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320|回复: 130

双十二有纪

[复制链接]

59

主题

295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20
贡献
4075
金钱
526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2-12-12 06:22: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瑞丰堂 于 2022-12-12 07:47 编辑

(一)
百岁常怀千岁忧,倚天仗剑向西楼。
男儿虽死曾年少,愿得东州还九州。

(二)
少年应许奉天真,拔剑西楼解一人。
孤注当时能所有,但知百姓岂思身。

(三)
莞尔浮生皆粒尘,当年铁血赋青春。
大江东去浪淘过,少艾渐渐作老人。

310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6854
贡献
17027
金钱
30222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2-12-12 06:58: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与双十二有什么典故么?

点评

说的是西安事变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12-12 07: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295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20
贡献
4075
金钱
526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2 07:27: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22-12-12 06:58
与双十二有什么典故么?

说的是西安事变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发表于 2022-12-12 09:3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汇江还是汇江 于 2022-12-12 10:17 编辑

七绝三首  双十二祭词

既凭一怒解千忧,可任孤身载百羞。死处虽非桑梓地,灵魂未必肯西游。

兴兵不是耍天真,故里情怀启自尊。死谏当然无惧死,临机斗胆挺斯身。

莫道清纯是太憨,已如明月已如山。天堂有座谁能撤,不散氲氤是祭烟。

跟风。

点评

谢汇江版主同祭,好作。 说是英雄为国民,甘将热血写青春。 抬眸忍看东三省,失手惭承四亿人。 历史从来堪大义,文章过去掩微尘。 华清池内长流水,洗净当年不洁身。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12-12 10: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295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20
贡献
4075
金钱
526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2 10:45: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汇江还是汇江 发表于 2022-12-12 09:36
七绝三首  双十二祭词

既凭一怒解千忧,可任孤身载百羞。死处虽非桑梓地,灵魂未必肯西游。

谢汇江版主同祭,好作。
说是英雄为国民,甘将热血写青春。
抬眸忍看东三省,失手惭承四亿人。
历史从来堪大义,文章过去掩微尘。
华清池内长流水,洗净当年不洁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295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20
贡献
4075
金钱
526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2 12:04: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金建 发表于 2022-12-12 11:48
西安事变是抗日的转折点,西安事变客观上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所以台湾、大陆对西安事变,对张学良的评价并不 ...

这个就没办法了。不一样的地方太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1

主题

9678

帖子

3万

积分

常务管理

沈阳诗苑常务管理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875
贡献
11218
金钱
13301
发表于 2022-12-12 12:04:18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毒俱全的花花公子,凭借西安事变,一俊遮百丑。

点评

站在人的角度是一种景象;站在国的角度又是另一种景象。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12-12 12: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发表于 2022-12-12 12:3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植杖叟 发表于 2022-12-12 12:04
五毒俱全的花花公子,凭借西安事变,一俊遮百丑。

站在人的角度是一种景象;站在国的角度又是另一种景象。

点评

国家层面上,也失掉黑瞎子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12-12 12: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17
贡献
12958
金钱
15582
发表于 2022-12-12 12:45:0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汇江还是汇江 发表于 2022-12-12 12:37
站在人的角度是一种景象;站在国的角度又是另一种景象。

国家层面上,也失掉黑瞎子岛。

点评

岂止一个小岛。祖宗卖土地,子孙买回来不就行了。只说卖,不说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12-12 13: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发表于 2022-12-12 13: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水有相逢 发表于 2022-12-12 12:45
国家层面上,也失掉黑瞎子岛。

岂止一个小岛。祖宗卖土地,子孙买回来不就行了。只说卖,不说买。

点评

正说着小张呢,读多一些这类资料再说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12-12 13: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17
贡献
12958
金钱
15582
发表于 2022-12-12 13:27: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汇江还是汇江 发表于 2022-12-12 13:19
岂止一个小岛。祖宗卖土地,子孙买回来不就行了。只说卖,不说买。

正说着小张呢,读多一些这类资料再说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发表于 2022-12-12 14:0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金建 发表于 2022-12-12 13:33
“九一八”事发当时,乃是张学良亲自下达“不抵抗命令”,蒋介石是9月19日到达南昌后,晚间9至10时才从上 ...

1931年7月6日电---请示也。也建言也。事变之前,地方对中央,无不妥。当然,这个建言也确实没有骨气。
1931年7月12日密电---答复也,也命令也。事变之前,中央对地方,岂妥!
九一八,张不抵抗,虽也是己意,岂不是执行中央命令?
张,将军;蒋,统帅。主次分明。如蒋七月电是抵抗,张敢不抵抗?
问题不在这里。问题在双十二。张已悔悟,而蒋却丝毫无悔,反变本加利。
致蒋抗日者,非张乎?此非大功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295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20
贡献
4075
金钱
526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2 15:00: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于凤至的回忆录来看,客观上军力不行、将士不愿、上面不许。主观上认为日方不会、国际不容,这5个因素,最终让张学良做出了不抵抗的决断。当天蒋介石确实没有说让他不抵抗,只是让他自己看着办。但之前和之后,一直态度都是要求不抵抗。所以具体当天的态度其实已经不是关键问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295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20
贡献
4075
金钱
526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2 15:07: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实力派军阀,张学良是不是一定必须遵从蒋介石的命令,这个恐怕难,张学良对于中央的指示或者说命令,肯定是有自己的考量。所以说,与其说他是屈从于命令,不如说是选择了配合中央态度,实际上,即使蒋介石要求他抵抗,但是并没有配合动作,只是空口让他去消耗实力,他会不会欣然接受也是个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295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20
贡献
4075
金钱
526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2 15:22: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于选择发动西安事变,与蒋介石的恩怨是有,但这是公怨,不是私冤,他的基本盘没有了,置换成了贫瘠而危险的西北,国联早就不靠谱,中央又没有能看的方案,光逼着他打红军,红军又不好打,手上兵越打越少,看不到希望,换个人也受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发表于 2022-12-12 18:35:18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金建 发表于 2022-12-12 14:24
张学良作为一个“不抵抗将军”,为何要发动“西安事变”?这内中的原因所在,正是我们需要探讨的。张学良 ...

关键在于1931年7月12日密电张学良:“对日军在东北之挑衅,须极力忍耐,勿生事端,此非对日作战之时。”这个是真是假?如果是真的,那就一切都清楚了。
张,作为地方军阀,想保存实力,这是一定的,对欧美抱有幻想,这也是真的。但蒋氏之密电是其下定决心的最后外在因素。九一八当日张下达不抵抗命令。事件不过在沈阳。如果蒋于第二天下达抵抗命令,东北军并未撤离东北,还可一战。如果蒋下达抵抗命令,张不执行,那主要责任当然在张。问题是蒋并没有下达这样的命令。因此,虽然可以说张是不抵抗将军,但更应该说蒋是不抵抗统帅。
至于西安事变。不管张的内因是公是私,是公私各有,但表面上是要求蒋抗日的。这个不能否认吧。只要不否认这个,其它都是次要的。出发点是要求抗日,归结点也落实到了抗日上,这对中国命运的影响就是正面的,就是立了大功。功当然不能抵过,但过就能抵功吗?
后来解密的资料,包括回忆录,都只有深化西安事变认识的作用,都没有改变事件定性的作用。
如果张当时就是坚决抵抗,那他就不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而是一个彻底的正面人物了。说他西安事变有功,并没有掩盖其污点的意思。因此,说他有污点也不能否定他的功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295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20
贡献
4075
金钱
526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2 21:25: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瑞丰堂 于 2022-12-13 05:48 编辑
林金建 发表于 2022-12-12 20:42
蒋要张固守锦州,张却退入关内。


首先固守锦州的命令不是蒋介石下的。当时他已经承担指挥不力责任下野。其次张学良之所以退让是因为得到了错误的情报,认为日军大举进攻。而他依然配合把兄弟的工作,指望国联。甚至希望能够帮助蒋介石东山再起,毕竟蒋是他在国民党内最大靠山。之后不久,蒋介石复出。汪精卫拿着蒋介石的信,让张学良打几个小仗。下面是张学良的回忆录。

  谈询之下,汪表示政府打算在华北对日本用兵之意。我遂询问,政府是否具有坚决的决心,有无相当的准备。我们不要再蹈往年抗俄之覆辙。汪答曰:“不是那个样子的事,是因为政府受到各方面的言论攻击,希望我对日本作一个战争姿态,小加抗战,至于胜败则所不计,乃是在政治上可以应付舆论之指责也。”我聆听之下,惊讶愤慨,遂即答曰:“政府既无准备和决心,拟牺牲将士之性命,来挽救延续政治之垮台,我不取也。”汪遂曰:“这是蒋委员长的意思。”我说:“你若说是蒋委员长的意思,蒋委员长是我的长官,他会直接给我下命令的。他不会写信,说汪先生你来同我商讨。既然说是同我商讨,这种并不是真正的抗战,而是拿人家的性命,挽救自己的政治生命的办法,我的表示是,决不赞同。”(《杂忆随感漫录》,〔台北〕历史智库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127-128页)。

点评

现在我们说历史,主要是资料不全。但历史定性历史已经定性,因此不心在定性上另做文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12-12 23: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发表于 2022-12-12 23: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金建 发表于 2022-12-12 20:42
蒋要张固守锦州,张却退入关内。

如果是这样,那就是蒋认可丢掉东三省。这还说什么不抵抗将军,干脆就应该说不抵抗统帅或不抵抗总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发表于 2022-12-12 23: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金建 发表于 2022-12-12 20:46
所以,写张学良是太费周章的。

如果是纪实文学,那实事求是即可。如果是诗,那抓住重点即可。

点评

是的,重点就是之前张学良和蒋介石在抗日事情上都不够坚决,蒋介石是元首,始终没有明确的抵抗态度,甚至是明确的不抵抗态度,张学良选择了配合。后期张学良转变了,而且迫使蒋介石转变,这个才是大节。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2-12-13 06: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发表于 2022-12-12 23: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瑞丰堂 发表于 2022-12-12 21:25
首先固守锦州的命令不是蒋介石下的。当时他已经承担指挥不力责任下野。其次张学良之所以退让是因为得到了 ...

现在我们说历史,主要是资料不全。但历史定性历史已经定性,因此不心在定性上另做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295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20
贡献
4075
金钱
526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3 06:04: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汇江还是汇江 发表于 2022-12-12 23:20
如果是纪实文学,那实事求是即可。如果是诗,那抓住重点即可。

是的,重点就是之前张学良和蒋介石在抗日事情上都不够坚决,蒋介石是元首,始终没有明确的抵抗态度,甚至是明确的不抵抗态度,张学良选择了配合。后期张学良转变了,而且迫使蒋介石转变,这个才是大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295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20
贡献
4075
金钱
526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3 06:16: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瑞丰堂 于 2022-12-13 08:08 编辑

众说纷纭惑更多,大天扯破又如何。
回头浪子金难换,一路高吟正气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295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20
贡献
4075
金钱
526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3 06:34: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瑞丰堂 于 2022-12-13 06:38 编辑

守业当初是罪人,迟疑不敢用精神。
三载徘徊又三载,回头不顾百年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295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20
贡献
4075
金钱
526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3 08:05: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瑞丰堂 于 2022-12-13 08:42 编辑

奉天城外起风云,瑟瑟枪声不忍闻。
十万国军谁抵抗,几人抛却百来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0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6854
贡献
17027
金钱
30222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2-12-13 09:5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金建 发表于 2022-12-13 09:25
究竟是谁下达不抵抗命令,这是个必须落实到人的历史责任问题。张学良并没有回避这一历史责任,晚年坦承是 ...

国共谁负谁赢,中国人自己的事,与亡国日本是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295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20
贡献
4075
金钱
526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3 10:04: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金建 发表于 2022-12-13 09:25
究竟是谁下达不抵抗命令,这是个必须落实到人的历史责任问题。张学良并没有回避这一历史责任,晚年坦承是 ...

这个逻辑的立足点。是假定蒋介石政府在完成剿共后,会采取抗日举动,并且必然取得胜利。

那么问题来了,抛开能不能取得胜利不谈。
这个有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如果永远不能够完成剿共,是不是就永远不抗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295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120
贡献
4075
金钱
5260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22-12-13 13:19: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金建 发表于 2022-12-13 11:55
张学良的思想高度还没达到国家民族利益层次,之所以发动西安事变,更多的是与老蒋之间的恩怨。两件事是导 ...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两个人的观点,都是认为拖后腿的不是我兄弟。
那么就比较麻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发表于 2022-12-13 13:3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金建 发表于 2022-12-13 08:27
世人对张学良褒贬不一,写这种有争议的历史人物,难在分寸的把握上。

对于争议人物,没有分寸可言,自说自话即可。因为你想照顾别人,别人也不会认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发表于 2022-12-13 13: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金建 发表于 2022-12-13 09:25
究竟是谁下达不抵抗命令,这是个必须落实到人的历史责任问题。张学良并没有回避这一历史责任,晚年坦承是 ...

究竟是谁下达不抵抗命令,这是个必须落实到人的历史责任问题。---如果没有蒋的七月密电,可以认为全部现任在张。既有七月密电,那主要责任就在蒋,张不过是直接责任者。
张学良并没有回避这一历史责任,晚年坦承是自己下达不抵抗命令。---这就是张比蒋真实的地方。我们后人或外人,不能因为张出来承担责任就把责任全部给张,也不能因为蒋不出来承担责任就认定他没有责任。如果是这样,那不过是鞭打快牛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副首版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副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发表于 2022-12-13 14: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金建 发表于 2022-12-13 09:25
究竟是谁下达不抵抗命令,这是个必须落实到人的历史责任问题。张学良并没有回避这一历史责任,晚年坦承是 ...

老蒋有远见吗?如果有远见也失败,那只能说天欲灭之。说老蒋亡于中共,不如说老蒋亡于自己。说一个亡于自己的人有远见,其实就是一个讽刺。
假设没有发生西安事变,相信小日本仍逃脱不了战败的命运。---是吗?没有西安事变,共军就不可能出山西抗日。如果没有敌后抗日,日军就没有后顾之忧,心腹之乱。有共军强力策应,国军犹节节败退。如果没有,除了一溃千里,还能有什么?这还是说国军抗战。可是国军能抗战吗?不能,为什么?全力以赴剿共呀。剿共已经剿了十年。如果十年不抗日,日军能打到那里?不是几个月东三省就全部沦陷了吗?按此推论亡国不过几年而已。
中国知道西安事变的作用,历史也知道其作用,只有你还闭着眼睛说瞎话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6-2 12: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