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6-6-16
威望1016
金钱3495
贡献2251
金牌会员
 
威望- 1016 点
贡献- 2251 次
金钱- 3495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19-1-30 20:20: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前文)
对于“旧坰”一词的理解不能脱离全诗的内容和意境 ——“旧坰”一词专论之一 敦诚的《挽曹雪芹·甲申》(修改稿)最后两句是“故人惟有青衫泪,絮酒生刍上旧坰”。对于诗中的“旧坰”一词,笔者在本连载文章的第11部分已作了解释。本文还欲对此词再作专门的阐释。
诗中的任何一个词都是全诗内容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而若欲正确理解某个诗句——特别是当对于某个诗句的理解产生分歧时——为达到共识,更应当首先认真领会全诗的内容。那么我们就先将敦诚《挽曹雪芹·甲申》(修改稿)作个更细致的阐释,然后再看“旧坰”一词,如何结合全诗内容进行理解?
由于这首诗是个修改稿(第二稿),因而在阐释此诗之后还须对第一稿的《挽曹雪芹·甲申》诗,顺便也作个阐释,并对两稿作些比较。
下面就来对敦诚的《挽曹雪芹·甲申》(修改稿)作进一步的阐释。
(一)四十年华付杳冥,哀旌一片阿谁铭? 杳冥:杳(yaǒ),远得看不见的地方。冥,昏暗。杳冥指幽暗深远看不到的地方。“付杳冥”可理解为离开了人世。
哀旌:旌,是古代的一种旗子,在这里是指灵幡,形状长而窄,即敦诚该诗第一稿中的“铭旌”。铭旌是竖在柩前以表识死者姓名的旗幡。《仪礼·士丧礼》:“为铭,各以其物。……书铭于末曰:某氏某之柩。竹杠三尺,置于宇西阶上。”清·胡培■(羽冖车)《仪礼正义》:“铭所以必置于西阶上者,以铭所以表柩,柩在西阶上故也。此时,尸未殓于柩,盖预书以表之。”郑玄注:“铭,明旌也。杂帛为物,大夫士之所建也。以死者为不可别,故以其旗识识之。”王建《送阿史那将将军迎旧使灵榇》诗:“路人来去读铭旌。”意思是送葬时,在棺木前也有人打着铭旌,以使人了解死者为谁。
综上所述,哀旌或铭旌,原是竖在柩前的一种竖旗,上面写着死者的名字。在死者尸的体尚未入殓前,就已写好。当入殓后,送葬时,则将铭旌打在棺柩前面,以使路人得知:死者为谁。
阿(ē)谁:犹言谁,何人。古乐府《十五从军征》:“家中有阿谁?”《三国志·蜀志·庞统传》:“向者之论,阿谁为失?”
铭,指刻镂,题写。
“阿谁铭”一词的结构:“阿谁”是主语,“铭”是被动态的谓语。“哀旌一片阿谁铭”直译成现代汉语 为:灵幡上谁的名字(或什么名字)被写在上面?用较通顺的汉语来说,便是:灵幡上写着谁的名字?或者:灵幡上写着什么名字?
也有人认为:此句可理解为:在灵幡上是谁为死者写的铭旌呢?
——这种理解似乎与送葬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送葬时人们关心的是:死者为谁?让人了解是谁写的灵幡有什么必要呢?目的又是什么呢?
现在我们试译一下“四十年华付杳冥,哀旌一片阿谁铭?”这两句诗。在试译之前,还应了解一个事实:《石头记》作者,同一般人相比,十分特殊,其名、字、号,多达六种:霑、天祐、雪芹、芹溪、芹圃、梦阮。但是灵幡上只能写一个名字,该写那个呢?
——且不说字与号,仅以名字来说,也有两个:
1、曹霑:是曹雪芹的本名。是长辈为他起的。
2、曹雪芹:这是在曹家第二次被抄没(乾隆十六年),雪芹移居香山后才使用的名字。香山地区的百姓所了解的名字是“曹雪芹”,不知他还曾有过另外的名字。
——在一般情况下,一个人去世后,在铭旌上应写其本名。然而,如果雪芹的灵幡上若写的是本名——曹霑,香山地区的居民百姓就会莫名其妙,不知到底死的是何人?而若写的是“曹雪芹”之名,那么他的灵魂到了地府,能被认为他就是“曹霑”吗?(当时的人们都有迷信思想。)
了解了上述背景,我们再来理解“哀旌一片阿谁铭?”这个诗句。
——从这个问句来看,在铭旌上写的名字是“曹雪芹”。这才有诗人的这种感叹!——如此一个富有才华的人,到死后,人们还不知他的本名叫做什么?而若灵幡着写的是他的本名,人们又不知他是谁?
——这就是“哀旌一片阿谁铭?”的含义。
根据上述的阐述,“四十年华付杳冥,哀旌一片阿谁铭?”可直译为:雪芹已结束四十多年的生命,而离开人世,那么应在他的铭旌上写什么名字呢?
有人认为这句诗说明敦诚没有参加曹雪芹的送葬,实在是对该诗句的误解。
“四十年华”等两句诗是第二稿,第一稿为:“四十萧然太瘦生,晓风昨日拂铭旌。”
萧然:寂寞、冷落、孤寂、寂静。《石头记》第七十六回云:“这里贾母仍带众人赏了一会桂花……猛不防那壁厢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吹出笛声来。……都肃然危坐,默相赏听。”
太瘦生:意消瘦。敦诚借用了李白戏嘲杜甫的诗:“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这里是用以形容曹雪芹的贫病交加,清苦瘦弱。
对于这句诗,徐恭时作过很细致的研究。(可参看他的《秦淮梦幻几经春——曹雪芹生年新析》,载于《红楼梦学刊》1990年第4辑)徐恭时认为此句诗是以杜甫来喻雪芹。
考《杜甫年谱》,他于唐天宝十年旅居长安,此年他整四十岁。他曾作《奉赠韦左丞丈》文以自伤,文章开始便云:“秋,杜子卧病长安旅次,……常时车马之客,归,雨来;今,雨不来”,并借子魏于之名,而言“四十无位”。宋代郑刚中《读杜子美〈三大礼赋〉》有“年逾四十犹无禄,笔下千篇只有诗”句。陆游也在《题少陵画图像》中有诗句云:“杜陵四十不成名,袖里空余三赋草。”这些诗都是在为杜甫在四十岁时“人间不解重骅骝”而感叹。
将杜甫的情况,以及后代诗人对杜甫的咏叹,来对照敦诚的诗句“四十肃然太瘦生”,便可知敦诚应是借杜甫四十多岁的境遇,来喻雪芹四十多岁的悲境。重点不在说雪芹的年龄(杜甫卒时六十九岁)。
“四十肃然太瘦生”意为:雪芹四十多岁时十分清苦、瘦弱。
那么如何理解“四十年华付杳冥”诗句?诗人为什么要改此诗呢?——应当看到这是一首律诗,不论内容,还是格律,都受到限制。从内容上看,这句诗两稿的重点不同,第一稿重点说雪芹到四十多岁时还像杜甫一样十分清苦、瘦弱,没有被人们认识。第二稿的重点则是:雪芹才华横溢,刚刚四十多岁,就离世而去。两稿之间有一个共同点——都有“四十”字样。所说的都是雪芹四十多岁临终前的情景。
“晓风昨日拂铭旌”意为:昨天早晨,人们为曹雪芹送葬时,风吹拂着铭旌。
修改前后的两稿相比较:
第一稿只是平铺直叙地记录曹雪芹的悲境,以及送葬时的环境、气候。
第二稿,写出了曹雪芹英年早逝,并以疑问的形式暗示了铭旌上写的是“曹雪芹”,但这并非他的本名。
(二)孤儿渺漠魂应逐(前数月,伊子殇,因感伤成疾),新妇飘零目岂瞑? 第三句诗的后面,诗人自己有注释。其意为:在几个月之前,他(雪芹)的独子夭亡,他由于过分悲伤而生病。现在我们来理解第三句诗。
渺漠:寂静无声。
逐:《国语·晋语》“厌迩逐远。”注:“逐,求也。”即:“逐”,可理解为追求,寻找。
第三句诗的诗意为:曹雪芹的魂灵将去寻找先他而亡的儿子(在曹雪芹死后,其子便成为无父无母的“孤儿”)。他的儿子孤苦伶仃地静躺在墓穴中。
第四句中的“新妇”学者中有两种解释。
其一,“新妇”即“媳妇”的通假字。比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的刘兰芝就被称为“新妇”。
其二,“新妇”指新娶不久的妻子。按照我们的考证,雪芹的第二位妻子柳蕙兰逝后,又续弦了一位妻子——许芳卿。时间应在“乾隆二十五年岁在上巳”(见张行保存的曹雪芹的书箱的下款)。“上巳”即三月初三——这可能是雪芹与芳卿结婚的日期,公历为:1760年4月18日。到雪芹去世(1764年2月1日),还不到四年,因而诗人称她为“新妇”。
“新妇”一词在原诗中用的是“寡妇”(“泪迸荒天寡妇声”)。
飘零:飘泊流落,无依无靠。
目岂瞑:岂能瞑目。
这句诗意是:曹雪芹死后,新婚的妻子飘零无助——在这种情况下,他(雪芹)岂能瞑目?
这句诗意是:在曹雪芹死后,与他新婚不久的妻子,还是个“新妇”,生活便失去依靠——雪芹怎么能够瞑目呢?
第三、四两句诗与第一稿相比,改动较大。第一稿的诗歌,是从雪芹的儿子和妻子的角度写的——写儿子在坟墓中哭泣,写妻子成为了“寡妇”,哭得“泪迸荒天”。而第二稿的诗歌,是从曹雪芹的角度来写的:写他的魂灵既要去寻找、抚慰孤零零可怜的儿子,又惦念仍活在世间飘零无助的妻子,其苦万状,死不瞑目。
从第三、四两句诗的内容来看,其诗所反映的是曹雪芹新葬的情景,而不可能是隔年葬。曹雪芹是因爱子夭亡,悲伤过度而去世的,因而若说他灵魂是隔了一年才去寻找其子,是不合逻辑的。说曹雪芹死时,因惦念他身后无依无靠的妻子而目不瞑——合情合理。如若隔年葬,尸体经过一个夏天,已经腐败,哪还有眼睛闭上闭不上(“瞑目”)之说?
(三)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 第五句“牛鬼遗文悲李贺”:唐代诗人杜牧,在称赞李贺诗作新奇时,说:“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格也……鲸■(口去qū,意:张口)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贺生二十七年死矣!”(《李长吉歌诗叙》)李商隐更记载了李贺之死是被天帝召上天宫,为新建成的白玉楼作记的传说。这里都是借用来比喻曹雪芹。说曹雪芹的作品也像李贺的作品那样新奇、独特,也像李贺那样,才高命短,令人悲叹。
第六句,鹿车,用人力推挽的一种简陋、窄小车子。
荷锸:背着铁锹。荷:负荷、负重之意。
《晋书·刘伶传》: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
这句诗是说曹雪芹像刘伶那样好酒不羁,蔑视礼法;也像刘伶那样死在那里,便让人埋在那里。——意思是雪芹若死在香山,便埋在香山,不必一定要将他葬入祖坟。
有学者认为这句诗或许还有一种含义:曹雪芹的棺木,不是被人抬到墓地去的,而是由一种十分简陋的车(以“鹿车”比喻)拉去的。
这第二稿的五、六两句诗歌与第一稿完全相同。
(四)故人惟有青衫泪,絮酒生刍上旧坰 这两句诗歌中的“青衫”、“絮酒”、“生刍”几个词已在本“连载”之文的第11、12篇作了阐释,这里就不再赘言。
故人:老朋友,旧友。
旧坰:在本连载之文的第11篇,已作了较详细的阐释,假如以一句话来概括的话,便是指“都邑的远郊”。这里可理解为“乱坟岗子”、“旧坟圈子”。
第七、八句诗的诗意为:我作为你的老朋友,在送葬的人中,我最悲伤,流下的泪水最多,带着为新葬而准备的祭品,随着送葬队伍到墓地去。
这两句诗这表明不是隔年葬。若是隔年葬,敦诚等老友们还会泪洒“青衫”吗?
这两句诗的第一稿是“故人欲有生刍吊,何处招魂赋楚蘅?”
赋楚蘅:咏吟《楚辞·招魂》。蘅:杜蘅,香草名。“楚蘅”喻曹雪芹著作,或许敦诚知道曹雪芹正在修订《石头记》。但因当时此事处于保密状态,不便于在诗中明说,因而用“楚蘅”代指。
这两句诗可释为:我作为你的老朋友,想带着为新葬而准备的祭品,去吊唁你;但我到哪里能够把你的魂灵招回,使你继续完成你的巨著呢?
这句话的核心是“招魂”——目的是招唤曹雪芹去完成他的巨著。
如果按此理解“故人欲有生刍吊,何处招魂赋楚蘅?”两句诗,便不会误认为这是否是敦诚所写之诗了,更何况像“泪迸荒天寡妇声”等诗句,如果敦诚本人不在场,是无论如何写不出来的。
这两句诗是第一稿——即未定稿的诗句。这两句诗第二稿(即定稿)为:“故人惟有青衫泪,絮酒生刍上旧坰”,前面已作阐释,不再赘述。敦诚作这种改动,更好地表达了自己的悲痛感情。
下面将这首诗各个诗句连贯起来作个阐释: 这首诗共分为八句。
第一、二句写的是送葬的场面。
雪芹刚刚四十多岁便去世了,铭旌上该写他的哪个名字才好呢?
第三、四句写的是曹雪芹对家人的牵挂。
因为儿子先他而逝,所以他的魂灵要去寻找其子;而与他刚结婚三四年的妻子,却因他的去世而守寡,将无依无靠,这又使他十分牵挂,不能瞑目。
第五、六句写的是曹雪芹的才华,以及曹雪芹关于将他死在哪里,便埋葬在哪里,不一定要葬到祖坟的嘱托。
第七、八句写的是诗人自己的情感。
此时,诗人所能做的只能是泪洒“青衫”,带着新葬的祭品,随着送葬队伍向着将埋葬曹雪芹的“旧坰”走去。
这里的“旧坰”显然不可能是曹雪芹的“旧坟”——曹雪芹还没有被埋葬,其“坟”从何而来?当然更不可能存在“旧”不“旧”的问题。
“旧坰”只能理解为:将要埋葬曹雪芹的墓地——这块墓地埋葬着先曹雪芹而逝的他的儿子——后来曹雪芹也被埋葬在那里。这块坟地,在香山附近的四王府北面的山坡上,当地人称其为“乱葬岗子”,也就是学者们所说的“乱坟岗子”、“旧坟圈子”。
(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