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832|回复: 52

说一点我所知道的音韵学知识

[复制链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13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5-11 20: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9-5-13 09:25 编辑

说一点我所知道的音韵学知识

      音韵学离不开说《切韵》。在《切韵》之前的六朝时期,就产生过多种反切韵书。据《隋书·经藉志》记载,六朝韵书就有十余种之多,其中有《声韵》、《四声韵林》、《韵集》、《韵略》、《韵谱》、《四声指归》、《四声(谱)》、《四声切韵》等等。《颜氏家训》说六朝是“音韵蜂出”的时代,并非有人说的“六朝无韵书”。隋代陆法言的《切韵》,就是综合这些韵书选分合成的,并不是陆法言懂得多种“土风”之音。
     《切韵》是现代音韵学家研究汉语中古音的重要依据。《切韵》是中古音哪一种语音呢?以高本汉为代表的认为是长安音。以陈寅恪为代表的认为是洛阳音。多数学者认为是以洛阳音为主,兼顾南北之方音和上古音集成的。对历史问题的研究者都有自己的成果,决不是有人说的,谁把谁批烂了。
      唐近诗用的不是《切韵》韵部。唐近诗不是在唐朝才突然产生的,唐近体诗有它孕育的历史时期,那就是六朝的永明体讲四声时期。唐近体诗的用韵当然也可上溯到永明体时代。六朝时期北朝的用韵和南朝的用韵有小不同,但没有大异。这正如唐近体诗也不是百分之百地合平水韵一样。



385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副首版

律诗绝句副首版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613
贡献
11717
金钱
14656
发表于 2019-5-11 21: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隋代陆法言的《切韵》,就是综合这些韵书选分合成的,并不是陆法言懂得多种“土风”之音。赏学,这才是作学问的应取的态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9-5-11 21:52: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事实大家都知道,不知道金先生发现了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以至于吵了好几天。
  唐代近体诗押韵,准确地说是试贴诗的押韵,当然不是分为《切韵》的193部,而是对193部同用合并后的106韵左右,近似于后来的平水韵,考官当然不会拿“六朝韵”(金筑子说法)的————《声韵》、《四声韵林》、《韵集》、《韵略》、《韵谱》、《四声指归》、《四声(谱)》、《四声切韵》等等十余种韵书去判定考生出韵与否,考官仍是用切韵作为评判依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

主题

195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336
贡献
3139
金钱
4579
发表于 2019-5-11 22:04: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德红切为东,口音不同切出的音自然不同,何来标准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4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5-11 22:2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唐近诗用的不是《切韵》韵部。唐近诗不是在唐朝才突然产生的,唐近体诗有它润育的历史时期,那就是六朝的永明体讲四声时期。唐近体诗的用韵当然也可上溯到永明体时代。六朝时期北朝的用韵和南朝的用韵有小不同,但没有大异。这正如唐近体诗也不是百分之百地合平水韵一样。
-------这一段形同废话。
问题是老金为什么要说这段废话?估计是他意识到他的“平水韵与切韵无关”的说法不妥。故在此为自己留条后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3

主题

6653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573
贡献
8110
金钱
11911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9-5-11 22:2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先生说的这些六朝编的这些韵书其实都没有定论,都是待考的。《切韵》是公认的第一部韵书。

洛阳音是有传承的,夏朝都城与商朝都城都是建在河南一带。夏朝、商朝其实就有“雅言”,专门便于上层贵族及官员交流的一种语言。那时的南方基本上还处于未开发时期,所以那里的地方方言从来就没有被考虑过。

迁都长安是为了防御需要,“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关中平原是个渭河谷地,有险可守。但是以长安为国都时多以洛阳为陪都,所以洛阳在古代一直被视为华夏的中心,华夏的正统。有两次迁都都是不得已,一次是东晋,一次是宋朝。

正是因为东晋的那次南迁,大量说洛阳雅音的汉民迁入金陵,与金陵当地的吴语逐渐融合,逐渐形成了金陵雅音。隋朝建立后才真正又实现了大一统,所以制定《切韵》时主要是看中洛阳雅音和金陵雅音。认为只有这两种雅音才是真正的中华正统,所以所谓的“南北是非”主要是指的这两种雅音。所以兼顾南北主要是兼顾这两种雅音(官方语言),与雅音相对的当然就是“俗音”了,所以其他的方言音从来就不在考虑的范围内。

宋朝建国后一直就没有能力建都长安或是洛阳,只好建在了开封、杭州,但是开封也毕竟是属于中原地区,并且《切韵》本身就包含金陵雅音,为表自己为中华正统自是继承了《切韵》而编修了《集韵》、《广韵》。蒙元时期,中原士子不忘自己是炎黄子孙,坚持用平水韵作诗,明代强制推行《洪武正韵》均未遂。大清立国后顺应民意,恢复了平水韵,及至民国推行《中华新韵》未果。

由上可见,中华正统的雅音(官韵)一直是没有间断地一脉相承。官韵既然是如此,那么诗韵就易推论,一直未与官韵分离。唯一的区别是诗韵因为押韵,需要韵部比官韵宽。古代的知识分子为考取功名都要学习雅音,《切韵》是第一部官方韵书,更是明确了韵部的分布。唐初许敬宗的奏议就是一种在诗人群体中的主流《切韵》韵部合并,初次被官方认可,乃至宋末官方刊印《壬子年新刊礼部韵略》(平水韵)正式被以官方名义推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9-5-11 22:43: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切韵》、《唐韵》和《广韵》等系列韵书的直接作用是服务于科举考试。《旧唐书李揆传》说:“其试进士文章,请于庭中设五经、诸史及《切韵》本于床。”唐李肇《国史补》说:“宋济老于场屋,犹误失官韵。”《切韵》系韵书之所以被称为官韵,就是因为朝廷以此作为评判科举考试中诗赋用韵的标准,是每个应考者必须严格遵守的、最具权威性的韵书。

清顾炎武在《音论》中说:“所谓一东二冬三钟者,乃隋唐以前相传之谱。而小字注云独用、同用,则唐人功令也。”他又说:”唐人同用、独用之例,不过行之于场屋,而著作之文,自不拘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4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5-11 22:5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为了诡辩,在故意混淆韵书与韵部的概念。韵书,包括切韵,广韵,集韵等,相当于一本同音字典,不仅注音,还有释义,是写诗押韵的根本依据。但写诗押韵的韵律却不是限于韵书的同音一部的,而是有不同的韵部可以通押的,这就是韵部的同用。比如平水韵,词林正韵,尽管一个韵部包含几个切韵韵部,但依然是切韵。金筑子说“平水韵与切韵无关”是完全错误的,是别有用心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3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733
贡献
14701
金钱
21372
发表于 2019-5-12 01:2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19-5-11 22:29
金筑子先生说的这些六朝编的这些韵书其实都没有定论,都是待考的。《切韵》是公认的第一部韵书。

洛阳音是 ...

南方文明和开发在时间上要比北方黄河流域更早得多,先进得多。中华的历史就是野蛮南下,文明北上。举个例子,金属冶铸制造技术,越王剑是南方出品制造。杭州良渚的水利工程,比大禹治水早了一千多年。(大禹治水还具有神话色彩)南方的文字也比现在的汉字早,由于秦始皇用武力征服了南方,使南方的文字灭失。现在的衣食住行大都是在南方产生而传至北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13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5-12 06:4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说的这些,针叶林是看不懂的,他只知道他的平水宽韵!但有人看懂了!同针叶林一样看不懂的那位,你俩只要回答这二个问题:许敬宗根据什么同用独用?唐太宗也根据儿子唐高宗的同用独用写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9-5-12 07: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9-5-12 06:41
我说的这些,针叶林是看不懂的,他只知道他的平水宽韵!但有人看懂了!同针叶林一样看不懂的那位,你俩只要 ...

《切韵》的193韵说法,是错误的。《切韵》是六朝韵书的综合,假如《切韵》是193韵的话,195韵的《唐韵》,多出的2个韵部是哪里来的?206韵的《广韵》或《集韵》,比《切韵》多出的13个韵部又是从哪里来的??韵部的字数可以多也可以少,韵书的韵部,怎么可多可少呢?

对于193韵的《切韵》来说,在206韵的《广韵》或《集韵》面前,如何担当韵书的鼻祖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9-5-12 07: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否近体诗,或是否近体格律诗,与193个韵部的《切韵》没有任何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9-5-12 07:2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9-5-12 07:26 编辑

广韵、集韵206韵,怎么能够说成是《切韵》193韵的继承呢?!广韵、集韵206韵,怎么能说成是《切韵》193韵的合并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4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5-12 07:2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9-5-12 07:33 编辑
三羊 发表于 2019-5-12 07:20
《切韵》的193韵说法,是错误的。《切韵》是六朝韵书的综合,假如《切韵》是193韵的话,195韵的《唐韵》 ...

切韵是正统官韵韵书的首部,193韵。广韵和集韵是其增补,增加2韵,另分出11韵,共206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9-5-12 07:3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9-5-12 07:29
切韵是正统官韵韵书的首部,193韵。广韵和集韵是其增补。

《切韵》是官韵?这不是胡说八道吗?!
究竟是【合并】,还是【扩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9-5-12 07:3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9-5-12 07:29
切韵是正统官韵韵书的首部,193韵。广韵和集韵是其增补。

【广韵和集韵是其增补】,请问:广韵和集韵比切韵多出的13韵是从哪里蹦出来的,难道陆法言无知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4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5-12 07:36: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9-5-12 07:32
【广韵和集韵是其增补】,请问:广韵和集韵比切韵多出的13韵是从哪里蹦出来的,难道陆法言无知吗? ...

你还是自己查查去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9-5-12 07:4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9-5-12 07:51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19-5-12 07:36
你还是自己查查去吧!

不用查,你先说说广韵集韵多出的13个韵部,是那13个韵部?假如,你认为麻烦的话,可以来一个简单的。唐韵比切韵多出韵部是那两个韵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13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5-12 07:54: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不要来同针叶林辩切韵多少部的问题。那是另一个学术问题。我要问针叶林的是:切韵是193韵。唐近体诗是106韵。针叶林说是这是根据切韵通押之后变成了106韵。那么是谁主张可以通押的?他说是许敬宗。那么许教敬宗又是根据什么决定通押的?那时候还没有针叶林的平水宽韵,也没有客家话平水韵,许敬宗自己也没有106韵的许氏韵书。只能认为许敬宗是根据当时诗人们的实际用韵的部数决定的。那么,这当时诗人们的实际用韵的部数又是哪来的呢?我说是从六朝来的,针叶林又说不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9-5-12 07:5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9-5-12 07:58 编辑
金筑子 发表于 2019-5-12 07:54
三羊不要来同针叶林辩切韵多少部的问题。那是另一个学术问题。我要问针叶林的是:切韵是193韵。唐近体诗是106韵。针叶林说是这是根据切韵通押之后变成了106韵。那么是谁主张可以通押的?他说是许敬宗。那么许教敬宗又是根据什么决定通押的?那时候还没有针叶林的平水宽韵,也没有客家话平水韵,许敬宗自己也没有106韵的许氏韵书。只能认为许敬宗是根据当时诗人们的实际用韵的部数决定的。那么,这当时诗人们的实际用韵的部数又是哪来的呢?我说是从六朝来的,针叶林又说不是
针叶林不懂,针叶林只会抬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4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5-12 08: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9-5-12 07:54
三羊不要来同针叶林辩切韵多少部的问题。那是另一个学术问题。我要问针叶林的是:切韵是193韵。唐近体诗是1 ...

汉字语音无疑是历史形成的。语言文字有极大的稳定性。多数字音自造字起是变化不大的。诗歌押韵自然也是历史形成的。所以这些字音押韵情况就需要总结,并为了开科取士制定标准,这就推动了“切韵”韵书的产生。但这193韵只是同音音部,写诗并不需要这么细分,所以就有切韵韵部的同用独用,其统计规律就符合后来的平水韵,这和唐初许敬宗等根据诗词用韵实际的建议有关。这就是唐代近体诗的用韵实际情况。有什么可争辩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4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5-12 08: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9-5-12 07:54
三羊不要来同针叶林辩切韵多少部的问题。那是另一个学术问题。我要问针叶林的是:切韵是193韵。唐近体诗是1 ...

诗人们的实际用韵的部数又是哪来的呢?我说是从六朝来的,针叶林又说不是。
-----当然不只是某个特定时期形成的,还可以追溯得更久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9-5-12 08: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9-5-12 08:10
汉字语音无疑是历史形成的。语言文字有极大的稳定性。多数字音自造字起是变化不大的。诗歌押韵自然也是历 ...

唐宋的押韵,并不符合平水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4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5-12 08: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9-5-12 08:13
唐宋的押韵,并不符合平水韵!

羊眼自与人眼不同。羊只会灌水和抬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13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5-12 08: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9-5-12 08:10
汉字语音无疑是历史形成的。语言文字有极大的稳定性。多数字音自造字起是变化不大的。诗歌押韵自然也是历 ...

问你:许敬宗根据什么标准建议通用的?是他自己的认识标准,还是当时写诗人的标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4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5-12 08: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9-5-12 08:15
问你:许敬宗根据什么标准建议通用的?是他自己的认识标准,还是当时写诗人的标准?
...

当然是写诗人共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13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5-12 08: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9-5-12 08:20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19-5-12 08:13
诗人们的实际用韵的部数又是哪来的呢?我说是从六朝来的,针叶林又说不是。
-----当然不只是某个特定时期 ...

诗人们的实际用韵的部数又是哪来的呢?我说是从六朝来的,针叶林又说不是。
-----当然不只是某个特定时期形成的,还可以追溯得更久远。
----------------------------------
针叶林终于承认了这是历史标准!不是六朝标准,还可以追溯得更久远,那请针叶林举例更久远的“平水韵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4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5-12 08:26:43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9-5-12 08:19
诗人们的实际用韵的部数又是哪来的呢?我说是从六朝来的,针叶林又说不是。
-----当然不只是某个特定时期 ...

平水韵,又称诗韵,是古代诗词用的最多的,历史最长久的诗韵。虽然他的诞生缘起于隋朝的切韵,但诗词用韵的大体轮廓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甚至可以到诗经。只不过用韵的宽窄不同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13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5-12 08:3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9-5-12 08:26
平水韵,又称诗韵,是古代诗词用的最多的,历史最长久的诗韵。虽然他的诞生缘起于隋朝的切韵,但诗词用韵 ...

不要去扯宽窄。我用诗证明永明体是和近体诗的用韵一样。你反对么?你反对,就举例不一样在什么地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9-5-12 10:3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9-5-12 10:32 编辑

陆法言,真是无知!捣鼓了的《切韵》竟然193韵!
陆法言无知,就连韵书蜂出的六朝诸位音韵家,也是无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2 06: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