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31|回复: 1

如何识别诗眼?

[复制链接]

1872

主题

3343

帖子

1万

积分

常务管理

沧浪诗社上海诗苑常务管理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058
贡献
2659
金钱
756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9-1-26 19:51: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诗眼的重要性
    近年来中考,高考,加大了对诗歌的鉴赏分析能力的题。很多考生对这类的题都感到无所适从,其实每首诗都有一把打开这首诗的钥匙,那就是诗眼。诗眼不仅对于读诗的人重要,对于写诗的人更重要。
    宋·苏轼《次韵吴传正<枯木歌>》:“君虽不作丹青手,诗眼亦自工识拔。”这是从诗歌鉴赏的角度来说的,很多人会读诗,但能对诗眼“自工识拔”的人却很少。能“识拔”出独到见解的人更少。
金元好问《继愚轩和党承旨雪诗》之四:“愚轩具诗眼,论文贵天然。”这是从写诗的角度来说的,现代诗人“文贵天然”的多,“具诗眼”的少。很多人认为“生活就是诗”,甚至摒弃各种创作方法而自我陶醉。整首诗找不到一处诗眼,甚至有人出版的诗集,也找不到一首带有“诗眼”的诗。
明袁宏道《与伯修书》为自己总结到:“近来诗学大进,诗集大饶,诗肠大宽,诗眼大阔。”他把诗当成一种学问,说明“诗学”有它的独创方法。“诗集大饶”说的是诗集辩证哲理很深,具有启迪人类心灵的作用;“诗肠大宽”说的是的诗的意境广阔,具有穿透时间和空间的想象力;“诗眼大阔”说的是诗的主旨上下融合贯通,具有很强的炼字修辞功夫。
二 诗眼和主旨的关系
     那么什么是诗眼呢?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主旨,表现力最强的词、句,或在结构上带动全诗的字、词等。就诗眼本身来说,可以是一个字,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诗。就诗眼作用来说,有一句之眼,一节之眼,一篇之眼。“诗眼”是打开诗的一把钥匙,“主旨”是诗人从诗歌中概括出来的主题思想。诗眼和主旨大多数是分开的,也有不分开的。
诗眼是一个字的,例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既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千里江岸一片新绿之景,又展示出作者当时奉诏回京的喜悦心情。
     诗眼是一个词的,例如,汪国真《山高路远》中的“远方”和“大山”。全诗:“呼喊是爆发的沉默 \沉默是无声的召唤 \不论激越 \不是宁静 \我祈求\ 只要不是平淡\ 如果远方呼喊我\ 我就走向远方\ 如果大山召唤我\ 我就走向大山\ 双脚磨破\ 干脆再让夕阳涂抹小路\ 双手划烂\ 索性就让荆棘变成杜鹃\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鉴赏分析:
     这首诗抒发了一种进取、执着、乐观、自信的情感,表现了当代青年搏击、奋进、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诗眼“远方”,象征理想、爱情;“大山”象征着事业、高峰。“双脚磨破/干脆再让夕阳涂抹小路/双手划烂/索性就让荆棘变成杜鹃”写奔向远方、永攀高峰所遇到的磨难和曲折。“灿烂的夕阳和美丽的杜鹃”,诗人将痛苦磨难化作美好的形象。最后点明主旨“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充满了生活哲理。这首诗的诗眼和主旨就是分开的。
     诗眼是一句诗的,例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既是诗眼,又是主旨。
    以上都是一篇之眼(一首诗只有一个诗眼),在多节的诗篇结构中,诗眼只管到节,叫“一节之眼”,例如,毛泽东《沁园春·雪》因为分上下两节,(词叫阕或片)就有两个诗眼,上阕诗眼“望”,一直到“欲与天公试比高”;下阕诗眼“惜”,一直到“只识弯弓射大雕”。这首词的主旨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当然一首诗里,一句也有诗眼,叫做“一句之眼”。例如齐己的《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中间两句的诗眼为“一枝”和“窥”。“一枝”为数量词,修饰梅,梅为报春之花,开放得早,用“一枝”而不用“数枝”或“几枝”,则更能突出其开放得比其它梅花早,紧扣诗题,诗的意境也更完美。“窥”字是“窥看”的意思,采用拟人手法,活画出禽鸟也被冰天雪地中一枝独放的早梅所吸引的情景,充满了生机和情趣。
三 怎样寻找诗眼与赏析诗眼
    对于一个应试学生来说,寻找诗眼有四种方法:
      一看诗词中的动词和形容词。19世纪法国文学家莫泊桑也有类似的说法:“不论一个作者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词可供他使用。用一个动词要使对象生动,一个形容词使对象的性质鲜明。因此就得去寻找到这个词。”例如,贾岛诗《题李凝幽居》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著一“敲”字而境界全出。又如王安石《泊船瓜州》:“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书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中“绿”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创造了诗的意境。汪国真的《上高路远》的“远方”也是形容词,由“远方”带出了全诗的主旨。
     二看诗词中的数量词。例如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数量词“一片”是诗眼,即“一座”,但有“片”则多一层“单薄”的意思。“一片孤城”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显此城处境孤危,勾画出一幅荒寒萧索的景象。借此衬托征人戍守边塞的凄凉幽怨的心情。又如吴金娜《这个春天》“小心地抽出一支嫩绿,揉入碎字中”,诗眼“一支”,用的是“移就”修辞方法,把“一支”移在“嫩绿”,这是移物于物。“嫩绿”表面了诗人还处在诗歌创作阶段,把这种嫩绿的美好愿望揉入我的诗歌当中“捻一卷馨香”,不经意,开出“满树胭脂红”的诗篇。在吴金娜的诗中,用这种数量词构成的诗眼,已经很成熟了。《尘缘》“看风华一指流沙”,使用最多是“一抹”,例如《用最美的文字把春天守望》中的“人一抹春心,顺其自然”;《春意》“一抹嫣红 海棠盛开”;《最初·最后》“滑嫩暗香,一抹嫣红”;《夜墨蓝》“一抹暗红的朱砂”等等。
     三看诗词的内容。全诗是根据哪个词,哪句诗上下贯通的。例如汪国真的《山高路远》全诗都是围绕诗眼“远方”和“大山”上下贯通的,诗人开头就写到“呼喊是爆发的沉默;沉默四无声召唤”谁在呼喊?谁在召唤?诗的中间回答了“远方”呼喊我;“大山”召唤我。接着就写了为了奔向“远方”;为了攀登“大山”,哪怕是“双脚磨破……双手划烂”,因为诗人坚信“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表现了诗人坚强的毅力和自信心!
又如:吴金娜的《这个春天》在内容上,全诗都是围绕“一支嫩绿”展开故事情节的,没有“一支嫩绿”,就不能把“心事种植”,就不能写出“一卷馨香”,更不能在洁白的书简上写出扣人心弦(素简心弦)的文字,也就没有了“满树胭脂红”,更不能结下“销魂一世情缘”。
    四看诗词的结构。在结构上,哪个字、词、句,起统领作用的就是诗眼。例如,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望”和“惜”。上片:“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是“望”字领起段,接着引出了“须晴日 看红妆素裹 分外妖娆”,下片:“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这是“惜”领起段,结果引出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旨。
怎样赏析诗眼?基本思路是:字义——意境——感情。对诗歌的诗眼进行鉴赏,首先解释它的字义,其中既包括字面义,也包括语境义,例如《山高路远》中的“远方”本意是方向很远,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就象征理想、爱情、事业等。其次,就指向诗歌的意境,或谈这些字词形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谈它对整首诗意境的作用;最后指向诗歌的感情,或谈形成了怎样的感情,或谈对诗人感情的作用。而在对意境和感情进行阐释时,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思考:是否使用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移就、通感等);是否词类活用(如上文提到的“绿”);联系上下文语境,结合诗歌背景,照顾作者心情。
四 构成诗眼的几种方法
     对于写诗的人来说,构成“诗眼”有一下几种方法,(一)结构上起到统领作用的字、词、句构成的;(二)由形容词、动词、数量词等构成的;(三) 由各种修辞方法构成的;(四)由历史典故引出诗眼。(五)由情景线索带出诗眼。(六)由个性特征表达出来的诗眼。(七 )由意象构成诗眼。
(一)结构上起到统领总结作用的字、词、句构成的
例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这首词,上阕诗眼是“看”;下阕诗眼是“忆”。
结构如下:
    看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静态
    上阕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动态 写景言志
问 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忆 往昔峥嵘岁月稠
下阕 风华正茂粪土当年万户侯 忆事抒情
记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又如 吴金娜《惑》共三节,每一节都有个诗眼,第一节是“恍然”;第二节是“莫然”第三节是“悠然”。
《惑》
墨蓝墨蓝的黄昏
层层叠叠
独酌秋露的剪影
搁寄眉间
拂一缕清风
寄呓语梦中
恍然 恍然
细柔细柔的小雨
淅淅沥沥
洒落柳枝的葱郁
涟漪心海
撮一把朱砂
浸透琉璃中
莫然 莫然
圆圆缺缺的明月
躲躲闪闪
欲逝轻霜的冷香
谱上思弦
留一抹芬芳
飘散风雨中
悠然 悠然
结构分析如下:
黄昏
独酌秋露的剪影 恍然
搁寄眉间
小雨
洒落柳枝的葱郁 莫然
涟漪心海
明月
欲逝轻霜的冷香 悠然
谱上思弦
(二)由形容词、动词、数量词构成的
1、用形容词做诗眼的
例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就是这首诗的诗眼,用“绿”是取“绿”字的色彩,“绿”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表明江南春早到处都充满着勃勃生机。
2、用动词做诗眼的
也有直接用动词的例如:秦观的“山抹微云,天连衰草”是取“抹”“连”的动作勾画出的线条轮廓。带出全诗的意境。
3用数量词作诗眼的
    又如: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中数量词“一片”是诗眼,即“一座”,但有“片”则多一层“单薄”的意思。“一片孤城”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显此城处境孤危,勾画出一幅荒寒萧索的景象。借此衬托征人戍守边塞的凄凉幽怨的心情
(三)由各种修辞方构成的
1、移就构成诗眼。
     数量词作诗眼,是与“移就”修辞方法结合构成的,离开了“移就”,数量词也就成不了诗眼。
例如王之涣的《凉州词》“一片孤城万仞山”,按正常的语法“一片”不能修饰“孤城”,只能用“一座”,“一片孤城”这是移物于物,这样移来,不仅是多了一层单薄,而且和上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构成了一副二次元的画面,把我们带入遥远而苍凉的情境之中。
    又如,吴金娜的《这个春天》“小心抽出一支嫩绿”,“一支嫩绿”也是“移物于物”。还有吴金娜《最初·最后》第三节“最初 \ 温润的肌肤 \ 滑嫩暗香 \ 一抹嫣红”。中的“一抹嫣红”,处女最初为爱献身,床单上应该留下“一片嫣红”,而诗人却用“一抹嫣红”这说明俩人翻滚运动,不小心涂抹在床单上的,这是移人于物。所以说数量词作诗眼是和“移就”这种修辞方法分不开的。
2、拟人构成诗眼
     例如《题玉泉溪》红数醉秋色,碧溪弹夜弦。佳期不可再,风雨杳如年。“弹”字作诗眼精练传神。写出了溪水声,富有音乐性。以动写静。将万籁俱寂的夜色烘托得更加幽静。同时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玉泉溪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
3、夸张构成诗眼
例如,李白《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诗眼“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对照镜子,不知什么时候头发像秋霜一样白了,又落实到形象当中来。
又如:曹操《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眼:“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全诗都是围绕这个诗眼铺垫展开的。
4、比喻构成诗眼
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虽然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但诗眼“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却充满奇思异想,使人并不伤感。反到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5、引用构成诗眼
例如:唐代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诗眼“闻笛赋”引自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烂柯人”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这个“闻笛赋”“烂柯人”带动了全篇,说明自己参加王叔文改革集团失败后,被贬巴山蜀水二十三年了,今天回到家乡,仿佛烂柯人回到家乡已过了百年,很多老朋友都去世了,只能空吟“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但诗人并没因此消沉,转而开拓了主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发展规律,成为千古名句。
(四)由历史典故引出诗眼
    如,当代诗人帕男《我拿米喂养骨头》
碗还不是最脆弱的 是骨头
只要和斤重挂起钩来 明码标价 那肯定
每块骨头都会
趋之若鹜
打断骨头 作为教训 这是历来的做法
能否改变一下做法
还得看
骨头
放弃骨头 不可能
那放弃什么
要不 像对待一只碗那样
我拿米喂养
      这首诗的诗眼是“骨头”,全诗都是围绕“骨头”展开的,第一节给骨头标价;第二节打断骨头;第三节放弃骨头。那么“骨头”这个诗眼是怎么来的?齐国饥荒,黔敖站在路边,看见一个用衣袖遮着脸的人无精打采的走着,他端着一碗食物喝道:“喂!来吃吧!”“我从来不吃被人呼来唤去的食物”,最后饿死了(选自《礼记.檀弓》),这叫有骨气!所以诗人说:“碗不是最脆弱的,最脆弱的是人的骨头!”特别是那些“贱骨头!”当那些富人、大碗、高官,依照漂亮的脸蛋明码标价,按着斤两称重起来,这些贱骨头们,像鸭子一样成群的跑过去,君不见某地举办富二代招亲现场吗?
     又如:海子的《吊半坡并给擅入都市的农民》是由西安半坡遗址的历史引发出来的,标题就是诗眼。6000年前母系氏族部落,证明农业从母系氏族就开始了,希望农民不要离开土地,擅自闯入都市。

径直走入
潮湿的泥土
堆起小小的农民
————对粮食的嘴
停留在西安多少都城的外围
多少次擅入都市
象水血和酒
————这些农夫的车辆
运送着河流、生命和欲望
而俘虏回乡盲目的语言只有血和命
自由的血也有死亡的血
智慧的血也有罪恶的血
父亲是死在西安的血
父亲是粮食
和丑陋的酿造者
一对粮食的嘴
唱歌的嘴食盐的嘴填充河岸的嘴
朝着无穷的半坡
粘土守着粘土之上小小的陶器作坊
一条肤浅而粗暴的
沟外站着文明
瓮内的白骨飞走了那些美丽少女
半坡啊————再说——-受孕也不是我一个人的果实
实在需要死亡的配合
(五 )由情景线索带出诗眼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通过描写晚春海棠花的凋谢,抒发了词人的感伤情绪。最后一句“应是绿肥红瘦”是这首词的词眼。夜来风雨骤起,烦闷愁人,于是借酒浇愁,昏昏睡去,但一觉醒来,酒意并为消尽。在酒意朦胧中,记起了昨夜的风雨,它是否摧折了园中的海棠呢?于是深情地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回答却是漫不经心的,居然说“海棠依旧”。这时,女主人不无嗔怪地连声反问“知否?知否?”紧接着:“应是绿肥红瘦”,发出了女人经过风雨时光,红颜逐渐消失了的感慨!委婉地道出自己青春将逝的烦闷与苦恼,成为千古名句。
又如: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 小桥流水人家 \ 古道西风瘦马 \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
     天近黄昏,枯藤缠绕着老树落着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从西边落下,引出诗眼“断肠人在天涯”那骑着瘦马流浪天涯一定思念断肠的人。
(六) 由个性特征表达出来的诗眼
     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 \ 万径人踪灭 \ 孤舟蓑笠翁 \ 独钓寒江雪”。诗眼应为“独”字。从全诗意思看,它紧承前文“鸟飞绝”、“人踪灭”、“孤舟”,勾画出一幅“冰雪独钓图”:千山耸立,万径纵横,但山无鸟飞,径无人行,只有一只孤舟,一个孤独的垂钓者。“独”字准确形象的刻画出钓者远离尘俗,清高脱俗、傲岸不群的个性特征,笼罩全篇,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堪为诗眼。
(七) 由意象构成诗眼
例如,海子《亚洲铜》
亚洲铜
亚洲铜 亚洲铜
祖父死在这里
父亲死在这里
我也会死在这里
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
亚洲铜 亚洲铜
爱怀疑和爱飞翔的是鸟 淹没一切的是海水
你的主人却是青草 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
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
亚洲铜 亚洲铜
看见了吗? 那两只白鸽子 它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
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 穿上它吧
亚洲铜 亚洲铜
击鼓之后 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
这月亮主要由你构成

     这首诗就是从“铜”的意象开始的。“亚洲铜”不仅象征着亚洲广袤的黄土地,以及生活在这块黄土地上的黄色人种,而且象征着亚洲“铜”文化发展的历史,它是由兵器、祭器、乐器以及钟鼎文,组成气势恢宏、悲壮崇高的民族魂。“铜”就是这首诗的诗眼,“铜”更是鸣响着历史与传说的神圣延续,号召亚洲人走出这片黄土地,融入世界潮流,奔向更加广阔的太空。诗人把生命、土地、历史、自然、艺术、文化,以及现实与理想,交织在一起,书写了壮美的诗篇。
又如,吴金娜《莲的心》,就是由“莲”的意象开始创作的。
曾经骄傲
自纤尘不染
诸邪不侵
明澈而纯真
殊不知
那一次的邂逅
直抵灵魂
砸破心锁的眼神
捣毁了幼稚幻想
让脆弱的心
一步步 步入深渊
一双赤脚在邪念的泥沼中
无法自拔
莲 心中的骄傲
如今已荡然无存
零落成尘
道德的堤岸已被冲垮
淹没了曾经那朵洁白的莲
站在佛前 苦苦忏悔
谁能赐予一句真诚的问候?
一个体恤的眼神?
拯救莲失落的灵魂
善良的佛
何时渡重生……
“莲 心中的骄傲 \ 如今已荡然无存”诗人用“莲”的意象作为诗眼,象征花季少女被父母抛弃了,被人侮辱强奸、倒卖、毒打、砍杀之后奋起反抗,走向犯罪道路,表现诗人的同情之心,并为这些冤死的灵魂祈祷。
     又如,海子的《海水没顶》用“海水”的意象,更加形象表达出母亲溺死婴儿,抛弃我和父亲,描绘了当时农村的下海经商的浪潮是多么汹涌。
《海水没顶》
海水没顶
原始的妈妈
躲避一位农民
把他的柴刀丢在地里
把自己的婴儿溺死井中
田地任其荒芜
灯上我恍惚遇见这个灵魂
跳上大海而去
大海在粮仓上汹涌
似乎我和我的父亲
雪白的头发在燃烧

       原始的妈妈是指6000年前母系氏族部落,从西安半坡遗址出土斧、锄、刀、磨盘、磨棒等石制农具,在粮仓中还发现了粟的遗存和蔬菜籽粒等,证明农业从母系氏族就开始了。现在“原始的妈妈”却为了躲避农民,背叛祖传的职业,丢下柴刀,溺死婴儿,任其田地荒芜,也跳进商海去赚大钱了,“大海在粮仓上汹涌”人们追求金钱的欲望,胜过农民收获的粮食的喜悦。那种忧国忧民之心,我和父亲白了头。
     对于应试者来说,诗眼就是打开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对于诗人来说,诗眼就是一首诗的灵魂,诗歌没了灵魂,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3967

主题

12万

帖子

4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沧浪诗社区特邀顾问

Rank: 6Rank: 6

威望
6345
贡献
122522
金钱
141500

功勋诗友奖章热心奉献奖章元老功臣勋章

发表于 2022-5-22 21:3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欣赏,借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3 11:4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