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绝谷野樵 于 2019-1-27 03:52 编辑
格律诗小议(绝谷野樵)
一、颔联与颈联的音步一定要对仗吗?
先看三个例子吧:
例1:题破山寺后禅院(唐 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该诗颔联音步(句式)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不对仗。 也许有人说这是偷春体,音步对仗放到了首联,那么我再举首蜂腰体:
例2:艳女词(梁鍠)
露井桃花发,双双燕并飞。
美人姿态里,春色上罗衣。
自爱频开镜,时羞欲掩扉。
不知行路客,遥惹五香归。
该诗首联音步(句式)为:露井——桃花——发,双双——燕——并飞。音步不对仗。
该诗颔联音步(句式)为:美人——姿态——里,春色——上——罗衣。音步不对仗。
例3:阙题(唐 刘昚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该诗颈联音步(句式)为: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不对仗。 也许有人会问,为何不可读成:深柳——读——书堂?因为这样读,意思就变成了“深柳中,主人读于书堂”,而从该诗尾联可知,主人并不在家,如何读于书堂?所以不能这么读也。
从这三个例子可以看出,格律诗的颔联、颈联,音步(句式)可以不对仗(但颈联的词性一般应对仗)。
二、是否一定要避同义或近义词?
格律诗同义或近义词可分为三种,一是句内同、近义词;二是联内同、近义词;三是联间同、近义词,分述如下:
1)句内同、近义词:
例如孟浩然诗: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唐 孟浩然)
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该诗第四句为“月照一孤舟”,“一”和“孤”便同义或近义也。
2)联内同、近义词:
例如: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唐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该诗第二联出句的“两”和对句的“双”同、近义也。
又如:
咏华山(宋 寇准)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该诗第二联出句的“头”和对句的“首”同、近义也。
3)联间同、近义词:
例如:
泊船瓜洲(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该诗第一联的“水”和第二联的“江”近义也。
又如:
长征(近代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该诗第一联的“山”和第二联的“岭”近义也。
由此可以看出,格律诗应以意为先,无须刻意回避同、近义词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