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2
注册时间2016-5-8
威望2657
金钱26620
贡献20946
论坛元老
 
威望- 2657 点
贡献- 20946 次
金钱- 26620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19-6-7 14:44: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9-6-7 14:46 编辑
北山啊!你不要给王力贴金!看看王力自己的说法,就会知道王力的徒子徒孙马屁精:
王力《汉语诗律学·序》
1944年,我在写完了有关语法的三部书----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中国语法纲要之后,想要研究“诗法”。当时我把“诗法”了解为“诗的语法”,包括诗的韵律在内。我一方面进行研究,一方面就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这是北大、清华、南开三大学在抗日战争期间的联合组织)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这个课程也就叫做“诗法”。这是一学期的课程。课程结束了之后,直到1945年8月1日才着手写这一部书。因此,这一部书的内容和当时讲授的内容大不相同;它的范围扩大得多,在某些地方的观察也深入些。
本书的导言和第一章(近体诗)、第二章(古体诗)、第五章(白话诗和欧化诗)是1945年8月1日到1946年4月28日写的。第三章(词)和第四章(曲)是1946年下半年到1947年春天写的。在开始的时候,本来不打算谈到词曲,后来考虑,如果不讲词曲,从律古跳到白话诗会令人感到突然。实际上,词和曲也都是诗之一种。所以我补写了有关词曲的两章。
叶圣陶先生说“诗法”这个名称不妥当。于是我改称“中国诗律学”;在付印以前,又改称“汉语诗律学”。这里所谓诗律学,大致相当于英语的versification和俄语的стихолошение.后汉书钟皓传:“(皓)避隐密山,以诗律教授门徒千余人”。杜甫诗:“诗律群公问”。这是“诗律学”命名的由来。
这是十年前的旧稿,在付印前只作了小小的修改。十年以前,我认为它是未定稿,想再作更深入的研究,并博访通人,然后敢拿来和广大的读者见面。不料一搁就是十年,始终没有能够重理旧业;解放以前,虽然也请教过几位朋友,但是,解放以后,前辈和朋友们都忙起来了,博访通人成了虚愿。现在变了一个主意:就拿这一本未定稿印出来给广大的读者批评吧。这样,通人就不限于我所认识的前辈和朋友了;领教的范围更加扩大了。
这一部书把汉语诗律的一般常识和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杂糅在一起,有些朋友觉得这是一个缺点。我因此曾经考虑改写。经过长时间的考虑以后,我觉得改写也有困难。我写这一部书的动机本来是为了教学,所以首先介绍常识。大学高年级的同学们虽然年级很高了,由于从前各种功课都没有讲到诗律,也许还有不少人不懂什么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从常识讲起似乎还是有必要的。
除了一般常识之外,还有比较高深的知识;这是前人研究的成果,不是作者自己研究的成果。但是,一般人是不知道汉语诗律有那么多的讲究的。举例来说,在没有看见董文涣的声调四谱图说以前,我自己就不知道诗律中有所谓“拗救”(更正确地说,我从前只知有“拗”而不知有“救”),有所谓“上尾”等等。而“拗救”之类正是前人所研究的出来的可靠的诗律。再说,常识和非常识之间也很难划清界限。记得我在童年的时候,我的舅父教我做诗不要“犯孤平”。他是一个老童生,可见避免“孤平”是科举时代的一般常识。而现在呢,许多喜欢做旧诗的人也犯起孤平来了。本书所介绍的这一类“非常识”的东西要比一般常识多得多,可以说是书中的一个主要部分。
书中可以算是作者研究的成果的,主要是句式和语法。此外,关于韵律方面,也有作者自己的一些意见。例如“平平仄平仄”名拗而实非拗(第九节),律诗首句用邻韵是宋代诗人的风尚(第五节),曲的声调平上为一类,去声自成一类,上声常常可以代替平声(第五十四节),等等。这是书中另一个主要部分。
全书的内容是这样的:从一般常识到比较高深的知识;从前人研究的成果到作者自己的一些心得。这样的一部教学参考用书,对于大学高年级的专门化课程(有关汉语诗律学的),也许还不无小补。
我在这里谢谢冯至教授、浦江清教授、卞之琳教授、梁宗岱教授;我在写书的时候曾受到他们的教益。
王力 1957年春节后五日,北京大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