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7-10-23 12:0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思无邪兮
2
主题
33
帖子
157
积分
版主
古今诗话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157
收听TA 发消息
9#
发表于 昨天 21:19 | 只看该作者
诚如鲁迅点评《红楼梦》让“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在这首十四行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文本”里,有人看到淫荡,有人看到抄袭,而我却看到当下中国的“国风”:人们对真情的渴望,对自我的坚守,对“灵与肉”的美好想象。或许,诗人从普珉的一首诗作里获得了某些灵感,但余秀华这首诗比普珉的那首诗境界要高远得多,而且“我”在诗中已不再是一个情男欲女的“小我”,而俨然是美丽中国的代言人。
点评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思无邪兮
2
主题
33
帖子
157
积分
版主
古今诗话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157
收听TA 发消息
10#
发表于 昨天 21:24 | 只看该作者
我在大学教授中国文学文化(包括女性诗歌)已经15年,以我有限的阅读,与二十世纪以来也就是是中国有了新诗以来的所有的女诗人比,余秀华的诗歌呈现出她的语言天才,她的语言和想像力,有一种自然的横空出世,不是做出来的诗歌,是天上掉下来流星雨般闪亮的语言,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说她是中国的艾米莉•迪肯森。自从我可以阅读英文以来,我没阅读过别人翻译艾米莉•狄金森,我常常阅读她——她的诗集就在我的床边,我知道她的语言怎么样。我看中国人的翻译常常叹气,因为译得尽是错误。艾米莉•狄金森的根本是语言的天才,想像力的横空出世,描述的日常,感情与思考的深度,而这,余秀华都具备。
点评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思无邪兮
2
主题
33
帖子
157
积分
版主
古今诗话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157
收听TA 发消息
11#
发表于 昨天 21:25 | 只看该作者
它恰好挑战了我们时代的流行美学——在景观和符号的堆砌中越来越假的美学。这是余秀华让我们惊讶的地方。在这个真面前,对其诗歌进行艺术上的挑刺和指责都可能只是一种美学的傲慢,它当然有道理,但并没有深刻的说服力。一个拥有读写能力和精神景深的人大声地呼唤爱情、诅咒命运甚至是发泄情绪,这是一种具有原初创造性的力量,这种发自生命内部的真诚的写作,在我们这个彬彬有礼且充满了腐朽道德气息的时代,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