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潭州雨梦 于 2019-3-5 23:21 编辑
试改邵琳诗 看了【邓遂夫改诗】一文,多有同感,但不尽同。今发己见,仅供作者参考。 。。。 作诗,不可不自信,亦不可太自信。纵观全诗,作者还是有些旧学根底,也许太自信,自认格律心底烂熟,不会离谱。但事总有意外,难免不出差错。作者如果将诗词输入格律检查工具,断不会出现诸如此类问题。雨梦从事诗词编辑工作有年,全仗此省时省力,认为作诗词弃此不屑一顾,乃资源最大的浪费。(至于检测工具还不够完美,那是有待改进的事了。) 有拗必救为诗韵艺术的最高形式,雨梦所述,皆有典为证,持不同意见者,自可引典驳我(典籍需引民国及以上诗话诗论)雨梦欢迎之至。若泛泛而谈,劝免开尊口。 。。。。。。。。。。。。。。。。。。。。。。。。。。。。。。。。。。。。。。。。。。 改诗: 原诗;七律五韵记开封洛阳游(邵琳作) 一.汴京清明上河园 一.汴京清明上河园 料峭春寒叹路遥,上河园内忆前朝。 春寒料峭路迢遥,上河园内忆宋朝。 长裙绣䘿饰商贾,彩舫泛波依拱桥。 长裙绣䘿饰商贾,彩舫泛波映拱桥。 杂艺百般皆喝彩,堂皇殿宇竞相邀。 杂艺百般皆喝彩,堂皇殿宇竞相邀。 京华一梦成追思,万里江山归寂寥。 京华一梦成追忆,万里江山归寂寥。
。。。 此诗原作首联失对,可称江左体, 小序:己亥初三至初四随团游汴京洛阳, 但第二句忆宋朝失律,必须改才合律。 未曾览到周汉晋之古文化。憾甚! 如果不想用江左体,那么第一句句式 该换成仄起平收。先把春寒料峭置换, 路迢遥改成叹路遥。 第二联:上句饰商孤平,(王力谓之小 拗,非)下句孤平未救。改成“彩舫泛 波依拱桥”,依字可称为双救。双救虽 合律,但全联平仄终不平衡,古人于此 倡“隔句补救”。本诗第八句之归字正 是“隔句补救”也。 第二,剔除非修辞性重字。律诗以避非 修辞性重字为上,此诗忆字重,将追忆 改成追思可避忆字重。 。。。。。。。。。。。。。。。。。。。。。。。。。。。。。。。。。。。。。。。。。 二.观汴京“东京保卫战”有感 二. 观汴京“东京保卫战”有感 金兵击鼓袭东京,宋帝怂惶文武惊。 金兵击鼓袭东京,宋帝怂惶文武惊。
是战是和多怯懦,为民为国少豪英。 是战是和多怯懦,为民为国少豪英。 凋衰皇室不堪论,宏盛李刚却贬行。 衰弱皇室不堪论,自强李刚却贬行。 而今炮下敌军灭,可记靖康天地倾? 而今炮下敌军灭,可记靖康家国倾?
此诗第五句和第六句属非律句,这种写 法唐时有,称作互律诗。但唐后似无, 故需将上下句第一二字平仄更换。 衰弱皇室不堪论,自强李刚却贬行。此两 句前四字均失替,古人称互律句。互律句 唐后罕见,今多认作非律句。改为:凋衰 皇室不堪论,宏盛李刚却贬行。 颈联为孤平他救联,即皇室救李刚,孤仄 孤平互救也。 尾联上句敌军孤平,下句“家”一平救双 孤。本是典范。但国字重,故宜改作天地 以避重。 另尾联失粘,此顺风调也,前人有先例, 可从之。不然大改则违改诗本旨。 。。。。。。。。。。。。。。。。。。。。。。。。。。。。。。。。。。。。。。。。 三. 唐代仕女瓷俑 三. 唐代仕女瓷俑 三唐气象梦千年,仕女雍容雅亦妍。 盛唐气象梦千年,仕女雍容雅亦妍。 柳叶长眉言欲笑,樱桃檀口点成娟。 柳叶长眉言欲笑,樱桃檀口点成娟。 衫裙绚丽最豪放,体态丰腴差可怜。 衫裙绚丽最豪放,体态丰腴差可怜。 目小但观今古事,明朝依旧乐悠然。 目小但观今古事,明朝依旧乐悠然。 。。。 首句盛唐亦为单平,以救为上。改为 后记:被导游带至丽景门,看了众 三唐即可 多小吃和小店铺未感有趣,惟一唐 三彩小店内这一对丽人瓷俑笑容可 掬,实是趣极,故偷拍下来。
。。。。。。。。。。。。。。。。。。。。。。。。。。。。。。。。。。。。。。 四. 洛阳 四. 洛阳 周室衰微兵甲起,烽烟缭绕越千年。 周室衰微兵戈起,烽烟缭绕越千年。
红尘一度埋宫阙,乱世几番更帝椽。 红尘一度埋宫阙,乱世几番更帝椽。
走马观花游不尽,进门望邑恨茫然。 走马观花游不尽,进门望邑恨茫然。 闻说九都多古迹,惜因误导竟无缘。 闻说九都多古迹,惜因误导竟无缘。 。。。 原首句“周室衰微兵戈起”,衰微兵 进门(丽景门) 戈四连平,非律句,将戈改为甲即可 望邑(洛邑古城) 望字平仄同义二读,则进门不犯孤平, 后记:导游带我们去的丽景门和洛 其句式为仄平平仄仄平平 邑古城皆为小吃,古迹竟毫无可见, 尾联失粘,顺风调也。若不愿用顺风 叹叹! 调,可将尾联重写。 。。。。。。。。。。。。。。。。。。。。。。。。。。。。。。。。。。。。。。。 五. 龙门石窟 五. 龙门石窟
佛坐山间观万象,风云变幻又逢春。 佛坐山间观万象,风云变幻又逢春。 漫行栈道寻缘法,堪叹石雕历劫身。 漫行栈道寻缘法,堪叹石雕历劫身。 细赏武皇颜若是,妄评卢舍面含嗔。 细赏武皇颜若是,妄评卢舍面含嗔。
千秋功过谁能辩,断壁隔开心与尘。 千秋功过谁能辩,断壁隔开心与尘。 此首平仄无问题 漫行栈道寻缘法,堪叹石雕历劫身。 漫行,堪叹:双换头也,叹此处必读 后记:龙门石窟最大的一尊石雕为 仄声方合律。石雕:孤平音节,堪字 卢舍那大佛,据说是依武则天的面貌 救,是七言句孤平自救法也。 雕刻的。石窟内的佛雕大多在文革期 间被毁,头脸被砸身子尚存。 。。。。。。。。。。。。。。。。。。。。。。。。。。。。。。。。。。。。。。。。 附一: 仄收孤平句他句必救的理论根据--- 1.王士祯【律诗定体 】平不令单 粉署依丹禁,城虚爽气多。(如单句依字拗用仄,则双句爽字必拗用平。) 2.赵执信【声调谱】 起句仄仄仄平仄,唐人亦有此调,但下句必须用三平或四平【如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平是也】。 附: 雨梦按:何谓孤平?从现存史料看,漁洋先生最早提出,即“平不令单”。凡双平音节只有一个平声,即为单平,后人改称孤平。此定义既简单又全面准确地表达了什么叫孤平。 五言律句每句都有一个双平音节和一个双仄音节,故每种句式都可能犯孤平和孤仄。列表如下: 标律句 孤平句 孤仄句 解镫句式(221句式) 1.仄仄/平平/仄。 ①仄仄/仄平/仄。 ❶平仄/平平/仄。 2.平平/仄仄/平。 ②仄平/仄仄/平。 ❷平平/平仄/平。 撷腰句式(212句式) 3.平平/平/仄仄。 ③仄平/平/仄仄。 ❸平平/平/平仄。 4.仄仄/仄/平平。 ④仄仄/仄/仄平。 ❹平仄/仄/平平。 。。。 ③仄平/平/仄仄。这种句式第一音节犯孤平,但第二音节为单平音节,处于天然救拗位置,可称之为天救句。由于不用拗其它字,故称准律句。 ❹平仄/仄/平平。这种句式第一音节犯孤仄,但第二音节为单仄音节,处于天然救拗位置,可称之为天救句。由于不用拗其它字,故称准律句。 。。。 附二:孤平他救法之理论根据 1.释空海【文镜秘府论·调声 】之调声之术: 其例有三:一曰换头,二曰护腰,三曰相承。 换头者,若兢于《蓬州野望》诗曰: 飘摇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欲下他乡泪,猿声几处催。 此篇第一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又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平:如此轮转,自初以终篇,名为双换头,是最善也。 若不可得如此,则如篇首第二字是平,下句第二字是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平:如此轮转终篇,唯换第二字,其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用平不妨,此亦名为换头,然不及双换。 又不得句头第一字是去上入,次句头用去上入,则声不调也。可不慎欤! 。。。 2. 【作文大体】 【作文大体】成书日本天庆二年,〔公元 939年〕,正处唐末五代时期,是迄今可见的最早近体格律专论。 此文应是到唐朝学习诗律,并在日本宣讲诗道的教科书。文中记录的诗谱也是目前发现的最早文献。 其记录的诗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资料: 五言绝句连韵略颂云:发自平声,他声可准知之。 平平他他平[连韵,平他他平平。[韵,以上发句 平他平平他,他平他他平。[韵,以上落句 用流行诗谱表示: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 2.1.上联第二句表明仄仄仄平平,句式第一字可平可仄; 2.2.尾联上下句一二字符合沈约的四声八病论中的平头论,即上句的一二字与下句的一二字不同平仄。也符合元競在调声术论中的双换头论。 出句孤仄与对句孤平互救。使孤平句因此成为合格律句。唐人诗句避孤平,多采用本句自救,即将第三字由仄改平实现拗救,而此法即为孤平他救法也。 流传的唐人近体诗,经确定约有150句犯孤平,这其中就有49句因他救而合理存在。 人或疑此为传抄之误,但错得如此巧合,其机率为百万分之一,也就是说,传抄之误可能性接近零。) 再举诗证(另见附件49例,略) 卷237 51【静夜酬通上人问疾】钱起 何事沈疴久,舍毫问药王。 。。。 3.值得注意的是仄平平仄仄句式不能再写成特拗句或三仄尾句,那么第一音节会犯孤平而第三字又不能救,而成拗极句。拗极句的孤平要救,则其对句第一字必须拗平,这也是孤平他救法。见: 清代董文涣《声调四谱》中说: “若再拗首字为‘仄平仄仄仄’句,或又三四拗救为‘仄平仄平仄’句,则拗极矣。而下句则断断用‘平仄仄平平’不可易也。” 即此句式若转为拗句,则对句必双换头才可不犯孤平。 。。。 4.七言句孤平自救:平仄仄平仄仄平。 王力孤平理论 4.1.孤平产生在仄平脚诗句; 4.2.全诗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七言如仄仄仄平仄仄平。 4.3.七言句式平仄仄平仄仄平,此句式符合4.1.条,不符合4.2.条,全诗除韵脚外,有两个平声。前四字为单仄单平互救也。 。。。 5.唐人七言诗孤平他救及自救例: 5.1. 卷536_41 【泊蒜山津闻东林寺光仪上人物故】许浑 孤舟千棹水犹阔,寒殿一灯夜更高。 5.2. 卷586_57 【下第后怀旧居】刘沧 雨馀秦苑绿芜合,春尽灞原白发生。 5.3. 卷643_43 【寄卫别驾】李山甫 昏沈天竺看经眼,萧索净名老病心。 5.4. 卷683_83 【自负】韩偓 至今衣领胭脂在,曾被谪仙痛咬来。 。。。 6.唐人七言诗孤平他救例: 6.1. 卷460_24 【欢喜二偈】白居易 今朝欢喜缘何事,礼彻佛名百部经。 6.2. 卷468_61 【弼公院问病】刘言史 欲令居士身无病,直待众生苦尽时。 6.3. 卷496_42 【送文着上人游越】姚合 越中多有前朝寺,处处铁钟石磬声。 6.4. 卷569_73 【长沙紫极宫雨夜愁坐】李群玉 春灯含思静相伴,夜雨滴愁更向深。 。。。 7.顺风调诗例: 何谓顺风调呢?联间失粘者是也。 绝句只有首尾二联,联间失粘者称作折腰体。 而律诗有四联,唐诗各联均有失粘现象。 先引《学诗百法》:二十一 指示变体法 : 五言七言句之近体诗,不论平起、仄起均有一定不易之例(见前五律七律平起仄起各法)。反是者即谓之“变体”。 。。。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上诗第一联与第二联平仄重复,名曰“顺风调”,为七律中之变体也。……” 李白之“登金陵凤凰台”诗,首联与颔联失粘,两联平仄应如一双鞋左右对称(平仄相反),如今却相同,称作一顺风。两联如此,故称顺风调。 李白之“登金陵凤凰台”顺风调诗,若将颔联平仄调正,则全诗合律。 … 顺风调可能出现在任何联: 1.首联顺风 自御史左授山阳丞 魏求己 朝升照日槛,夕次下乌台。 风竿一眇邈,月树几裴回。 翼向高标敛,声随下调哀。 怀燕首自白,非是为年催。 。。。 杜甫《咏怀古迹》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至今疑。 此诗首联顺风,颔颈尾联粘对无误。 … 2.颔联顺风 题九州岛院双鹤.宋之問 顺风调 君门九重闭,中有天泉池。 可怜双白鹤,飞下碧松枝。 吹楼多清管,鸣舞共差池。 常欲万里去,怀恩终在斯。 。。。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3.颈联顺风 戏赠潘徐城门迎两新妇 李百药 秦晋积旧匹,潘徐有世亲。 三星宿已会,四德婉而嫔。 云光鬓里薄,月影扇中新。 年华与妆面,共作一芳春。 。。。 杜甫《所思》 苦忆荆州醉司马,谪官尊酒定常开。 九江日落醒何处,一柱观头眠几回。 可怜怀抱向人尽,欲问平安无使来。 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 … 4.尾联顺风 西施浣纱篇.宋之問 顺风调 西施旧石在,苔藓日于滋。 几处沾妆污,何年灭履綦? 岸花羞慢脸,波月斅嚬眉。 君将花月好,来比浣纱时。 。。。 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琉。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 8.【诗人玉屑】.江左体 引韵便失粘,既失粘,则若不拘声律;然其对偶特精,则谓之骨含苏李体。 杜子美【卜居】 浣花流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 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 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 此诗首联失对(古亦称失粘),江左体也。唐人诗不光出现在首联。 。。。 9.【炙毂子诗格】 一卷,唐王睿撰。 互律体 诗云:“八月九月芦花飞。”上四字全用侧声。“南溪老翁垂钓归。”上四字全用平声。“秋山入檐翠滴滴”律全用平。“野艇倚槛云依依。”律全用侧。 。。。 10 附:【邓遂夫改诗】 七律五韵记开封洛阳游(邵琳作)
小序:己亥初三至初四随团游汴京洛阳,未曾览到周汉晋之古文化。憾甚!
一. 汴京清明上河园
春寒料峭路迢遥,上河园内忆宋朝。
长裙绣䘿饰商贾,彩舫泛波映拱桥。
杂艺百般皆喝彩,堂皇殿宇竞相邀。
京华一梦成追忆,万里江山归寂寥。
二. 观汴京“东京保卫战”有感
金兵击鼓袭东京,宋帝怂惶文武惊。
是战是和多怯懦,为民为国少豪英。
衰弱皇室不堪论,自强李刚却贬行。
而今炮下敌军灭,可记靖康家国倾?
三. 唐代仕女瓷俑
盛唐气象梦千年,仕女雍容雅亦妍。
柳叶长眉言欲笑,樱桃檀口点成娟。
衫裙绚丽最豪放,体态丰腴差可怜。
目小但观今古事,明朝依旧乐悠然。
后记:被导游带至丽景门,看了众多小吃和小店铺未感有趣,惟一唐三彩小店内这一对丽人瓷俑笑容可掬,实是趣极,故偷拍下来。
四. 洛阳
周室衰微兵戈起,烽烟缭绕越千年。
红尘一度埋宫阙,乱世几番更帝椽。
走马观花游不尽,进门(丽景门)望邑(洛邑古城)恨茫然。
闻说九都多古迹,惜因误导竟无缘。
后记:导游带我们去的丽景门和洛邑古城皆为小吃,古迹竟毫无可见,叹叹!
五. 龙门石窟
佛坐山间观万象,风云变幻又逢春。
漫行栈道寻缘法,堪叹石雕历劫身。
细赏武皇颜若是,妄评卢舍面含嗔。
千秋功过谁能辩,断壁隔开心与尘。
后记:龙门石窟最大的一尊石雕为卢舍那大佛,据说是依武则天的面貌雕刻的。石窟内的佛雕大多在文革期间被毁,头脸被砸身子尚存。
邓遂夫:
今日午后本想午睡一会儿,不料偶进红楼梦诗词群翻看,拜读了邵琳女史的这一组律,既惊讶感叹其气象意境不俗,又细细咀嚼琢,对一些有待澄清的诗家之事感到不吐不快。于是信笔书写,发了一大篇感想。复入此红楼诗书画群,不知邵琳也在此群发过此一大作否。为了与红友中的诗词爱好者交流心得,不妨把我这一篇信口开河的读后感亦转发于此,敬请批评指正。读邵琳之诗词,每令我赞叹不已,但像今日这样谈读后感,尚属首次。须得申明的是,此乃久观各位诗友之作,而借题发挥一吐心曲耳!目的是想由此引起大家对古典诗艺的更多关注、思考,以便创作出更多的佳作来——不辜负雪芹著书“亦有传诗之意”的隐衷……@淡月扫花 今日偶阅大作《七律五韵记开封洛阳游》,颇惊叹于此作气象不凡,佳句迭出,大有红楼女儿不让须眉之概。本群之@文馨 等亦然。但不知是否因一气呵成、不尚雕琢之故,在格律规范上还有些瑕疵。望能以古人“拈断数茎须”之严谨,再作一些斟酌润色。纵观历来佳作,除了天分和灵感外,多来源自于反复推敲修改而成。贾岛、韩愈的推敲之典不用说了;诗圣杜甫名句“新诗改罢自长吟”,强调的也是一个“改”字。诗成之改,以律诗论,首要的便是要检查平仄、粘对及是否犯孤平、三平调之类。只有平仄粘对等皆合格了,方可轮到内容、意境、词采的进一步加工完善。您的这几首气象意境皆不俗的七律诗,草拟而成之后,亦须首先检查一下平仄粘对等是否违规。若有瑕疵,是很容易察觉的。如:开篇第一首的首联便失对,兼有平仄出律处。主要在首句“春寒料峭路迢遥”有误。只须颠倒一下词序,改成“料峭春寒路甚遥”之类,就对了。但其对句“上河园内忆宋朝”的“宋”字仍出律,此处应作平声,如改“天”字即合。名画《清明上河图》,尽人皆知乃宋人佳作,此处不点宋朝亦无妨。若改用古人统称皇帝所执掌的朝庭为“天朝”,也是勉强可通的。又如第二首,从颈联开始,便失粘、失对,且有孤平。以下的第三、四、五首,孤平更多。如:“盛唐气象”的“唐”,“最豪放”的“豪”,“进门望邑”的“门”,“惜因误导”的“因”,“漫行栈道”的“行”,“堪叹石雕历劫身”的“雕”。邵琳此诗“孤平”迭出,是否受了王力教授讲律诗的误导?何谓“孤平”?王力教授称:律句中除协韵之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就叫“孤平”。此乃大错。若依此说,则五律之正宗律句“仄仄仄平平”,岂不也犯孤平?正确的孤平概念应为“两仄夹一平”。即:一个律句中,不论有多少个平声字,只要出现一处——两个仄声字把一个平声字夹在当中,就算犯了孤平。其余处于律句开头的单独平声,或与句尾韵脚字相邻的单独平声,皆不属孤平。当然,话又说回来,古人(尤其初唐诗人)作律诗,亦不乏孤平案例。一是初唐时格律诗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像孤平、尾三平之类的避忌,尚未严格形成。二是古人作诗,即兴口占之风盛,偶有格律差池而迅速流传,也是常事。三是产生孤平或其他出律情况的某些诗句,若遇词藻极美或极偏僻,实难更改者,为了不因词害义或因律害义,这样的特殊情况在任何时代及任何大诗人的作品中,都是可以容许存在的。但这绝不能成为作律诗可以任性而为、随便破坏规矩的借口。对不起,以上所述的这些纯属基本常识或曰基础知识的“多余的话”,并非完全针对邵琳这几首诗而言,是为了顺便提供这个诗词群的其他朋友参考、讨论的。[愉快]
哇!饭后稍息,翻看微信,品味诗词,有感而发,竟信口雌黄写出如此冗长的一大篇赘语,聊供一哂可也。见笑见笑![抱拳][玫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