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70|回复: 10

重韵是作诗的大忌吗?

[复制链接]

136

主题

4107

帖子

2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486
贡献
6411
金钱
992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9-1-23 08:13: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言
什么是重韵?一首诗中,用同一个字重复押韵就是重韵。诗人们作诗的时候,一般要避免重韵,但是有一些人作诗并不是特别避讳。

可能是大家读诗的时候没有特意关注,其实重韵在古诗词中并不是太少见,比如杜甫《杜鹃》诗:“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开头四句就有四个杜鹃,这种用法显然是有意而为。

一、杜甫的“重韵”与古人的看法
1、 杜甫 《饮中八仙歌》: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相对于杜甫的《杜鹃》诗,《饮中八仙歌》是重韵诗中最有名的一首,船、眠、天、前4个字都有重韵的现象,这种现象其实宋朝人就开始关注了。

宋朝的王楙,时人称"读书君",他在《野客丛书 》记录到:

蔡氏曰:杜子美《饮中八仙歌》船、眠、天字并再押,前字凡三押,前古未见其体。尝执之叔父元度,云:此歌分八篇,人人各异,虽重押何害,亦《周诗》分章之意也。

关于这一段话,明代李沂的《唐诗援》解释到:

蔡元度谓此歌分篇人人各异,虽重押韵无害。予谓此是老杜创体,参差历落,不衫不履,各极其致,彼以重韵病之,浅矣。”

宋朝《野客丛书 》的意思是:有个姓蔡的人(蔡絛)说,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船、眠、天3个字押了两次韵,“前”字押了三次韵。以前没有见过这种诗体。我曾经问过我的叔父蔡元度,我叔叔说,这首歌《饮中八仙歌》讲了八个人,每个人都不一样,分成了八篇,这就是《周诗》分章的意思。

明代《唐诗援》跟着解释说:这是老杜的创造发明,参差错落各极其致,一般人把《饮中八仙歌》的重韵当作诗病,太浅薄了。

还有清朝的《放胆诗》也拾人牙慧,说这是老杜的创格,以前没有见到,后人也不要学呀:

此诗有二“眠”字,二“天”字”,二“船”字,三“前”字。乃自为八章,非故作重韵也。此系创格,古未见其体,后人亦不能学。



二、重韵真是老杜的发明吗?
首先,重韵肯定不是老杜的发明,《野客丛书 》说:

诗中重押字,自古有之,岂但李、杜、韩、苏四公而已。姑引数章于此,苏子卿诗曰“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又曰“我有一尊酒,欲以赠远人”..........沈休文诗曰“多值息心侣,结架山之足”,又曰“所愿从子游,寸心于此足。”..........古诗重叠押韵,如此之多,岂可谓古未见此体?亦不可谓古人分章之意,与夫惟歌行之体有此。以是知李、杜诗皆有所祖。沈云卿一诗,凡四叠韵。

这一段话,说得很清楚,诗中押重韵自古就有,怎么会只有李白、杜甫、韩愈、苏东坡呢?王楙说我暂且引用几首给大家看看:

第一首,汉朝在北海牧羊的苏武有一首唱和李陵的离别诗,押有两个“人”韵,“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我有一尊酒,欲以赠远人”:

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

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辰。

昔者常相近,邈若胡与秦。惟念当乖离,恩情日以新。

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我有一尊酒,欲以赠远人。

愿子留斟酌,慰此平生亲.

第二首,南北朝永明体诗人,大名鼎鼎的沈约《游钟山诗》,第二句“结架山之足”和第八句“寸心於此足”押了两个“足”:

多值息心侣,结架山之足。八解鸣涧流,四禅隐岩曲。

窈冥终不见,萧条无可欲。所愿从之游,寸心於此足。

还有,魏晋时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也有同一首诗押了两个“归”字, 西晋的张景阳一诗押两生字,任彦升一诗两押生字、三押情字.........可见古诗中押重韵的非常多,李白杜甫其实也是效仿古人。



三、字同义不同是不是重韵
杜甫还有一首,也很像犯了重韵的问题,《夔州歌十绝句》其三:

群雄竞起问前【朝】,王者无外见今【朝】。比讶渔阳结怨恨,元听舜日旧箫韶。

这首诗押有两个“朝”韵,但是这两个“朝”字,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一个读(cháo)是指“朝代”,一个读(zhao)是指“此时”。

这种情况古人也说过,《松江诗话》引杜子美一诗押两萍字,东坡一诗押两耳字,谓字同而意异,不妨重叠。

四、不要把简化字当作“重韵”
苏轼有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其中押了两个“发”字韵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中,发是发生的“發”;“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中,发是头发的“髪”。这是两个字,所以肯定不是重韵。同理的还有:“里、裏”“斗、鬥”等。



五、词中的叠韵、叠句 不是重韵
词中有叠韵和叠句,这是根据词谱的要求,不叫做重韵。例如《忆秦娥》两次用秦楼月、音尘绝: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同样的还有《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关于叠句和叠韵的区别可以看看文章后面的链接:《四首如梦令 彻底说清楚什么是叠韵和叠句?》。



六、奇怪的独木桥体与重韵
全诗用同一个字入韵的,又称“独木桥体”,也称“独韵诗”“同尾诗”。清代沈雄在《古今词话》中说:

“山谷《阮郎归》全用‘山’字为韵,稼轩《柳梢青》全用‘难’字为韵。注云:福堂体,即独木桥体也。”

第一首黄庭坚的《阮郎归·作茶词》:

烹茶留客驻金鞍。月斜窗外山。别郎容易见郎难。有人思远山。

归去后,忆前欢。画屏金博山。一杯春露莫留残。与郎扶玉山。

第二首是辛弃疾的《柳 梢 青 》:

莫炼丹难。黄河可塞,金可成难。休辟谷难。吸风饮露,长忍饥难。

劝君莫远游难。何处有、西王母难。休采药难。人沈下土,我上天难。

这两首词都是押了同一个字作韵脚,黄庭坚全词用了一个“山”字押韵,辛弃疾用了一个“难”押韵。不过这种文体看上去更像文字游戏。

七、 看不懂的重韵

1、七律的重韵

上面介绍了那么多的“重韵”,都是有来历或者说有一点道理的。下面这两首七律,大家可以看看区别,罗隐《县斋秋晚酬友人朱瓒见寄》,第二句、第四句两个“回”:

中和节后捧琼瑰,坐读行吟数月来。只叹雕龙方擅价,不知赪尾竟空回。

千枝白露陶潜柳,百尺黄金郭隗台。惆怅报君无玉案,水天东望一裴回。

不知赪尾竟空回,“回”是回来的回;水天东望一裴回,“裴回”是徘徊的意思。这不是重韵,而且两个简体的“回”字,应该也不是一个字。

但是这一首我就不清楚了,杜荀鹤七律《自叙》押了两个“人”:

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

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

2、李清照词的重韵

李清照有一首词,按照词谱不是叠韵,但是她重复使用了一个“舟”字。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第六、七句两次用“舟”,比较罕见,而且明显是故意用的。这首词的这两个位置,在词谱中并不要求叠韵。



结语
古体诗中,重韵的现象比较多,但是近体诗(即格律诗),极少见到重韵。在科举考试的时候,如果犯重韵的毛病估计就凉菜了。另外,老街觉得同字不同意,同音不同字一般也要尽量避免为好。

老街也填过不少词,其中有一首《江城梅花引》也有叠韵之处。大家可以看看下图的词谱,词谱中需要叠韵的位置会有“叠韵”两个字。



娟娟孤月冷如钩,上西楼,下西楼,何事殷勤、夜夜作重游。独在蟾宫欹碧树,闲伤影、暗销魂、对九州。九州,九州,牵我眸。

木兰舟,今在否?望也望也,望不到,梦里仙俦。惟有年年、江水自东流。千古多情谁似我,风更雪,缺还圆、 总未休。

@老街味道

四首如梦令 彻底说清楚什么是叠韵和叠句?

你会写打油诗吗?唐朝的打油诗和今天的打油诗有什么不同?

李白《将进酒》为何感叹古来圣贤皆寂寞 他真有将相之才吗?

(作者老街味道)
头像被屏蔽

7

主题

364

帖子

1271

积分

禁止发言

威望
40
贡献
390
金钱
437
发表于 2019-1-23 09: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9-1-23 09:25: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潭州雨梦 于 2019-1-23 15:59 编辑

重韵在古诗中常见,不以为病。
楚汉相争时,覇王之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即不避重字重韵。
汉时孔雀东南飞,还不避重句。
汉魏乐府之公无渡河亦是。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堕河而死,当奈公何。
近体除修辞性重字,一般重字应避,更莫说重韵了。
重韵作为用韵八戒之一,一般不去犯他。但偶犯亦有少数
如杜公诗,三绝句 其一(唐·杜甫)

前年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群盗相随剧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

蒋公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87

主题

6262

帖子

2万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词理论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1859
贡献
6163
金钱
9014
发表于 2019-1-23 10: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古风是可以不避重字的,近体格律诗则应避之,即便是读音相同都最好避免,如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生”、“声”读音相同,总觉单调了些。同样,苏东坡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枝”、”知“读音相同,也显单调了,不是太好。

点评

“生”/“声”:“枝”/”知“------普通话读音相同,不等于古音相同。在现在的一些方言中读音也不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23 11: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4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1-23 11:27:56 | 显示全部楼层
绝谷野樵 发表于 2019-1-23 10:09
古风是可以不避重字的,近体格律诗则应避之,即便是读音相同都最好避免,如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生”/“声”:“枝”/”知“------普通话读音相同,不等于古音相同。在现在的一些方言中读音也不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87

主题

6262

帖子

2万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词理论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1859
贡献
6163
金钱
9014
发表于 2019-1-23 11:5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9-1-23 11:27
“生”/“声”:“枝”/”知“------普通话读音相同,不等于古音相同。在现在的一些方言中读音也不同。 ...

也许古音有区别,古人那样写了就不追究了,但今人写诗是给今人读的,就应尽量避免今天读来是同音的字。面对今人用韵,就要尽量尊重今人的读音习惯,今天写诗再将“回”、“来”同押就不太合适了,尽量避之为宜。

点评

观点不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23 20: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255
贡献
19862
金钱
22854

中坚诗友勋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1-23 12:05: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9-1-24 12:10 编辑

重韵(同韵字)是律诗之大忌,比三平尾还严重,这是不容质疑的。但按现代读音相同者不能等于重韵,不必避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1532

帖子

558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10
贡献
1640
金钱
1997
发表于 2019-1-23 20:30:13 | 显示全部楼层
绝谷野樵 发表于 2019-1-23 11:50
也许古音有区别,古人那样写了就不追究了,但今人写诗是给今人读的,就应尽量避免今天读来是同音的字。面 ...

观点不旧!
来这里,感觉 不怎么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3802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诗论国学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662
贡献
4637
金钱
5300
发表于 2019-1-24 23:08: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近体诗除了排律,篇幅是固定的。你在二联或四联中还重了韵,如果不是有特别的原因,只能说你太无水平或太懒。如同一个人,哪怕你是貂蝉,如果十天不梳洗,衣服吊儿郎当,估计是人都不会近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1 21: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