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13|回复: 1

词牌《鷓鸪天》介绍

[复制链接]

1872

主题

3344

帖子

1万

积分

常务管理

沧浪诗社上海诗苑常务管理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057
贡献
2658
金钱
7556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9-1-5 13:43: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鹧鸪天》晏yàn几道词为例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拌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影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久别重逢,是人类普遍的生活现象之一,也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表现题材。晏几道在这首词里以高度的艺术腕力将异性恋人久别重逢的体验和感觉,形诸笔端,真切而又感人。
作品以时为序,上片回忆当年初次相逢,一见钟情,尽欢尽兴的情景。词人回忆当年与恋人的首次相逢,恋人玉手捧杯,殷勤劝酒,是那么地温柔美丽和多情。当时词人心情兴奋,喝得满脸通红。从月上柳梢的傍晚时分开始,到月亮升至中天的深夜,一直到月亮落下西山时分的黎明,他们尽情地跳舞歌唱,筋疲力尽,彻夜不眠,以至连手中的桃花扇再也无力摇动。起拍两句,首句写对方,次句写自己。彩袖,这里是以代指的手法写歌舞之女的美丽。玉钟,酒杯的美称。拌(pàn,判),不顾惜。拚却,甘愿的意思。三四两句写双方。“舞低”一句既是以月亮的升落 极写时间的长,又是以夸张的手法极写双方的尽兴。“歌尽”一句也是以夸张的手法极写双方的尽欢。
     下片写别后思念之深与再逢惊疑之状。作者以自述的方式,吐露了自从分别之后的思念,初遇的情景时常浮现眼前。有多少回自己在睡梦里与恋人欢聚相见。今天真得重逢了,却又难以相信这是真的,所以点亮银灯,一次又一次地照看,唯恐还是在睡梦里相见。
这是晏几道这首词的大概意思。
咱们再看一首《鹧鸪天·新晴水暖藕花红》
年代:

作者:
赵长卿
新晴水暖藕花红。烘人暑意晚来浓。
共携纤手桥东路,杨柳青青一径风。
深翠里,艳香中。双莺初下蕊珠宫。
月笼粉面三更露,凉透萧萧一梦中。
宋人填此调者,字句韵都是一样的。赵长卿词呢,前段起句〔新晴水暖藕花红〕,新晴二字是平声,水暖二字是仄声,花字平声,与正格的词平仄全不一样,还有,晏几道(yàn)词别首,前段起句〔一醉醒来春又残〕,春字平声;还有好多,与正格都不一样,我们不必去看,我们填写时,按照正格就好了。
     我们按照钦定词谱的正格来填,就不会有任何问题的。
一、 关于首句格律。在搜韵或《钦定词谱》里,鹧鸪天的首句,平仄格式是中中中中中中平,许多作者按照《钦定词谱》理解为,除末字外,其余六字皆可平可仄。其实不是。我们看所有小山词(也就是晏几道的词),首句的格律完全符合七言律句仄起平收格式,虽然有时候有拗救,无非是“(仄)仄仄平平仄平”。其正格自然是“(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果说首句有另类的变格的话,即是赵长卿的两首鹧鸪天词采取了七言平起平收的格式,有一首起句是“新晴水暖藕花红”,还有一首的起句是“玉容应不羡梅妆”。
其它词人所填鹧鸪天词,大多依小山的起法。
(《小山词》,作者是北宋著名词人
晏几道

晏几道
(1038—1110 年),字叔原,号小山,《小山词》是以得名。)
总结:鹧鸪天首句,或依晏几道的词,采用仄起平收七言律句;或依赵长卿的词,采用平起平收七言律句,但词的第二句与律法相同。我们填词决不可以将平起律句和仄起律句简单地理解为只要末尾一字为平声字,前面六字可以随意平仄。
二、关于第三句格律。小山词第三句多用七言平起仄收律句格式。也可于第五字用仄,即所谓小拗(末五字“仄仄仄平仄”)。
三、关于后段起拍三字句格律。依小山词例,它是“平仄仄,仄平平”。而赵长卿的变通为“仄平仄,仄平平”。所以,段首个三字句的格律为平仄仄,或仄平仄,而不能理解为“(仄)(平)仄”。尤其不可填成“仄仄仄”。
四、关于其它几句的格律,词称为诗余,本调多为律句,或者有用三拗五救的,但是,仍然不能脱离七言律句的格式。
五、关于所谓“以入代平”。应该注意到,宋代人呢,后段的第五句第三字,没有用仄声的,而所引用赵长卿词及无名氏词,第三字用仄而第五字用平,明显是“三拗五救”的律句,《钦定词谱》的“以入代平”我们呢,不要去理会。
六、《钦定词谱》用“统计学”的方法处理前人词句的平仄规律,如果词友生吞活剥,有可能误入歧途。我们在填这个词谱的时候,应该多参考前人作品,而不是将可平可仄处想当然地进行简单化的处理。
    另外,全宋词中还有平起鹧鸪天,作法与本谱不同。因作品很少,为“非主流”,所以词谱不列。例如《鹧鸪天》无名氏
不贪名利乐优游。收转心猿踢气球。
日享三餐朋友饭,夜眠一宿玉人楼。
真快活,度春秋。从他乌兔走无休。
或时戏耍名园里,或把长竿湖上游。
大家看看,是不是和上面的格式一点都不一样的?
(二)钦定词谱:
⊙仄平平⊙仄平(韵)⊙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句)⊙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句)仄平平(韵)⊙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句)⊙仄平平⊙仄平(韵)
范词作者:晏几道。
《钦定词谱》这首词牌首句可平可仄过多,所以,诗词吾爱网参考《龙榆生词谱》对首句作了调整,以使作品更加完善。
(三)《鹧鸪天》的写作方法及例词分析
鹧鸪天具有七律和七绝的特点。
他和七律的不同之处:
第一就是他的七字句变成了两个三字句的对句。
第二他的写法上的区别:
一是三字句的应用。二是虚字上的应用。
    七律是不允许用虚字的,而词往往用虚字加强情感,虚字的运用是词的特点。
     因为在曲子中是要唱的,这个词是为曲子配唱的,而在唱的过程中有短有长,这样就用虚字加以过度,词和诗的区别也在这里。所以词中鹧鸪天有虚字,而诗不允许。
他的特点,
一: 和七律、七绝基本相同,但又有所不同。
《鹧鸪天》前四句就像一首七绝,也有起承转合的讲究,但上片没有明显的结句。
上下片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大家要记住,鹧鸪天这个词牌和其他词的不同之处就在这里。
他实际的东西就是起承转合,上片没有明显的结句,章法上特别简单,所以我们在承转上要特别注意。
    也可以这么说,《鹧鸪天》它是由七个七言的律句,加上两个对仗的小三字句组合成一篇的。
也可以看成上片一个七绝、下片一个近似七绝组成的。
它最接近于律诗了。
二: 对句。七律中三四、五六句要求工对,而在鹧鸪天中原则上要求三四句工对,同时词中放宽了可以工对也可以意对,可以错综对。(错综对就是前半句相对,后半句可以不对).
整首词的三四句必须工对。三四句对不了工对最起码来个错综对,最好是流水对。
流水对会使句子整首词更加流畅和灵动。
三:结。他的结要求结在虚上,最宜结在虚处,就是以景语做结。
     另外对句的三四句是词眼所在的地方。大家一定要把握好。因为这个三四句是最出彩的地方。
因此这个鹧鸪天关键的地方就在这几点。
    特别是三四句后边大家不要认为是结句。这里是没有结句的。
   整首词只有最后一句是结句。要出味要味长,一定要用景结。当然也可以用情结,但很难出味。
下面我们具体来看例词分析一下:
鹧鸪天 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拌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我们来分析一下:
这一首词上片和律诗是非常相近的。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拌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这些话到底和诗有什么不同呢?
咱们不看下片 只说它是七绝。
   从这首来看它前半片几乎和律诗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没有什么大的区别,而区别在哪呢?区别在语言的用字上。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弄的这么鲜美,尤其后边那两句,美极了。
它和诗那种带着某种感觉某种味道的那种东西不一样。
大家细细体会,这么一读就感觉到它是词味,非常柔媚。如果要是律诗它可能要表达其它的意思,不会这样弄的这么鲜美。我们接着看,“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一读这的时候,句式变了,结构也变了
如果说上片是律诗的话,一般是起,第二联承,就完了。但是这首词它就不同了,它从“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拌却醉颜红。”
由“当年”两个字,来交代作者写的是当年的回忆
然后下边两句就是当年的回忆。
所以说一二句呢就是一起一承: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拌却醉颜红。
一起一承 对吧?
和诗不一样了吧?当年两个字告诉你,“彩袖殷勤捧玉钟”那是当年作者后边两句话还是当年,也就是第二句承第一句,然后接后两句,其实起了这么个作用,它把这四句就捆在一起了。
我们接着分析下片,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律诗在这里一般是开始转了
就好比我们踢足球,在这里一下子把球踢得远远的(第七句)
然后再跑过去把球抱回来(第八句)
这个是律诗的一贯写法
而词呢,我们都知道,双调词分上下片。
上片写完后,它就是一个完整的彩球。
下片的开头要重新选一个点。
关键是这个点如何选呢?
这个点一定是在前边那个球之上的。
好比上片是一个织好的彩球,然后我们从这个球里拽出一个新的线头来
在这个线头的基础上再接着绕,这就是下片。
上片说什么彩袖呀、玉钟呀、什么楼心月、什么扇底风等等这些都是过去的,回忆的。
那么下片他怎么说?
“从别后,忆相逢”
从别后,就是一个新的线头
“忆相逢”就开始缠了
相逢什么呀?这不就开始说了么。
说啥呀?“几回魂梦与君同”,就已经缠起来了
接着再说“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它是这样一种结构
先回忆过去,回忆完过去,又回忆分别后这一段时间,然后再说我看到你都怀疑是不是真的。
第一句是先说过去,第二句转回来表明还是说过去,过去说完了,又说从分别以后到今天,最后回到眼前。
它是一个倒叙的手法,一层一层的把情感把内涵往前推,一直推到结尾。
这个结构与常见律诗的起承转合,尤其下片是大不同,要是律诗肯定不会这样的。
这就是鹧鸪天,这是诗与词之间的区别
我们再接着来看
晏几道的另一首《鹧鹄天》
《鹧鸪天》晏几道
守得莲开结伴游,约开萍叶上兰舟。
来时浦口云随棹,采罢江边月满楼。
花不语,水空流,年年拚得为花愁。
明朝万一西风劲,争向朱颜不耐秋。
“守得莲开结伴游,约开萍叶上兰舟。”
这句话说明词人和某人有一个约会,这个约会,不是现在的,而是未来的。
从哪个字看出来的呢?
从一个“守”字可以看出,大致意思说,等到莲花开的时候,我们好去结伴游,然后,我们坐着船,冲开萍叶,也是上句“结伴游”的一个继续。
我们再看他接着如何往下写的?然后它就想象了结伴出游以后的一个场景。是什么场景呢?“来时浦口云随棹,采罢江边月满楼。”就是对前两句的一个补足,手法上其实和“彩袖殷勤捧玉盅”大致是相同的。前两句做一个简单的交代,三四两句用很美的一个对仗把它补足。
他说“来时浦口云随棹,采罢江边月满楼。”“来时”对“采罢”,“浦口”对“江边”,云随棹对“月满楼”,对的非常自然而又工整。一看在这里就完了。也就是说读完这四句时候画一个句号。
那么《鹧鸪天》的写法是不是几乎一样的呢?
“彩袖殷勤捧玉盅”第一句起,第二句承写,三四句用一个对仗进一步把它补足。所不同的是一个是回忆过去,一个是写未来的。想想古人是如何写的,如何布局的。
好,我们接着看下片。
花不语,水空流,年年拚得为花愁。
明朝万一西风劲,争向朱颜不耐秋。
“下边它怎么去转呢?因为上边说了莲花,所以下面就用花不语,用“花”来和“莲开”、“萍叶”去衔接,这就是在上片那个彩球里又起了个线头。
鹧鸪天的上片就是一个完整的彩球,下片,要从上片重新找一个线头,必须是上片。“花不语,水空流”,承了上片了吧?然后为什么“花不语”?为什么“水空流”呢?哦,原来是“年年拚得为花愁。这不承下来了么?就这一环套一环的。“拚得”大概就是为它就不顾一切了吧。为什么会“年年拚得为花愁”呢?
下边两句它做了一个解释,这个解释表面看来好象就是一个解释,好象没有递进。但是它用解释的语言来推出了另一层来收住全篇
为什么呢?
我们看“明朝万一西风劲,争向朱颜不耐秋.”
明天万一西风一吹,那花都谢了,"争向朱颜不耐秋",就像朱颜似的。
这个朱颜,表面看来说的是莲花,实际是暗含说的是人。
到那时候,花也落了,人也老了。所以,就因为这样,才要好好的珍惜眼前的时光,才要拚的为花愁。是不是它用解释的语言,推出了另一层意思,来收住全文的呢?珍惜眼前的时光。大家细细体会一下他这几层是怎么来的?
鹧鸪天晏几道
守得莲开结伴游,约开萍叶上兰舟。
来时浦口云随棹,采罢江边月满楼。
花不语,水空流,年年拚得为花愁。
明朝万一西风劲,争向朱颜不耐秋。
大声地读一遍,感受一下,是不是这个意思。
它也是分为四拍,第一拍就是第一句起,下句承接一下。第二拍用一个对仗句,把那个起圆满的结束了,然后下片三字对从上片那里重新拽了个线头,开始缠了,最后一收,这就是鹧鸪天的章法。
下课之后大家试着体会两点
第一,诗的结构和章法与词的结构和章法到底有什么不同?
第二、语言上到底有什么不同?
《鹧鸪天》
醉拍春衫惜旧香,天将离恨恼疏狂.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
云渺渺,水茫茫,行人归路许多长.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
说喝醉酒之后,拍打着春衫,干嘛呢?惜旧香。这说明是离人穿过的衣服,上边还有她身上的味道,这也是一种痴情之语。天将离恨恼疏狂,是老天把这种离恨强赋予给我,我无可奈何,是无可奈何之语。第一句是痴情之语,第二句是无可奈何之语。在痴情和无可奈何之下,那么下边要跟上两句什么样的话,才能把这样的痴情和无可奈何补足呢?当然可以有很多种办法,作者用了这种办法: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这两句又用了一个典型的技巧。就是什么呢?是一种互文。它两句话你要放到一起来理解。它是日日楼中到夕阳,然后日复一日才成年,年年陌上生秋草。也就是说在这种因离而恨,在这种离恨的感情之下,这种痴情到骨的这种相思。它是一天天一年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日日楼中到夕阳,是愁苦无奈,可以是坐等,也可以是相思。生秋草是什么呢?是因为从春草生,带来希望,到秋草又长成了,秋草要老了,生秋草,其实不是新生的草是秋草,而是由春草转成了秋草。这叫生秋草。那么它没说干什么。只说日日楼中到夕阳. 而且年年陌上生秋草,那么就是那种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那种,希望变失望,那种满腹惆怅和伤怀。有了这两句,就可以把那种痴情和那种无奈,就推向了一个高潮,达到了一种你没有办法再超过它的境界了。然后下边怎么办?云渺渺,水茫茫,有人可能要问,云渺渺,水茫茫,它怎么来承上启下呢?
那么这里稍稍跳了一点,但是你理解了之后,你就可以知道它还是很紧密的转接的。从上片已经感知到,这是在写离愁别恨。那么离愁别恨,往往在什么地方生呢?送别的时候大多都是在水边。望人的时候呢,远望长天,不见归人。看到的更多是云,飘渺虚无缥缈,虚幻的云。远望伫立江边,放眼望去,不见归帆,是茫茫无际的水,所以说这两句形成的这两个独特的景象,就暗含着两个字:离愁。或者说再加上两个字:别恨。离愁别恨,四个字就是对上片的最好的总结,也是对下片最好的转接。下片紧跟着就说,很直接的一点弯都不转,就那么自然顺下来,行人归路许多长. 那么这句话我们返过来看,云渺渺,水茫茫,即是上片的结,也是为下面要说的行人归路的一个起。这个气脉非常细腻的衔接,然后,最后两句,还要在原来的基础之上,再递进一层。又是怎么递进的?它转过来说,上片全是痴情之语,它下面非要反过来说一句,假做豁然,就是不是真豁然,是假做豁然,假做顿悟。好象我突然间明白了,老门瞎想这个干嘛使呢?
不想了,说个决绝之语。怎么说呢?说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花笺代表什么?代表信件。也就是寄出去的信。也可以代表,就像我们今天的日记一样,是自己写来自己看的东西,总而言之,在写的时候一边写一边流泪。但是这时候突然间顿悟了,相思本是无凭语,那就没有凭据啊,所以不要向花间费泪行,你还去那么痴情干嘛呢?这是正话反说,由痴情到极点,无奈到极点,最后正话反说,反做决绝之语,其实越是决绝之语,越是完全不能决绝,好比相爱的两个人,一个人说我恨死你了,这辈子我都不愿意再见到你,其实它是一直在想,如果它真的不想了,早把这个人忘了,还恨它干嘛?这个道理是一样的。那么我们前边讲了三首鹧鸪天,三首,结构其实都是一样的,手法各有各的不同。手法怎么这么一二三四这么来的,尤其是结尾,各有各的不同。我们再看一首他另一首鹧鸪天。
《鹧鸪天》
小令尊前见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
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
春悄悄,夜迢迢,碧云天共楚宫遥.
梦魂惯得无拘检, 又踏杨花过谢桥.
    这一首的内容,他和前边三首完全不同了。前边都是痴到极点,无奈到极点。而这一首呢,反过来是很欢快的,很清丽的,洒脱的这样一个内容。小令尊前见玉箫,尊前,见玉箫,玉箫代表什么?代指的是那个吹箫的人,也就是那个玉真。银灯一曲太妖娆。银灯是什么,就是刚才说的那个银釭,大概是也有可能指灯很明亮,也可能是白色金属制做的那个油灯,这都有可能,我们不用去细究它。如果想细究的话,你可以仔细的去看注解,去看解析,它可能会有介绍,但是这都是一种推断,也不一定是什么,我们知道它大概是什么就可以了。小令尊前见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一上来就是当时见面的场景,这是什么?这不是回忆,这是眼前景,也就是小令尊前见玉箫,银灯一曲太妖娆.就是刚才发生的事,就是写词这一刹那之前一会儿的事,歌中醉倒谁能恨?唱罢归来酒未消. 它是直接的平铺直叙下来的,歌中醉倒=唱罢归来,谁能恨=酒未消,你看这里它对仗之间,是有实有虚,实与实能对,实与虚也能对,谁能恨,谁,酒未消,酒。这就是前边是虚,后边是实。前边那个虚不是真虚,它是实中虚。后边那个酒它才是真正的实。谁能恨=
酒未消。恨是什么?也是一种虚的,而酒未消这个消它才是实的。大概是和某个女人见面了,感觉非常好了,所以过了那么一段非常让人神魂颠倒,很惬意的那么一段时光。
    下边说什么呢?春悄悄,夜迢迢,它怎么和前边衔接呢?春悄悄,好理解,这个春悄悄不一定非得是春天,当然也可以是春天,主要是春情,因为小令尊前见玉箫嘛这一定是个美女是个歌女,银灯一曲太妖娆,它的见惬意,夜迢迢,和归来酒未消去承接。唱罢归来都已经是半夜,甚至是后半夜了,所以夜迢迢。碧云天共楚宫遥.在春悄悄,夜迢迢的这个时候,看着什么都是美的。碧云天共楚宫遥。楚宫,就和银灯一曲暗中又有相连,楚宫本来是指皇宫,皇宫里有的是什么呢,不是歌女,是宫女。这里的楚宫,它代指的不是真正的就是皇宫,而是说是一种歌唱的,那样一种很好的那样的一个场景,碧云天共楚宫遥放在一起。反正不要说楚宫了,它这个时候见到什么,它见到一个破园子荒废的,一个破庙都可能都觉得心情挺好,那么下边怎么再推上一层呢?前边已经那么美了,后边它怎么推上一层呢?它用了一个很轻巧的,很潇洒的一个手段来给它结了。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唱罢归来酒未消,这应该是回来就该睡觉了,结果呢?睡着了,这个美好的心情还没有结束,梦魂没有人去拘检它,它可以在梦中随心所欲,生活中不能随心所欲,有各种各样的羁绊,有各种各样的无奈,那么在梦里反而没有拘检了,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个梦真是绮梦。他又踏扬花过谢桥,和那个女人又去相会去了。白天没有做完的事,酒醒时没有做完的事,到了梦里接着做,多美呀。那么这一首呢,和前边的三首完全不同,风格味道韵味都不同,手段也不同,但同样也是起了那样的作用,一层两层三层四层。情绪呢是一二三四还是那样。是一种典型的婉约派的鹧鸪天,那么到了辛弃疾手下的鹧鸪天,就不是这个味道了他是另一种味道。那么他是一种什么样的味道呢?你要想做好鹧鸪天,你不能仅看晏几道的,还要去看辛弃疾的。由于内容的安排我们今天不去讲辛弃疾,大家可以自己去看,味道风格大不一样。但是它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也就是你要表达不同的情绪的时候,你要写不同的内容的时候,肯定是不同的味道。鹧鸪天晏几道的这四首是不同的内容,其实他是四种不同的表现手法。但是大致都是比较相同的,都是晏几道的,他的生活场景决定了他就是这个样子的,他到了辛弃疾就是另一个味道,另一个样子了。那么辛弃疾的鹧鸪天怎么写,希望大家下去之后自己去看,反复比较,等你比较两个之间有多少共同点,又比较找出两个之间有多少不同点,你比较完了之后,我相信你对鹧鸪天的理解就应该大致到位了。
    到位了之后怎么办?我建议大家可以试着来写一首鹧鸪天。王蛰堪先生曾经说,要论诗与词的分野就唯在鹧鸪天。为什么?因为大多数都是七字句,都是律句。然后诗与词到底有哪儿不同?都是七言句都是律句,而且都是八句,不同的唯有那两个中间的小三字句那么一断。就那么一点不同,不是太大的,但是如果我们读懂了之后你会感觉到,你下手写的时候,或者你看别人写鹧鸪天的时候,你看它两句就知道它合不合体,他是不是行家里手,那么到底在哪是个分别?诗与词的分野到底在哪?就完全从鹧鸪天就完全可以把诗与词分出来,拿鹧鸪天往前一推它是诗,往后一推它是词。你把鹧鸪天掌握了,再进入其他的词牌词体易如反掌。如果你鹧鸪天过不了关,那你其他的东西,肯定要藏着各种各样的不如意,要藏着各种各样的不得法,所以这是基础,本来我们要讲词,假如要讲词的创作的话,肯定要先讲鹧鸪天,但是我们讲的不是创作而是欣赏,所以我们讲了那么多之后,到今天才真正的讲到了词的入门的东西,就是鹧鸪天,这是由词的发展史来决定的。我想的话,讲到这,大家可以动手来试着填一填词了,而且就从鹧鸪天开始。
鹧鸪天·送人
宋代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鹧鸪天·代人赋
宋代

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宋代

辛弃疾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译文
我年轻的时候带着一万多的士兵、精锐的骑兵们渡过长江时。金人的士兵晚上在准备着箭袋,而我们汉人的军队一大早向敌人射去名叫金仆姑的箭。
追忆着往事,感叹如今的自己,春风也不能把我的白胡子染成黑色了。我看都把那长达几万字能平定金人的策略,拿去跟东边的人家换换种树的书吧。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宋代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译文
村头小路边桑树柔软的枝条,刚刚绽放嫩芽。东面邻居家养的蚕种已经有一些蜕变成了蚕儿。一脉平缓山岗上,细草间小黄牛犊儿在鸣叫,落日斜照枯寒的树林,树枝间休息着一只只乌鸦。
山有的远些有的近些,路有的横向有的斜向,青布酒旗那边有家小酒铺,可以打一些酒来。城里的桃花李花把风雨当做折磨,一派愁苦,最明媚的春色,正在溪头一片荠菜花中盛开。
全词从不同视角描绘乡村春意盎然的景象,看上去好象是随意下笔,但细细体会,情味盎然,意蕴深厚。上阕头二句在描写桑树抽芽、蚕卵开始孵化时,用了一个“破”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破”字不仅有动态,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第三句“平岗细草鸣黄犊 ”“平岗细草”和“黄犊”是相互关联的,黄犊在牛栏里关了一冬,当放牧在平坡上时被乍见春草,欢快无比 。“鸣”虽写声音,但可以让人想见黄犊吃草时的悠闲,神态。第四句中的“斜日”、“寒林”、“暮鸦”按说会构成一片衰飒景象,但由于用了一个动词“点”字,却使情调发生了变化。“点”状乌鸦或飞或栖,有如一团墨点,这是确切的写实,早春的寒林没有树叶,所以黑色的乌鸦,在林中历历可见。作者却是在欣赏一幅天然的图画。
    从表面看,这首词的下半片好象仍然接着上半片在写景。这里下半片的写景是不同于上半片的,是有波澜的。首先它是推远一层看,由平冈看到远山,看到横斜的路所通到的酒店,还由乡村推远到城里。“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看来很平常,全词都在写自然风景,只有这句才写到人的活动,这样就打破了一味写景的单调。这是写景
诗的一个诀窍。尽管是在写景,却不能一味渲染景致,必须加入一些人的情调,有人的活动,诗才显得有生气。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两句是全词的画龙点睛,它又象是在写景,又象是在发议论。这两句决定了全词的情调。如果单从头三句及“青旗沽酒”句看,这首词的情调是很愉快的。但词人是一位忠义之士,处在南宋偏安杭州,北方金兵掳去了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还在节节进逼的情势之下,他想图恢复,而南宋朝中大半是些昏愦无能,苟且偷安者,叫他一筹莫展,心里十分痛恨。就是这种心情成了他的许多词的基本情调。      这首词实际上是愁苦之音。“斜日寒林点暮鸦”句已透露了一点消息,到了“桃李愁风雨”句便把大好锦绣河山竟然如此残缺不全的感慨完全表现出来了。从前诗人词人每逢有难言之隐,总是假托自然界事物,把它象征地说出来。辛词凡是说到风雨打落春花的地方,大都是暗射南宋被金兵进逼的局面。这里的“城中桃李愁风雨”也是慨叹南宋受金兵的欺侮。
    词中用了反衬手法,反衬就是欲擒先纵。从愉快的景象说起,转到悲苦的心境,这样互相衬托,悲苦的就更显得悲苦。前人谈辛词往往用“沉痛”两字,他的沉痛就在这种地方。但是沉痛不等于失望,“春在溪头荠菜花”句可以见出词人对南宋偏安局面还寄托很大的希望。这希望是由词人在村中看到的劳动人民从事农桑的景象所引起的。上句说明“诗可以怨”(诉苦),下句说明“诗可以兴”(鼓舞兴起)。
    词人发现和捕捉农村中最平常也最典型的风光景物和生活情境,运用清新明快的笔调、素净淡雅的色彩,描绘出一幅幅意象鲜活、层次清晰、生机盎然的图画, 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进而触发出心弦的共鸣

3976

主题

12万

帖子

4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沧浪诗社区特邀顾问

Rank: 6Rank: 6

威望
6280
贡献
122451
金钱
141288

功勋诗友奖章热心奉献奖章元老功臣勋章

发表于 2022-5-22 21: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欣赏,借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6-10 19: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