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联特邀嘉宾
精华15
注册时间2018-12-17
威望1662
金钱4585
贡献2510
栏目嘉宾
中华诗联特邀嘉宾
 
威望- 1662 点
贡献- 2510 次
金钱- 4585 枚
|
本帖最后由 孟小清 于 2018-12-19 05:58 编辑
扬眉四野韵无边
——淡若烟云女史《七律·暮春野望》浅析
暮春野望
淡若烟云
莫让惜春愁绪延,扬眉四野韵无边。
犁铧卷土推香浪,芒穗连波生玉烟。
尚有长堤陶令柳,还逢新亩邵平缘。
东风煮酒余将醉,欲把豪情赋大千。
前不久,我的网络诗坛挚友、中华诗词论坛之“江苏诗词”首版淡若烟云女史,通过微信,给我发来她新近创作的四首七律,嘱我择其一而评。受到“领导”级诗友的如此重视信任,既让我喜上眉梢,颇生荣幸之感,又不免愁云顿起,感到“压力山大”。实在讲,我虽爱好诗词,平时也没少写,但至今没有一首作品令自己特别满意。至于点评诠释他人作品,对我来讲,确是一件不亚于攀登蜀道的“高难”之事。从某种意义上说,诗须写得好,才能评得“到”;而像我这样的诗坛“半吊子”,于诗道远未明晰通透,自己尚且“昏昏”,又怎能让他人“昭昭”呢?然而,再难,也得接下这个“任务”,因为,虽然我们天各一方,但却同是心系风雅,以诗为贵,宁可屈己,也绝不冷诗。既如此,即便出乖露丑,也得勉为其难。
莫让惜春愁绪延,扬眉四野韵无边。生活中,无论是常人,还是诗人,都有爱春恋春惜春情结。因为春天是美丽的,春风是和煦的,春光是明媚的,春色是怡人的。古人惜春之作很多,而其中给人印象深刻、让人很容易想到的,恐怕还是辛弃疾的“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在这首《摸鱼儿》中,辛弃疾所抒发的,主要是对政权腐朽、屈辱求和、不思北伐的一种愤懑,一种哀怨,一种失望。这里,辛弃疾以春喻国,希望春天长住久留,但现实却是风雨飘摇,残零败落。面对“山河破碎风飘絮”的残败景象,他心灰意冷,无可奈何。然而,与辛作题旨用意不同的是,诗人淡若烟云女史,似乎是完全排斥“惜春愁绪”的。诗人为何这样毫无“惜春”之情呢?她在诗中没有给出直接答案,却在颔联对句中告诉读者,时令虽已到暮春时节,那四野的景象仍然迷人,而且蕴含着无边的美韵。其所望所见,都是悦目赏心的美好,不禁让诗人产生一种为之吟咏作歌的创作冲动。在诗人的心目中,尽管春将归,但是美犹在,而美在,诗就在,所以,本来就胸怀旷达的诗人,也就没什么可愁的。以诗人的开朗性格而言,她可能不会轻易出现在“驿外断桥边”,并在那里低眉吟唱,抒发一怀愁绪的。当然,她也没有辛弃疾和陆游那样的人生经历。如果将诗人的“扬眉四野”,也视为一种对暮春的‘惜”,那也是积极而非消极的爱惜。或者说,对于诗人来讲,莫道春将去,诗心绿正浓。
犁铧卷土推香浪,芒穗连波生玉烟。前句,诗人表达的是,在春耕的农忙时节,农民们手把犁铧翻过的土壤,犹如江河腾起的浪波,在暮春的微风中,散发着泥土与各种花卉混合的清香味,这种香味,是农民最熟悉、最喜欢和最为之陶醉的味道。闻到了这种味道,好像诗人嗅到了自己作品中那独特的韵味。后句是说,在农村普遍春耕的同时,熬过了冬寒的麦苗,经过春水春风的滋润与沐浴,焕发了蓬勃生机,那正在拔节的麦穗,在春风的吹拂下,波浪连绵,起舞弄姿。由于麦芒的“模糊”性,又因麦穗自身翠绿的色彩,远远望去,就像春麦起伏的浪涛上,弥散着绿色的烟雾一样。望中香浪涌,触目碧波连,面对着这样撩心怡神的暮春之景,诗人的心情无疑应是兴奋的。此联表意准确,抒情浪漫,而且洋溢着“春种何辞千滴汗,春收当迓万仓欢”的喜悦。如果我们再浪漫一些,将农民的春耕春收,与诗人的吟咏创作相“对接”,那“犁铧卷土”和“芒穗连波”,不正形象的反映了我们创作的艰辛过程和作品的连绵丰饶吗?而那“香浪”,那“玉烟”,也正是我们作品的韵律与意境之美啊!
尚有长堤陶令柳,还逢新亩邵平缘。所谓“陶令柳”,亦即“五柳”,出处乃陶潜所著《五柳先生传》。此传说,五柳先生住宅旁边种着五棵柳树。表面看,此系五柳先生传记所述之柳,实则乃陶潜先生自况,因为先生自号“五柳先生”。那么,这位五柳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根据传记中黔娄之妻所言,五柳先生者,“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之人也。这样的人,“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样的人,“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这样的人,“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关于邵平,《史记·萧相国世家》、《《艺文类聚》等典籍,均有记载,这里,借用一下《史记》的简述:“邵平,故秦东陵侯,秦灭后,为布衣,种瓜长安城东。种瓜有五色,甚美,故世谓之东陵瓜,又云青门瓜。青门,东陵也。” 并观两位先生,一位爱柳,一位喜瓜,皆自由随性、淡泊名利,贪恋田园之人。淡若烟云女史将“五柳”与“五色瓜”并提,而且置于分量相对较重的颈联,于此似乎亦可窥见其心志,而且与其网名“淡若烟云”形成鲜明“互映”。只不过,她将“柳”由宅边扩至“长堤”,把“瓜”从城东移到“新亩”罢了。其心其志,欲拓展推进陶、邵两位先生之田园事业也。至此,一个作者特别喜欢和钟情的“淡”字,也就呼之欲出了。
东风煮酒余将醉,欲把豪情赋大千。东风煮酒,史书中无此典故;东风,应源自诸葛亮先生借东风破曹操之典 。据此,我揣测,这里的“东风”,可能是指作者所希冀的一种良好的人生际遇。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所遭遇和经历的,大多是“西风”,甚至“北风”。面对这样的逆境,这诸多的人生不如意,我们当然盼望能多一些“东风袅袅泛崇光”,多一些于此相配相谐相得益彰的“香雾”“高烛”“明月”……。而当我们有幸置身于这些令人心怡神爽的景致和环境中的时候,我们当然要煮酒浮白,吟诗作赋,释放豪情,将大千世界之所有,尽皆入韵,化成美丽激越的诗篇,让理想之梦、青春之火熊熊长燃!人在红尘里,诗能飞上天!即便因诗而醉也无妨,人生谁能一次不醉?李白斗酒诗百篇,……天子呼来不上船!惟有醉过,方知酒浓;惟有醉过,才敢亮出英雄之胆,抖出豪杰之气;惟有醉过,始能显出和感到真性情的可爱可贵可叹! 纵使东风难遇,前方荆棘满路,“畏途巉岩”,“百步九折”,“猿猱愁攀”,“黄鹤难飞”,我们也不会意冷心灰,半途而返!须知,彤云蔽日实难久,北斗破霾终灿明。只要理想在,信念存,目标立,有诗为伴,有道在心,有爱充盈,我们就不改初衷,不辱使命,豪气满怀,砥砺前行!正所谓:人生难免风和雨,正义真诚贯始终!
全诗结构严谨,层次清晰,用典自然,内容层层递进,对仗工整妥帖,情景浑然交融,堪称即景抒情述怀之佳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