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41|回复: 36

从声律角度分析赋的混押 孤鹤

[复制链接]

1619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10
贡献
21856
金钱
2861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12-15 20: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18-12-15 20:27 编辑

                                                     从声律角度分析赋的混押
       刚刚在赋的混押上与人发生过两次论战。刚刚得力于大量的事例做后盾,但对唐后赋的发展情况并不大清楚,理论上也缺乏强有力的论据。反对方就更不行,只是从维护赋的纯洁性出发,更找不到赋不能混押的理论根据。
       今天我试从声律发展的角度来论证赋在押韵上的变化,既不站在刚刚的角度,也不站在刚刚的反对者的角度来论说。此论说务虚,基本上不用事例说明,因为事例在刚刚的文章中已够多了。
       论述的依据是诗赋的声律同源,诗的声律一定会反映到赋中。声律的发展大约分三个阶段。

       一、上古赋的押韵确实是混押
      上古赋时间指战国到魏晋时期,时间从荀子(约前313~前238)到南北朝的宋(420-479),大约有漫长的七百四五十年的时间。
       这时还没有四声的说法,但声调还是有的,分做两种,叫法多样,我这取长言短言的叫法。所谓长言包含后代的平声上声和去声,另一说,那时没有去声,长言由平声上声和长入构成,短言相当于后代的入声。四声中的去声是由长入和部分分化出来的短言构成的。
       那时的诗歌押韵就是是两种。长言韵就包含了后代的平上去,因此用后代的眼光去看,便是平仄混押了,那么赋也是如此,所以刚刚不费吹风之力就收集了100多例,还得意地问还要么。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对这七百多年的平仄混押就明白原因了。


       二、南北朝的齐(479-502)到隋朝(581-618)
       四声的出现,打破了长言短言的格局,声调明确的分出四种,把长言的三种分出来了,四声各自为战,互相不通用。不像唐朝时,只要押仄韵,上声和去声便可以通用(也就是说上去是可以混押的)。由于大家互不通用,于是转韵显得重要起来。转韵是由韵字分组进行的。什么叫押韵,就是最少有两个韵字的韵母是相同的。因此韵组有两字一组的、三字一组的、四字一组的,也有四字以上,甚至八个韵字一组的。但是这段时期押韵的句数不定,押韵的韵字数也不定,如果碰到两组韵都是两个字,连在一起时,偏偏韵母相同,其中有一组是平声,这本是平声韵与仄声韵的转韵,但读出来就有一种平仄混押的感觉,如果碰到韵母相同,有平有仄的abbaa、aabbaa之类的押韵组合,也真让人有平仄混押的感觉。但不管怎样,它们毕竟不是上古那种随意的平仄混押了。赋也出现这种情况。

       三、唐朝开始
       平仄出现了,押仄声韵时允许上声与去声通押了,但是入声一般不能与上去通押,因为所谓押韵是指韵母相同,韵母则由韵头韵腹韵尾构成,韵头可以不管。入声字的韵尾是特殊的,有塞音构成,因此与上、去声不会成相同韵母。不是相同的韵母当然不能通押。入声字是在不断地进化的,上面讲了,已经有部分短言(即古入声)和长入构成了去声。剩下的入声,那些塞音的韵尾不甘寂寞,不断地有入声字丢掉了尾巴,因此后来便渐渐出现有的入声字与上去声通押了。到元朝的中原音韵中,连入声韵字都没有了。其实现在有入声韵的地方,有许多地方的入声也没有韵尾塞音了,只保留了入声的短促重特点。
      古风的转韵开始出现规律性了,出现以四韵一换或四句三韵的模式。赋也学习这种方法,多以四韵字一组进行转韵。因此混押的情况在偶句中基本不出现了。赋与古风有些不同,一般都在偶句上押韵,久而久之对奇句的尾字就不大管了。
      永明八病中,前四病是指声调之病,后四种是指声母韵母之病。出现在句尾的则有大韵,大韵指五言诗上九字中不得与押韵字同韵。后来大家普遍认为八病就是前四病为主,后四病不管了,因此大韵也被大家忽视了,后来格律诗又重视起这种情况,把两句收尾平仄不同,韵母相同的叫做撞韵,这种撞韵诗实际上就是出现平仄混押的现象。赋中也会出现这种现象,这是不注意出现的情况,赋人们写赋时值得重视。这种句子可叫失误,并不是赋中赞同这种情况。
      格律诗带来了律赋,它非常严格,连转韵都不允许,更不允许平仄混押了。
      小结   赋中的平仄混押有三种情况,一种是赋的确有平仄混押的历史。第二种是四声出现后,平仄不混押了,不过由于永明时期韵组的不规范,容易出现平仄混押的错觉。第三种是唐时的赋,韵组渐趋规范,正常情况下没有平仄混押,但由于忽视了八病中的大韵,非押韵句收尾出现了与押韵句相同的韵字,读起来就有平仄混押的感觉,因此提醒赋人们以后写赋要注意杜绝这种现象的出现。

1619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10
贡献
21856
金钱
2861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5 20: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18-12-15 20:24 编辑

这是孤鹤发在我们大本营的文章,我不嫌他批评我,转发在此。
现在孤鹤在此,大家有不同的看法,可与他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19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10
贡献
21856
金钱
2861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5 20:4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孤鹤这篇文章是在我与一个古音韵教授辩论后写的,由于我收集的例子太多,教授败走。我也就得意洋洋的不再管了。孤鹤却写了这篇文章,指出了我的问题。一是我对唐后的赋没有收集多少例子,便以为唐后也如此,这是种不认真的态度。第二,我对赋其实并不大了解,所看的都是上古的赋,唐后的赋基本不看,所以对唐后的情况并不了解,却充了一次内行,虽胜也不光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此文曾对我触动很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1532

帖子

558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10
贡献
1640
金钱
1997
发表于 2018-12-15 20:4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平仄出现了,押仄声韵时允许上声与去声通押了,但是入声一般不能与上去通押,因为所谓押韵是指韵母相同,韵母则由韵头韵腹韵尾构成,韵头可以不管。入声字的韵尾是特殊的,有塞音构成,因此与上、去声不会成相同韵母。不是相同的韵母当然不能通押。

——这说话大约对入声了解不多,入声比一般声调就是多了一个阻,这个阻不是字母文字的尾辅,是不需要发出声音的,读快了就不存在。因此,入声的韵母和其他声调的韵母是一回事!
来这里,感觉 不怎么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19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10
贡献
21856
金钱
2861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5 20:56:05 | 显示全部楼层
锦绣云溪 发表于 2018-12-15 20:48
平仄出现了,押仄声韵时允许上声与去声通押了,但是入声一般不能与上去通押,因为所谓押韵是指韵母相同,韵 ...

不是字母文字的尾辅?看来你更懂,说说吧。鼓掌。一个疑问,既然韵母是韵腹与韵尾构成,入声多了尾辅,为什么不算韵尾?
我对入声是一点都不懂,希望从你这儿学到点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19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10
贡献
21856
金钱
2861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5 21:0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锦绣云溪 发表于 2018-12-15 20:48
平仄出现了,押仄声韵时允许上声与去声通押了,但是入声一般不能与上去通押,因为所谓押韵是指韵母相同,韵 ...

还有一个问题,如果你知道也请告知:既然“入声的韵母和其他声调的韵母是一回事”,为什么唐时一般不与上去通用,它们不都是仄吗?而且词中更是明确规定入声单用,这是怎么回事?
能答就答,能者为师。不能答,我不像格格,硬要人答。但很感谢你的参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1532

帖子

558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10
贡献
1640
金钱
1997
发表于 2018-12-15 21:04:10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8-12-15 20:56
不是字母文字的尾辅?看来你更懂,说说吧。鼓掌。一个疑问,既然韵母是韵腹与韵尾构成,入声多了尾辅,为 ...

入声不是多了一个尾辅,是多了一个“阻”,一个舌齿配合的口型动作,并不需要发音,最多相当于歌唱的休止。昆曲的感觉特别,就是入声的处理。这也就是脱尾的根据,因为不发音,就不改变音义,所以可以脱,也就逐渐脱掉了。

入声韵尾由三种不同的塞音韵尾[-p̚],[-t̚],[-k̚]构成。入声字读音短促,一发即收。入声字音是无声除阻音,是有成阻和持阻阶段,但最后没有爆发的塞音
来这里,感觉 不怎么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1532

帖子

558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10
贡献
1640
金钱
1997
发表于 2018-12-15 21: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8-12-15 21:00
还有一个问题,如果你知道也请告知:既然“入声的韵母和其他声调的韵母是一回事”,为什么唐时一般不与上 ...

没有学习到这一地步,也未见人们议论唐以前的事。就现有知识理解,因为入声它总有一个阻,显得与众不同罢了。

点评

不要紧的。大家共同学习。我们怕的是不懂还要装老虎吓人。谢谢  发表于 2018-12-15 21:09
来这里,感觉 不怎么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1532

帖子

558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10
贡献
1640
金钱
1997
发表于 2018-12-15 21: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8-12-15 20:56
不是字母文字的尾辅?看来你更懂,说说吧。鼓掌。一个疑问,既然韵母是韵腹与韵尾构成,入声多了尾辅,为 ...

没啥学习,到入声区,听听就是。不过,湖南不行,湖南的入声已经无阻,只好像有止。

点评

谢谢你,明天见  发表于 2018-12-15 21:22
没用,我的方言区就搞不清。 江西赣东  发表于 2018-12-15 21:21
来这里,感觉 不怎么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1532

帖子

558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10
贡献
1640
金钱
1997
发表于 2018-12-15 21: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8-12-15 21:00
还有一个问题,如果你知道也请告知:既然“入声的韵母和其他声调的韵母是一回事”,为什么唐时一般不与上 ...

不要紧的。大家共同学习。我们怕的是不懂还要装老虎吓人。谢谢  发表于 9 秒前

——这几乎都不是知识,蒙你啥用?你当人人都是格老也?

点评

不是说你,你看到这里不是有这种人吗?你们还斗得正有味呢  发表于 2018-12-15 21:20
来这里,感觉 不怎么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19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10
贡献
21856
金钱
2861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5 21: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锦绣云溪 发表于 2018-12-15 21:04
入声不是多了一个尾辅,是多了一个“阻”,一个舌齿配合的口型动作,并不需要发音,最多相当于歌唱的休止 ...

因为不懂,所以就会不停的问
1.塞音[-p̚],[-t̚],[-k̚],你这不也像我们看到的说是“韵尾”,是韵尾又说只是一个“阻”,这是怎么回事,按一般理解,既然是“韵尾”,就是韵母的一部分,上、去声没有这种“韵尾”,怎么会是韵母相同呢?只有韵尾丢掉才会是相同的韵母呀?
2.“一发即收”也还是发呀,只是因为入声的“短、促”所以发的快,不能说无声呀,无声的话怎么表现出来呢?
别急着回答,慢慢的把你懂的说出来,对大家就是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7

主题

364

帖子

1271

积分

禁止发言

威望
40
贡献
390
金钱
437
发表于 2018-12-16 06:3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1532

帖子

558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10
贡献
1640
金钱
1997
发表于 2018-12-16 07:3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马英 发表于 2018-12-16 06:34
才发现刚刚转载了我的一篇胡说八道的文章,我这种文章只能在大本营中囔囔,不宜拿出来献丑。对入声的确只 ...

呵呵,互相学习!我是说话直白,就事论事。这得在网上调来基本知识了解下,再说些网上的错误与不足,即可。知道就够了确实没奥妙!

刚刚提出的问题,就涉及到网上没有的与错误的。
来这里,感觉 不怎么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19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10
贡献
21856
金钱
2861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6 08: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ε=(´ο`*)))唉,没解决问题,不知有谁能解答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1532

帖子

558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10
贡献
1640
金钱
1997
发表于 2018-12-16 22: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8-12-16 08:08
ε=(´ο`*)))唉,没解决问题,不知有谁能解答么

先给发来一个网上资料,真如你所言不晓得,你就先看看,不然说来网上没有的东西会很累。——

入声是古汉语的四声之一,平仄中的三个仄调之一。入声韵尾由三种不同的塞音韵尾[-p̚],[-t̚],[-k̚]构成。入声字读音短促,一发即收。入声字音是无声除阻音,是有成阻和持阻阶段,但最后没有爆发的塞音。 "平声者哀而妄,上声者厉而举,去声者清而远,入声者直而促。"

根据入声在汉语中保留情况及表现形式的不同,可将其分为4种情况:①粤语、闽南语、客家语、平话、部分赣语中,完整保存[-p̚],[-t̚],[-k̚]韵尾;②大部分赣语保留[-t̚]和[-k̚]韵尾;③吴语、徽语、晋语、闽东语、莆仙话、大部分江淮官话、极少数入声独立的西南官话及冀鲁官话沧惠片章桓小片(章利片)中并为喉塞韵尾[-ʔ];④闽北语、闽中语、新湘语、少部分江淮官话和大多数入声独立的西南官话中保留独立调值。

在日语、韩语及越南语所吸收的汉字音读系统中都保留有入声音韵的读法。其中,韩语音读中,塞音[-t̚]韵尾系统性的变化为流音[-l];日语音读中,入声韵尾已独立成另一个音节。

绝大部分的官话方言入声已经消失。半数以上的汉族人口以失去入声的方言(包括普通话)为母语,不经训练难以分辨入声字。由于部分原属仄声的入声字被派进平声,所以官话使用者较难判断唐诗宋词中的平仄韵律。

各方言入声消失的进程并不一致,总体来说,是先归并,再变成喉塞音[ʔ],后喉塞音脱落,最后并入其他调。这一过程始于唐宋间的燕云十六州,元朝官话已无入声。但入声至今仍广泛存在于南方非官话方言、江淮官话及北方晋语中。
来这里,感觉 不怎么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19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10
贡献
21856
金钱
2861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7 09:5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锦绣云溪 发表于 2018-12-16 22:07
先给发来一个网上资料,真如你所言不晓得,你就先看看,不然说来网上没有的东西会很累。——

入声是古汉 ...

各方言入声消失的进程并不一致,总体来说,是先归并,再变成喉塞音[ʔ],后喉塞音脱落,最后并入其他调。这一过程始于唐宋间的燕云十六州,元朝官话已无入声。--------这段历史我们已在入声字的历史中论及。但对“总体来说,是先归并,再变成喉塞音[ʔ],后喉塞音脱落,”是怎么回事搞不懂。
其它内容都是大家熟悉的。只是对“入声字音是无声除阻音,是有成阻和持阻阶段,但最后没有爆发的塞音”,这里没有语言学家,大家很难搞懂。
虽然没带来什么答案,但起码可以发现一些问题,谢谢参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1532

帖子

558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10
贡献
1640
金钱
1997
发表于 2018-12-17 11:2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8-12-17 09:57
各方言入声消失的进程并不一致,总体来说,是先归并,再变成喉塞音[ʔ],后喉塞音脱落,最后并入其他调。 ...

再提一个要求,解决了,或许我说的就是多余的了
——针对你的问题,入声知识里是不讲的——了解下,什么是“音位”。
来这里,感觉 不怎么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19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10
贡献
21856
金钱
2861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7 12:4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锦绣云溪 发表于 2018-12-17 11:27
再提一个要求,解决了,或许我说的就是多余的了
——针对你的问题,入声知识里是不讲的——了解下,什么 ...

我们要的不是度娘,要的是能解决问题的知识。
音位范畴太广,解决不了入声问题。
我提点实际问题,比如nan 、nang,n、ng属不属于塞音?它们也是不读出音来的,真正的音还是a,但由于发音的位置变了,a的音就不同了,因此就造成an、ang是不同的韵母,韵腹相同,但韵尾n、ng不同,韵部归属就不一样了。由此推理,入声的塞音也是入声音的韵尾,当韵腹相同,比如都是a,但韵赋后一个无韵尾,一个有t,那么a、at韵母会相同么?能因为t只是发音位置的变化,发出的音便说是相同么?所以塞音只是“阻”,不发音,并不等于它“无音”。
供讨论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1532

帖子

558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10
贡献
1640
金钱
1997
发表于 2018-12-17 13:0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8-12-17 12:47
我们要的不是度娘,要的是能解决问题的知识。
音位范畴太广,解决不了入声问题。
我提点实际问题,比如na ...

音位,怎么会范畴太广?一个简单的概念,就几句话。
你的问题:两个,是吗?你悟了,自己就不用再问了。

点评

没悟没悟,要听内行的  发表于 2018-12-17 13:16
来这里,感觉 不怎么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1532

帖子

558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10
贡献
1640
金钱
1997
发表于 2018-12-17 13:3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客气了,你实际上觉得无关,是看不进去。

其一,你认为的问题,入声为什么如此如此,怎么就不影响发音?就是音位问题,一个音位内,可以有很多不完全一样的声音——我们听不出来——于是视为一个声音。入声有阻,也是如此。有阻,只是发音方法,如停止与延长。有阻,就是不延长音,通常叫“促”。

其二,你认为入声“短促”,这当然不是你的自有认识,这话是错误的。有无阻,入声都是“促”,如果“短”了,阻就不存在了。所我们说,既然阻可以不存在,当然入声的阻就自然可以脱落,可以除尾去阻,这就是入派三声。

点评

建议,你处有入声的话可继续谈,没有的话就不再讨论了。因为我需要我需要的东西。  发表于 2018-12-17 18:07
其二,我们这有入声,知道是短促重是怎么回事。只是存在对入声韵尾的认识问题。  发表于 2018-12-17 18:04
其一,不是你说的那样。不讨论了,因为我半担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发表于 2018-12-17 18:01
来这里,感觉 不怎么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19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10
贡献
21856
金钱
2861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1 11:3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锦绣云溪 发表于 2018-12-15 20:48
平仄出现了,押仄声韵时允许上声与去声通押了,但是入声一般不能与上去通押,因为所谓押韵是指韵母相同,韵 ...

刚才看到一个人的帖子,看对入声的韵尾理解有作用么
《诗经 魏风 硕鼠》
硕鼠硕鼠,
无食我麦。
三岁贯女,
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
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
爱得我直。
如果按照现代普通话去读,那么“麦”,“德”,“国”,“直”,四个字分别是(mai4),(de2),(guo2),(zhi2),韵部分别是ai,e,uo,i,读起来基本上没什么韵味可言。由此可见,以上的几个韵字的读音必然与现代不一致。事实上, 经过古代和近现代学者的努力,通过“拟构”的方法,将古音大致还原出来。以上“麦”,“德”,“国”,“直”,四个字都是入声,除去声韵母外,在词尾有一个短促的收音“-k”。如果以现在仍然存有入声的粤方言发音去读,“麦”,“德”,“国”,“直”,就分别是mek,dok,gok,jek。就符合平仄押韵了。

从这个人分析来看,入声的塞音是重要的韵尾,不是你说的只是一个“阻”的问题,你思考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1532

帖子

558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10
贡献
1640
金钱
1997
发表于 2018-12-21 12: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8-12-21 11:32
刚才看到一个人的帖子,看对入声的韵尾理解有作用么
《诗经 魏风 硕鼠》
硕鼠硕鼠,

想过味了,又想讨论入声!
它们押韵,和尾阻无关,你要非以为是,我们不抬杠。
粤音这里所以押韵,在于韵母。这些韵母,十四韵就列为一韵了。
收尾k的很多字,可查。并不与之押韵,原因在于韵母不协,不在尾阻。
来这里,感觉 不怎么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19

主题

2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诗趣长青首席版主兼奇文神韵执行首版

Rank: 8Rank: 8

威望
3310
贡献
21856
金钱
28615

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1 12:06: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18-12-21 13:00 编辑
锦绣云溪 发表于 2018-12-21 12:00
想过味了,又想讨论入声!
它们押韵,和尾阻无关,你要非以为是,我们不抬杠。
粤音这里所以押韵,在于韵 ...


我是刚看到那个帖子,拿来给你参考。
不是停止在韵尾上,韵腹更重要,哪能只拿塞音说事。
oe虽发音部位不同,但接近,在k的作用下,发音位置产生的变化,使韵母的音就非常接近了。因此成为邻韵通用。
根据我年轻时读书所学,对“阻”的理解,像n、ng都是阻,前面参与的元音有a、o、e等,种类很多,不亚于k。但它们通过鼻腔把音发出,所以有音,因此入声中没有他们的分。入声的阻估计也是发音位置,但由于不能从鼻腔中发泄出来,所以它本身便没有音了,但由于发音变化,与没有塞音的字明显不同,所以便不同韵了。我这里入声脱落了塞音,所以对入声不懂,没有一点与你争论的意思,谈谈体会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1532

帖子

558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210
贡献
1640
金钱
1997
发表于 2018-12-21 13: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 发表于 2018-12-21 12:06
我是刚看到那个帖子,拿来给你参考。
不是停止在韵尾上,韵腹更重要,哪能只拿塞音说事。
oe虽发音部位不 ...

我总是不用韵尾这个词,只用尾阻,就是防止发生你会说到的事。n/ng,不是阻,是发音位置、发音方法。你可以检验,如“根、耕”字,你去了n/ng,字音完全改变,就是“歌”。但入声去了尾阻,改变的东西,我们根本听不出来。并且湖南的入声,本就已经没有了那个阻,变成只是一个促的动作。再说一次,读快了,那个尾阻就只存在纸面上了。
来这里,感觉 不怎么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1 21: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