诗若不论上去入,光论平仄,又多于牛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0 10:24:53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20-4-10 09:50
失对诗还包括
大拗句:仄仄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
仄收特拗句:平平仄平仄

不能总是分析单句,从单句中能看出失粘吗?根本看不出来。


既便是律句又如何?如果它放入整诗中来看失对,失粘了,那它不还是照样违律?


古风,广义近体,狭义近体,它的分界线在哪里?如何无一遗漏地去界定?如观的这个终极理论便可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


点评

单句只言失替,自不能失对失粘。 而有些单句必失对失粘,如 平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你下句能写成:仄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吗?。 我举平头诗即失对诗,顺风调即失粘诗。 此两种诗皆为近体,但非正体,皆律诗变体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10 11: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3 13: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