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9-5-2 13:48 编辑
今儿见到一篇文章名叫“近体诗的命运”,前面大体说的不错。但可怪的是结尾话锋一转,说: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近体诗定为:平仄依《切韵》不变,把它视为书面格律;押韵则依新声即普通话。” “因为一百年的国语普及,全国皆会说普通话者已近百分之百!人们都可以统一到普通话押韵上来。况且近体诗的实际历来也只重视押韵,平仄只求书面合律,在听觉上是难分辨的也不计较的。更为今古不同的是:古人凡识字者都知平仄,识字者不多,读诗的人也不多。现在大众都已识字,他们都能见诗可读;但能读诗者除了极少数知平仄外,绝大多数是只求押韵不管平仄的。也就是说,诗的押韵是非常必要的,平仄则是可以不问的。因此,近体诗依旧平仄押普通话韵既继承了传统,又实现了押韵的与时俱进,这应该是近体诗的发展方向!”
---这位先生是在重复他多年以前的论调,谓近体诗“平仄依切韵千年不变,押韵可依普通话。”
这是极为糊涂的观点,是无法实行的。
因为今古音是两个音系。古音即平水韵是切韵,发声声调可以参见“康熙字典”及其他古代韵书。而今音是指普通话韵,声调可见“新华字典”。汉字的今古音最大区别在于一部分(大约一千来个)古代声调是入声,古代属于仄声。这些入声字现在多数变成平声字,如“国”“菊”“滑”“一”“极”“发”“节”“黑”“白”,还有一些古代平仄通用今只有一声的如“探”“梦”“等。所谓今古不混用,主要是指这部分字的今古两种声调不能在一首诗里同时使用。比如你不能诗里将”滑“当仄声字用,而在韵脚处当成平声押韵。这种混用是现在写近体诗严格禁止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