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人上海诗苑特邀顾问
精华1
注册时间2019-3-20
威望101
金钱658
贡献522
栏目顾问
沧浪诗人上海诗苑特邀顾问
 
威望- 101 点
贡献- 522 次
金钱- 658 枚
|
2019年4月6日
在农村老家祭祖,梦湖苑首版微信通知,“砸诗台”版块已开版,今天回来就急于把两首诗发上论坛,顺便发给微信上的朋友赵虹,赵虹文学方面了得,发给他目的就是想给他提出一些问题来,果然不出所料为此我们俩展开了话题,我受益匪浅。
清明祭祀二首
祭 父
夜梦频频系女心,
窗前起坐觅容音。
今来寻至仙山下,
置酒无言泪满襟
祭 母
慈母胜三春,佳城掩暗尘。
深宵烛涌泪,惟照梦中身。
赵虹:
“慈母胜三春”,“三春”,一眼就看出是套用孟郊的“游子吟”,感觉不新鲜了。套用或是借用古人诗意,应该为我所用,创新为上。“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最忌囿于古人之意。
以毛泽东诗词为例,咏梅,陆游有,郭沫若有,毛泽东怎么写的?看“三打白骨精”,郭沫若怎么写?毛泽东的“和郭沫若同志”怎么写的?虽是唱酬之作,立意不同,才有意义。
立意相同或相似的唱和,有“吹捧”或“无能”之嫌。毫无价值。另外,时下之风,近体诗的写作,多以格律衡量,却忽略了“立意”,即忽略了灵魂。如同看人,颜值即正义,肤浅浮躁,风气使然。
摄影更是,工夫都在后期修图,花里胡哨,色彩缤纷,夺人眼目。一看原图,烂片一张。
有些联想,有感而发,不是针对谁,请教了
雪微:
和你讨论一个问题,如果前人没用过“三春”,我现在用会有人读得懂吗?
赵虹:
第一个问题,你说,让读者读懂才能成功。
太片面。
这个问题要辩证的看,建议你读读美学,至少要读读诗歌美学。
阅读,是一门课,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做过专门的专题讲座,写出来可以是一大本书……
知识面,决定阅读理解和创作的高度。艺术,至少有通俗和高雅之分。
通俗的,指的就是通俗易懂,老妪能解,比方说“床前明月光”,比方说“助禾日当午”,“少小离家老大回”……还有白居易,等等,数不胜数。所以家喻户晓,脍炙人口。
高雅的,古诗很多,阳春白雪,和者盖寡,也不胜枚举。一下子读不懂。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不借助工具注释,大多不能懂。
晚唐“小李杜”,诗句多朦胧意象,
李商隐《锦瑟》,曲径通幽,“一篇《锦瑟》解人难”。元好问曾写道: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色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红楼梦》,毛泽东说,至少读五遍才能读懂……他读五遍能读懂,别人呢?
具体一点,你写的“慈母胜三春”,如果前人没有用过,你用了,读者能不能懂?应该能懂。但是用“三春”形容慈母之爱,有点突兀(假设以前没人用过)。
雪薇:
如果前人没用过,我不敢造次。
赵虹:
我刚从说的阅读,你没懂,美学意义的阅读。阅读,包括读懂和读不懂,这里并不是说读懂就对,读不懂就不对,很多作品(普遍意义上的)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读不懂”,正常,好事!
一眼就读懂的作品,很可能不是好作品。一个好作品,不可能让所有人读懂……
话说回来,你的“慈母胜三春”,“三春”,可以,但是文化这个东西是有传承的,写的人不可能凭空而来,读的人也不可能空穴来风,词句都有引导和刺激想象的作用。孟郊用“三春晖”来比喻母亲的爱,是春晖,你是“三春”,比起“三春晖”,哪个更深远更深厚……
当然,“三春”会自然引导读者想到“三春晖”,但是现在又回到开始的话题——有没有新意?
还有你的“深宵烛涌泪”,涌?
雪薇:
在这里的“烛”也代指作者
赵虹:
嗯,但是烛“涌”泪,似不合烛的特征
雪薇:
“涌”字用得似乎过了?但从夸张角度来写,应该没问题吧
赵虹:
“烛”是对作者而已,可以比喻、夸张;“涌泪”是对“烛”而言,要符合“烛”的特征,这是我的理解。
雪薇:
我认为把“烛”拟人化了,用“涌泪”应该没问题。
赵虹:
可以,从拟人这个角度看,应该能通,这是文学语言比较专门的事情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