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金筑子

说一点我所知道的音韵学知识

[复制链接]

385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副首版

律诗绝句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613
贡献
11717
金钱
14656
发表于 2019-5-12 10:3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金建 发表于 2019-5-12 10:19
至于《切韵》与唐代的关系,是有脉络可寻的。自从汉末经师创制反切,比合二字以切一音,符合拼音字母的原理 ...

这一帖好!有人说什么陆法言系胡人,不会懂的汉语音,纯属扯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9-5-12 13:19: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19-5-12 13:33 编辑

金陵雅音还是以洛阳雅音为基础,与吴语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相当于是操吴语口音的人学洛阳雅音学不象,掌握不全面而形成的带有吴语口音味的洛阳雅音。就和现在的南方人学普通话学不标准的道理是一样的。

所以金陵雅音更接近于洛阳雅音而不是更接近于吴语。

《切韵》以前无韵书或是无正规的,特别是被官方认可的韵书。因此作诗押韵是以世代相传的雅言为标准。《切韵》之后,押韵标准更趋近于《切韵》韵部,趋近于统一。

宋朝以前,以洛阳雅音为标准的中原雅言一直为官韵正统。长安,洛阳,开封构成政治轴心。加之南迁政权的金陵,共同构成官韵正脉。

宋以后,北京才成为政治中心,北京话也是洛阳雅音的一个分支。后明永乐帝国都北迁北京,带来大批操金陵雅音的金陵人,对北京音构成重大影响,并使欲以立金陵雅音为官韵的《洪武正韵》的推行无疾而终。

满清入关后,虽在诗韵上仍立揉合南北雅音的平水韵,但在官韵的推广上逐渐倾向于入声基本消失的北京话。这才是诗韵与官韵真正分离的开始。

因为入声部是格律诗存在的基础,没有入声部格律诗将失去存在下去的条件。所以欲传承格律诗就应坚守平水韵。入声音可从残存的金陵雅音族群中取样恢复。平水韵只限于作诗时使用,不会对推广普通话构成实质性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9-5-12 13:3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切韵》193韵,《广韵》和《集韵》都是206韵。
比《切韵》多出的13韵,如何与《切韵》对接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9-5-12 16:55:02 | 显示全部楼层
诸君,如观通过前面两贴简要地概括了官韵与诗韵的发展史,相信很多诗友看到后会豁然开朗的。

诗词界的基础性整理工作仍很欠缺,目前缺少一部简明的,通俗的官韵与诗韵发展史,诗体发展史,风雅颂(诗歌内容)发展史。

从中可以看出唯风雅颂(诗歌内容)发展史有缺憾,受李杜影响未全面发展。

“诗词界品学兼优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其他人就不深究了,世俗社会也难以割舍,难以接受,唯把“诗祖”李白摈除,换成唐太宗李世民即可,诗坛马上会转运。”

“同样是在攀缘,不如多造善业,诗词当多咏颂国家正朔。”

以上为某位法师的大致原话,如观今在此再次代为转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9-5-13 00: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程溪钓叟 于 2019-5-13 00:40 编辑

关于《切韵》性质和音系基础的讨论 - 道客巴巴
http://www.doc88.com/p-6961378456022.html

看你们讨论哪么热闹,复制个网址链接给大家作参考,这是集当代音韵学界各家观点的一次集体讨论,首先可对切韵音系性质有个基本认知,其次是对读懂切韵序有所帮助,第三是可以辨别一下文学的用韵跟音韵学的分韵之差异

最后希望金筑子先生认真阅读,客观、理性地重新认知切韵,厘清诗体的分类和诗律的进程,辩证文学与韵书的关系

点评

学习。  发表于 2019-5-13 21: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54

主题

2416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中华古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267
贡献
2376
金钱
4833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9-5-20 00:15: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继承发展完善。近体诗的形成肯定跟官韵的推广有很大关系。近体诗的完善也不一定是在盛唐,甚至唐朝的后期也有一部分诗人不写近代诗,或为探索,或为自由。音韵学真不太懂,跟各位老师学学,你们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2 17: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