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人月影诗社执行首版
精华62
注册时间2019-9-4
威望2422
金钱33741
贡献28023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月影诗社执行首版
 
威望- 2422 点
贡献- 28023 次
金钱- 33741 枚
  
|
发表于 2019-11-26 23: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黄若初 于 2019-11-26 23:13 编辑
看了楼上诸多谈论,我也说点儿体会,可能会偏激,纯属个见!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体,虽然不排除可能会超越时代而生存,但终究是离开了最适合生存的土壤。古典诗词要与时俱进,从理论上来说没有错,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个理论并没有取得想象中的大成功。
原因何在?三个字:违和感!说白了就是过于新鲜的事物和古代风格的古典诗词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并且不可调和。以快捷便利为特点的现代信息社会的事物,本身就缺乏含蓄的美感和联想的余地,打手机和发微信肯定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合理行为,但是永远不会产生家书抵万金的珍贵感觉和鱼雁传书的传说,新鲜的前者是远不如古典的后者有诗情的。这种无法克服的先天缺陷注定了与古典诗词不甚匹配。想写当代的新鲜事物,白话散文诗比古典诗词更合适。
古典诗词写到民国,整体上也没发生过大的变化,新文化运动把白话文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但也照旧有人爱写古典诗词。真正的大变化出现在建国以后,两个方面:老干体和新国风。看看这两种体例下产生的作品,就会发现“古典诗词要与时俱进”这个理论在实践上是失败的,而且这两种风气严重影响到了现代人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并且照顾到了现代人古典文学素养普遍低下的隐痛,于是乎,你写我写大家写,人人可写,看上去诗词大繁荣,其实跟泡沫经济没啥本质区别。本人厚古薄今,认为一万首老干体和新国风中,至少九千九百首是垃圾,毫无营养可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