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楹联特邀顾问
精华9
注册时间2017-2-19
威望895
金钱5767
贡献3675
栏目顾问
大中华楹联特邀顾问
 
威望- 895 点
贡献- 3675 次
金钱- 5767 枚
 
|
闲话“老干体”与“剽古体” (2019-02-07 06:53:21)
标签: 周泽安 闲话“老干体”与“剽 分类: 论坛转帖
现而今,写古诗词的人越来越多。中国现在巳步入老龄化社会,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或更早出生的人,基本上都离退休了,又不甘寂寞,有点老文化的底子,总想留点文字下来。写什么呢?
写新诗,现代诗,确实需要异稟和灵感。如脑瘫诗人余秀华,出生时被接生婆将头弄瘪了,如同俗话说的“脑袋被门夹了”,所以才能写岀《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这样的诗句。一般中老年,脑袋已经成形,再怎么夹也晚了,写不岀来。
那就学写唐诗宋词吧。因为学点格律并不是很难,平水韵虽然麻烦点,但只要会拼音,会查新华字典,用新韵也很好掌握。只要字数、平仄、押韵没问题,就可以算首诗。中国人最喜欢搞群众运动,这也是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么多业余诗人的原因。
由于这一批人,经历了共和国的历次政治运动,绝大多数人文化底子毕竟差了点,于是乎,写出的东西,不是“老干体”便是“剽古体”。
先说“老干体”。写这种体的人,多少有点革命历程,或者体制内经历。其实,老干体自古就有。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那些出身草根,或文化水平不高,却又附庸风雅的帝王将相。如朱元章的咏竹诗:“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再如袁世凯的诗:“楼小能容膝,檐低老树齐,开轩平北斗,翻觉太行低”。真是诗如其人,虽然直白,但极有气势。所以,老干体虽然谈不上艺术,但倾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起码符合“诗言志”的传统。
再说“剽古体”。写这种体的人,成份比较复杂,但有一个共同特点,自以为怀才不遇,或遇得不够。这些人一般比较推崇李义山,但缺乏那种才气。为了凸显自己的价值,将古诗词生吞活剥,专用一些生词僻典,以显示高古深奧。而且喜欢剽律诗,因为字句比较多,容易偷樑换柱。如果叫他们写绝句,还不如“老干体”。
不管怎么说,现代人写近体诗词,论质量,绝句比律诗好,律诗比词曲好。至于什么原因,郁达夫曾有观点,对与不对,我也说不清,有请水平高的人,见仁见智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