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41|回复: 0

作业

[复制链接]

2

主题

237

帖子

327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513
贡献
746
金钱
1266
发表于 2018-12-15 17:5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烟雨楼18期律绝E组一讲作业贴

作业  
一、举诗例说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古体诗是一种不讲究格律的诗体,不拘句式,不限篇幅,不论平仄,不求粘对,不讲对仗,用韵灵活,句数可双可单。
近体诗是唐代行成一种格律诗,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都有严格的规定。

二、写出格律诗的特点和格律诗的形成过程(搜索百度)。
格律诗,即近体诗,它的特点是:
1.四句为绝,八句为律,长于八句叫长律或排律。
2.各句字数相等,(五言或七言)
3.一韵到底,必须押平声韵,(A.近体诗不能押仄声韵,B.偶句必韵,首句可入韵可不入韵,奇句不韵。C.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格,不入韵为变格,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格,入韵为变格)
4.中间两两对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中指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一般情况下颈联要求工对,颔联可以宽对,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但不要求四联全部对仗,。还有一种变体是首联对仗,颔联不对仗,叫偷春格)
5.合乎平仄(即必须按律诗平仄)
格律诗行成的过程:
格律诗是南朝永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四声八病”和“永明声律论”的传播,人们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弊端,将其整理修改,出现的更为简便的“粘对律”
并由此演化出“平仄律”。五言律诗的定型是由宋之问,沈全期于唐高宗及武后时期完成。他们不仅提倡诗歌应讲究声律和对偶,而且提出平仄相粘的规律,即一联的对句要与出句相对,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联的对句要相粘,并把这个规律贯穿全篇。后来经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把这种规律运用于七言歌体中,最终在唐中宗景龙年间行成了七言律诗的定型。



三、标出下面这首唐诗的今古音四声、韵字及对仗句。

九日蓝田崔氏庄(唐•杜甫)
上入阳阳阴上阴
仄仄平平平仄平

老去悲秋强自宽,
上上阴阴阳去阴
仄仄平平平仄平
兴来今日尽君欢。
阴阳阴入上阴阴
平平平仄仄平平
羞将短发还吹帽,
阴阴上入阳阴去
平平仄仄平平仄
笑倩旁人为正冠。
去去阳阳阳去阴
仄仄平平平仄平
蓝水远从千涧落,
阳上上阳阴去入
平仄仄平平仄仄
玉山高并两峰寒。
入阴阴上上阴阳
仄平平仄仄平平
明年此会知谁健,
阳阳上去阴阳去
平平仄仄平平仄
醉把茱萸子细看。
去上阴阳上去阴
仄仄平平仄仄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4-25 20: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