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4-1 21: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20-4-1 21:24 编辑
【旧帖重发】
如何看待沈宋之前出现的合律诗2017-9-13 22:13:23
这里的律即指沈宋定型后的唐近体诗的平仄声律,即律诗的平仄交替及粘对律。在沈宋之前的齐梁体诗中也是讲究声律的,主要是沈约的四声论,已出现了平仄完全合乎格律的诗,只是数量比较少。其实在沈约四声论出现之前的汉魏乐府诗中,也偶然有完全合乎平仄声律的,完全出于偶然:
《新寒》(汉魏乐府):“烛暗夜星稀,思君畏俗讥。无情风似割,早早着寒衣。”
《采菱歌》(宋·鲍照)骛舲驰桂浦,息棹偃椒潭。箫弄澄湘北,菱歌清汉南。
能说这是近体诗吗?当然不能,因为近体诗是按朝代命名的,不是唐代以后的不能叫近体。近体诗是讲究平仄的诗,汉魏到宋时时期连四声也不讲的,所以只能叫做偶然合乎声律的古绝形式的乐府诗。
南朝齐时沈约开始讲究四声,诞生了永明体。永明体讲究四声变换,所以诗中律句大量增加,但句内四声变换句间四声的关系方面没有严格的规定,所以这个时期的诗人主观上没有后来的平仄粘对的概念。但出现符合近体诗平仄粘对的偶然性大大增加了。特别是徐陵庾信江总等永明体诗人的诗,
从他们的141首五言八句押平韵的诗中,有13首完全符合近体粘对律(占8.5%):
1、蒲州刺史中山公许乞酒一车未送诗 庾信
细柳望蒲台。长河始一回。秋桑几过落。春蚁未曾开。
萤角非难驭。搥轮稍可催。只言千日饮。旧逐中山来。三平尾
2、舟中望月诗 庾信
舟子夜离家。开舲望月华。山明疑有雪。岸白不关沙。
天汉看珠蚌。星桥视桂花。灰飞重晕阙。蓂落独轮斜。
3、咏画屏风诗二十五首十二 庾信
出没看楼殿。间关望绮罗。翔禽逐节舞。流水赴弦歌。
细管吹藂竹。新杯卷半荷。南宫冠盖下。日暮风尘多。三平尾
4、咏画屏风诗二十五首十六 庾信
度桥犹徙倚。坐石未倾壶。浅草开长埒。行营绕细厨。
沙洲两鹤逈。石路一松孤。自可寻丹灶。何劳忆酒垆。全对
5,二三 庾信
今朝好风日。园苑足芳菲。竹动蝉争散。莲摇鱼暂飞。
面红新着酒。风晚细吹衣。跂石多时望。莲船始复归。
6,经始兴广果寺题恺法师山房诗 江总
息舟候香埠。怅别在寒林。竹近交枝乱。山长绝径深。
轻飞入定影。落照有疎阴。不见投云状。空留折桂心。全对偶
7,春夜山庭诗 江总
春夜芳时晚。幽庭野气深。山疑刻削意。树接纵横阴。
户对忘忧草。池惊旅浴禽。樽中良得性。物外知余心。全对偶
8,三善殿夜望山灯诗 江总
百花疑吐夜。四照似含春。的的连星出。亭亭向月新。
采珠非合浦。赠佩异江滨。若任扶桑路。堪言并日轮。全对偶
13,关山月 徐陵(507—583年)
关山三五夜,客子忆秦川。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对仗略差)
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9,《内园逐凉》 作者:徐陵
昔有北山北。今余东海东。纳凉高树下。直坐落花中。
狭径长无迹。茅斋本自空。提琴就竹筱。酌酒劝梧桐。
10,《折杨柳》: 徐陵
袅袅河堤树。依依魏主营。江陵有旧曲。洛下作新声。
妾对长杨苑。君登高柳城。春还应共见。荡子太无情。
11,《别毛永嘉》 徐陵
愿子厉风规,归来振羽仪。嗟余今老病,此别空长离。
白马君来哭,黄泉我讵知。徒劳脱宝剑,空挂陇头枝。
12,《鬬鸡诗》 徐陵
季子聊为戏。陈王欲聘才。花冠已冲力。芥爪复惊媒。
鬬凤羞衣锦。双鸾耻镜台。陈仓若有信。为觅宝鸡来。
(注:还有一首:沈约集中《登北固楼诗》:
六代旧山川。兴亡几百年。繁华今寂寞。朝市昔喧阗。
夜月琉璃水。春风柳色天。伤时为怀古。垂泪国门前。
该诗另载全唐诗:名《过台城感旧》,所标作者是沈青箱,故存疑。)
还有:
《喜春游歌》杨广
禁苑百花新,佳期游上春。轻身赵皇后,歌曲李夫人。
----完全符合近体绝句声律。类似情况还有不少。
但在当时,这少数的格式与很多其他格式的诗混杂,并不比其他任何一种格式更多,是淹没在各种格式诗的海洋中的。有人说沈佺期宋之问是像育种专家一样,在永明体中选中了好苗子予以提倡推广,这在唐近体的格律确定之前是不可能的。现在我们是根据近体格律按图索骥,才搜寻出这些合律诗的。说先挑选出样板诗,才确定近体格律是唯心的。唐代近体诗律,是以沈宋为代表的诗人群体共同探索和实践的结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