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筑子按:这是中华那边吟者的文章。老调重弹,使人生厌。我转到这里,是有一回帖想说明一点问题。 近体诗的平仄还有什么现实意义? 森 绿 古代汉字的发音是可以感受到它的意义的,比如“笑”的发音,不懂汉语的外国人也可以感受到高兴;“哭”的发音,他们也可以多少感受到悲伤。
近体诗的平仄有什么用?我认为主要是古人为了吟诵变化腔调的。古人的吟诵和现代人的朗诵绝然不同,对于朗诵,近体诗的平仄没有什么现实意义。我一直好奇古人是怎么吟诵诗词的?古人没有录音机,没有留下吟诵的录音,现在只能在一些方言中留有一点口授的痕迹。昨天逛了一天中华吟诵网,略微窥见古人吟诵之一斑。比如吟诵时,平长而低,仄高而短。平用长音突显,低音抵消;仄用高音突显,短音抵消。就是这种变化,赋予古人吟诵的腔调之美。
现代人的朗诵来源于西方的话剧,朗诵是非常不适合近体诗的格律的,看电视里的朗诵表演就知道了,假惺惺的。
看看下面两段的吟诵,比朗诵美多了,没法比。今人从遗留下的近体诗可以找到它的平仄之律,但是古人留下的吟诵声音资料几乎没有,特别是唐宋的声音资料根本就没有。再加之现代语言的发音、曲调已经和唐宋面目皆非了,现代近体诗的朗诵不可能回归到古人的吟诵了。
近体诗由古风发展而来,古风不讲平仄,吟诵的腔调也简单;近体诗形成了平仄之律,吟诵腔调优美了,达到了中国诗吟诵的高潮;现在近体诗只继承了古代近体诗平仄之律这么一个空壳,平仄之律是为了吟诵用的,而现代人不会吟诵的腔调,只会话剧朗诵。吟诵已死,空留近体诗的平仄之律何用?以前和格那丁前辈探讨过这个问题,前辈认同了下面的做法:认为现代近体诗可以抛弃平仄之律,只留其格,向古风靠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