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汇江诗论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楼主| 发表于 2020-2-10 10: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新韵使者 发表于 2020-2-10 09:33
不要等历史回答问题,历史站在很远的地方;还是用现实的眼光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吧。问题在眼前。

我们不 ...

这首小诗不错,但却字好像是打错了应该是脚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楼主| 发表于 2020-2-10 20:2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题太多,迟复为歉。
一、唐人面对前人留给自己的财富,一方面是继承,一方面是不满足。敢于不满足,唐人比我们开明多了,大气多了,因此也聪明多了。
二、不满足怎么办?创新。于是就有了近体诗。近体是相对于古体而言的。面对创新,朝野上下,并没有设卡子、使绊子、打棍子。唐人比我们开明多了,大气多了,因此也聪明多了。于是近体诗星星之火,蔚然成风。
三、近体诗虽已不能歌唱,但不能失去诗的音韵美。怎么办?在曲调和语音上作文章,找突破口,于是有了适合吟唱的诗韵律(当然这虽完成于唐朝,但却不仅是唐人的贡献)。
四、近体格律诗形成之后,唐人欣然接受,并没有对它口诛笔伐。唐人觉得多一种形式总是好的。唐人比我们开明多了,大气多了,因此也聪明多了。
五、“就口头文学而言近体诗比其他诗体略逊一点”,不同意此论。既无理论依据,也无实际比较,属主观臆测。还有如下观点:如“唐诗最高水平不是近体诗,而是其他诗体”、因其它诗体太完美而创建“简单近体,大众近体”,等,均属此类。只能说各有长处,各有短处。
六、“真正创新的是宋词,宋人要词不要诗”。简直一派胡言。宋词非创于宋。唐已有之,只是没有宋多及广泛而已。说词发扬光大于宋才是成立的。词非创,只是对曲的改造。宋诗不知多宋词几倍、几十倍。
七、“如今普通话再不是唐宋语音,语音已变化,字声调已变化”、“今人用官话无法歌,吟,唱古诗词,只能诵,咏,但声调不对,有时连押韵音都变了”,客观描述,没有问题。但应该怎么办?没有说清楚。全国方言,不计其数;时代变迁,语音发展。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历史现象。建国后,语音乱则全国交流不便,与全国大一统形势不符;语音乱则内含分离顷向,与民族大一统要求不符。有问题就得解决。怎么解决?统一语音,普及教育。八大方言,如何统一?舍小取大。北方方言,面积超过多半个中国。只好是它。它也不一,以京音来规范之。于是普通话出笼。全国推广普通话是历史大势,民族、国家大义,其功绩绝不亚于秦统一文字。不识此大势、大义者,盲氓而已。在历史大潮面前,总会有人受到损失。其余七大方言受到了损失,入声受到了损失。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在历史大潮面前,适应是唯一的选择和办法。不是主动适应,就是被动适应。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时,很多知识分子反对然后适应;推广普通话时,也有不少不同声音然后也是适应。新诗韵就能不适应吗?不过是官方感觉事小没有去抓罢了。然而问题终究是问题。诚如你所言,用普通话念古诗词不少地方别扭起来。因为这个别扭就扔掉普通话?不可能。因为这个别扭就扔掉古诗词?不可能。因为与平水韵相悖,就让已经以普通话为基本工具的人民特别是学生扔掉普通话,改用平水韵写诗?不可能。前面的别扭是历史形成,只好通过注音、说明等办法来补救。能补救多少算多少,实在补救不了的,也只好保留遗憾。问题是后面不能再形成新的别扭。如果还要形成那就是人为的了。我为什么大声疾呼废掉平水韵?就是不想让今人及后人继续受害,不想让诗文化分裂。历史已经形成割裂,还要实行人为分裂吗?割裂不可怕,分裂才可怕。我说割裂不可怕是因为可以补救。如现在学生学国风、学楚辞,不是通过注释、说明等办法可以实现沟通和补救吗?用普通话念楚辞,肯定与屈原念自己的诗不是一个韵味。唐宋人念楚辞也和屈原不一样,这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传承楚辞的其它文化基因就行了。语音传承是不可能的。如果语音能传承,那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绝不是诗经。楚辞可以通过文字来传承,唐诗宋词怎么就不行?怎么改掉平水就能导致唐诗宋词失传?现在念唐诗宋词已经别扭,难道还要使产生于今天的诗词让今人及后人念起来也别扭?唯一的办法就是废掉平水。废掉平水,全国诗词就进入了东西南北通畅无阻的普通话语音大道,就能实现新的繁荣。平水等旧韵是今天诗词发展最大的绊脚石。
八、如果此前“中国好诗词都是平水韵”,那么,今后中国好诗词就都将是新韵格律诗词。
九、既然承认上古音、中古音,就得承认今音。如果中古音能统一唐宋元明清的诗韵律,那今音就能统一今后的诗韵律。
十、新旧韵古体诗词,同标可,同不标可,一标一不标不可。新韵藏在古韵中骗人?古韵已经如过街老鼠,还是一块好招牌吗?不要为它不自量力了。平水已死、已朽,招魂无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楼主| 发表于 2020-2-10 23: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方言在中国这样的大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失,甚至还可能长期存在。
但再过五十年,国语将不会有大变化,而各种方言都会发生较大改变。原因是什么?国语有硬件支撑,方言没有硬件支撑。支撑国语的硬件是语言规范和普及教育。它们已经固定下来,不会轻易变化,并已经成为国民的硬约束。而支撑方言的不过是口口相传。
方言是怎么形成的?是地域性生产、生活的同质化形成的,是地域性文化的相对一致性形成的。在过去条件下,方言一旦形成就有了强韧性。因为生产、生活、文化的地域同质性不会轻易改变。但在现在条件下,全国的生产、生活、文化已经渐渐趋同。交通、通讯、交流将快速消解方言。因为方言没有硬件支撑,所以现在进入了其快速消解变化期。消解变化不是消失,因为一些地域性的东西是固定的,它们还是方言的支撑。中国太大了,地域性特点差别极大。但趋同是大趋势、是主流。
汉字和国语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它原来有统一文字的支撑,现在又有了统一语音的支撑,更加稳固了。没有它,中国文化早毁了。因此一切影响汉字和国语的东西,都在废除,修正之列。
方言也可能不会消失,但它不具备传承大国家、整民族文化的能力。现又处于快速变化期。五十年后,方言将不是现在的方言。因此寄托在方言上的好东西,应该马上抢救,否则就消失了。可惜的是,民众和政府都对此缺乏认识。缺乏认识就没有措施。唉!
地方性文化因为寄托于方言,所以走向消失。国家文化如何能靠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楼主| 发表于 2020-2-11 13: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入声的思考

从感情上说,我对入声并不反感。为什么?因为我的家乡就是入声区。入声并非南方专利,北方也有入声,只是范围很小罢了。我是北方人,但我们县是入声区。我说的是我们县的纯粹土话,也就是入声话。入声自有其特点。
从国家语言发展的大势上说,我觉得取消入声是可以而且应该的。国家语言不统一,害多利少。国家语音统一,方言就得让位。八大方言,各不让位,如何统一?
语音有必要统一吗?有。统一语音也是统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统一,形成统一的国家文化、民族文化,国家才是一个国家、民族才是一个民族。中国的民族是什么?中华民族。中华民族者,五十六个民族之结合体、共同体也。中华民族既是一个民族,自然就要有自己共同的语言、语音。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过去,中国各大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语音,有的民族还有自己的文字。严格说,过去的中国不是一个完整的国家,更像是一个被征服者捆绑起来、并生活在一个共同地域里的民族联盟。民族自在自立,好处是保留了很好或较多的民族特色;坏处是隐存在着独立、分离的基因。在国家凝聚力、控制力强时,独立、分离倾向转入地下;一旦国家凝聚力、控制力弱了,独立、分离倾向就浮出水面。有时在外力的作用下,甚至可能造成国家分裂。蒙古不是这样出走的吗?美国不是现在还在推动台独、藏独、疆独、港独吗?他怎么不推动河南独、湖北独?文化独立性体内包含着一定独性。因此,国家必须统一文化。疆域好统一、政权好统一,但文化不好统一。
统一文化,首先是统一文字。这在两千多年前就实现了。秦始皇统一文字,给华夏两千年不散提供了一个绑带。欧洲为什么那么多国家?没有一个绑带是其基本原因。文字是秦统一的,但却叫汉字。叫汉字是因为是汉朝使它真正成为中国的国家文字的。大中华两千年不散,靠的就是这一条绑带。后来中国也乱过,但没有切断这一条秦汉绑带,因此,每次还是从乱回治,还是大一统。那么又为什么也经常乱呢?乱,虽然表现为政治乱、经济乱、军事乱,实际上却是文化乱。文化不统一、具有独立性、分离性是乱的基因。文字已经统一,文字不是乱源。语言、语音不统一,各自为政,是乱源或乱的基因。回头看看,多数乱都是某个文化单元先乱起来,然后扩散开来,播及周围甚至全国的。我的结论是:统一的文字是一统的根源,而语言、语音不统一则是分裂或乱的根源。这也就是说,统一文化,不仅要统一文字,还要统一语言、语音。过去由于条件不济,所以语言、语音一直没有统一。这是中国一个巨大且长期的缺憾。建国之后,不论简化汉字,还是推广普通话,都是在搞文化统一。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当时的决策无比英明。秦始皇是中国统一文化基础的杰出构建者,毛泽东是中国统一文化基础更加杰出的构建者。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真正的大英雄。据说在文革之前毛泽东就考虑过制定普通话韵书的事,后来因为特殊情况没有实现。如果当时实现了,就没有了诗界后来的纷争了。毛泽东死了,这事就没有人管了。相对于语言、语音来说,诗韵是小事,它影响的只是诗。因为相当一段时间文化只是配角,诗连配角的配角也不算上。经济第一嘛,一手硬一手软嘛。现在提出复兴中华文化,难道还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文化,是要有载体的。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学最重要的分枝,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载体。
解决诗问题,在形式上就是解决体裁问题、韵律问题。诗形式是以新体诗为主,还是以旧体诗为主,还是双轨制?国家得有个说法,不能让诗人定。让诗人定,其实就是不管、放任。我的观点是以旧体诗为主的双轨制。新体诗有新体诗的好处,一是容易写,二是在宣传效果方面突出,但其缺点也是致命的,就是审美价值严重不足。如果从诗是艺术这个角度看,它大大逊色于旧体诗。旧体诗在艺术性上、在民族性上是大大优于新体诗的。那就让新体诗为时势服务,让旧体诗为构建民族艺术大厦服务嘛。真不知道那么多文化机构及其头头脑脑们每天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本来不是多难的问题,却迟迟解决不了。繁荣文化,振兴文化,复兴文化需要政策措施,需要实际手段。
我说以旧体诗为主的双轨制,既考虑了当前,也考虑了长远,是个两全齐美的办法。
我说以旧体诗为主,绝不是说诗韵以平水为主,平水应该废除。也不是以现行通韵为主,通韵应该改造。平水应该废除的理由是,它和普通话语音相悖。和国语相悖,不废除不但影响诗,还影响语音统一。平水已经成为阻碍诗词发展和语音统一的最大障碍。通韵及其它新韵漏洞百出,也与普通话语音相悖,急需完善。国家要出面管这事,绝不能让立场偏颇的机构来管。
返回来说入声。我和别人交流,别人会说,你说得慢一点儿,其实我说得并不快。原因就在于北方其它地方没有入声,他们需要反映时间。从这个角度说,入声是个障碍。这是语言交流。诗是书面交流。最好不保留入声,如果想保留也非绝对不可,但要有一个全国统一的依据,不能各自为政。否则就还是是取消好。另外就是对格律也要有一个国家标准。现在是学者标准、个人标准,很不规范。适合普通话语音的韵书出来之后,国家也要有邻韵、出韵等有关诗格律的具体说法。如果国家有了这样一个规范性的东西,诗词发展就有了轨道,就会快速发展。
不说了,非肉食者之谋,笑话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楼主| 发表于 2020-2-11 19:4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平水韵的几大问题:
一是不合理的分韵。一个声音分散入几个韵部,如一个eng声却分散入一东二冬八庚十蒸四个韵部。后果是什么?学生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声韵被颠覆。一般老百姓摸不着头脑。
二是不合理的并韵。如,风中并韵(一东),言门并韵(十三元),数不胜数。后果是什么?导致一些诗人写出了散文律诗。导致一些诗词音韵不谐,失去美感。
三是有些字的声调与现代声调不同。今平昔仄,今仄昔平。导致许多初学者无所适从。
四是有些字的读音与现代读音不同。
五是其入声在普通话中已经没有。
这些问题,在一千年前根本不是问题。一千年前不是问题,不等于现在不是问题。问题的根源在语音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平水韵在当时是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的,但现在已经没有了存在基础。在一千年给皇帝磕头是天经地义的,现在再去给皇帝磕头就显得荒诞不经。尊重历史不等于否定发展,无视变化。
坚持保护一个没有存在基础的东西,坚持使用一个让人感觉十分别扭的工具,迂腐。
它曾经是一个宝剑,曾经是一件好武器;但现在是应该挂在墙上了。没事了看一眼,也很有趣,但想拿上它去战斗,不过是找死。当然,如果实在没有大炮、机枪、步枪、手枪,那就拿上也行,似也聊用于空手。
有论者说,它影响不了诗词高手,这是可能的。但影响低手就是应该的吗?
影响普通话推广、影响诗词继续发展,是其现在存在的唯一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楼主| 发表于 2020-2-12 09:5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言之有理,太有理了。
我之所以一直呼号,甚至声嘶力竭,也是想引起人们注意,然后引起高层注意,然后以国家力量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关系到古典诗词生死存亡的问题,这是一个关系到古典诗词与时代接轨的问题,也是一个对语音统一有所影响的问题,更是一个只要有认识就能很快解决的问题。我知道我是蚍蜉撼树,自不量力。但我真的没有私心。即便无用,我也努力了。我喜欢中国古典格律诗词,我想为她出点力。纵然是无用功,我也去做。别人不理解,那是别人的事,我做我的就是了。
就是这个入声。我是北方入声区人,平常说话就是入声。从感情上说,我也不想抛弃它。但觉得在日常生活上用它就行了。诗词不是地方性艺术。既然是全国性、民族生艺术,就得全国通行,全民族公(共)认。因此,在北方方言成为官话,在学校教育广泛推广普通话成为不可逆的大势的情况下,还是抛弃它好。我能理解入声区人们的不舍心理,但他们却没有理解大形势的必然性和不可逆性。
还有就是新韵韵书,确实太不成熟。这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问题。如果让我当文化部长,两年之内保证解决。现在就是没人管,都不负责任。
如果有一个科学的新韵韵书,有一个国家标准的格律规范,只用一代人的时间,也就是三十年左右,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古典格律诗词将因此而走上康庄大道,重创辉煌。只有如此,国人才不会让先人地下汗颜。
可是,唉!真是欲哭无泪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楼主| 发表于 2020-2-13 06:5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借诗说韵
一去何如蜕,非亲亦恸之:年方三十四,憨过万千谁!
积瘴汉城久,菊花留客迟。白衣多国士,文亮本男儿。
问:这是一首好诗吗?答:是,正能量。
问:这是一首好听的诗吗?答:非,无音乐感。
平水曰,我以一千余年的眼光认为此诗不错。这是古典音乐!
新韵曰,我以六十多年年耳朵以为此诗不好。为什么不唱流行歌?
诗人说,我是平水诗者。
学生说,我们没有学过平水,我们不认识你。
诗人说,那你们为什么不学呢?学了不就认识了吗?
学生说,老师没有教我们呀!另外,其它事我们还用不用做了?
诗人说,你们不懂古典艺术,不是缺憾吗?
学生说,艺术就不能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吗?
风曰:韵争无益。
于是偃旗息鼓,各归其处,隔岸观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楼主| 发表于 2020-2-22 12: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汇江诗诀六条:
一是假话实说,实话妙说:情不可假,意不可虚;景未必实,物未必真。假景不真,拟物不实;情也难寄,意理难达。虚景实说,其景即实;拟物唯实,其物即真。实话说不实,实话如虚话;好话说不妙,好话非好话。
二是古话今说,原话翻说:古话多多,用之不竭;古话不今,没有活力;古话成今,说是关键。原话利用,一条捷径;若能改造,活力迸发;不翻而用,切忌乱用。
三是平话仄说,仄话平说。话平则淡,淡而无味;话仄则怪,怪多不稳。平话使仄,仄而不怪;仄话使平,平而不淡。避平忌仄,有功则灵。品味先人,修炼自己。
四是深话浅说,浅话巧说。浅则失己,深则失众。浅而求深,深而求浅。深浅适宜,悦人利己。深话浅说,浅说也难;浅话巧说,巧说更难。难能突破,一步登天。
五是曲话直说,直话曲说。直则太漏,曲则太隐。曲而直之,虽直犹曲;直而曲之,虽曲犹直。似曲似直,不曲不直。曲直合度,妙味无穷。
六是拗话平说,闲话少说。平话令人烦,拗话令人厌。平则拗之,拗则平之。闲话不可说,废话不可说,肮话不可说,悖话不可说。
诗虽不难,难于上青天;诗虽不易,易于走平地。真爱第一,妙悟第二,用功第三。无此三者,别入诗门;即便强入,最终也在诗门之外。诗本无诀,强为之诀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楼主| 发表于 2020-2-22 21: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万载幽怀 发表于 2020-2-22 20:28
看汇江兄的诗论,知有独立的思想。看其与人争论的回答,知有高尚的品格,无故加之而不怒,认真执着且心胸 ...

谢谢兄弟.一杯白开水,更胜却千杯好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楼主| 发表于 2020-2-22 21:28: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万载幽怀 发表于 2020-2-22 21:13
兄之诗论我甚爱之,能不能收集起来成txt或doxc文档格式发我,这么看太琐碎,不过瘾。 ...

我不会弄,仅仅会打字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楼主| 发表于 2020-2-24 07: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借杨a之a水说读诗与评诗

我今天想借杨a之a水来说一下读诗和评诗的事。
为什么要借他,因为他评了我的诗。这个杨a之a水是什么人?据金a筑a子说是香s港诗词论a坛人氏。金a筑子把我的诗贴到了香a港诗词论坛,杨a之水就在没有读懂诗的情况下,评了我的诗,此外还发了一些别的议论。
诗既然贴出来,别人评不评和如何评,诗人是无权干涉的。同样,评论发出来,也得接受反评论。别人如何反评论,评论者也是无权干涉的。
其实,我也不是和他较劲。我只是想借他来说个正事。什么正事?就是如何来读诗,如何去评诗。我觉得在诗词论坛,读诗和评诗都是正事,正确认识读诗和评诗就是正事。闲话少说,言归正传。

先将我的诗贴出如下:
七律    记事
登山树自未成荫,几户农家各闭门。往岁喧嚣热正月,今年寂寞冷荒津。
蜗居总欲听官讯,抗疫还须警庶民。莫道遥遥离武汉,查究便可再失真。
再将杨氏评论贴出如下:
诗人不守规定,私自偷跑去登山也有可能。这段时期网络上铺天盖地写得都是防疫的内容,大都大同小异,所用词汇皆是“防疫”、“疫魔”、“新冠”、“毒虫”、“全民”、“白衣护士”、“官民”等等词汇。这样的社会题材自然是需要写写,但是该怎样写就是个问题,特别是诗语的使用。若写成宣传口号式的作品就不好了,因为毫无审美意蕴。
现代人玩虚的现象很严重,对古诗词爱好的人,只要玩了几年,一两千首作品是有的,有的一天内写出五六首作品,试想,哪里有那么多真实的生活经历可写,很多都是臆想出来的,自然没有真实感受。没有情人的可以想出一个曾经恋过的仙女,没有宦海贬谪的也想出自己宏伟理想没有实现的苦闷,甚至还看到过写求仙访道、炼丹食药内容的作品,当真让人喷饭。

杨a之a水直接评我诗其实只有一句话:诗人不守规定,私自偷跑去登山也有可能。虽仅一句话却一下子露出了全部狐狸尾巴。古有成语曰,窥斑见豹。我就是从杨氏这一斑而略约见其全豹的:一,他没有认真读我的诗;二,他根本就没有读进去或干脆就没有读懂这首诗;三、其社会知识或阅历简单或浮浅得如一张白纸;四、想显示或表演的欲望火一样强烈;五,没有半点自知之明,畏惧之心。
我何以要这样说他?这不得从我的诗说起。
我的诗写的什么?是记一个乡镇干部下乡检查山村抗疫情况。首联起,说明时间、地点等实际情况;颔联承,进行今昔对比。有对比,更见不同。颈联转,写官民在抗疫中的实际状况,一个听字,写出窝民心态,一个警字写出干部责任。尾联合,写干部感悟,其中信息不少,颇堪玩味。
这样一首浅显的诗,却被解释成“不守规定,私自偷跑去登山”,岂不滑天下之大稽。为什么评论者竟会如此?这说明他是个城里人,不知中国还有乡村,不知乡村也要抗疫,也不知乡村如何抗疫。以无知为有知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如何解决无知问题?认真看诗呀。诗也不看或不认真看,又以不知为已知。既对世事无知,又对诗也不知。不知加无知能不出笑话吗?当然也可以的,谨慎不言,那来的笑话?然而自以为是者是不会不言的。这就难免出笑话了。出笑话,一为无知、不知,二为浮躁浅薄。越浅薄的人越觉得自己浑厚。
现在该说读诗了。读诗是识诗的基本窗口。古人言,诗读百遍自通。读诗读什么?一是读诗韵,看看押韵不押韵,诗的音乐性主要来源于此。二是读诗的韵律即平仄状况,这是诗节奏和音乐性的又一个源泉。三是读诗中的意象,四是读诗中的意象逻辑;这两者构成诗的意思。五是读文字和文字间的关系,寻找诗的意味。六是默想诗的想言外之旨、辞外之意。诗之妙处,往往存在于这个无形之中。七是借助一切虚实信息构筑诗的意境。至此诗方读完;至此方能把握诗情诗意、诗枝诗艺;至此方能说我懂了这首诗。写诗是按照图纸用精选的材料建房子,这叫创作;读诗是根据一梁一柱、一砖一瓦之现实,反溯图纸,这叫再创作。再创作与创作相比一点也不容易甚至更难。简单说就是,有些诗一眼就能看明白,老干体皆如此。有些诗十眼也看不明白,因为其中有些关系很微妙,不好把握。清人说“一篇锦瑟解人难”,说的就是这种诗。我的诗其实并不复杂,但不认真看,也还是看不明白。杨氏谬误,虽来源于无知,更来源于浮躁。浮躁是笑话的根源。
现在说评诗。评诗是世界是最难的活儿之一。为什么?第一你得明白诗,第二你得明白世,第三你得明白人,第四你得明白事,第五你得明白理包括事理和诗理,第六你得有新的感觉和感悟,第七你得有超强的表述能力。没有这些,最好是不要去解诗或论诗,否则,定然出丑。有的名人还会出丑,更不要说一个二百五了。
打个比方吧。杨氏者,医生也,因为生意不红火,入不敷出,所以急于看病。于是在大街上,一看见人就给人家开方抓药。病者也开,不病者也抓。结果是谁也不敢找他看病,变得更加可怜。急迫的态度让医技可怜,可怜的医技让医生更可怜。
对诗要有敬畏之心,对己要有自知之明。没有把握不要出手,否则害人害己,贻笑大方。然而,没有逻辑者,不顾脸面者,又有何羞畏焉!光着屁a股满街跑,自己感觉还挺好。
另外,还想说说杨氏有其他论点。
一、“这段时期网络上铺天盖地写得都是防疫的内容,大都大同小异,所用词汇皆是“防疫”、“疫魔”、“新冠”、“毒虫”、“全民”、“白衣护士”、“官民”等等词汇。这样的社会题材自然是需要写写,但是该怎样写就是个问题,特别是诗语的使用。若写成宣传口号式的作品就不好了,因为毫无审美意蕴”。
杨氏这段话,虽也有一定道理,但也有许多悖处。关注大事,没有问题,关注总比不关注要好。事件单一,全错开角度,难度太大。不知杨氏有否与大家完全不同的作品?站着说话是从来不腰疼的。
二、“现代人玩虚的现象很严重,对古诗词爱好的人,只要玩了几年,一两千首作品是有的,有的一天内写出五六首作品,试想,哪里有那么多真实的生活经历可写,很多都是臆想出来的,自然没有真实感受。没有情人的可以想出一个曾经恋过的仙女,没有宦海贬谪的也想出自己宏伟理想没有实现的苦闷,甚至还看到过写求仙访道、炼丹食药内容的作品,当真让人喷饭。”
这段话,我怀疑并非杨氏之言。不管是不是,因为有悖处,所以也批一下:
1、“试想,哪里有那么多真实的生活经历可写,很多都是臆想出来的,自然没有真实感受。”你没有,别人也不能有?有的女人不孕不育,有的女人可以孕育,有的女人多孕多育。天然如此,无可非议。
2、“没有情人的可以想出一个曾经恋过的仙女,没有宦海贬谪的也想出自己宏伟理想没有实现的苦闷,甚至还看到过写求仙访道、炼丹食药内容的作品,当真让人喷饭”。浪漫主义在你那里就那样不值钱?游仙诗古也不乏。你喷饭,不过是你肚子或嗓子有毛病罢了。
杨氏之水先生,你可能没有想到我们会迎头相撞,不过,既然想撞了,你也就别嫌疼。始肇撞者绝不是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楼主| 发表于 2020-2-27 06: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和文字起源于劳动的说法,虽符合教科书,但却不符合实际。实际情况是,语言起源于群居性集体生活。也就是起源于交流的需要。文字起源于对自然的摹仿。也就是起源于画。
语言是人类对波的感悟和利用,文字是人类对光的感悟和运用。说劳动促进了语言和文字的加速发展,可能是正确的。但说起源,可能不是十分准确。
简单说,语言和文字是人性的展现或表现,也可以说语言文字是兽性的人化或文化。人性来源并启蒙于自然进化。进化的方向由兽性的基础趋势所决定。兽性的基础趋势来源于物性。物各有性。如物无自性,则非该物。
群居性的猿,交流是其必然,是其最基础的必然。劳动虽也是其必然,但却不是最基础的必然,因为与劳动并列的必然还有游戏、迁徙、休息,等等。
交流的方式,除了声音,还有眼神、表情,肢体动作。因为声音具有较大可塑性、所以发展成了语言。语言起始于节奏和音韵。没有节奏和韵之前,那是兽叫声,不是人语言。人的语言首先以诗的形式出现。因为节奏和音韵是诗的本性。语言发展也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文字则是从猿或猿人或人被光影启蒙而画画开始的。开始很简单,逐渐发展到象形。画发展到象形,就离文字不远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楼主| 发表于 2020-2-27 17:02:04 | 显示全部楼层
书画同源是对的;诗歌(乐)同源是对的。文字起始也许并不比语言更靠后,但文字成熟得却比语言晚。原因是语言比文字简单些。语言是音意结合,而文字则是音、意、形的结合。二的二次方是四,二的三次方则是八,大了整整一倍。文字也是如此,其成熟难度比语音成熟难一倍是没有问题的。
中国语言起始于单音节。因为是单音节,所以它必须有差别。有差别才能辨别嘛。这也就是说,它起始时就有音调和声调。在动物界,有的发长声,有的发短声。想必进化为人这一支猿,是发短声的。如果原为发长声,那从长声到短声也是很难的。西方人声音区别于长度,中国人声音区别于音调和声调。据此,我猜想,中国人也许并不是从非洲智人进化而来的,很可能其源头就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西方人的语言文字也是从象形文字转变为拼音文字的。古埃及人就有象形文字。然而他们终于回归拼音,也就是以长度表现差别。也许在他们的血脉里里就有发长声的基因。中国人就是发短声,始终不变。人类学家,基因学家,说中国人也是从非洲迁徙过来的。我无法否认他们,但我对他们的结论表示怀疑。如果他们说的是对的,那中国人进化程度就比西方人高,且不走回头路。中国人是伟大的,因此中国语言文字是伟大的;中国语言文字是特别的,因此中国人是独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楼主| 发表于 2020-2-27 17:04:57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和动物最早的分离是人学会了劳动,并且能使用自然中现存的物件作工具。人与动物实质的区别是制造和使用工具,并在此劳动过程中产生了人类特有的意识。”----现在的黑猩猩,大猩猩也会"使用自然中现存的物件作工具"。他们所以没有进化成更高级的动物,不是他们不会使用工具,而是因为他们的灵性没有进化。实际上也就是语言没有进一步发展。因为语言的进化,实际上不主要是声带的进化,而是认识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的进化。只有这些能力有了进化,劳动才是自觉的劳动而不是(自然)本能的劳动。生产力其实是语言开发出来的。反过来,劳动也促进了语言的发展。在“人之初”,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可能与后来的两者关系可能是不一样的。 自觉制造工具和自觉使用语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两大标志。人,是用两条腿走出动物领域的。猩猩所以走不出动物行列,是因为他们人用一条腿走路。也许自觉自觉用火也是这样一个标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楼主| 发表于 2020-2-29 08: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旧韵书糅合各地方音,新韵书高标国家权威。旧韵立足写作,新韵立足政治。是这样吗?
一、旧韵书,以官音为主,吸收了部分方音是实;但说它糅合各地方音则是假。如果是糅合各地方音,则不必制定韵书。不糅合,各地方音自在;全部糅合,则没有通行性。这是基本逻辑。
二、新韵书也是以官音为主,但更倾向北方方言。这与旧韵书没有差别。事实或实践证明,没有入声照样写诗词。
三、旧韵书是偏僻适应主流,新韵书也是如此。你偏僻,你少数,你就得归顺并服从主流和多数。历史,历来如此。
四、旧韵书是为了诗词写作,新韵书也是为了诗词写作。说“前者关乎的是诗创作问题,后者涉及的是政治需要问题”,纯属主观臆断,因没有事实依据,所以不能令人信服。
五、诗词写作不能与时代、政治或政权同行吗?如果不能,则历代官家制定韵书目的何在?如果能,则历代可以,何以今朝不行?
六,诗词只能是时代文学,时代文学就要为时代服务。为时代服务就不能脱离时代民众。脱离时代民众,就是无用之古董。
七、学习古典,不是为了以古典取代新文,而是为使新文更好、更浑厚,更有力。不懂这一点,叫不懂历史规律,没有辩证发展观,誉为顽固似也不过。
八、韵争,看似闲争,实非闲争;看似无用,或非无用。
九、文字统一,既关乎实用、写作,又关乎政治、国家。实现的是一体,统一,民族性。文字可以,语音为何不可?
十、诗词不是地域性文化,而是全国性文化。全国性文化就要有国家性规范。方言留给地方交流,国语、官韵交给国家和时代创造,是大势之必然。解放军江北作战,艰苦卓绝;一旦过江,传檄而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楼主| 发表于 2020-2-29 20:53:15 | 显示全部楼层
此随札,一是写得相当漂亮,观点也多正解。二是仍存谬误和不周处。
其一讲句法变化是对的,句法好,诗会灵动些。这没有讲错。古人讲此诗是在讲字法,也没有讲错。诗之妙,一是字法,二是句法,三是篇法。三者具备为绝妙,两者具备为大妙,一者具备也可以称妙。该诗中联之“余、乱、留、响”四字确实用得很妙。古人指出其妙处,未必就不对。文章指出其句式“呆板”,也不错。两人个说的两个角度,都不错。没有这个否定那个的必要与可能。
其二讲诗之含蓄或不直言更是对的。含蓄才有味,才能品味。老干体主要问题也就出在这里。
基三讲李之仿杜。古人认为李似或像杜。文章认为“是及堂而犹未入室”。其实仔细想想,实在没有差别。至于举例,《快阁临眺》或非李上佳之诗。以此推论李诗句法“呆板、无变化,结构如一,全无老杜法度”,似缺乏说服力。若能举李上佳诗若干首论证,才有说服力。至于指诗之瑕,还是准且对的。驳人谬评,也是对的。如果这道诗就是李之上作,而欲攀杜,恐怕堂也未及。
一点观感,也随札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楼主| 发表于 2020-3-2 07: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语音从来就不是个消失不消失的问题。上古音流传到中古时,也没有消失,只是有了许多改变。变得残缺不全,于是中古音即当时的时音成了主体、主流。上古音只是参杂其中罢了。中古音与现代语音的关系也是如此。现代语音中未必没有上古音,也许还有不少中古音,这些上古、中古音,因为没有变,所以也是现代语音。凡现在听起来别扭的语音,都是中古甚至上古音。地方方言中,保留了一些中古、上古音,这是其别扭的根源。任何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时语或官话。时语或官话是时代交流语包括文学创作语。在唐朝李白不用四川话写诗,杜甫不用河南话写诗,他们才能交流。他们都是用官话写诗的,因此他们有共同的语言。有共同语言才能交流。现代有了自己的官话,而且是普及到人的官话,为什么不能用于诗词创作?如果是与古人沟通,自然是古语最好,如果是与现代人沟通,当然是时语或官话最好。诗是写给当代人和下代人的,不是写给前人的,为什么不用现代语音反而要用非现代语音?
从欣赏古诗的角度讲,懂点平水也不是什么坏事。但从创作的角度讲,平水是一定要放弃的。否则,我们的孙子读我们诗的时候,就像我们诗古诗一样别扭。我们觉得十三元分裂、别扭,不要让我们的孙子也觉得我们别扭好不好?十三元在当时是不别扭的。今天所以觉得别扭,是因为在时间中,an与en走得远了,由相近相邻,走到不相近、不相邻。谁有本事把an与en拉回到相近、相邻?接受改变就是接受历史、接受规律,就是与时俱进。传承不是促守。发展则是改变。传承传承的是精神、精华,而不是全部和过时的形式。历史被没有历史唯物主义观的人们搞得乱七八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楼主| 发表于 2020-3-2 22:2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诗的字法、句法、篇章法。
诗不仅是灵性写作,而且是精典写作。灵性写作的意思是灵感写作、即时写作。精典写作的意思是真善美写作。真就是感情真,感悟深。也就是有真感觉,实感觉。无此真实,一是写不出诗来,二是写出来的诗没有审美价值和存在价值。善就是内容善,形式善。内容善,一是感情真实,感悟深刻。二是不悖世情世理,不违常识。三是与人为善,导人向善。四是不与政府作对,不与民众作对。五是能反映人民心声,时代风貌。形式善。一是采用与内容最协调的形式,二是遵守固有形式的基本规范,三是创新形式要遵循文艺发展规律,并尽可能不脱离时代与民众。美就是创造审美价值。一是创造意境美。要创造意境美,就是创造意象美。意象包括情象、理象、物象、景象。意象美就是让这四象按照意象逻辑实现恰到好处、凭生活力的组合,从而生出趣味和意味。二是创建韵律美。韵律包括节奏(音步)、字词规律性平仄变换、同声韵脚间隔性、重复性呼应。对于古风而言这全靠诗人凭经验和感觉来把握,但对近体、词曲而言却有现成的格式。创造韵律美,就是创造诗的音乐性。音乐性是诗的固有形式或本质形式。三是构建风格美。风格是诗气。诗气是诗人气质、气象、气韵、气度、学源、学识、学养、学风在诗上的凝结和表现。没有风格的诗如同没有性格的人一样,无以立足。风格是诗的性格。四是实现文字美。文字是死的,但文字一经美妙组合就有了生命力,就活了。实现文字美就是要实现音乐性文字的生命组合,使之生长出色形,生长出实意、虚味。
诗之内在表现为灵性和情感。诗之外在表现是诗文本。诗文本由字法、句法、篇章法构成。此三法为诗之外在或最终生成法。缺一法诗即不完善,三法俱缺,绝非好诗,甚至不可称诗。
字法者,字之运用法也。一字善则一句诗甚至一首诗善,一字活则一句诗甚至一首诗活,一字妙则一句诗甚至一首诗妙。字是诗的细胞。健康的生命来源于健康的细胞。字法,简言之就是把最合适的字用在最合适的地方。何谓合适?一是字义恰好,二是字与前后字之间的关系融洽,三是字与全篇其它字的关系融洽。写诗就是选字,就是选自己活且妙并能使周边字活且妙的字。选字不易,好在中国字非常丰富,总有合适的字可供挑选。选字是个烧脑筋的活儿。选字没有具体公式,靠感觉、靠功力。字法好是句法好的基础。
句法者,句之圆满法也。句子圆满,句子就生出活力、灵气、妙味。句子圆满是字法的表现。什么是句子圆满?一是句子必须通。首先是通自己的感情、感觉;其次是通人情、世理;二是句子必须妙。妙就是简约,就是别致,就是新奇。句法虽也以功力为基础,但已经不是仅功力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句法好说明诗人是天才;句法不好说明诗人是庸才。勤学习,苦用功,有激活天才之用,但没有取代天才之力。我一直说一个观点:写诗是天才的事业。所谓朽木不可雕也是这个意思。
篇章法者,诗之结构法也。诗不是字,也不是句子,而是一个有灵性和灵气的立体或活体。古风(包括诗经体、楚辞体等等),不管长短,都要有头有尾,有骨有肉,有灵有气。古风章法没有公式,全凭诗人感觉,是诗人灵性和功力的表现。格律诗、词是有格式的。近体诗和单阙小令的章法就是起承转合,双阙及多阙词的章法就是阙与阙之是的关系。如果字是诗的细胞,那诗句、联、阙就是诗的器官或系统。
展开说一下起承转合。起者、起始也,开始也。没有起,就是还没有开始;没有开始,就是什么也没有。起,不仅是开始,还是定基调。一首诗是什么样子,由起决定。起没有公式,但必须能展开。不能展开,就没有后续。起可以平缓,可以突兀;可以抒情,可以写景。承者,承接也,承续也。承是起的延续或展开。承要与起有较密切的关系。有的诗,承与起联系不起来,诗就给人以断裂感。特别是律诗,颔联承得往、承得稳,诗就稳当、稳健,如刀之有背。转者,转换也,拐弯也。没有转,诗会直、窄、死。转则宽厚、深入、别开生面。转之与律绝十分关键。多数好律,出彩的地方都在颈联。转,是转折,但不是断裂;转是跳跃,但不是脱离。转不好就会出现断裂或脱离的问题。当然,还有转不开的问题。律诗,颈联是着力点,是出彩点。合者,收拢也,合龙也,回归也。合就是合于起始。一般而言,一首好的律诗,首尾两联往往是一首好绝句。合没有公式,就是根据前文,恰当结束。可平可仄、可深可浅,但必须具有收束性,否则,诗会给人以半诗的感觉。其实,起承转合不是律诗的专利,而是一切文章的内存韵律。单体小令、古风甚至诗经体、楚辞体等都是起承转合。有起际转合,诗文就是一个整体,就是一个活体。双阙及多阙词也是起承转合,但要特别注意阙与阙之间的转接和过渡。
字法、句法、篇章法,是诗的外在法。没有这些外在法的支撑,诗就无法很好存在。但外在法来源于内在法。诗的内存法是什么?是灵性和感情。感情人人皆有,感悟人人皆有。但诗不是人人可写,更不是人人都能写好。原因在灵性。有的人天生就是诗人,有的人学一辈子也成不了诗人。诗是灵性写作。写诗靠的不仅是学识、功力,靠的主要是灵性。此外就是思维方式。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没有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是写不了诗的。能写好论文的人不一定能写诗,因为论文是抽象思维的产物。诗是形象思维的代表性产物;数是抽象思维的代表性产物。形象思维是诗人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的对象就是意象和意象逻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楼主| 发表于 2020-3-3 09: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20-3-3 08:42
不要长篇大论去抄别人的东东:为什么不用你的瘟神诗两首具体对照你说的这些观点现身说法?
...

我的文章还没有你的文章长呢,而且也不以抄人为主,在这点上确实不如你.
你是说步韵毛泽东那两首吗?你不懂吗?给你讲一下也未尝不可.
只是怕白费劲,因为你不可能听懂.琴当然可以弹,但不宜随便弹.
如果确实想明白一下,束修总是得有一点,多少无所谓,但不表示不行,这是规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楼主| 发表于 2020-3-3 09: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金建 发表于 2020-3-3 09:02
上千年来学老杜的不知有多少,但迄今没有一人能达到他的水平,更别说超越了,可见诗靠学是学不来的。 ...

学,确实不行,学到八十/九十又如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楼主| 发表于 2020-3-3 11:58:31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20-3-3 09:17
有人骂你老东西,你多老了?我八十二了,也有人如此骂我,实话耳!

我虽然没有上黄泥岗,没有劫生辰纲,但金将军却奉命带队来剿。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还是跑吧。皇天厚土,无处可去,走投无路矣。偶听说有梁山一座,水泊一洼,可以藏身,且去暂避一时吧。造反是不敢的,只是要保命而已。
言归正传。前几天,一时心血来潮,写了两首诗。孔子说兴观群怨,其诗也,或有兴观,但绝无群怨。不料成了箭靶子。无主题,无病呻吟之箭,萧萧而齐至。且挡它一回,至于挡得住挡不住,就不考虑了。因为考虑也无用。诗如下:

七律    步韵毛泽东“送瘟神”
其一
命运从来苦难多,从来命运竟如何?跋山涉水行危路,斩将攻关唱凯歌。
炎帝一心归黄帝,长江万里伴黄河。偶尔晴空凝夏雪,轻松只手泯风波。
其二
红凝秀瓣绿垂条,舜既登台自继尧。始让天聪聆地韵,终为地堑架天桥。
小鲜因道须调试,大业唯山不动摇。美帝闻风难入梦,瘟神入火易焚烧。

分辩如下:
题目:步毛泽东“送瘟神”诗韵。是主题吗?不是。只是一个说明而已。无非说明诗之缘起,韵之由来。别人写诗,以标题画龙点睛,你为什么不步别人后尘?某实我常不以此为习惯、常例。某之为诗,有的有题,有的无题。无题诗还比较多。此诗属无题是显然的。显然就显然吗?在有些人绝非如此。既没有照顾全面,当然是某之不周甚至罪也。
其一何谓也?欲知何谓,须进入诗中寻味。诗是意象或意象组合体。意境来源于意象,来源于象之意、象之味。其中何象?首联概括写,写某事物虽命运多舛但豪情不减。竟如何者,不如何也。以轻松对待沉重,潇洒可掬。颔联具体写其开辟、履艰、奋斗、胜利。此何事物也?颈联回答曰:炎黄之神州。有的所谓诗人是连“炎帝一心归黄帝”也不认可的。不知他们认可长江黄河不认可?其实认可不认可,又有什么在系?炎黄自祖先,江河自奔流。尾联合,合于中华气魄,纵有万难,一笑置之,再有万难,只手回天。此诗不过是概括写中国史罢了,当然也是中国赞歌。诗人是不是可以这样解释?诗者有没有这样理解?各行其是就是了,既不得约束,又如何强制?是不是还能它解?未必不能。诗是立体。立体即非一个面向。此诗也,没有典故,明白如话,但又自幽其深。用词造句,也不是太死板。好不好?难说,但诗人自觉基本满意。诗,必须过两关,首先是过诗人自己这一关。过不了这一关,诗不可能出手。出手与出世是两个概念。出世由时代、文化、社会决定。诗人无能为力,其它人也无能为力。
再说其二。其二何谓也?首联,兴也、喻也。兴比赋诗这窍,诗之艺,诗之技。盲人无窍,粗人无艺,笨人无技。李白说“大雅久不作”,就是在说诗经早已失传。对其出句,就退而求其次吧。即便仅以赋来对待之,也与春令不悖,就当写景好了。对句可以按尧舜故事来对待,也可以引伸为一代胜过一代。颔联,天聪者,天耳也。地韵者,原子弹的爆炸声,卫星之民歌声,或者应该算是吧。长江之桥,到处是桥,誉为天桥,其实不过。颈联,小鲜是用典。其实我这人不好用典。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无非是说要精心罢了。新中国七十年烹小鲜,终成大业。其业不如山乎?试问谁可动摇?尾联结于反美搞疫,虽不高明,却是我真实心声。我笔写我心,也没有什么大错。只是不够含蓄罢了。也算一首新中国赞歌吧。诗好不好?好是算不上的,但通没有问题。我这样的人,写诗能写通就不错了,妙是高人的事。我是望尘莫及的。

我好写无题诗,有的是真无题,有的是以为不必题。比如此诗,意象鲜明而独特,其意自明,不必画蛇添足。算了,已经上了梁山,且安心睡他一觉再说。水波其我之屏障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楼主| 发表于 2020-3-3 11:5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20-3-3 09:17
有人骂你老东西,你多老了?我八十二了,也有人如此骂我,实话耳!

我虽然没有上黄泥岗,没有劫生辰纲,但金将军却奉命带队来剿。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还是跑吧。皇天厚土,无处可去,走投无路矣。偶听说有梁山一座,水泊一洼,可以藏身,且去暂避一时吧。造反是不敢的,只是要保命而已。
言归正传。前几天,一时心血来潮,写了两首诗。孔子说兴观群怨,其诗也,或有兴观,但绝无群怨。不料成了箭靶子。无主题,无病呻吟之箭,萧萧而齐至。且挡它一回,至于挡得住挡不住,就不考虑了。因为考虑也无用。诗如下:

七律    步韵毛泽东“送瘟神”
其一
命运从来苦难多,从来命运竟如何?跋山涉水行危路,斩将攻关唱凯歌。
炎帝一心归黄帝,长江万里伴黄河。偶尔晴空凝夏雪,轻松只手泯风波。
其二
红凝秀瓣绿垂条,舜既登台自继尧。始让天聪聆地韵,终为地堑架天桥。
小鲜因道须调试,大业唯山不动摇。美帝闻风难入梦,瘟神入火易焚烧。

分辩如下:
题目:步毛泽东“送瘟神”诗韵。是主题吗?不是。只是一个说明而已。无非说明诗之缘起,韵之由来。别人写诗,以标题画龙点睛,你为什么不步别人后尘?某实我常不以此为习惯、常例。某之为诗,有的有题,有的无题。无题诗还比较多。此诗属无题是显然的。显然就显然吗?在有些人绝非如此。既没有照顾全面,当然是某之不周甚至罪也。
其一何谓也?欲知何谓,须进入诗中寻味。诗是意象或意象组合体。意境来源于意象,来源于象之意、象之味。其中何象?首联概括写,写某事物虽命运多舛但豪情不减。竟如何者,不如何也。以轻松对待沉重,潇洒可掬。颔联具体写其开辟、履艰、奋斗、胜利。此何事物也?颈联回答曰:炎黄之神州。有的所谓诗人是连“炎帝一心归黄帝”也不认可的。不知他们认可长江黄河不认可?其实认可不认可,又有什么在系?炎黄自祖先,江河自奔流。尾联合,合于中华气魄,纵有万难,一笑置之,再有万难,只手回天。此诗不过是概括写中国史罢了,当然也是中国赞歌。诗人是不是可以这样解释?诗者有没有这样理解?各行其是就是了,既不得约束,又如何强制?是不是还能它解?未必不能。诗是立体。立体即非一个面向。此诗也,没有典故,明白如话,但又自幽其深。用词造句,也不是太死板。好不好?难说,但诗人自觉基本满意。诗,必须过两关,首先是过诗人自己这一关。过不了这一关,诗不可能出手。出手与出世是两个概念。出世由时代、文化、社会决定。诗人无能为力,其它人也无能为力。
再说其二。其二何谓也?首联,兴也、喻也。兴比赋诗这窍,诗之艺,诗之技。盲人无窍,粗人无艺,笨人无技。李白说“大雅久不作”,就是在说诗经早已失传。对其出句,就退而求其次吧。即便仅以赋来对待之,也与春令不悖,就当写景好了。对句可以按尧舜故事来对待,也可以引伸为一代胜过一代。颔联,天聪者,天耳也。地韵者,原子弹的爆炸声,卫星之民歌声,或者应该算是吧。长江之桥,到处是桥,誉为天桥,其实不过。颈联,小鲜是用典。其实我这人不好用典。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无非是说要精心罢了。新中国七十年烹小鲜,终成大业。其业不如山乎?试问谁可动摇?尾联结于反美搞疫,虽不高明,却是我真实心声。我笔写我心,也没有什么大错。只是不够含蓄罢了。也算一首新中国赞歌吧。诗好不好?好是算不上的,但通没有问题。我这样的人,写诗能写通就不错了,妙是高人的事。我是望尘莫及的。

我好写无题诗,有的是真无题,有的是以为不必题。比如此诗,意象鲜明而独特,其意自明,不必画蛇添足。算了,已经上了梁山,且安心睡他一觉再说。水波其我之屏障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楼主| 发表于 2020-3-3 12:5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20-3-3 12:22
汇江的诗论诗作,在我看来,除了独出心裁,还是独出心裁。只有一样和我观点一致,那就是尊敬鲁迅。因这一 ...

有一点相通也是好的。尊鲁讯,就是尊中国新文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楼主| 发表于 2020-3-3 12:52:16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20-3-3 12:22
汇江的诗论诗作,在我看来,除了独出心裁,还是独出心裁。只有一样和我观点一致,那就是尊敬鲁迅。因这一 ...

有一点相通也是好的。尊鲁讯,就是尊中国新文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楼主| 发表于 2020-3-3 20:3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金建 发表于 2020-3-3 18:28
能学到五十堪称大家,能学到三十可算名诗人,就我自己来说能学到一分乃平生足慰。 ...

坚持学,是好事。学到八十、九十,可能学不成诗。但学成其它也不错,没有灵气,成不了诗人,但可以成为学问家。有些东西是时间和毅力可以克服的。关键是,学要有个学的态度,学的方法。油盐不进,腿脚不抬,固执己见,那不是学。排斥异己,拉帮结派,维护虚荣,更不是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楼主| 发表于 2020-3-3 22: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金建 发表于 2020-3-3 21:43
“炎帝一心归黄帝,长江万里伴黄河。”此句可榷,炎帝与黄帝的关系是同源共祖,前后相继的关系,炎帝与黄 ...

炎黄恐怕不是什么同源共祖的关系,而是不同部落的关系。是一个部落战胜另一个部落,然后战败部落归附战胜部落的关系。恐怕不是前后继承的关系,而是合流的关系。炎帝部落强盛早于黄帝部落,黄帝部落兴起时,炎帝部落已经没落。没落于是战败,于是归附,于是合流。合流就有个主流、支流的问题。炎帝是个人,炎帝部落是群体。说炎黄大战,两个人未必打过仗,是两个部落在打仗。炎帝部落战败了。归附是不是心的归附?恐怕先是身之归附,然后不免也是心之归附。长江伴黄河,遥伴也。其真实含义是:北方文化是主流,南方文化是侧翼。中国历史的真实面目,恐怕就是如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楼主| 发表于 2020-3-6 11:26:56 | 显示全部楼层
切韵及其它

一、说切韵没有优点,也不客观。反切法比直音(读若)法注音准确多了,直音法是单字注音,反切法是双字注音。直音法因方言而不准,反切法虽然也不准,但比直音法更准些,这就是一大进步。在拼音法出现之前,反切法是最好的汉字注音法。

二、古汉语不是古语音。古汉语是古字形、字义、字音、语法的复合体。字形成熟于甲骨,定形于小篆(后又有若干演变,但方块之形始终不改)。字义、字音和语法,始终处于发展变动中,只到今天依然在发展完善。字形固定化,起始于政府的强力介入,完成于书法的规范。字义、字音和语法,只有进行时,没有终结时。

三、历史上为什么会出现数种汉字注音法?为给汉字一个标准或通行语音也。汉字是最基本的文化载体,仅有字形、字义、语法,还不足以支撑交流的需要。因为汉字是一个集形、意、音于一体的文化符号。形是用来看的,意是用来想的,音是用来听的。交流,无非是说话和写作。说话是出于口而入于耳然后入于心,写字是出于手入于眼然后入于心。字形和字义基本确定之后,影响交流的已经不是写作,而是说话。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先人费了不少脑筋,想了不少办法。最原始的办法就是出于口入于耳的直接教授法。此法虽有广泛性,但却没有普遍性。直音法即用常用字给生字注音,就有了一些通行性、普遍性,但注出来的音决定于口音,不是字的标准音。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受到佛教影响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启用反切法。反切法,是用两个字共同为一个字注音,比直音法,起码准确了一倍。虽然有了改善,但还是不准确。不准的意思就是影响交流,张三听不懂李四之言,北方听不懂南方之语。

四、到了民国时,开始运用拼音符号拼音,字音终于有了统一标准,终于准确起来。建国后改用拉丁字母拼音是对拼音符号拼音的形式上的改进。拼音有了固定的发声方式,有了固定的音调和声调,汉字终于有了标准的、统一的语音,这是一大进步,其功用和汉字定型相当。汉语因白话文革命,语法也有了改变并基本固定下来,字义虽还在演进,但历史形成的主干不会大变。这也就是说,现代汉语进入了真正的成熟期。中国人有了唯一具有通用性的交流工具,中国文化有了唯一具有全面承载功能的载体。中国人或中国文化经几千年努力,终于修成了正果。

五、在正果面前,依然有一部分人采取了斜视的态度。比如,复原平水论,比如复原尖音论。上平去入是历史现实,尖音也是历史现实。历史现实不是现实而是历史。历史要传承,但不能通过废弃现实来传承,而应该以丰富现实来传承。让历史融入现实。能融入的就是还有活力的部分,就是精华,应该汲取;无法融入的,就是已经死亡的部分,就是糟粕,应该抛弃。如此简单的道理,竟然有人想不通,岂不怪哉?而想不通的又大多是所谓的精英、大伽,岂不更加怪哉!他们为什么想不通?因为他们没有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没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看现实,没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看历史。在他们眼里现实是背叛,历史是教条。

六、切韵无非两个意思,一是反切注音法,二是隋人陆法言以反切法著的韵书。反切法表现出来的音韵,是中古音韵,但是不准确的音韵。不准确就不好用。比如古人用步和指作计量单位,现在还能用吗?古代是一个大概的社会;现在是一个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社会。人要与时俱进,文化也要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既不是全盘西化和腐化,也不是历史固化和腐化,而是在人类的中国基本价值观规范下的广泛吸收,深入融合和快速发展。

七、现代汉语继承了古代汉语,同时发展了古代汉语。古代汉语具有历史价值,同时又是孕育现代汉语的温床;现代汉语具有现实价值,同时又是孕育未来更高级汉语的温床。不要挑剔现代汉语,不要阻碍现代汉语发展,应该以丰富和完善的态度来对待现代汉语。因为现代汉语不仅是中国人的交流工具和中国的文化载体,还将成为世界性的交流工具和文化载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楼主| 发表于 2020-3-8 07: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为什么反平水韵?
我反对平水韵,不是反对习惯用平水韵的诗人用平水韵写诗;而是反对在现代语音条件下,仍以平水韵作为诗词创作正统用韵。简言之,我反对的不是一些诗人的小平水,而是时代性的大平水。我为什么要反对时代性的大平水?理由如次:
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之根。根若不稳,则干也必不稳,枝叶也必不稳。文化不稳,则其它也难以稳定。不稳者,又从何说起?文字之形,之义及其携带的语法、历经几千年特别是近百年的演变、完善,已经稳定下来。但语音问题虽经几千年演变却始终没有稳定下来。往大里说是八大方言,往小里说,更是所谓十里不同音。这就形成交流障碍。语言文字是民族的基本交流工具。工具有问题,交流就不畅。张三与李四交流费劲,北方与南方对话吃力,这不是什么好事。这是民族隔漠甚至分裂的外在表现、内在基因。这个问题,在历史上是因为没有标准语音、没有统一教育而根本无法解决。建国后,经过努力,有了汉语拼音和新华字典即有了标准语音,有了国家统一而普遍的教育即有了民众基础,也就是有了统一的条件。有了统一 条件,为什么不统一?或者说,不是已经统一了吗?是的。但是因为没有废除平水却保留下了破坏性的杂音。
平水破坏的不仅是语音,而且是诗词本身。
说平水破坏语音,是因为它要求诗词语音与国家的时代语音不一致。在中国,诗词具有长远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民众基础。因此,形成了与时代语音抗衡的力量或逆流。说平水破坏诗词是因为民众特别是学生因为接受教育和熏陶已经习惯了普通话,而诗词却是什么中古音。以中古音面目出现的诗词给人以别扭的感觉,因而让人产生排斥的情绪。这是诗词爱好者们虽极力想复兴诗词但却收效甚微的根本原因。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因此中国不能没有诗;诗是一种极好的审美教育和熏染形式,因此人民不能没有诗。然而诗却以自己的古奥和孤立脱离民众,脱离时代,走向式微,甚至走向灭亡。诗的命运就这样被平水消费着和消磨着,并在消费和消磨中走向边缘化。
平水既是诗词难以继续发展的罪魁,也是破坏国家语音尽早统一的祸首。
这就是我反时代平水的理由和依据。
我反平水不是反对习惯用平水的诗人继续用平水写诗,而是呼吁文化部门认识文化的重要性、认识诗词的重要性,从而出台适合文化、诗词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促使文化和诗词连接民众特别是学生,推动文化和诗词按照时代趋势蓬勃发展。复兴民族,必须复兴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复兴的条件是符合时代要求,符合民众口味。
建国之后十多年年时间,新华字典和汉语拼音就完成了,是何等高的效率!而建国之后七十年,连一个普通话韵书都弄不出来,又是何等低的效率!好不容易以国家名义出来一个所谓的中华通韵,还和新华字典、汉语拼音扭着劲,还明目张胆的开了一个什么“双轨并行”的口子。可笑之极。是因为没有弄好不自信,还是因为根本就没有认识到语音统一和诗词发展的重要性?不管是什么,反正没有弄好是事实,反正不知道应该怎么弄是事实。
我反平水反的是这个,而不是谁用平水写诗。只要你喜欢,现在可以用平水,将来还可以用平水。我不反对有人写离骚体、写文言文,自然也不会反对有人用平水写诗。我反的是时代大平水,而平水诗者攻击的却是我本人。何等的不对等呀,既可呜呼,又可哀哉。虽也可呜呼哀哉,又奈我不在乎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楼主| 发表于 2020-3-9 12:46:45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是灵性写作,因此,作为诗人而言,就是跟着感觉走。
同时,诗是大众食品。既是大众食品,就要有大众品味。

诗与民众结合,需要诗迁就民众,而不是民众迁就诗。怎么迁就?一是形式,二是内容。
在形式上,格律不是主要的;主要就是韵,韵必须亲切,而不是自高。
内容无非是社会化、心灵化、当然也个通俗化的问题。但若迁就到失去诗味,也就过了头。
你已经在考虑诗迎合大众的问题,说明你并不是一个后觉者。
但这是个大问题,需要认真、深入、甚至忍痛去思考。不妨好好想一想。
诗现在已经不是个完善自己或拔高自己的问题,而是个放低或放平身段的问题。
这也是一种完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楼主| 发表于 2020-3-13 12:32:25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平仄从严,押韵从宽"

金筑子先生论诗曰:"平仄从严,押韵从宽"。其实这不是金先生的观点,而是对先人观点的复述。

这个观点在律诗界有相当代表性。分析如下:

“平仄从严”强调的是什么?是诗的节奏。这个强调不对吗?对的。节奏是诗最基本的特性,如何强调也不过分。

“押韵从宽”强调的是什么?是韵脚可以不严格。可以不严格到什么程度?金筑子说,旧韵、新韵皆可,甚至方言也可。

诗的音乐性从那里来?一是节奏,二是韵律。这也就是说,金筑子认为对构成诗音乐性的要素可以分别对等、厚此薄彼。

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平仄从严的依据是切韵有规定,而押韵是没有任何规定的。虽然他也说过考试的“某些规定”的话,但对此不以为然。这叫什么?选择性失明。

其实,诗对音乐性的要求来源于诗本身的先天性,而不是来源于后来的一些所谓诗论。后人论诗,各自按照自己对诗的理解说自己的理,理多偏颇。但却有许多人总是依此为依据,以翻旧书为能事,如获圣旨。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没有从诗的源渊上考察过诗为何物,具何特性。无非两种情况,一是他们根本不具备这种考察能力,二是懒得这样做。他们觉得吃一点别人嚼过过的馒头,已经足够。

诗,无非是由内容和形式构成。诗意是其内容,格律是其形式。在格律这一块,音乐性是其内容,粘对等是其形式。这也就是说,音乐性是诗的天性。后来的西诗、自由体,既不讲节奏,也不讲押韵,因此严格说来,已经不是诗,而是分行散文。原来的西诗,还是讲究节奏(音步)和押韵(押韵形式与中国不同)的。中国传统诗歌,始终是讲究节奏和押韵的。古风之类押韵而节奏没有固定模式,近体及词曲,押韵且节奏有一定模式。

“平仄从严,押韵从宽”者,是对诗之音乐性不甚了了的表现,或者干脆就是对先人偏颇论的无谓袭取。

诗的音乐性,平仄当然也能提供若干,但只提供句子的音乐性,几乎不提供诗的音乐性。

另外需要说的是:切韵的所谓规定就是规定,平水的所谓规定就是规定?而新韵的规定就不是规定吗?诗的音乐性是诗的本质的规定性,难道这个本质规定性还不如个别诗论者的只言片语更可靠吗?

由此可见,若把所谓诗论者的偏颇当圣旨,必定落进泥沼而不能自拨。对于权威,一是可以尊重,二是不必盲从。所谓权威,也最好不要把自己当权威。权威不是自封的,是实践的选择。用真本事让实践选择,不要用空架子让实践选择。实践从来不选择空架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5-21 22: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