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71|回复: 2

[梦溪笔谈] 不必你死我活

[复制链接]

1080

主题

2万

帖子

9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无敌首席版主兼晴耕雨读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3963
贡献
28022
金钱
34691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3-3 19:2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必你死我活

一、概述

最近,读了一篇唐翰存副教授撰写的《文学病象之“旧体诗垂死病”》文章(注:此文为网络转载,若有出入,敬请原谅)。个人认为此文文风粗野,令人侧目。文学批评要思想深刻,鞭辟入里,行文温婉,以理服人,而不是歇斯底里,让读者觉得作者家的祖坟似乎被人刨了。 孔夫子之所以是圣人,就在于他发现了我们这个民族一个通病:爱走极端。于是乎,他老人家鼓吹“中庸”,教规弟子过犹不及。缺什么,就提倡什么,自古及今都是这么过来的。这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几千年以降,都是主旋律。其他姑且不论,单单在文学评论领域,就新意叠出,到近现代终于达到登峰造极——这其实是一种“暴力”。


唐副教授这篇文论,说到底,新意不多,拿他人的旧砖砌自己的新墙,显得有些气虚。气虚而火旺,估计是大量摘引胡适先生观点,顺便将那个时代主流风气也或多或少地带来些许——那就是“愤怒”。新文化运动过去了一百多年,其实距离我们不是那么遥远,当心平气和回首审视那段历史的时候,就难以避免地有些感慨:有些方面我们可能做得有些过头了。


唐文很长,前后有些地方轱辘话比较多,大略有九个方面,如下表格所列。分类只是大概其,并非特别严格,此处可以商榷。尽管九个方面,要是一一加以驳论,还是有些多,择其中几个略微谈谈自己的看法吧。


编号
论点分类
新诗
旧体诗
  1  
各自起源
“中国新诗恰好是从中国传统诗词的根基上生出来的,继承的恰好是古典诗词的正统。这其中,有没有外来的影响?当然有。”
“中国人的‘民族文化心理沉淀’比较悠久,有人说因为没有宗教,缺乏终极信仰,于是唐诗宋词就变成中国人的宗教。……不过,就古典诗词而言,经过漫长的教化,它的确在中国人的心里生了根,成为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此形成对诗歌的审美定势。这种顽固的审美定势,为当代人的旧体诗创作提供了文学接受的基础。”
  2  
主要论点
活文字、活文学
死文字、死文学
  3  
彼此关系

  “旧体诗人和旧体诗的拥趸者教训起新诗来,却往往很有底气。”
  4  
当代地位
“新诗对中国诗歌的贡献率是百分之一百……”
“……旧体诗的贡献率基本上等于零。”
  5  
各自表现
“新诗中的出类作品,跟当代人的思维、生活、情感、话语方式息息相通,深切衔接一处,而且以其语言的先锋诗性,淬炼和引领了时代的高级言说。”
“……大意是说当代人写的旧体诗,既无古诗的精神气貌,也无古诗的风骨,更无境界,只是由于它们采用五言、七言,读上去押韵,像有格律的样子,这就给人某种错觉,让老百姓觉得这就是诗了。其实,就是这所谓的格律形式,现在变成了一块遮羞布,再怎么臭的诗,拿这块布一遮,看上去都‘诗礼簪缨’的样子,颇能糊弄粗鄙之人。”
  6  
韵律观点
“新诗使用‘自然的音节’,只是不在格律上下功夫,何尝就为‘无韵’?所谓韵,也不仅仅只有‘尾韵’,还有其他韵,节奏本身就是韵。再退一步,哪怕什么韵都没有,就不是诗?”
“当代旧体诗的一大毛病,就在于它还死抓住韵不放手,因为要押韵,很多时候就以韵害意,弄得雕琢无比,生活气息窒息。在用韵方面,当代旧体诗内部也存在很大争议,有人坚持古音,恪守‘平水韵’,有人主张顺应现代汉语和今天普通话的发音标准,采用‘新韵’。”
  7  
新文化运动
极力鼓吹:胡适
极力反对:章太炎、黄侃等
  保守温和:鲁迅(对诗歌是外行)
  反对到欣赏:柳亚子
  8  
创作难度
“当然,能写好旧体诗,不一定就能写好新诗。因为从某种角度看,新诗比旧体诗还要难写。将大白话写出味道,写出光彩境界,且有句有篇,才真正考验一个人的本事和水平。”
   
    “而新诗就不一样,新诗没有遮羞布,几句话出来就知道你的半斤八两,藏也藏不住。——当然新诗你写得再好,在愚民眼里他也看不懂,觉得这不是诗。”
“我之所以说写旧体诗有一块遮羞布,就是因为再差劲的诗用格律一遮,用伪古典的语言修辞一遮,在愚民眼里都像是诗。”
   
    “也因此,许多人宁愿写旧体诗也不写新诗,因为一写新诗他会露陷儿,不如在旧诗里继续装。还有些人,他们是新诗写不下去了,原有的那点水平难以为继了,才转身去写旧诗,反过来还数说新诗的种种不是。当然也有晚年思想趋于保守,因“恋旧”而写旧体的,也有纯粹爱好旧体诗不爱新诗的,也有新旧体兼写的“两面派”。”
  9  
未来存在
“新诗(自由诗)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成为‘中国诗自然趋势所必至的’的一个结果。新诗呼之欲出,新诗呼之已出。”
“在‘民俗文学’这一建议的基础上,我也愿意进一步献言:中国的古典诗词,完全可以申请联合国“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而且极有可能一申请就成功。”
   
    “‘旧体诗’与‘新诗’长期共存,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文学现象、文化现象。旧体诗在短时期内不会消亡,也不必消亡。虽然不能和新诗同日而语……”


二、死与活
诗词的发展总是与时俱进的,自然诗语也不例外。但是,懂诗词的人也或多或少知道,诗语并不与我们日常交流所用的语言完全等价。(注:使用“诗语”一词,只是为了行文方便,可能不是方家之术语。)这种差异,自古及今都是存在的。从差异之大小分布来看,宛如半个杏核:一头尖,中间鼓。就是在《诗经》那个时代,诗语与日常语言之间差异也不是很大,以后差异逐渐拉开距离,直至唐宋,以后这种差距几乎不变,保持至今。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有二:其一作者几乎都是“士”阶层;其二诗词受众并不是普通老百姓。换句话说,自从专业的诗人登上文学殿堂,就注定了这种格局。还没有听说过哪位诗人写完了诗,到乡间地头对着老农吟诵。以诗致君尧舜,李白如此,杜甫也如此。隋唐以降,科举兴起,诗作为干禄功能日益明显。最极端的一个例子就是李白,李白甚至不屑通过科举,直接以诗干禄,居然做到了。因此,以隋唐为界限,其以前曹氏父子、陶渊明等人的作品,可谓真正抒发性灵的;其后逐渐变得越来越世俗,功利性明显。陆法言在其《切韵·序》篇中论述到:

“昔开皇初,有仪同刘臻等八人同诣法言门宿。夜永酒阑,论及音韵。以(古)今声调既自有别,诸家取舍亦复不同。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涉重浊;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又支(章移反)、脂(旨夷反)、鱼(语居反)、虞(语俱反)共为一韵,先(苏前反)仙(相然反)、尤(于求反)、侯(胡沟反)俱论是切。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吕静《韵集》、夏侯咏《韵略》、阳休之《韵略》、李季节《音谱》、杜台卿《韵略》等各有乖互。江东取韵与河北复殊。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消疏缓。萧、颜多所决定。魏著作谓法言曰:‘向来论难,疑处悉尽,何为不随口记之!我辈数人,定则定矣。’法言即烛下握笔,略记纲纪。后博问英辩,殆得精华。于是更涉余学,兼从薄宦,十数年间,不遑修集。今返初服,私训诸子弟,凡有文藻,即须明声韵。……”

可见,这种诗语与日常语言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复杂性,存在已经很久远了。可能有读者会问:如何知道唐朝的诗语与日常语言之间存在差异?回答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只须比较一下唐时期政论名篇与唐笔记小说,就可窥见些端倪。张鷟,人称“青钱学士”,唐玄宗时期著名写手。  

“贞观年中,定州鼓城县人魏全家富,母忽然失明。问卜者王子贞,子贞为卜之,曰:「明年有人从东来青衣者,三月一日来,疗必愈。」至时,候见一人着青紬襦,遂邀为设饮食。其人曰:「仆不解医,但解作犁耳,为主人作之。」持斧绕舍求犁辕,见桑曲枝临井上,遂斫下。其母两眼焕然见物。此曲桑盖井之所致也。”(《朝野佥载卷一》)

可以粗略看出,以上这一则笔记小说,通俗易懂,应该比较接近当时之口语,特别是这句“明年有人从东来青衣者,三月一日来,疗必愈。”再进一步推测一下,可能这句话也是经过张鷟“艺术”加工了,想必原来更加口语化。像这样的文字,与韩愈、柳宗元等人的政论文相比较,不难看出哪个更加接近当时口语。再与当时流行的诗篇比较,不难看出诗语比笔记小说语言要难,因此可以说唐时诗语与日常口语不是一回事儿,两者之间差异在我们今天的人们看来还是比较明显的。唐朝大诗人几乎无一例外地采用了大量前人词汇,熔铸造就了唐诗这座不朽的丰碑。要是按照唐副教授的逻辑,唐诗在当时就是“死的”,岂能活到现在?以此类推,宋元明清时期都是“死的”,既然根部都是死的,且死了近千年,唐副教授又声称“新诗”也起源于旧体诗,而且还是“正统”——不亦惑乎?

新诗,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说它是外来的,也能说得过去,没有必要向旧体诗套近乎,因为从新诗本身来看,它没有继承旧体诗那些传统基因。西学东渐,我们向西方学习并引进了很多,新诗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不必讳言。

新诗的出现以及后来的发展,总体上来看还是成功的。过去一百年间,涌现了大批优秀的诗人,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篇。旧体诗与新诗各自有自己的拥趸者,并不奇怪,通天大道各走一边——其中,不乏新旧两栖者。 拥趸者之间有些不同的看法,这本身很正常,但没有必要“既生瑜,何生亮?”——新诗想要旧体诗的老命,旧体诗想要新诗的小命。以至于像唐副教授那样恨不得将旧体诗掀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它永世不得翻身。

旧体诗这辆老爷车究竟还能跑多远,新诗拥趸者其实不必操心,倒是该操心新诗时下的魔怔。说什么旧体诗拥趸者攻击新诗,可能有这种现象,不过是个别现象。新诗之所以魔怔,而是新诗自身自由过了火。世间任何事物若一直处在极端,早晚是要崩溃的——时下的新诗就是如此,孔夫子的那句“过犹不及”以及温柔敦厚之本色,新诗那里很罕见。久之,诗人自己也就崩溃了,屈指一算,就知道迄今为止有多少新诗诗人崩溃了。

二、韵与律
在文学范畴里,诗用韵是非常普遍的,具有世界性,非我独有。不仅是诗,在先秦时代,后世尊崇为五经的典籍,以及其他诸子文集,用韵现象比比皆是。因此,用韵比讲究“律”,要早得多。不讲究“律”的时代,不等于“律”不存在,其实“律”是“发现”,而不是“发明”,从这个角度而言,用韵倒是我们祖先的“发明”。之所以说“律”是客观存在的,是我们祖先后来“发现”了它,掌握了它,规范了它,大力提倡并实践了它——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汉字的发音与音节本身就是天籁:一个汉字就是一个天然音符。

一个简单问题就来了:诗,为什么要用韵?在古代,乐师多是盲人,除了演奏以外,还肩负着“诵诗”。盲人所诵的是易记得“文”,即“用韵比偶”的韵语形式。《周礼·春官·大司乐》:“以声节之曰诵”,注意这个“节”字——因此“诵”与我们现在所说的“读”是大不同的。因此,在先秦典籍中,既能见到唱诗的记载,也能见到诵诗的记载。在《诗经》中也有不少篇章明言为“歌”,即能唱,诸如《魏风·园有桃》、《陈风·墓门》、《小雅·何人斯》等;也有一部分明言为“诵”的,诸如《小雅·节南山》、《大雅·蒸民》、《大雅·崧高》等。古人有理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就是对口头传诵这种原始传播形式的一个重要要求——这种口头传诵讲究文采的精神,对后世文学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韵书,最早出现在魏晋时代,那时的学者总结了以往各类经典,将同调、同韵、同声的字按照韵部编排在一起,用反切注音。著名的有隋朝的陆法言的《切韵》、唐朝孙愐的《唐韵》,以及宋朝陈彭年等人编撰的《广韵》,与之同时出现的还有一种韵图,将以上韵书中的字按照二维矩阵的形式排列,不仅给出声、韵、调,而且对每个字音值进行了规范化。著名的韵图有《韵镜》、《七音略》等。这些韵书、韵图的出现,对诗词曲的繁荣,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语言的发展是动态的,加之大一统的国家观念在民族、文化、教育上的作用,反映在韵部方面,就是韵部有一个合并数量逐渐减少的趋势。这期间最大的变化,可能就是入声在北方大部分地区逐渐消失,这也是旧体诗词用韵最大的软肋——这个软肋就是唐副教授之流攻击旧体诗词底气之来源。

其实,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语言之动态发展。南北朝时期,人们在读《诗经》时就发现有很多韵脚字与当时的发音有差异,甚至完全不一致,于是就出现了“叶韵”之说——就是将一些读音与当时发音不一致、不和谐的韵脚字临时改读以求押韵。其后,随着时代发展,这种“叶韵”之说泛滥,以至于为了和谐而擅自改动古书文字,使得先秦古籍面目全非,几不可读。针对这种现象也有部分学者如吴棫、杨慎质疑“叶韵”之合理性,直至明朝陈第将“叶韵”之说彻底推翻。

“夫《诗》,以声教也,取其可歌、可咏、可长言嗟叹,至手舞足蹈而不自知,以感竦其兴、观、群、怨。事父事君之心,且将从容以紬绎,夫鸟兽草木之名义,斯其所以为诗也。若其义深长而于韵不谐,则文而已矣。故士人篇章,必有音节;田野俚曲,亦各谐声,岂以古人之诗而独无韵乎?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故以今之音读古之作,不免乖刺而不入,于是悉委之叶。”(陈第《毛诗古音考·自序》)

传统观点诗词用韵是默认的,正如陈第所言诗之所以为诗,用韵必不可少:“若其义深长而于韵不谐,则文而已矣。故士人篇章,必有音节;田野俚曲,亦各谐声,岂以古人之诗而独无韵乎?”对于时下诗词爱好者而言,作品是否用韵,那是作者的自由,用旧韵还是新韵,那也是作者的自由,什么韵也不用,那也是作者的自由。包子有肉不在褶,诗,有无诗意,有无诗味,与韵几乎毫无关系。

对于“律”发现并逐步规范,此处就不再赘述,喜欢旧体诗的读者也都知道个大概。韵部的变化以及入声的消失,其实并不影响“律”的存在,这其中不过少了些规则而已,略微简化,对写作并无多大影响。 不独诗词如此,世间有很多活动之所以吸引人,就是因为其有规则,甚至有着严格的规则。

三、其他
至于写新诗难还是旧体诗难,本人觉得这没啥意义,因为是难是易取决于作者本人的才情,与体裁关系并不相关。就像孙猴子,能将金箍棒舞弄的虎虎生风,却提不起观音大士的净瓶。所谓对文学的贡献,那更是无稽之谈。诗词,是修身养性的,岂能像衡量GDP一样来看待诗词?

近代鲁迅先生对诗的评论,其中不难看出非常自谦的,可是到了唐副教授那里就做实了。柳亚子那句话怎么看怎么觉得都是言不由衷——他是在什么情境下说的那句话呢?

四、结论
新诗、旧体诗之间没有可比性,也就不存在竞争,因此没有必要相互攻讦,大不了老死不相往来——最好,相忘于江湖吧。  

五、参考文献
[1] 陈第 著《毛诗古音考》
[2] 陆德明 著《经典释文》
[3] 《韵镜》
[4] 张鷟 著《朝野佥载》

101

主题

493

帖子

2886

积分

首席版主

晴耕雨读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333
贡献
624
金钱
1098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6-16 08:5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13 16: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