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049|回复: 98

光明日报刊文支持三羊大唐二五律

[复制链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发表于 2020-4-22 13:47: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唐诗的拗律

作者:杜晓勤(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古典诗律学意义上的所谓“拗”的概念,是南宋方回首先提出的。他在《瀛奎律髓》卷二十五“拗字类”卷首认为,“江湖派”所称的“丁卯句法”即是“拗”,“拗”实际上始于老杜,而且杜甫的五七言律诗中均有“拗”,“拗”就是在律诗中“换易一两字平仄”。后来,清人赵执信、翟翚、董文涣,今人王力、邝健行等,还归纳了杜甫诗中“拗句”“拗体”“拗格”的诸多类型,并发展出“拗”而“救”之的一些方法。我认为,如果是从学习杜诗或模仿唐诗作法的角度,“拗”“拗体”“拗救”等概念的提出,有其必要性与合理性。但是,如果从唐诗发展史或者近体律诗体式形成演变过程来考察的话,“拗”这一说法则可能会对研究者产生误导,使人以为杜甫等诗人在创作近体律诗时就已有明确的“破律”意识,已有固定的“拗”式甚至“救”法。实际上,“拗”这种诗法观念,是以“后”视“前”,并不一定符合杜甫等盛唐诗人的创作本意。因为篇幅有限,我主要从近体诗体式形成史的角度,对“拗”“拗体”“拗救”等概念的诗律学内涵试作粗略之辨析,以还原其历史面貌。



赵孟行书《杜甫秋兴八首长卷》(局部)资料图片

在讨论唐诗“拗体”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看到,在杜甫生活和进行创作的开天时期,近体诗律业已形成。明人胡应麟在《诗薮》内编卷四中即云:“五言律体兆自梁、陈,唐初四子靡缛相矜,时或拗涩,未堪正始。神龙以还,卓然成调。沈、宋、苏、李合轨于先,王、孟、高、岑并驰于后,新制迭出,古体攸分,实词章改变之大机,气运推迁之一会也。”就现存文献考察,旧题王昌龄《诗格》最早明确记载了“诗律”——初唐元兢“调声三术”中的“换头术”。如果将元兢所说“换头”术与“护腰”术结合起来,再考虑到梁代大同年间刘滔所云五言诗“二四同声”其弊“甚于蜂腰”的调声观念,可以大致推导出一套五言近体诗律的“平仄谱”。据研究,序于日本天庆二年(939)的平安朝汉诗学著作《作文大体》也已记载了五七言近体诗的平仄谱,此谱应源自中国的诗格类著作,说明最晚到唐末五代已出现与后世近体诗律较为接近的平仄谱。但是,我们又要看到,终唐一代,无论是就唐人现存五言律诗分析,还是从《作文大体》所载五七言近体平仄谱看,唐人所遵用的近体诗律都还相对宽泛。后人所谓的某些“拗句”和“拗救”,在唐代其实并未“破律”。如启功先生《诗文声律论稿》所列举的唐诗中比较常见的“拗句”:“仄仄仄平仄”,七言中为“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七言中为“仄仄平平平仄平”。以及亦不鲜见的“拗句”:“平平仄仄仄”,七言中为“仄仄平平仄仄仄”(俗称“三仄尾”);“仄仄平平平”,七言中为“平平仄仄平平平”(俗称“三平调”)。甚至“仄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等句式。这些“拗句”其实都不违背“二四字异平仄”的近体句律。王力先生《汉语诗律学》中曾谓:“如果‘拗’的意义是‘违反常格’,则是否该称为‘拗’尚有问题;因为这种形式常见到那样的程度,连应试的排律也允许用它(例如元稹《河鲤登龙门》:‘回瞻顺流辈,谁敢望同升’),实在不很应该认为变例。”而在唐代律诗中,上述诸多所谓的“拗句”之所以很常见,根本原因即在于这些句式并不违反当时的近体诗律,所以才“连应试的排律也允许用它”。如此看来,这些句式在当时的诗律史背景下,并非“拗句”,而可以视为唐人律句常格。

当然,盛唐又是“古律攸分”的时期,开天诗人在理论观念和实际创作两方面都已有了较为明确的古律辨体意识。如殷璠在《河岳英灵集论》中将“新声”与“古体”对举,“新声”即指成于沈、宋之手的近体律诗,而“古体”则指不拘于近体诗律的五七言古诗。稍后释皎然《诗议》更明确提出“古律之别”,高仲武的《中兴间气集》则以“格”“律”分指古体、律诗。同时,自盛唐起,诗人们在实际创作中,也对古、律体不同的体式特征、艺术功能甚至情感基调有比较自觉的体认。所以,在后人总结出的唐律“拗句”和“拗救”中,有一部分应该是诗人们有意“运古入律”。当然,唐人在律诗中所“运”之“古”亦不可笼统言之,一概而论,又可分为“永明律”之“古”、“大同律”之“古”,甚至汉魏晋宋五言古诗之“古”。如最典型的“拗句”——“平平仄平仄”(七律中则为“仄仄平平仄平仄”),虽然不符合五言诗“二四字异平仄”的近体句律,但是完全符合永明体避忌“蜂腰”病的二五异声的句律。再如,在另一常见拗句“仄仄仄平仄”中,虽然不合“二四字异平仄”的近体句律,但是只要二五字异上去入三声,还是符合“二五字异四声”的永明句律的。在启功先生《诗文声律论稿》所例举的“A非1”式拗句(仄仄平仄仄)中,如杜甫《送李卿晔》“暮景巴蜀僻”(去上平入入),虽不符合“二四字异平仄”的近体句律,却既符合“二五字异四声同时二四字也异四声”的大同句律。而启功先生所举“A非6”式句“平仄仄仄仄”,如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首句“人事有代谢”,则既不合“二四字异平仄”的近体句律,也不合“二五异四声”的永明句律,显然属于永明体成立之前的汉魏晋宋五言古诗的句式了。这样看来,清人董文涣在《声调四谱图说》中将律诗分为正律、古律和拗律的说法,还是有一些道理的,因为他看出了律中之“古”与“拗”的区别:所谓“古律”,可视为律诗中含有效仿永明声律理论产生之前的五言古诗的自然句式;“拗律”则指唐人在律诗中效仿齐梁以来依遵永明声律说写出的句、联。所以,盛唐及之后律诗中出现的这些句式,除了有部分情况确是因为无法调和声义矛盾,只能声律让步于诗意和感情的表达,并非有意“出律”,还有相当一部分应是唐人有意在用相对于近体诗律稍古的“永明律”“大同律”甚至汉魏晋宋古诗之“古”格,来“济”或“破”近体诗律,是一种“以古入律”、刻意破弃近体诗律的艺术行为。

最后,我们还要注意,唐人的“以古入律”,往往不单是一种调声行为,还经常与他们所“运”之“古”,即与诗人对唐前某些时代的诗体风格甚至某些具体作家作品的写法、感情基调的接受是相统一的。如孟浩然的五律《过故人庄》写隐居田园之乐,不仅在尾联“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中点明作者有意在生活上要追踵陶渊明,而且格律上亦有晋宋之际陶体的影子,如此诗首句“故人具鸡黍”(仄平仄平平),既不合近体句律,也不合永明句律,颈联出句“开筵面场圃”(平平仄平仄)也不合近体句律,两句均句格高古,带有晋宋古风,诗意格律相协调。再如杜甫《月夜》以闺怨写己思家,诗中凄怨哀婉的情绪氛围,以及颈联“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的绮丽写法,都有明显的齐梁体的影子,而且诗中的颔联出句“遥怜小儿女”(平平仄平仄),不合近体句律,却合永明句律,也是诗律与诗境相得益彰。唐人类似的诗例还有很多,不胜枚举。

综上,如果从诗律史意义层面进行理解的话,后人所说的“拗”“拗救”可分为三种情况:一部分本来就是唐代近体诗律的常格,并未“破律”,所以不能算是“拗”;还有一部分是唐人在创作近体律诗过程中无法调和声义矛盾,声律让步于诗意表达的一种艺术上的妥协,亦非特意的“拗”或“拗救”;更多的则是他们在诗律、诗法方面的探索和创新行为,但又是以“效古”“复古”“以古入律”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因为这些句式、联式和章法,其实都是唐代近体诗律成立之前各时期古体诗中旧有的,而且唐人在近体诗中运用它们的时候,同时也或隐或显地受到这些古体诗题材特点、艺术风格甚至情感基调的影响。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15日13版)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楼主| 发表于 2020-4-22 13:53: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要:
在后人总结出的唐律“拗句”和“拗救”中,有一部分应该是诗人们有意“运古入律”。当然,唐人在律诗中所“运”之“古”亦不可笼统言之,一概而论,又可分为“永明律”之“古”、“大同律”之“古”,甚至汉魏晋宋五言古诗之“古”。如最典型的“拗句”——“平平仄平仄”(七律中则为“仄仄平平仄平仄”),虽然不符合五言诗“二四字异平仄”的近体句律,但是完全符合永明体避忌“蜂腰”病的二五异声的句律。

…………不知是否知名声律家杜晓勤剽窃了三羊的观点?三羊的《大唐二五律》宜加紧联系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以免被人占得先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20-4-22 14:0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程溪钓叟 于 2020-4-22 14:13 编辑

初唐声律比较宽松,开元、天宝以降渐密,这点应是唐诗律之大略

“五言律体兆自梁、陈,唐初四子靡缛相矜,时或拗涩,未堪正始。神龙以还,卓然成调。沈、宋、苏、李合轨于先,王、孟、高、岑并驰于后,新制迭出,古体攸分,实词章改变之大机,气运推迁之一会也。”,胡应麟对诗律的渐进性具有很高的概括力,从杜晓勤的文论中也可见其诗律的渐进性

从汉魏古体到永明新体,从初唐调声到沈宋近体,汉语诗律就是这么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如不清楚这点就古风、近体两脉而分不及其余往往就会流于粗疏甚至盲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1
贡献
6406
金钱
991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20-4-22 14:11: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序于日本天庆二年(939)的平安朝汉诗学著作《作文大体》也已记载了五七言近体诗的平仄谱,此谱应源自中国的诗格类著作,说明最晚到唐末五代已出现与后世近体诗律较为接近的平仄谱。

…………
《作文大体》这才初次被学界发现,但幸亏杜晓勤没象三羊一样轻易判给日本人。

点评

《作文大体》是日本人的应该没错吧,但其所引用的文献多是中国人的,三羊举凡不合其羊脑思维的都判作异类的臭毛病是该改改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22 14: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20-4-22 14: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20-4-22 14:11
序于日本天庆二年(939)的平安朝汉诗学著作《作文大体》也已记载了五七言近体诗的平仄谱,此谱应源自中国 ...

《作文大体》是日本人的应该没错吧,但其所引用的文献多是中国人的,三羊举凡不合其羊脑思维的都判作异类的臭毛病是该改改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1657

帖子

659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349
贡献
1903
金钱
2332
发表于 2020-4-22 14:5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永明“二五律”?

点评

永明二五律是常识,大唐二五律是创见,大概初盛唐时永明体与近体掺杂一起,混沌未开,所以平仄二四律与四声二五律互见,三羊坚持十年,蒙冤十年,今得光明日报昭雪,颇有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槁人之感。三羊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22 15: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1
贡献
6406
金钱
991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20-4-22 15:12: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雨 发表于 2020-4-22 14:53
永明“二五律”?


永明二五律是常识,大唐二五律是创见,大概初盛唐时永明体与近体掺杂一起,混沌未开,所以平仄二四律与四声二五律互见,三羊坚持十年,蒙冤十年,今得光明日报昭雪,颇有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槁人之感。三羊至现在不见露面表态,不知是范进中举而去了,还是李白仰天大笑而去了。

点评

大概去年七月的报纸不大好买到 裱起来装镜框里挂堂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22 22:4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08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6852
贡献
17026
金钱
30216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4-22 15: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盛唐及之后律诗中出现的这些句式,除了有部分情况确是因为无法调和声义矛盾,只能声律让步于诗意和感情的表达,并非有意“出律”,还有相当一部分应是唐人有意在用相对于近体诗律稍古的“永明律”“大同律”甚至汉魏晋宋古诗之“古”格,来“济”或“破”近体诗律,是一种“以古入律”、刻意破弃近体诗律的艺术行为。
------------------
这个论点值得商榷。五连仄、平仄仄仄仄,在唐诗中只出现于五言首句,平平仄平仄可出现于五言任何上句,仄仄平仄仄也可出现于五言任何上句,好像并不是“声律让步于诗意和感情的表达”,亦并非是可以“拗救”就成合理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41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4-22 15:3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20-4-22 15:49 编辑

如最典型的“拗句”——“平平仄平仄”(七律中则为“仄仄平平仄平仄”),虽然不符合五言诗“二四字异平仄”的近体句律,但是完全符合永明体避忌“蜂腰”病的二五异声的句律。
------这叫“永明律”?
二五异声若为律,则下列句型皆合“永明律”:
平平平平仄
仄平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
仄平仄仄仄
平仄仄仄平
仄仄仄仄平
仄仄仄仄仄(仄声三声不同)
。。。
-----只限制二五两字的四声,这还叫律?
这么多合“永明律”者,为什么单独看中“平平仄平仄”?----这原因显然不能以“符合永明律”来解释吧?
再者,凡是一“律”,必有作品支持。永明体中有多少避忌了蜂腰的?再看看徐陵符合唐近体的五言诗,可是代表了近体诗的方向,哪里有“永明律”的影子?
所以“永明律”是伪论。

点评

仄仄仄仄仄(仄声三声不同),标为上去入去上、去上去入去等就符合四声碎用的原则 为什么单独看中“平平仄平仄”?个人认为是唐人择优选择出来的结果,这个句式本身就平多仄少兼基本平衡,声势稳顺,故对句根本就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22 18: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41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4-22 15:5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从诗史来看,平平仄平仄 句型也不是诞生于永明体,而是更早的古诗中就多见,可以看看汉乐府诗。所以若说符合“古律”,也不会是“永明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20-4-22 16:32:2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五异声。八病之一。仅针对仄仄平平仄句式。要求二字与五字不宜同声。避为上。不避亦非犯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20-4-22 16:3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它句式分不分上去入皆不违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20-4-22 18:24:38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金建 发表于 2020-4-22 18:21
三羊说就没人理睬,杜勒勤说就服了。

没悟到北山在调侃三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20-4-22 18:4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20-4-22 15:38
如最典型的“拗句”——“平平仄平仄”(七律中则为“仄仄平平仄平仄”),虽然不符合五言诗“二四字异平仄 ...

仄仄仄仄仄(仄声三声不同),标为上去入去上、去上去入去等就符合四声碎用的原则

为什么单独看中“平平仄平仄”?个人认为是唐人择优选择出来的结果,这个句式本身就平多仄少兼基本平衡,声势稳顺,故对句根本就可以不必考虑救不救的问题,而其对句仄仄平仄平却是仄多平少还有个孤平问题,声势不稳,故不被选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41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4-22 18:54: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20-4-22 18:57 编辑

11咏日华诗(南北朝·徐陵)
朝晖烂曲池,
夕照满西陂。
当昼,有【上声】,景【上声】,蜂腰
江上铄光仪。
时从高浪歇,
乍逐细波移。
雕梁上, 在【去声】,上【去声】,蜂腰
讵比扶桑枝。

-----永明体何遵“蜂腰‘永明二五律””?

点评

一个理论的提出是理论上的事情,遵不遵、遵多少、几人遵是创作上的事情,如初唐的调声术就可管窥粘对的森严,但初唐仍不乏失粘之五律,这道理应是同一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22 19: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1
贡献
6406
金钱
991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20-4-22 18:58: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金建 发表于 2020-4-22 18:21
三羊说就没人理睬,杜晓勤说就服了。

大家服倒不一定服,但杜晓勤是诗律研究专家,他对三羊二五律的支持是举足轻重的,当然他与三羊观点还不完全重合,他认为二四律和二五律同时起作用,正格是二四律,拗格可能是二五律。三羊认为大唐只有二五律,没有二四律,这当然偏颇了,三羊下午一直在线,却不好意思出来表个态,不知何故。

点评

三羊也是个有个性的人,未必瞧得起杜某的理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22 21: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20-4-22 19: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20-4-22 18:54
11咏日华诗(南北朝·徐陵)
朝晖烂曲池,
夕照满西陂。

一个理论的提出是理论上的事情,遵不遵、遵多少、几人遵是创作上的事情,如初唐的调声术就可管窥粘对的森严,但初唐仍不乏失粘之五律,这道理应是同一的

点评

这要看比例。若少数是偶然,若多数是规律。平展粘对律近体诗绝大多数遵守,故是律。少数不遵,是偶然。同理若多数永明体诗不遵蜂腰,则蜂腰不能称为“永明体二五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22 19: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41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4-22 19: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程溪钓叟 发表于 2020-4-22 19:14
一个理论的提出是理论上的事情,遵不遵、遵多少、几人遵是创作上的事情,如初唐的调声术就可管窥粘对的森 ...


这要看比例。若少数是偶然,若多数是规律。平仄粘对律对近体诗因绝大多数遵守,故是律。少数不遵,是偶然。同理若多数永明体诗不遵蜂腰,则蜂腰不能称为“永明体二五律”。

点评

这个比例上的事情我没有发言权,因为我是懒人,从没去做过统计方面的工作,不过,沈约八病理论的提出也只是个私人见解而未见其朝庭方面采用之法定意义,另一方面来说,以古代之闭塞,这理论为后人所知也不是不可能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22 19: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20-4-22 19:3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程溪钓叟 于 2020-4-22 19:35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20-4-22 19:19
这要看比例。若少数是偶然,若多数是规律。平仄粘对律对近体诗因绝大多数遵守,故是律。少数不遵,是偶然 ...

这个比例上的事情我没有发言权,因为我是懒人,从没去做过统计方面的工作,不过,沈约八病理论的提出也只是个私人见解而未见其朝庭方面采用之法定意义,另一方面来说,以古代之闭塞,这理论为后人所知也不是不可能的

蜂腰能不能称为“永明体二五律”是另一个问题,蜂腰是声病,既然要避其声病,二五就须异声,这也只是理论方面的问题


题外一个,譬如唐某也有其所谓理论的提出,但几人会按其理论去创作,他自己又遵从了其理论多少,这也是理论的提出和创作实践不见得是等同、同步的一个例子

点评

问题在于一些专家不应是懒人。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就是理论。但我发现他们往往下功夫不够,得出的结论有时太草率。比如徐青,研究就很不深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22 21: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41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4-22 21: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20-4-22 18:58
大家服倒不一定服,但杜晓勤是诗律研究专家,他对三羊二五律的支持是举足轻重的,当然他与三羊观点还不完 ...

三羊也是个有个性的人,未必瞧得起杜某的理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41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4-22 21: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程溪钓叟 发表于 2020-4-22 19:33
这个比例上的事情我没有发言权,因为我是懒人,从没去做过统计方面的工作,不过,沈约八病理论的提出也只 ...

问题在于一些专家不应是懒人。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就是理论。但我发现他们往往下功夫不够,得出的结论有时太草率。比如徐青,研究就很不深入。

点评

理论应注重科学,统计在理论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尤其体现在对实践中的总结更为明显,譬如词林正韵的诞生,所谓十之八九能切合宋词,哪么十之一二就成了特殊,其它如落韵、孤平等也同样的道理,落韵,王力曰千首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23 08:00
理论应注重科学,统计在理论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尤其体现在对实践中的总结更为明显,譬如词林正韵的诞生,所谓十之八九能切合宋词,哪么十之一二就成了特殊,其它如落韵、孤平等也同样的道理,落韵,王力曰千首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23 08: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41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4-22 22:2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20-4-23 03:43 编辑

刚又读了一遍杜教授的文章,是解释唐近体诗拗的三个原因:
一,本来是近体诗的正格或常格,如“小拗(半拗句)”,三平尾,三仄尾句
二,无法调和声义矛盾,无奈之举;
三,有意使用古律或拗律破律,如使用“特拗句平平仄平仄”或古风句(既犯永明二五律又犯大同刘滔二四律仄仄平仄仄)。
------可以探讨。
       但将“永明律”称为“蜂腰二五律”是不当的。说使用“平平仄平仄”是“故意使用永明体拗律”是错误的。
“平平仄平仄”句型是与“蜂腰”无关的与“永明律”也是无关的古老句型。“蜂腰”也绝对代表不了“永明律”。

关于永明体诗体的格律多说几句:
永明体诗是在沈约周顒等提出“四声八病”理论之后诞生的,运用声律增强诗的感染力的第一种诗体。
他的最明显特点是:
1,诗句为简短的五言,每两句成对联,全篇虽然句数不定但比较简短(四联或以上),押平韵也可押仄韵但一韵到底+;
2,诗句中注意使用四声不同的字组合形成抑扬顿挫的节奏感;
3,句子注意使用了对偶和比喻等修辞方法,增加了诗的艺术形象和色彩;
4,全诗不像后来的近体那样讲究平仄粘对,也没有“约句准篇”,句数是不一定的。但以韵数少的作品为多数,如四五六八韵。
------为唐代近体诗奠定了基础。
沈约四声八病理论是永明体的理论基础。(但蜂腰理论在声律方面的含义对近体诗形成是没有积极意义的。)


点评

1,诗句为简短的五言,每两句成对联,全篇虽然句数不定但比较简短(四联或以上),押平韵也可押仄韵但一韵到底+; -------------------- 这句不对,永明体平仄转韵者多。只有短章者多为一韵到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23 07: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1657

帖子

659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349
贡献
1903
金钱
2332
发表于 2020-4-22 22:4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20-4-22 15:12
永明二五律是常识,大唐二五律是创见,大概初盛唐时永明体与近体掺杂一起,混沌未开,所以平仄二四律与四 ...

大概去年七月的报纸不大好买到   裱起来装镜框里挂堂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08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6852
贡献
17026
金钱
30216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4-23 07: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20-4-22 22:26
刚又读了一遍杜教授的文章,是解释唐近体诗拗的三个原因:
一,本来是近体诗的正格或常格,如“小拗(半拗 ...

1,诗句为简短的五言,每两句成对联,全篇虽然句数不定但比较简短(四联或以上),押平韵也可押仄韵但一韵到底+;
--------------------
这句不对,永明体平仄转韵者多。只有短章者多为一韵到底。

点评

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诗(南北朝·谢朓)  【去声十七霰】 炎灵遗剑玺,当途骇龙战。圣期缺中壤,霸功兴宇县。 鹊起登吴台,凤翔陵楚甸。衿带穷岩险,帷帟尽谋选。 北拒溺骖镳,西龛收组练。江海既无波,俯仰流英盼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23 08: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20-4-23 08: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20-4-22 21:21
问题在于一些专家不应是懒人。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就是理论。但我发现他们往往下功夫不够,得出的结论有时 ...

理论应注重科学,统计在理论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尤其体现在对实践中的总结更为明显,譬如词林正韵的诞生,所谓十之八九能切合宋词,哪么十之一二就成了特殊,其它如落韵、孤平等也同样的道理,落韵,王力曰千首中难见一二,孤平也是极少

不懂理论的科学性而沉迷于个别诗例,三羊等筒子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而长期到处去搜罗一些反例去怼占绝大多数的正例,这搬运用工做得冤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20-4-23 08: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20-4-22 21:21
问题在于一些专家不应是懒人。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就是理论。但我发现他们往往下功夫不够,得出的结论有时 ...

理论应注重科学,统计在理论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尤其体现在对实践中的总结更为明显,譬如词林正韵的诞生,所谓十之八九能切合宋词,哪么十之一二就成了特殊,其它如落韵、孤平等也同样的道理,落韵,王力曰千首中难见一二,孤平也是极少

不懂理论的科学性而沉迷于个别诗例,三羊等筒子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而长期到处去搜罗一些反例去怼占绝大多数的正例,这搬运用工做得冤啊

点评

现在有些所谓专家真敢说话。说三平尾也是“正格和常格”。孤平句也符合二四交替律怎么不说孤平也是正格和常格?说了是否在自打嘴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4-23 08: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41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4-23 08: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20-4-23 08:17 编辑
金筑子 发表于 2020-4-23 07:22
1,诗句为简短的五言,每两句成对联,全篇虽然句数不定但比较简短(四联或以上),押平韵也可押仄韵但一 ...


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诗(南北朝·谢朓)  【去声十七霰】
炎灵遗剑玺,当途骇龙战。圣期缺中壤,霸功兴宇县。
鹊起登吴台,凤翔陵楚甸。衿带穷岩险,帷帟尽谋选。
北拒溺骖镳,西龛收组练。江海既无波,俯仰流英盼。
裘冕类禋郊,卜揆崇离殿。钓台临讲阅,樊山开广燕。
文物共葳蕤,声明且葱茜。三光厌分景,书轨欲同荐。
参差世祀忽,寂寞市朝变。舞馆识馀基,歌梁想遗啭。
故林衰木平,荒池秋草遍。雄图怅若兹,茂宰深遐眷。
幽客滞江皋,从赏乖缨弁。清卮阻献酬,良书限闻见。
幸藉芳音多,承风采馀绚。于役倘有期,鄂渚同游衍。
十八韵

老金说“永明体平仄转韵者多”,请举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41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20-4-23 08:2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20-4-23 08:36 编辑
程溪钓叟 发表于 2020-4-23 08:00
理论应注重科学,统计在理论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尤其体现在对实践中的总结更为明显,譬如词林正韵的 ...


现在有些所谓专家真敢说话。说三平尾也是“正格和常格”。孤平句也符合二四交替律怎么不说孤平也是正格和常格?说了是否在自打嘴巴?

总之杜先生这篇大作三条理由错了两条半,而对的那半条还是王力的创见(王力:特拗句为什么多用于第七句?)。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王力不在了,这种文章也能上光明日报了。奈何?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15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20-4-23 12: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20-4-23 12:16 编辑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20-4-22 15:12
永明二五律是常识,大唐二五律是创见,大概初盛唐时永明体与近体掺杂一起,混沌未开,所以平仄二四律与四声二五律互见,三羊坚持十年,蒙冤十年,今得光明日报昭雪,颇有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槁人之感。三羊至现在不见露面表态,不知是范进中举而去了,还是李白仰天大笑而去了。
坚持十年!蒙冤十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6-2 05: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