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藏《春归》诗浅读 文/穿越梅嶺 清末藏书家杨雪桥钟羲在《硕果亭诗序》中提到了两个闽籍诗人,陈宝琛和郑海藏。“晚近诗人以闽中为多,论者比于初盛之齐鲁。沧趣、海藏皆贵显,初不欲以诗人老也。非无树立,际时势之变,不克尽副其志略之所期。独其诗为人脍炙,方轨大木、山姜无多让,(此处引文省略若干字)余谓闽人诗,沧趣典远其绪密,海藏清刚其气爽。”金天羽这样评论他“执事(海藏)之诗,体素储絜。孑然松桧之干,性之狷者也。”两说可谓海藏知音。 海藏在当时诗人中的地位和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汪国垣在《光宣诗坛点将录》中将其列于湘绮老人、散原之后,位置颇高。陈衍有“闽社诗人光绪初,海藏诗派满江湖”之盛誉。金天羽复有有“朴属滄秀,睥睨一世,正不必有辋川、四灵相比附,而自成为海藏之诗,足千古矣。”语,是海藏诗在当时俨然已经成为一派了。 1882 年(光绪八年),海藏以乡试第一名中举。光绪十五年2 月由福州北上进京,欲考取内阁中书。入都后寓王仁堪宅,即下斜街。这年海藏三十岁,在京期间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春归》诗。 正是春归却送归,斜街长日见花飞。茶能破睡人终倦,诗与排愁事已微。 三十不官宁有道,一生负气恐全非。昨宵索共红裙醉,酒泪无端欲满衣。 斜街在北京宣武门下斜街,其时海藏寓居在这里的王仁堪宅。一、二两联极写伤春的不堪,龚鹏程说是“古今伤春诗之别调也。”海藏在光绪八年乡试中举后,于光绪十一年曾经到天津李鸿章幕有过短暂的幕僚生涯,故诗中有“三十不官”之说。“负气”不可简单的将之看做是赌气,海藏固然有赌气的心理,但在此处,“负气”同时也指海藏抱负意气,不肯屈居人下。“负气”出《晋书·苻坚载记》,韦应物《赠旧识》诗有“少年游太学,负气蔑诸生”句。近代史学大家孟森先生对海藏的“三十不官宁有道,一生负气恐全非。”始终不解,光绪三十一年,海藏乞还江南,孟时为幕僚,即以之问曰“今日之求去不得,与十余年前未出山时,语气相较何如?”郑则谓,“出处之故,情随境变,不可执着;独有负气,始终不改”。海藏答曰“出处之故,情随境变,不可执着;独有负气,始终不改”。 究海藏一生,用世心太炽,终不免出处有亏,弢庵说他“太夷功名之士,仪、衍之流,一生为英气所误。”(见汪国垣《光选以来诗坛旁记》)“三十不官宁有道,一生负气恐全非。”正是海藏一生写照。 这联除反应了海藏一生心迹外,也是不可多得的名句,对于这样的名句,诗人自然不可放过,句法不断被人模仿,仅《庄徽室诗》就有“四十无闻真老大,一生厌酒欠风流”、“三十无名真老大,一生负气习屠沽”、“四十称翁嫌媚老,一生为客类迁棋”、“四十无名真老大,一家为客阅星霜”。真是不厌其烦。 海藏有名当时和句法的被时人所喜爱,跟他诗的气韵不凡有关,如他的重九诗,亦是不断被人唱和,以至于他自己都不好意思的说“枉被人称郑重九”了。 海藏在诗上成就,亦非徒手而得,根据陈衍《海藏楼诗》序言,其学诗的途径大致如下,从大谢始(谢灵运),浸淫于柳州,后又好东野,继之以晚唐体,对韩致光、吴融、唐彦谦诸家颇有心得;然后又学梅尧臣、王荆公,最后变而为姚合。 海藏自己对这首诗也非常看重,他在删尽少作后,将《春归》作为《海藏楼诗集》的开卷第一首,视为平生得意之作。(201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