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7-11-3
威望786
金钱6700
贡献5759
金牌会员
 
威望- 786 点
贡献- 5759 次
金钱- 6700 枚
|
发表于 2019-10-30 22:5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程溪钓叟 于 2019-10-30 23:10 编辑
宋 王迈《贺许宰伯诩再考》:
宰官才具万人豪,鸡小如何下得刀。
奏课再经书上上,理繁祗见办多多。
抽囊有卷牛腰重,装橐无金马骨高。
欲贺政成怜我懒,篇诗付与邑人歌。
------------
就此首的押韵简说一下,这是通押上古音,即上古的歌部与宵部可通,但无关中古韵中的邻韵概念
今之梅县下水片歌部与宵部仍有同音遗存,如刀读多,高读歌,上古的歌部与宵部通押的诗如有耐心可在古风中找到一些诗例,本人曾看过这方面的学术论文。
25.1古风之用本韵,显然是规规矩矩地依照韵书。至于用通韵的古风,并不纯然因为取其韵宽,少受拘束,可能地还有一种仿古的心理[注三十二]。古韵和唐韵不同,这是语音的实际演变;唐朝的诗人不明此理,以为古今的韵部是一样的,于是误会古人某字与某字押韵为邻韵通押,而他们也想模仿古人用起通韵来,如果真是这种心理,他们是于古于今都无是处。例如他们看到诗经里人字和田字押韵,因而猜想古人的真韵和先韵完全相通,于是把随便一个真韵的字(包括广韵真谆臻三韵)和随便一个先韵的字(包括广韵先仙两韵)押起韵来,他们并不知道有些字依古韵却是不相通的,例如人,钱与迁,一个古韵真部,一个古韵寒部,又一个在古韵文部,就不能相通了。我们不敢断定每一个诗人都是这样的心理,但是,古体诗通韵的风气一定是由此而起,因为近体诗里用韵是那样严格,古风里却容许有通韵,若不是以古人的先例为护符,决不能避免人家的批评,然而事实上这是谬误的仿古,那真是多此一举了。--关于古风中的仿古现象,王力有上面的论述,这实际上是通转,围炉诗话对通转有更详细的论述,如有兴趣可找来看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