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中华诗词论坛/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45|回复: 3

《诗词在线》文化领域创作者谈诗韵

[复制链接]

3065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6749
贡献
16814
金钱
2948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12-14 07:4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词在线》文化领域创作者谈诗韵

    先要说明的是唐诗在的吟咏时所使用的读音不是依据任何一种方言口语。唐诗格律的依据是来自于《切韵》、《唐韵》、《广韵》(其实都是在《切韵》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改善)。而《切韵》实际上并不是某一时段某一地区语音的实际情况,而是隋朝混一南北之后鉴于:“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削疏缓,萧颜多所决定。”(陆法言《切韵序》)在参酌了南北音系之后制定的一部具有“正音”意义的虚拟语音系统,类似于上世纪曾经流行一时的世界语。
    我们所谓的《平水韵》、《词林正韵》等等,这都是虚拟的语音,在历史上不是存在的,没有人用这样的语音说话,不是任何一个地区的语言发音,但这些音韵以当时的普通话“雅言”为基础,同时参考一些代表地区的发音特点,而产生的一种音韵体系。只是在我们现存的方言中,有些保留了较多的古汉语发音,那么吟诵古诗词时,会感觉更有韵味。但这并不是说,哪种语言保留得多,就认为古诗词是用哪种语言写的。
    唐以前的人写诗,不讲究格律,但一般会押韵,我们现在称之为古体,虽然也有少量的作品已经有意识地运用了平仄,但这些作品非常少见,如:
    南朝梁 萧纲:绝句赠丽人
腰肢本独绝,眉眼特惊人。
判自无相比,还来有洛神。
    南朝陈 江总:长安九日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这些作品,说明了当时已经把音韵上的研究转化到创作实践中去了。但更多的作品,只有押韵,没有平仄。而且,这押韵,也往往是作者根据本地区实际的发音来押的。这不仅在唐之前,甚至在唐之后也有人这么写,比如陆游,他就有些诗不合平水韵,而是用他的绍兴方言来押韵的。但是,这些是往往是他随意而作,不是在正式场合创作的作品。
    什么是正式场合呢?比如科举考试,比如应制诗。那正式场合就要求规范,不能随性而为。所以唐代孙愐重新修订陆法言的《切韵》,并名之为《唐韵》,实际上修改得不多。而宋代的《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是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由陈彭年、丘雍编修。因为《广韵》内容较多,所以在审定《切韵》改撰《广韵》的差不多同时,为适应科举应试的需要,主持科举考试的礼部就颁行了比《广韵》较为简略的《韵略》,这部《韵略》,由于撰于宋景德年间般称之为《景德韵略》。它事实上是《广韵》的略本。《唐韵》也好,《广韵》也好,都是以《切韵》为基础的,只是一范围的修订。
    而我们现在诗词作者经常挂在嘴边的《平水韵》是怎么来的呢?因为《广韵》或《广韵》的略本《韵略》,都细分为206个韵部,分得比较琐碎,在具体诗歌创作的时候,有些韵部是可以“同用”的,即允许人们把临近的韵合起来用。到了金朝,有江北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1223年,山西平水官员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为106个韵部。这就是《平水韵》的来历,后来又合成106韵。因此,《平水韵》实际上也是以《切韵》为基础的。
    《切韵》是现今可考的最早的韵书,由陆法言执笔把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这八个当时的著名学者到陆法言家聚会时讨论商定的审音原则记下来,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编写完成的。这切韵参考的语音,一般认为是折衷了南北的音系(所谓南北音系主要应当是指同出于洛阳旧音一系的金陵、洛下两支当时的官音。而非今日的南北汉语方言)。
    唐宋以后的近体诗、词的创作,大多都是合《平水韵》、《词林正韵》(都是《切韵》系统)的,所以更多的是依据当时金陵、洛下的官音,显然不是粤语。
    有人认为,官吏士人南下的时候,将当时的中原语音带至粤地,粤语确实受到了巨大的影响,但绝不会太相似。即使粤语是古汉语中继承较多的或最多的,也不能代表古诗词是用粤语写的。
    另外,很多答友说,“唐诗不是用陕西话写得,难到是用粤语写的?”,虽然唐诗不是用粤语写的,但绝对也不是用陕西话写的。如果穿越回唐代,讲粤语去和唐人交流,应该比讲现代的陕西话交流更容易。现在的陕西话应该与唐代陕西话差距非常大了。
    最后说说,为什么《切韵》依据当时金陵、洛下的官音,这与古代的普通话“雅言”有关,简单看一下“雅言”的变迁:
    中国古人十分重视各地方言的统一,于是出现了“雅言”。“雅言”就是中国最早的通用语,在意义上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其音系为上古音系,至今已无方言可完整对应。
    洛阳雅言就是中国最早的通用语,其音系为上古音系。
    有学者认为:“雅言”准确地讲应是“夏言”。“雅”、“夏”通假。夏朝太康以后建都洛阳,洛阳地区的语音成为全国标准音并沿袭了近4000年。
【先秦时期】
    周朝的汉语标准语,一般认为就是《诗经》的语言,即雅言。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据专家称,周代文字学的是殷商文字。而殷人又是向夏人学习的。夏朝建都在洛阳,殷代建都在洛阳周边的河南地区。所以历代雅言标准音的基础应当就是在洛阳一带,据推测古代的普通话是以古洛阳话为标准音的。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建立东周,自此,洛邑地区的语言就渐渐成为了整个东周时期雅言的基础。孔子在鲁国讲学,他的三千弟子来自四面八方,据传,孔子正是用雅言来讲学的。《论语·述而第七》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秦汉两朝】
    汉代国语为“洛语”,洛语承袭先秦时代的雅言。汉朝的汉语标准语称“正音”、“雅言”,也称“通语”。
【两晋南北朝】
    西晋承袭汉代,以洛阳雅言为国语。永嘉之乱,洛阳倾覆,东晋迁都建康,洛语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金陵雅音,又称吴音,为南朝沿袭。
【隋唐时期】
    隋朝统一中国,编《切韵》,以洛阳雅音和金陵雅音为基础正音,唐承隋制。隋、唐国语为“汉音”,隋唐定都洛阳,此时中原汉音在与各民族交融后已有所演变。
【宋朝时期】
    宋代国语称“正音”、“雅音”。宋代在《唐韵》的基础上,制定《广韵》。
    而在北宋亡国后,南宋时代的刘渊又基于《广韵》著《平水韵》。
【元朝时期】
    元朝法定蒙古语为国语,后以元大都(燕山以东现北京地区)的汉语语音为标准音,称为“天下通语”。
【明朝时期】
    明代以中原雅音为正。明代以前中原地区经多个北方民族侵入,衣冠南渡至南京地区,故南京地区的“中原之音”相对纯正,官话遂以南京音为基础,南京官话为汉语标准语。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从各地移民北京,其中南京移民约40万占北京人口一半,南京音成为当时北京语音的基础,而南京官话则通行于整个明朝,北京官话通行范围小,地位较低。
【清朝时期】
    清代早期,南京官话仍为汉语主流标准语。
    雍正八年,清设立正音馆,推广以北京音为标准的北京官话。而北京音是在元朝时旧北平话与南京官话相融的基础上,融入满族语音的一些要素而成。到清代中后期,北京官话逐渐取代南京官话。1909年,清朝设立“国语编审委员会”,即清末的国语。
【民国】
    1913年2月15日,民国政府教育部在北京召开读音统一会。
经过一个多月的讨论,会议依照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中的常用字审定了6500多个字的标准读音,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老国音”。
    “老国音”推行不到两年,又爆发了一场“京国之争”的大辩论。当时很多学者都认为应以比较简单的北京音为标准,修改国音,去掉“老国音”的尖音和入声等语音成分。
    1932年,教育部公布 《国音常用字汇》,正式确定北京音以“新国音”为标准读音。
【新中国】
    1955年10月15日至23日,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的任务是通过《汉字简化方案》和推广普通话的决议。
    在这次会议上,与会者就普通话以哪里的方言为基础产生了激烈争论,最后大会决定采用投票办法,从覆盖汉语区的15种主要方言中选出一种。
  投票结果是:北京官话以52票位居榜首,西南官话(以成都语音为标准音)第2,获51票;吴语(以苏州或上海语音为标准音)第3,获46票;粤语(以广州语音为标准音)第4,获25票。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8-12-14 19: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帖子大体还是不错的,韵书音是韵书音,方言是方言,官话是官话,基本不会混淆;
唐近体押韵依韵书,王力已有所论,针叶林补充为既是押官韵也是押韵书也是正确的;
雅言即夏言是不对的,雅俗相对,雅言是文言才是正确的,毕罗对此有论述,此不赘;

近体,本质上是一种文体,此文体依切韵而制是无疑的;
换个角度可以说切韵是为近体量身定做的,自切韵之同用独用并为112韵至丁度收窄为108韵再至平水刘渊新刊礼部韵略【即平水韵】、佩文诗韵,近体用韵一脉相承,虽民国初年有以时音入韵之小变,然终不改其唐宋旧制,这是文体特性所决定了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8-12-14 19: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国语离今天的我们并不遥远,《音韵阐微》颇有参考价值,其声、韵相当清晰,稍懂点反切古音的人士均可拼读出语音来,而且还是现实语音作依托

旧时我们这里,南下干部大多操一口老国音【多东北、山东老区人士,今大多已然作古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65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6749
贡献
16814
金钱
29481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5 07:4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新中国】
    1955年10月15日至23日,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的任务是通过《汉字简化方案》和推广普通话的决议。
    在这次会议上,与会者就普通话以哪里的方言为基础产生了激烈争论,最后大会决定采用投票办法,从覆盖汉语区的15种主要方言中选出一种。
  投票结果是:北京官话以52票位居榜首,西南官话(以成都语音为标准音)第2,获51票;吴语(以苏州或上海语音为标准音)第3,获46票;粤语(以广州语音为标准音)第4,获25票。
------------
此据还是第一次听说。我所知道的是:1957年仅仅是将国音字母注音改为拉丁字母注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香港铜锣湾集团|大中华购物中心联盟|(香港)大中华诗词论坛/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3-28 19: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