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5-6-22
威望2573
金钱11911
贡献8110
金牌会员
 
威望- 2573 点
贡献- 8110 次
金钱- 11911 枚

|
发表于 2019-5-12 13:19: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19-5-12 13:33 编辑
金陵雅音还是以洛阳雅音为基础,与吴语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相当于是操吴语口音的人学洛阳雅音学不象,掌握不全面而形成的带有吴语口音味的洛阳雅音。就和现在的南方人学普通话学不标准的道理是一样的。
所以金陵雅音更接近于洛阳雅音而不是更接近于吴语。
《切韵》以前无韵书或是无正规的,特别是被官方认可的韵书。因此作诗押韵是以世代相传的雅言为标准。《切韵》之后,押韵标准更趋近于《切韵》韵部,趋近于统一。
宋朝以前,以洛阳雅音为标准的中原雅言一直为官韵正统。长安,洛阳,开封构成政治轴心。加之南迁政权的金陵,共同构成官韵正脉。
宋以后,北京才成为政治中心,北京话也是洛阳雅音的一个分支。后明永乐帝国都北迁北京,带来大批操金陵雅音的金陵人,对北京音构成重大影响,并使欲以立金陵雅音为官韵的《洪武正韵》的推行无疾而终。
满清入关后,虽在诗韵上仍立揉合南北雅音的平水韵,但在官韵的推广上逐渐倾向于入声基本消失的北京话。这才是诗韵与官韵真正分离的开始。
因为入声部是格律诗存在的基础,没有入声部格律诗将失去存在下去的条件。所以欲传承格律诗就应坚守平水韵。入声音可从残存的金陵雅音族群中取样恢复。平水韵只限于作诗时使用,不会对推广普通话构成实质性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