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10-22 04:57:0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
[名家诗词赏析] 我们究竟知道多少迪更生?
看到有人将余秀华和艾米莉.迪更生做比较,在此写几个字。
很多人的知识来源局限于“百度"的检索,夸夸其谈打比方的时候,甚至根本没有读过几首迪更生的诗歌,不客气地上说是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迪更生作为美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不是因为”性描写“,和”草根“完全无关,和质朴,本能也毫无关系。迪更生之所以被美国现代诗人尊崇是她在诗歌写作表达的语言,文字和手法的突破,是她对”生死“这个人类永恒话题的探索。
[size=15.008px]狄更生的诗作现存一千七百多首,但很难定出实际数字,因为1860年代起狄更生的书信开始“诗化”,有时候很难界定她写的是散文还是诗(苏珊称为“信诗”(letter poem))。狄更生不是个出版的诗人,因此留下的大部分诗作只能看作诗稿,完篇的很少,有句无篇的占大多数。
[size=15.008px]狄更生的诗歌分为三个截然不同的时期,每一时期的作品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第一时期为1861年以前,这一时期狄更生的作品风格传统,感情自然流入。在狄更生死后,出版了她的作品的托马斯H.约翰逊,只能给狄更生创作于1858年以前的作品中的五部鉴定年份。
第二时期为1861年—1865年,这是狄更生最富有创造力的时期,她的诗歌在这一时期更具有活力与激情。据约翰逊估计,狄更生在1861年创造了86首诗,1862年366首,1863年141首,1864年174首。同时,他认为在这一时期,狄更生充分表达了永生和死亡这一主题。
第三时期为1866年之后,根据统计,所有狄更生的诗集中有2/3写于该年之前。
[size=15.008px]狄更生的诗采用一般教会赞美诗的格律:每节四句,第一、三句八音节,第二、四句六音节,音步是最简单的“轻、重”,第二、四句押韵。例如:
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
He kindly stopped for me--
The Carriage held but just Ourselves--
and Immortality.
[size=15.008px]诗的篇幅短小,多数只有两至五节,经常破格,常押所谓“半韵”(half rhyme);放弃传统的标点,多用破折号;名词多用大写(但这个习惯在当时很平常);常省略句子成分,有时甚至连动词也省掉;句法多倒装,有学者指这是受拉丁文词序的影响。
[size=15.008px]狄更生的诗富于睿智,新奇的比喻随手抛掷,顺心驱使各个领域的辞汇(家常或文学的,科学或宗教的),旧字新用,自铸伟词。喜欢在诗中扮演不同角色,有时是新娘,有时是小男孩,尤其喜欢用已死者的身份说话。狄更生描写大自然的诗篇在美国家喻户晓,常被选入童蒙课本。痛苦与狂喜,死亡与永生,都是狄更生诗歌的重要主题。
[size=15.008px]狄更生诗作的音乐性和图象性,成了近年批评家关注的题目。其诗用的破折号,时长时短,有时向上翘,有时向下弯,有批评家指这些是音乐记号,代表吟咏或歌唱那首诗时的高低抑扬;其诗的诗行往往不是一写到尾,有时一句诗行会分开两、三行写(即是说每行只有两三个字),有学者认为这是刻意的安排,跟诗意大有关系(另外,狄更生有时会在寄给朋友的诗里会附上“插图”)。因此,有人主张要研究狄更生的诗,必须以她的手稿(或手稿的影印本)为文本,才不致扭曲诗意。
[size=15.008px]狄更生在“狂风雨夜—狂风雨夜”的手稿中,运用了大量的破折号,不规范的大写,以及独特的文字和意象。这些元素的运用,使她的行文结构在文体和形式上,比传统规范更多样化。在韵律方面,她从不采用韵律格五音步(百年来英语诗歌创作的传统手法),她甚至不用五音步的诗句。她运用的诗句长度不一,从四音节两音步通常到八音节四音步。
[size=15.008px]自作品自出版以来,她在文中经常使用的 “半韵”或邻韵,就倍受争议。作品的开头很有特色,第一行往往是一个声明或说明(人间即天堂”),第二行则对第一行的内容提出了质疑(不管此天堂是不是彼天堂)。由于大量的押韵和自由的诗体,狄更生的诗歌很容易配乐。而诗句主要采用普通格律(四行一节)或民谣格律,相同的韵律格四音步和三音步相间的诗词,也可把她的诗谱成歌。(这样的歌中大家熟悉的有“伯利恒小镇”和“奇恩异典”)学者安东尼·海克特发现,这种行文特点不仅存在于歌曲中,也存在于圣歌和谜语中。下面引用了一个例子: “谁是东方?/金黄之人/他也许是紫红之人/携日而出 谁是西方?/紫红之人/他也许是金黄之人/带日而落”
[size=15.008px](以上资料来自维基百科)
[size=15.008px]
[size=15.008px]
迪更生出身于一个富裕,显赫的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对宗教,神学和信仰知之甚深。写作手法,笔法独特出新,诗歌内容充满文学艺术意识。
人的出身,文化程度,社会阶层和个人经历决定一个人的境界和高度。
无论从思想境界,诗歌内容,文化水平,对诗歌艺术,乐感,节奏和韵律,诗歌本身的艺术高度,迪更生和余秀华完全是两个层次的人,没有任何可比性。将余秀华比作迪更生仿佛是将赵本山的二人转和帕瓦罗蒂的男高音等同。
[size=15.008px]附几首迪更生作品
'Hope' is the thing with feathers—
That perches in the soul—
And sings the tune without the words—
And never stops—at all—
And sweetest—in the Gale—is heard—
And sore must be the storm—
That could abash the little Bird
That kept so many warm—
I've heard it in the chillest land—
And on the strangest Sea—
Yet, never, in Extremity,
It asked a crumb—of Me.
[size=1.417em]Emily Dickinson
[size=1.417em]
"Faith" is a fine invention
When Gentlemen can see—
But Microscopes are prudent
In an Emergency.
[size=1.417em]Emily Dickinson
[size=1.417em]
239
"Heaven"—is what I cannot reach!
The Apple on the Tree—
Provided it do hopeless—hang—
That—"He aven" is—to Me!
The Color, on the Cruising Cloud—
The interdicted Land—
Behind the Hill—the House behind—
There—Paradise—is found!
Her teasing Purples—Afternoons—
The credulous—decoy—
Enamored—of the Conjuror—
That spurned us—Yesterday!
[size=1.417em]Emily Dickinso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