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迷信 解放自己》
所以提出“破除迷信”,是诗坛迷信现象还不算轻松:一是洋迷信;二是古迷信。诗歌的求新求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其实际就是解决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目的。羊水是为了保护孩子,有了孩子才能代代延续。“五四”砸烂孔家店,剔除封建糟粕,却丢掉了中华文化优良传统,是个极端。羊水同孩子不能一起倒掉。一起倒掉是最不可取的。
.
白话入诗,又借鉴外洋的一些创作方法,是新体诗的进步。但学洋诗,不能搞洋迷信,是拿过来为我所用;裴多菲的“生命诚可贵”,按中华文化传统翻译,使其增色不少。今天孔子学院办遍世界,外国也在学中华文化、中华诗歌。中华诗歌的表现手法,也会为外国创作所吸收。这才是真正的相互融通、相互交流。抱着洋诗集卧轨,无助于中华诗歌的发展,也是极端。
.
曹雪芹与莎士比亚都是世界级文化大师。他们的创新成就,都有利于世界文化;都值得学习、继承;都是高峰。但事物是运动的、发展的,不是静止的不变的,不论有多高的造诣,在人类历史上,也都说不上“顶峰”,都是要发展的。崇拜可以,迷信则不可。诗在继承上,学唐很必要。唐的精髓是创新、发展。不因前有孔子、屈原而不进,不因前有建安、谢陶而固守,
.
人们对新诗与古诗两份诗坛,是暂时容忍了,但很不满意。就是需要破除洋迷信与古迷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才是可取的路子。时语新诗无韵无格随意乱写、古体则言必平水(今学庠既不按平水教,也不按平水学,更不按平水考,中国也从无按平水流通对话,今少数民族外国人也会普通话),真令人匪夷所思。
.
所谓解放自己,走出洋迷信、走出古迷信:新体诗学习、继承中华文化传统,融进中华民族特色;仿古诗吸取新鲜空气、学习采用新的表达方法。诗创作,走继承、创新的路。从现实生活里汲取营养,把中华文化特色,鲜活时代特色融进作品里。
.
所谓解放自己,就是放开境界,放开潜能,把握创作中,诗规与出格的关系。无方圆不成规矩。诗要方,自由无度不是诗;诗要圆,诗的境界,无不打上时代的印记、无不打上自我的标示,不可能亦步亦趋,不可能千篇一律,为兴观群怨,为志时趣情,出一点格,是情理之中的。诗,已失去了宝塔尖的领军地位,但可以成为大众的、民族的、时代的为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诗,有广袤的发展空间。所以,写诗者,不应子困樊笼,应当破除迷信解放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