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65|回复: 4

文章有力自摺迭——漫谈吴昌硕的诗

[复制链接]

599

主题

4193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49
贡献
5503
金钱
10036

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9-3-15 15:5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章有力自摺迭——漫谈吴昌硕的诗2017-03-29 17:19:30 来源: 中国美术报 作者:郑雪峰


    收藏 评论 分享

摘要:【编者按】晚清民国时期,多数画家仍能不废旧学,传统文化功底相对较深,格律诗词可为代表,“诗书画印”兼善者不胜枚举。而当下美术界专才者多,但博通者少,尤其是近代以来文脉断绝,千载传承戛然而止,流风余韵止于书册之内,回望先贤,不禁感叹。向传统文化靠拢、重拾文化自信,日渐成为美术界…




  【编者按】晚清民国时期,多数画家仍能不废旧学,传统文化功底相对较深,格律诗词可为代表,“诗书画印”兼善者不胜枚举。而当下美术界专才者多,但博通者少,尤其是近代以来文脉断绝,千载传承戛然而止,流风余韵止于书册之内,回望先贤,不禁感叹。向传统文化靠拢、重拾文化自信,日渐成为美术界的指引方向,百年前的绘画大家传统诗词修养之深厚,并与书画相得益彰,正是我们需要品赏和传扬的。
  作为一代艺术大师,吴昌硕的才能是多方面的,诗书画印每一种都是其艺术门类里的高峰。诗在现今属于式微的艺术,已不大有人重视,然诗书画自古难以分离。在吴昌硕的艺术成就中,诗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其艺术成就、艺术品质的基础与精神之所在。沈寐叟称其“书画奇气发于诗,篆刻朴古自金文,其结构之华离杳渺,抑未尝无资于诗者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吴昌硕小像
  吴昌硕曾自言“三十学诗,五十学画”,他先后问学于施浴升、俞曲园与杨岘,并与杨岘20年诗文商量,往还不辍。39岁与虞山沈汝瑾过从甚密,“倚树联吟句共参”。66岁识诸贞壮,酬唱往来为晚年交谊最笃者。杨、沈、诸都是近代著名诗人,钱仲联《近百年诗坛点将录》将他们分别点为地英星、地丑星和地阖星。此三人皆与先生交情极笃,往来皆在几十年之久,彼此酬赠极多,彼此之间互刊诗集,或作传记,颇为融洽。其他交游如谭献、郑叔问、朱彊邨,也都是诗词名家。在先生的全部交往中,这些纯粹的诗人、词人占了大部分。且据其孙吴长邺言“诗手稿存于浙江博物馆者即有2000余首”。近代诗坛著名诗人陈三立在《读吴昌硕老人缶庐诗题句》诗中写“未坠广陵散,孤追正始音。名为三绝掩,老有一灯深”。潘天寿《忆吴缶庐先生》亦有“文章有力自摺迭”句,都十分推尚吴先生的诗作。沈寐叟序《缶庐诗》云“翁顾自喜于诗”。吴先生本人也曾在一首《赠内》诗中颇为自豪地称“平居数长物,夫婿是诗人”。吴长邺在《我的祖父吴昌硕》中写道:“他从20余岁开始学诗,到84岁去世前,60年中几乎每天都要花些时间从事吟哦推敲”。先生把写诗作为生活的重要部分,过着读书作画刻印这样诗化的生活。王湘绮弟子费行简《现代名人小传》亦把先生置于文人行列。可以说吴昌硕先生首先是一个诗人,而后才是书法家、画家、篆刻家。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吴昌硕  诗词手稿  浙江省博物馆藏  图片提供:胡慧媚
  缶庐诗面目独具,个人风格十分突出。陈衍在《近代诗钞》中论曰:“造句力求奇崛,如其书画篆刻,实如其人,如其貌,殆欲语羞雷同,学其乡冬心、箨石两先生而益以槎枒者,统观全诗,生而不钩棘,古而不灰土,奇而不怪魅,苦而不寒乞,直欲举东洲、巢经、伏敔而各得其所长。异哉!书画家诗向少深造者,缶庐出,前无古人矣。”可谓推崇备至。当时诗坛,百派纷争,颇多以渊源有自而相尚者,如王湘绮、邓辅纶提倡汉魏六朝的湖湘派,陈三立、沈曾植提倡宋诗的同光体派,李希圣、曾广钧提倡李商隐的西昆派等等。而吴昌硕在艺术上却有其独到的思想,即尽早脱却前人窠臼,最大限度追求真我表现,追求自家风格,“诗文书画有真意,贵能深造求其通”。他的书法虽临《石鼓文》且终身不辍,但他写的《石鼓文》只是在元气浑灏这一精神上与原碑相契合,字形上已大有变化;且元气浑灏是他所有艺术的共同点,与其说得益于《石鼓文》的陶冶,不如说是他与生俱来的艺术气质与《石鼓文》适相契合,或者说他是以自家法写《石鼓文》,而非仅模仿。他在49岁时所作《石交录》中说:“余年来颇学画,率意为之,自适其趣,人或谓之青藤或白阳,余都不自知。”他在诗中强调,“画当出己意,模仿堕尘垢。即使能似之,已落他人后”。在他的长诗《刻印》中说“赝古之病不可药”,并说“不知何者为正变,自我作古空群雄”。在诗上也是如此,不强调学某似某,而是自出心源,见我精神,元气所至,任笔发挥。沈汝瑾谓“画意诗情脱臼科”,费行简谓“所为诗自在流出,而音节振拔”,沈瘦东谓“缶庐(诗)如溪女浣纱,乱头粗服”,都是此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吴昌硕  菊花图  纸本设色  17.7cm×50.5cm  无锡博物馆藏
  苦铁画气不画形
  气势是人的内在精神在艺术作品上的表现,向来艺术大家的作品无不具此特征,杜诗韩文颜字皆为人所乐道。先生养气功深,自谓“苦铁画气不画形”,气盛则势成,先生之画每作长款,从天而下,如飞流直泻,势不可遏,而使丹青处,不过下边一小部分,是可谓增其势。其书真气内充,雄浑深健,而堂堂正正,俨然大国之师。其印也是“迭宕分篆理,独得雄直气”(沈曾植《吴昌硕缶庐印谱题辞》),诗亦如之。缶庐诗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为七古,苍茫浑灏,郁勃而放旷,气大势雄。《刻印》诗中,大句琳琅,如“少年学剑未尝试,辄假寸铁驱蛟龙”“不知何者为正变,自我作古空群雄”“信刀所至意无必,恢恢游刃殊从容”“今人但侈摹古昔,古昔以上谁所宗”,议论极高,句法亦健,三平尾古调的运用及押东字韵,更使声音加宽加厚。又如“泼墨一斗喷烟霞”(《为香禅画梅》)、“对此一尺飘馋涎”(《大鹤指画寒山子索题》)、“我欲磨刀踏天上”(《题八石斋》),“喷”“飘”“踏”本非奇字,然非养气浩然者不敢用,亦不能用。刘熙载谓韩愈诗有拔天倚地之意,先生七古亦仿佛之,《古梅》诗云:“老梅夭矫化作龙,怪石槎枒鞭断松。青藤老人画不出,破笔留我开鸿蒙。老鹤一声醒僵卧,追蹑不及逋仙踪。拼取墨汁尽一斗,兴发胜饮真珠红。濡毫作石石点首,倚石写花花翻空。山妻在旁忽赞叹,墨气脱手椎碑同。蝌蚪老苔隶枝干,能识者谁斯与邕。不然谁肯收拾去,寓庐逼仄悬无从。香闻茶熟坐自赏,心神默写造化通。霜风搴帷月弄晓,生气拂拂平林东。”先生自称此画“老缶画梅十年无此得意之笔”。此诗“长歌激越,庭树栖鸦皆惊起”,诗画合璧,“安得浮大白,与素心人共赏之”,先生挥洒淋漓,击节自赏之状可以想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吴昌硕自用印“苦铁”
  山骑虎豹海掣鲸
  潘天寿《忆吴缶庐先生》诗“即今人物纷眼底,独往之往谁与俱”,奇崛即是独往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这在先生七古诗中体现得当然更充分。这一特征可从两个方面来体会:一是立意,二是句式。立意迥不犹人,想出天外,开鸿蒙,遣雷电,《刻印》“山骨凿开浑沌窍,有如雷斧挥丰隆”,《瘦羊赠汪郋亭侍郎鸣銮手拓石鼓精本》“嫌我刻印奇未能,持赠一助吴刚斧”,《石舫诗》“石不能言且酬酢,石气扑人难束缚”,《观清湘白阳画》“有如山骑虎豹海掣鲸,鹤背青虚吹玉笙。聋我双耳且以双目听”,皆由郁勃充盛之气生成奇崛雄放之句。以画拟之,则其奇崛处如点笔,朴厚处如染笔,点染结合,恰到好处。在句式上,先生力求变化,追求音节的迭宕振拔,颇爱运用三一三或三四或一二一三句式(传统七言句式基本上是四三或二二三),应该说杜甫是始祖,韩愈继承、黄庭坚光大了这种变化的句式,而先生尤喜用之。在充沛酣畅的气势中掺入此种句式,如书法中的涩笔,痛快中见沉着,在声音上使全诗如龙蛇夭矫,迭宕生姿。先生的长篇七古中此种句式最多,七律中亦时时运用。如“补卅六株争槎枒”“香雪海听香禅夸”(《为香禅画梅》),“小朝廷在狂酾酒,大劈斧如真画山”(《题诸贞壮诗》),“能识者谁斯与邕”(《古梅》),“喜不梳头得秦篆”(《菊》),“白荷花开解禅意”“两无补斋是生意”(《为诺上人画荷赋长句》),“石东西汉金先秦”(《风露香榭为胡匊邻》)。立意也好,句式也罢,都是和先生用心苦吟分不开的。诸宗元在《哀缶翁四十韵》中回忆道“诗成如写字,琢句弥生新,或许我点窜,或许我涂抹,濒病付一编,犹强我加墨”。从先生的执著上看,也应该说先生首先是诗人,然后才是书画篆刻家。
  冲和之气第一流
  如果说奇崛雄放更多得益于浩然之气,质古朴厚则更多受益于冲和之气。二者在先生诗中相辅相成。先生诗奇崛雄放中带有质古朴厚,质古朴厚中亦含奇崛雄放。前者在七古中体现得最充分,后者在五古中表现得最明显。前者近韩七古,后者近杜五古。在五古方面近杜,也许是受沈汝瑾影响最深,沈自言“学诗寝馈于杜者三十年”。钱仲联先生称“虞山近百年诗人沈汝瑾当为第一流”,诗风“清真朴老”,是清代吴嘉纪、郑燮的嗣响。而谭献称先生诗亦谓“有傅青主、吴野人之风”。吴与沈交情极深,且最佩服沈,诗风亦近似之。故吴题画诗颇有沈代笔者。先生在《读沈石友诗稿偶书》中即提及“我画涂抹诗,荒伧多君求”。先生五言古诗最见本色的多是长篇。五古短篇多是早期学王维那种雅洁风格的,如“危亭势揖人,顽石默不语。风吹梅树花,着衣幻作雨。池上鹤梳翎,寒烟白缕缕”。其中又有峻削之意。若谓七古堂堂正正,五古则朴朴实实,二者合一,即为一真缶庐。
  历来画家多能诗,如倪瓒、恽南田、郑燮、金农,但多工于绝句,题画诗绝句尤多。而先生多体兼擅,尤以古体见长、见特色。一般地说,古体诗容量大、变化多,和绝句相比,如大幅巨制之与扇面册页,分量自有轻重之别。李杜若只有“朝辞白帝”“两个黄鹂”而无长篇则不足为李杜。因此,笔者论其诗着重于七古而略于近体,而“老缶诗笔健举,题画之作尤工”(汪国垣《光宣诗坛点将录》),故论其诗又着重题画及有关书法篆刻而略于其他。缶庐诗渊渊大家,詹詹小言何足以赞之?
  (原文略有删改)







(责任编辑:杨晓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推荐关键字 吴昌硕

599

主题

4193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49
贡献
5503
金钱
10036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3-15 16: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郑雪峰、字寒白,号来鸿楼主人,诗词家。 1967年生,辽宁兴城人。先后毕业于锦州一师、锦州师范学院,现为葫芦岛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副教授,兼《中华书画家》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9

主题

4193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49
贡献
5503
金钱
10036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3-18 09:3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我想谈两件小事。(1)为什么这个选本要选三百首呢?这是由于模 仿《诗经》,也是表示继承《诗经》的传统。《诗经》是我国最古的诗歌总 集,收诗共三百零五篇,后来就把“三百”这个数字当做成数。除了《唐诗 三百首》以外,近人还选了一部《宋词三百首》,也是根据同一道理。(2) 选辑《唐诗三百首》的“蘅塘退士”是谁呢?是清代乾隆年间的一个姓孙名洙的文人。这部《唐诗三百首》大约选辑于公元 1763 年(即乾隆二十八年癸未),据说他的妻子徐兰英对选辑此书也参加了意见(据古香书屋刊本《唐 诗三百首注疏》所附的《蘅塘退士小传》)。

    (原载《读书月刊》1955 年 5 月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9

主题

4193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49
贡献
5503
金钱
10036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3-18 15:50: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李白的《将进酒》,其中一句,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这句就是后是文人改动后流传下来的版本,李白原诗其实是

“古来圣贤皆死尽,惟有饮者留其名”

,是不是李白的原诗更狂气,但是可能后人觉得“死尽”过于阴晦,所以便改动了。

无独有偶,人人皆知的李白经典诗歌《静夜思》也曾遭后人篡改,目前课本里的《静夜思》就是改动以后的版本。
那么李白原诗是哪样的呢?

《静夜思》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被改动三次

第一次修改是在明朝万历年间,在刊行的《万首唐人绝句》中,第三句

“举头望山月”

,被修改成了

“举头望明月”



第二次修改就到了清康熙时期,民间刊行的《唐诗别裁》,将

“床前看月光”

改成了

“床前明月光”



第三次到了清乾隆年间,文人们结合前两家的修改,最终定稿,由此才有了现在流传的版本。
而修改之后的《静夜思》,因为朗朗上口,意境唯美,于是成了很多人的启蒙诗。

但是对比,李白原诗和现在的版本,不难看出,李白原诗或许更严谨,也更诗意,李白原诗里面没有一个“明”字,却暗藏了一个“明”字,第二句“疑是地上霜”在地上能够照出银光的一定就是明月了,

而后人改动添加的“明”字似乎有点画蛇添足了



而第三句举头望“山月”,

山月似乎比明月更有意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9

主题

4193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849
贡献
5503
金钱
10036

勤勉版主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3-19 11: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酒家逢盛事,文友丰情备。
                赴宴忆芳华,举杯迎汇翠。
                释怀山月明,谈笑风光累。
                佳客聚精神,初心讲因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1 21: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