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中华诗歌的改革 我讲的改革,是针对诗坛现状的.一是古体走极端,大搞古韵,缠小脚,歧视出古格的作品,以不合律为扛子,打了一些有修改价值的作品.不以言志为主,死讲格式,是形式主义作怪;二是新诗只讲朦胧,随心所欲.让读者如堕雾中,有的新诗除了是汉字分行外,就没了中华诗的特色(没有格式),甚至于越看不懂越叫好,制造诗坛的皇帝新衣.这两个极端,使诗如进南北两极地,自寻瑟缩,自进沼泽,造成写诗的比读诗的还多.使诗靠边再靠边,什么自我欣赏,拉小圈子,互相吹捧,互相攻讦.....实是自我孤立.诗,是目前中国文学艺术圈里最不景气的一块,也是意见分歧较多,窝里斗的最激烈的领地.把百花共荣演绎成了诸侯纷争,方向不一,人心不齐,倒还硝烟弥漫,相争的结局,是谁也没有说服谁.诗坛现状,就提出了改革要求(谁占据八百里秦川,谁施行变革鼎新,谁就是时代娇子),只有改革才有希望;人民文化素质的提升,物质生活的康庄,要求有适应的高雅文学艺术,当然要有适应各层次的诗,诗跟不上的不适应,改革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需求,这些环境决定诗必改革,不是改革派的事,也不是谁能挡得了的,文友,你不会说我在是胡绞蛮缠吧?
在我看来,诗有四大要素,要素之一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平仄(格律就是律这个平仄的),就是音韵四声的摆布.它仅是语言运用的一个方面.现扣平仄摆布成了第一要务,是劲用偏了.平仄并不神奇,就是个四声么!这个四声,在学前班就开始教了,讲四声,是应用实践所需,也是汉语的声韵的客观存在.所谓格律诗(唐代叫做近体诗),是从南朝开创,到唐鼎盛的.拿格律体开涮,从北宋就开始了,于是才有了诗之余的宋词盖过了格律诗体之盛,宋词,是以长短句突破了五七言之限的束缚.但到南宋,词也大讲格律化,那个词牌,或先词语后谱曲调,或依曲填词.是歌伴舞的.前人走,后人亦步亦趋.人人知出牌易,填调难,曲调没了,只余平仄.词牌千多体,谁能全填?于是又出现了南词北曲相融合的新体,就是元曲.元曲就是拿宋词开涮.元曲不仅字数可变,律也宽松,成了一个时代的文学主流.以致于演变为戏剧用调.没有改革,那来创新?但从无断绝墨守成规,各体都传下来了.1.主流是必然但也自然形成的,2.写那种体,都是表志达意抒情,,形式内容完美统一是追求.五四白话入文,新诗兴起,是一大进步,但校往过正,将古体打倒,是一缺憾.于今古新并存,本是各花共放,但走上极端就有失偏颇。 诗设两版,两分天下.一进古体版大门,先扣格律平仄.似乎不按古律不是诗,不扣平仄不尽职,且还要写古韵,讲近体(千年前的近体),崇古复古,是对五四的反动,古韵又于今韵不合,大有返回唐朝之势,是一种误导.谁愿写古韵谁写,但这种占据主流地位的作法,是不合适宜的.必然要退居其次。
诗在世界各语系的文学创作里,均为高雅之首.而华语(汉语)诗作尤奇.华语自身极具音韵音色美,甚至可以说是无可匹敌的.华语的语言符号--汉字较难学,是其推广的一个不甚有利的条件,但在全球,应用华语的也是大群体,同英语一样是世界语。
华语诗歌的音韵铿锵,是其一大优势:1.声韵流畅,便于吟咏朗诵;2.声韵优美,便于谱曲成歌便于诗与歌的联姻;3.有韵顺口,便于流传便于记忆;4.用韵是对语言运用的约束.诗贵精,诗意之精达与用韵之约束,正如裁衣与身量的暗合。
诗应用韵.但在与达意相拗时,以不害意为先,应允许个别出韵,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字不整齐,不求韵,是文意之需,谁自称格律大师,就去改改,看整齐有韵能不能出陈诗的效果?!韵也应是今韵,以今教之普通话的韵母为基准,是为宽韵,而不是古韵(古韵有细分为方47韵的,太繁琐),且不少与今韵不合,已无实用意义,有少数专业人士懂点古韵,以供研究便于解释,是诗史与承传之需,大力倡导古韵是错误的,是崇古复古行为,不足取!
地球有两极,但极地不是适应人类生存的的好环境.诗,如今被诱导之此,其生存状态能容乐观吗?
我想,不管诗友出何言论,你其实是诗改的拥护者,还是诗改的实践操作者.一,再崇古也回不了唐宋,连五四之前也回不去了,毕竟时代不同,你上着因特网不用飞鸽鸿雁传书,有车船飞机,也不用驿站快骑汗血马,你没了古人生活的感受;你讲着今话今语,写着自己的诗文,带着今天的气息,不合脚的古鞋,你不会穿的,谁见今日缠小脚?写新体的,再朦胧也是华语,没听说外国人喜欢你的大作,最终是要给国人看的.于今,网诗出集,纸刊向网靠,都是前所未有,都属改革举措!
待到诗的两版合一,其主流诗规(其它体仍会共存),真的自然趋同时,中华诗词歌赋的重新辉煌期或许才会到来! 所有的学术界(包括社会人文),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变革是前进的灵魂,生气蓬勃的变革创新才是生命力(所谓生命在于运动).四大发明是前人对世界科技的奉献,唐诗宋词的辉煌已成历史,今天的业绩要靠我们去创造. 变革创新是历史的必然.有了张衡的浑天仪侯风地动仪,我们的卫星飞船上了天,古道,要通到月球火星上去了;有了前人的月晕础润,我们能较准确的把握天气变化,西风东风已在掌握之中了;有了古代的木牛流马,我们的铁马一再提速,上海浦东的瓷悬浮列车速度达到每小时460公里了;有了古人美好的鸿雁传书幻想,今天我们上网,一秒钟周游世界七圈还多半圈了.通天大路,春风浩荡,铁马腾空,那个小溪垂钓的张老先生志和都晕了!不创新变革,我们那地头临边的老乡杜甫就不乐意了,他会说:我们把孔老夫子的给变了,我们把屈大夫的给革了,我们把从枚乘到陶潜的給发展了,你们为啥子还躺在我的茅屋里不走?作为圣人的他会不会说"你们长点儿出息行不行?" 变革创新是时代的重托.今天的世界,今天的中华,是前无古人的.特别是邓公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成就让世界瞩目,尽管还有诸多不如人意,但改革开放的春风化雨泽被万户千家,全社会处在提升中.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古人不能体验的,我们今天的语言,古人没有用过的太多了.一些古典,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一些古典则陈旧落后,比如那个一日千里,就要消亡了.我们不能再以奏前朝曲为荣了,不唱新翻杨柳枝了! 今天,变革创新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今年参加全国高考的考生是 67万,近三年合计当在两千万之上.我们去年估计的全国中学文化程度以上的在五千万左右当是很保守的数字.那么,当今全国举人以上的人数,比唐代全国的总人口还多.这批人没有几个不把诗歌当高雅文学的.诗应有广泛的受众群体.为什么读诗的人不多?为什么叫好的人不多?没有其它理由,就是从诗自身找问题.不少人不喜欢新诗,说没中国味,那我们的仿古诗又吸引了多少读者? 诗坛的靠边站,诗国的危机,众诗友,振兴的路在哪里呀? 小结: 第三类----边缘或许是希望 在诗的方阵,新体古体在形式要求上,是各有标准,新诗则说不要以韵害意,仿古则不仅要韵还要严遵格律古制,同为诗,感到差异有点过大了,古中有新,新中有古,是一些文友发出"吟罢低眉无发处"感慨的,即第三类诗,象不象词为诗之余,曲为词之外? 于是,我突发奇想:第三类----边缘或许是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