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17|回复: 1

对联的技法(一)

[复制链接]

1872

主题

3343

帖子

1万

积分

常务管理

沧浪诗社上海诗苑常务管理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058
贡献
2659
金钱
756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8-12-14 12:35: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传统对联的制作方法有多种。除了进阶篇已经叙述的镶嵌方法之外,本节开始,依次介绍其它的创作方法。应当说明的是,学习这些技法,首先是为了通过欣赏前人的创作技巧,来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然后有可能的话,再逐步继承学习之。初学者并不要求一下就都运用自如。因此,此后每节之后留的练习,并不一定与该节内容直接相关。
    本节“创作方法介绍(一)”以及后面的(二)、(三)、(四)、(五)的介绍的内容,如嫌不足,还可以到网上去搜索补充。

(1). 叠字
叠字,又名“重言”,是指由两个相同的字重叠组成联语。
叠字的适当运用,可以生动地表现楹联的意境。语音上和谐悦耳,节奏明朗,韵律协调,具有个性达意的形象性。因而可以增强楹联的艺术魅力,获得特定的表达效果。在楹联创作中,叠字法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几乎随处可见。
比如:
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这是苏州网师园的一副叠字楹联,上联化用李清照词《声声慢》,使联语独具特色。全联从纵和横的角度描写了该园山重水复、鸟语花香的美景和游客流连忘返、恋人们卿卿我我的境况。该联读来声韵铿锵,语句含义丰富深长,为游人增添了无限情趣。
再如:
  南南北北,文文武武,争争斗斗,时时杀杀砍砍,搜搜刮刮,看看干干净净;
  户户家家,女女男男,孤孤寡寡,处处惊惊慌慌,哭哭啼啼,真真凄凄惨惨。
  这副楹联在解放前流传一时,它形象地嘲讽了国民党统治下旧中国的凄惨景象,把当时的社会现实暴露无遗。
  叠字联将同一个字接连叠用,其势似穿珠成串,在节奏上可产生明显的音律效果。请看俞樾做的这副杭州九洞十八溪联: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
  高高下下树,叮叮咚咚泉。
  作者将四个形容词“重叠、曲环、高下、叮咚”进行了特殊处理,效果便发生了很大变化,感觉清澈,情景宜人。
  再如大家十分熟悉的西湖联: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联句立意新颖,用字娇嫩,将此联用于西湖这一特定景观之中,非常自然、贴切。西湖美景如在眼帘,使游人留连忘返,陶醉于山光水色之中。

(2). 反复
  为了加强楹联的语气,以突出联意,加深联语的深度和广度,把所要叙述的事物表达的更加形象生动,将同样一个或几个字在楹联中,间隔地运用或者反复地运用,使之既紧密连结而意义不尽相同。这种方法,称之为反复法。
反复法作的楹联,有时是联意的反复,有时是用字的反复,以增强艺术效果。但决不是为重复而重复。
如:
  在新城,演新戏,欢迎新同志,迎接新胜利;
  除旧貌,破旧习,打倒旧军阀,摧毁旧世界。
  据《井冈山的武装割据——革命历史资料丛书之二》所载,这是1928年12月11日,红五军到达宁冈县新城,在欢庆红四军和红五军会师的万人大会上,讲台两侧贴的楹联。 “新”、“旧”的对比十分强烈。
再如:
  好领导,好政策,好形势,好上加好;
  富国家,富集体,富农民,富了又富。
  这副楹联中,“好”、“富”字反复出现了五次,使联意层层深入,把农村出现的好形势及出现这种形势的原因说得清清楚楚,深刻透彻。
又如:
  开关早,关关迟,迎过客过关;
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这副楹联看似平常,实则暗藏机巧。其中“关”字与“对”字均为复字,而“关关”与“对对”又貌似叠字,其实前一个“关”与“对”是作动词用,后一个“关”与“对”是作名词用。
  也有几个字在联语中间,间隔地出现的。
如:
  三十年前,县考无名,府考无名,道考无名,人眼不开天眼见;
  八十日里,乡试第一,京试第一,殿试第一,蓝袍脱下紫袍归。
此联相传为是清朝大余县有个戴衢亨,勤奋好学,才华颇高,可因县官不识才,到30余岁连个秀才也没捞到。他的朋友出于义愤为他买了个秀才,得以取得乡试资格。在80天里,他由乡试到京试再到殿试,连中三元,被点为状元,衣锦还乡,感慨之余,写下了这副楹联。联语中“考无名”与“试第一”各自间隔出现三次,形象地表述了自己仕宦途中的坎坷经历,同时警告了那些玩忽职守、埋没人才的官吏,堪称联坛佳话,联中上品。

(3). 复叠
在同一联语中,既用叠字又用反复的制联方法称为复叠法。用复叠法写作的楹联往往能兼有复字法和叠字法的艺术效果。请看下联:
  年年难过年年过;
  处处无家处处家。
  这是在旧社会流传很广的一副对联,联中的“年年”、“处处”为叠字,“过”、“家”为复字,这副楹联把旧社会穷苦人流离失所的痛苦处境表达得淋漓尽致。
  再看下联:
  军阀跑,国防跑,富绅跑,跑跑跑,看着跑垮刮民党;
  工人来,农民来,士兵来,来来来,共同来建苏维埃。
这副楹联相传是一个私塾先生所写。联语通过“跑”字和“来”字间隔出现和重叠运用,对革命形势的发展作了高度形象的概括,这是一副通俗易懂,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上乘之作。
  请看下联:
  松声竹声钟馨声,声声自在;
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
  这是吴忠礼题南京弘济寺的一副对联。作者在创作中将复字法和叠字法重复使用,上联突出一“声”字,下联突出一“色”字,既是写景,又是写情,楹联虽短而寓意深刻。
另外浙江天台山方广寺的长联:
风声水声虫声鸟声梵呗声,总和三百六十击钟鼓声,无声不寂;
月色山色草色树色云霞色,更兼四万八千丈峰峦色,有色皆空
也是绝妙之对。
(4). 顶真
顶真法又叫联珠法,是将前一句或前一节奏的尾字又作为后一句或后一节奏的首字,使两个音节或两个句子首尾相连,前后承接,产生上递下接的效果,好像串珠子似的一种成联方法。用顶真法创制的联语,要做到语句递接紧凑、生动明快方为佳联。顶真与叠字形式相仿但本质却不同,顶真可以是一个单字,也可以是一个复词或词组,既可以一次使用,也可以重复使用。
  请看下联:
  寿禄比南山,山不老,老福人,人杰年丰,丰衣足食,食的珍肴美味,位列三台,台享荣华宝贵,贵有稀客,客多是理,理正言顺也;
  晦气如东海,海真大,大贪鬼,鬼面兽心,心术不端,端是财痞杂种,终必一死,死无下葬墓地,地伏饿狼,狼撕其身,身败名裂哉!
  相传这副楹联的上联是个好吹牛拍马的富家子弟给一个大富翁送的寿联。做寿之日无人能对下联,富翁眉开眼笑。一个穷秀才见了上联,对出下联,叫一小孩送上,气得富翁七窍生烟,寿席不欢而散。这副楹联的上下联都是采用顶真法创制的,联语象一条环环相扣的链子,上联把富翁捧上了天,下联却把富翁骂得狗血喷头,死有余辜,令人拍手称快。
  请看一副风景联:
  听雨雨住,住听雨楼边,住听雨声,声滴滴,听、听、听;
  观潮潮来,来观潮阁上,来观潮浪,浪涛涛,观、观、观。
  这副顶真对,既有句内顶真,又有分句之间的顶真。上联妙用一字两义,“住”一作“停止”,一作“住宿”,把听雨观潮之妙趣随着语意的跳跃尽纳联中。
  下面一副戏台联堪称顶真联中的佳品: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这副顶真楹联概括力极强,仅用了八个字,就把戏剧演员忘掉自我、逼真肖人的精彩表演描述出来了,该联对仗工稳,精巧风趣,联意隽永,是一副绝妙戏联。

(5). 拆字
  在楹联创作中,将楹联中的汉字的形体分拆或合并,巧妙地制作联语的一种方法叫拆拼法。
用拆拼法制作的联语,既要保持楹联原有的对仗特点,又要受所拆拼的字的形体结构的严格约束,因而在制作时有一定难度。但是制得好的拆拼楹联,能使语言曲折有致,而又耐人寻味,有如用拆拼法所制作的谜语一样,富于趣味性。好的拆拼楹联实有画龙点睛之妙,从而使联语达到某种特殊的艺术效果。析字包括拆字和合字两种形式。
  ①. 拆字
  就是将一个或数个独立的汉字拆成若干个独立的汉字,并用所拆之字完成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如:
  鸿是江边鸟;
  蚕为天下虫。
  鸿是由江、鸟二字组成,蚕是由天、虫二字组成。一是左右结构,一是上下结构。一作鸟,一作虫,江对天,可为严对之例。
  又如:
  凤山山出凤,凤非凡鸟;
  龙口口回龙,龙本宠身。
  相传出句是广西凤山县第八代土官之女韦小姐。其人才貌过人,及笄之年,求婚者络绎不绝,韦小姐想觅一匹配郎君,遂出上联征偶。求婚者绞尽脑汁,却无一应对,故此韦小姐也遗憾终身而命归九泉。上联以当地地名出句,环环相扣,又将“出”、“凤”拆出。由二三字组成第四字,第五字又与第一、第六字相同,八、九两字合起来又构成第六字。下联为今人所作,龙口为山东一市名,以龙对凤,对工得体,有龙凤呈祥之意。回字又拆出两口字,同出句相比有异曲同工之妙。“宠身”所指“龙”字,比较上联,不失风采,可谓出句之佳对。
  一般拆字联多将所拆之字嵌入联内,使人一目了然。但也有不嵌所拆之字,暗藏机关,需要细心琢磨,方悟其意。如下联:
  本非正人,装作雷公模样,却少三分面目;
  惯开私卯,会打银子主意,绝无一点良心。
  相传清朝同治年间,四川某县县官姓柳名儒卿者,欺上瞒下,横行不法,人称其为“柳剥皮”。有人便用他的名字作了这样一副拆拼式楹联送给他。上联拆隐“儒”字,因为“儒”字可拆为“亻、雨、而”三部分:“亻”——非正人,雨——装作雷公模样,而——却少三分面目(面去三为而);下联拆隐“卿”字,“卿”字可拆为“卯、艮”两部分,“卯”——惯开私卯,“艮”——绝无一点良心(良去点与艮近似)。借对“儒卿”二字的拆析与描划,贬斥“儒卿”的阴险歹毒,字字句句鞭挞入里。这副楹联既是一则谜语,也是拆拼联中的绝妙之作。
  ②. 合字
  就是将两个或若干个汉字合成一个字,做到内容贯通并将所组合的文字巧妙地组成联句。如:
  日在东,月在西,天上生成明字;
  女居左,子居右,世间配成好人。
此联最大的特点是自然舒展,不牵强,不做作,字面和现实十分贴切,耐人品味。
  下联是乾隆和纪昀的一副应答联:
  心口十思,思子思妻思父母;
  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据说乾隆察觉纪昀有思家之意,便出上联试探他。纪昀以实奏闻,以对句相答。
在析字联中,有时将拆字与合字用于同一联中,达到更为巧妙的艺术效果。如下联:
张长弓,骑奇马,单戈独战;
  嫁家女,孕乃子,生男曰甥。
  上联拆拼“张、骑”二字又合并“战”字,下联拆拼“嫁、孕”二字又合并“甥”字,分别表现了驰骋疆场和儿女情长的两种场面,富于趣味性和艺术魅力。

(6). 加减
  由于某种需要,将某副楹联的上下联增加或减少一些字词或笔划,使联意发生变化,造成新的意境,组成新的楹联,这种制联方法叫做加减法。这种作联的方法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时常出现,所撰楹联多含有诙谐、戏谑、讽刺意味。
  ①. 加字
  又称续字。传说有一年除夕王羲之连续写了多副春联均被人揭走,最后撰一联贴于门上: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因联语不吉利才没有被人揭走,晚上王羲之又在上下联后各添三字,大家在春节早上见到的春联就变成了:
  福无双至今日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还有一个传说。明朝才子解缙未成名时,住所与一富翁家的竹林相对。除夕,他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
  门对千根竹;
  家藏万卷书。
  富翁见状大怒,心想我家的竹园岂容他人借用?便令家人将竹子砍掉一截。解缙自知其意,便在上下联各添一字:
门对千根竹短;
  家藏万卷书长。
  富翁见之,更加恼火,干脆把竹根也刨掉了。解缙只觉好笑,便把楹联又添二字:
  门对千根竹短无;
  家藏万卷书长有。
任凭富翁将竹砍短、除根,楹联依景而变,只气得富翁目瞪口呆,无计可施。此联两次加字,实属不易。用加减法制作楹联要求联意不做作,不牵强,字生趣,意通神。
  ②. 加笔划
  相传有一仕宦人家,父子俩有权有势,横行乡里,老百姓对他们敢怒而不敢言。父子俩都买了进士,婆媳均封夫人,为了光宗耀祖,装点门面,便在门上挂出一副楹联: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
  门对刚刚贴出,便有人乘其不注意时通过改增笔划,变成了另一副楹联:
  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
  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
如此一改,内容便大相径庭,父子俩也只有自叹倒霉而已。
  ③. 减字
  楹联的针对性极强,不能轻易混淆。传说旧时有一家人家结婚,把
流水夕阳千古恨
春露秋霜百年愁
的丧联错贴于喜堂之上,客人一见,无不惊异,因碍于情面又不便明说。当新娘来到喜堂见此联时,不免暗中叫苦,但她灵机一动,来到丧联旁,将上下联尾各截去一字,丧联立刻变成下面的喜联:
  流水夕阳千古;
  春露秋霜百年。
  类似这样加减字词的故事,在民间广有流传。

(7). 翻造
  将别人创作的楹联作某些必要的改动,用以表达自己写作楹联的主旨的制联方法称作翻造法。
用翻造法写作的楹联尽管只改动几个字,但能另具新意,这种写作方法常被人们所运用。
  如: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这是河南南阳岗诸葛武侯祠大殿门前两旁的一副楹联。上联歌颂诸葛亮一生忠心耿耿、鞠躬尽瘁的品格;下联为诸葛亮早年隐居地是襄阳、南阳之争而感叹,寓意深邃幽默,富于哲理。1959年秋,胡耀邦到南阳检查工作,在参观武侯祠等古迹时,看到了这副楹联,易数字而成一副新联:
  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
功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
  该联寓意新颖,表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堪称翻造联之佳作。
  再看一联:
  铁肩担道义;
  辣手着文章。
  明代杨继盛因弹劾奸相严嵩,无辜被杀,临刑前写了这副楹联以示不畏强暴。1916年李大钊书赠杨子惠一副楹联,乃是翻造此联而成:
铁肩担道义;
  妙手着文章。
该联仅易一字,却足以抒己志,又勉友人奋发向上,新意顿生。

(8). 隐如
  在对联中用相关的话暗示要讲的事物,也就是将要讲的隐藏起来,这种制联方法称作隐如。隐如手法,似乎谜语。
  请看这样一副对联:
  数声吹起湘江月;
  一枕招来巫峡云。
上联“数声吹起湘江月”只说吹,却未言吹的是什么,然而读者却很容易联想到那清脆悦耳的笛声。下联“一枕招来巫峡云”,显而易见,那枕边尤物不是梦,又是何物?宋玉《高唐赋序》说楚王梦与巫山神女相会于高唐。神女曰:“旦为行云,暮为行雨。”上联写笛,下联写梦,意境幽远,令人心动。
解放前,有人写过一副痛斥外强在中国横行霸道的对联,联曰:
  中土讵能容久住;
  醉乡何得复横行。
  中土,指中华大地,上联是说列强不得在中国横行霸道,下联隐说的是螃蟹,说用酒烹制的螃蟹再不会横行了。此联隐含了两种事物,是一副佳作。
  用隐如法制作的对联虽与谜联相类,但却有本质的区别。用制谜法制作对联,乃以依物制联,是将谜面对联化,实际上就是用对联形式制作的谜语;而用隐如法制作对联,乃是以联喻物,是将所要描写的事物暗藏于联中,使人们通过联想对作者的用意加以理解。
(9). 缺如
  缺如联,也称隐语、漏字,在楹联中是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故意将尾字或联句中的一字隐去,并以联中展现之字向读者暗示所缺之字,而该联的意思又正是在空缺的字上,联句仍能形成很规矩的对仗。细心的人从展现的字面上不难看出联中所藏之意。用漏字法制作的楹联,一般具有谜语的功能,或戏谑,或嘲讽,谜味隽永,猜趣无穷,很好地显示了其巧对的艺术魅力。
  如一户穷人写的春联: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批:南北
  从字面看,读者便知作者在做文字游戏。上联缺“一”字,下联缺“十”字。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要从所缺之字的谐音上去理解。“一”与“衣”谐音,“十”与“食”谐音,加上横批所缺“东西”二字,作者的意图就不言而喻了, “缺衣少食,没有东西”。此联立意奇巧,很形象地表达了穷人过年三难。它不但是一篇缺如联,还是一副数字联,若把它视为谐音联也可以。
  有一副嘲庸医的对联:
  未必逢凶化;
  何曾起死回。
  相传有一个叫“吉生”的庸医,水平低下,却爱自吹,有人便在其门上贴了这副楹联予以嘲讽。在上下联镶嵌的成语中,每个成语都故意漏写了一个字,所漏写的字合起来恰是他的名字。这样的漏字法作的楹联,艺术效果比不漏“吉生”二字更佳。
  再看一副贺婚联:
  人称新郎新娘,原本是旧相思一对;
  你吃喜糖喜酒,能不有风味几番?
  这副联中故意漏去一字,让前来贺喜的人自己去品味,自我感觉用什么字好就填上什么字,填不上来,说明这种风味难以用语言表达。这一漏字,正是寓联意于联外。
  据说,袁世凯死后,有人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这副楹联故意不按楹联作法之常规去写,上联五个字,下联六个字,使其不能成对,这样的对联按属对要求是绝对不可以的。但此联正是用属对中的“失对”术语,向人们暗示“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之意,作者利用缺如的手法出其不意地表达了言外之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借此,方使这一巧联流传于世。

(10). 歧义
  楹联在实际应用中是不加标点的,在一般情况下,不同的断句方式对楹联联意的影响不是很大。但是,有一种楹联,是出于某种需要而精心构思的,不同的断句方式下,联意会发生很大变化,甚至相反。这就是利用两读法所制作的楹联。这种楹联不很常见,但构思好了,用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却可以产生其它格式的楹联所不能达到的奇特效果。
  如: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相传此联为明代学者祝枝山为一店主人所作的一副戏谑联。店主人将其读成: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认为是一副倒霉晦气的春联,因而大为不满。祝枝山微微一笑说:不必生气,是你把楹联念错了。应该这样念: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店主人这才转怒为喜,且置酒招待。这是祝枝山利用这副楹联有两种不同读法所获得的相反效果,与店主人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但由于这副楹联容易产生歧义,店主人终究没有贴出来。
  传说祝枝山还写过这样一副歧义联:
  此屋安能久居
  主人好不悲伤
  相传有个刻薄的富翁造了高楼大厦,请祝枝山写楼联。祝深知此翁为人,决意捉弄他一下,便写了上面这副楹联,并念成:
  此屋安,能久居;
  主人好,不悲伤。
  富翁听后颇为满意,待贴出来后,宾客们却个个偷偷地暗笑,富翁明白了其中奥秘,只落得七窍生烟,却又无可奈何。原来这副对联如不断句,上联分明是疑问句式,下联是感叹句式,那么这间屋子是无人敢住的。

3967

主题

12万

帖子

4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沧浪诗社区特邀顾问

Rank: 6Rank: 6

威望
6345
贡献
122522
金钱
141500

功勋诗友奖章热心奉献奖章元老功臣勋章

发表于 2022-3-6 22:3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学习,借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3 11: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