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1
注册时间2013-11-28
威望2849
金钱10036
贡献5503
金牌会员
 
威望- 2849 点
贡献- 5503 次
金钱- 10036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18-12-13 13:3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北戴河 于 2018-12-13 13:36 编辑
纳兰性德其人其事其词
285 次点击
1 个回复
朱亚光 于 2018/12/12 19:04:35 发布在 > 文化散论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咖山人。他原名纳兰成德,顺治十一年甲午腊月十二日(1655年1月19日)生于京师。成德在21岁时,皇子保成被立为太子。因与东宫太子名讳相重,为了避嫌,便将成德改为了性德。纳兰家族在清王朝乃权贵之家。纳兰性德一出生就被命运安排到了一个天生贵胄的家族中,注定了他一生荣华富贵,锦衣玉食。但命运弄人,这样一位贵公子,却偏偏是“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他从小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数岁时即习骑射,17岁入太学读书,18岁参加顺天府的乡试,考中举人。他的才思敏捷,文采斐然,这似乎是天生即带来的灵气。
但上帝总是公平的,他给予你一样东西,必然也会收回一样。纳兰性德有令天下男子都艳羡的财富和门第,但却有着一个孱弱的身体,他自幼身患寒疾,这难以根治的疾病总是时不时爆发,折磨着他。
所以,纳兰性德性情中忧郁淡漠、伤感悲情的一面,是人们可以理解的了。因为自身的疾病他在青春大好的年华,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是在病榻上度过。由此,他的词作中,总是充满了无聊悲凉,甚至有些戚戚然的情绪。
不过,这些都无法遮掩纳兰性德在清朝词坛上的光芒,作为一个后起之秀,他在词的造诣上渐渐无人可及。他宛如一颗新星,在清初一片寂寂无声的词坛,掀起轩然大波。在当时词坛中兴的局面下,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
纳兰性德的词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纵观他的词风,清新淡雅间又不乏真情实意,虽然多是哀婉抒情之词,但并不艳俗,反倒是清新脱俗,不流于坊间一些低俗之作,而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他的词作非常之多,后人在他原有词作《侧帽集》、《饮水集》的基础上,进行增遗补缺,编辑一处,名为《纳兰词》。容若其词有着汉文化的底蕴,还有满族人自身所带着的不羁、无拘无束的风格,令其词风清新自由,不拘于一格。不妨从中信手枚举几例: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明月多情应笑我,笑我如今,辜负春心,独自闲行独自吟。
《采桑子》
我是人间惆怅客,
知君何事泪纵横,
断肠声里忆平生。
《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浣溪沙》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画堂春》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
容若的一生,他落拓无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秉赋,加之才华出众、功名轻取的潇洒,都与他出身豪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般男子苦苦追寻的东西,容若嗤之以鼻。而寻常男子毫不在乎的自由和感情,却是容若求之不得之物。世间之事往往就是如此,想要的就是不给你,不想要的却无法逃避。
抱病的容若,于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暮春,在病榻上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然后便一病不起,七日后于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度过短短三十一载的岁月,生命在容若这里如此之轻,又如此之重。
一生挣扎于富贵与自由、家族与爱情之间的容若,历经悲观心态,匆匆走完了人生之路,而他留给后人的除了无尽的哀叹与惋惜之外,还有那部宝贵的《纳兰词》。纳兰词作现存349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广泛,包括婚姻爱情、友谊分离、家庭思索、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多方面。虽然词作本身的眼界并不算是十分开阔,高度上也可能无法与唐宋那些大词人相比,但他的每一首词都是那么缘情而旑旎,道出了极为真挚的情感。这让后人沉浸在他的词作里,无法自拔。可见容若词作的影响力之大,可是纳兰词诚然流传于天下,人们在争相诵读纳兰词时,容若那“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心事,究竟又有几人懂得几许?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那么学作诗填词,又何尝不是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前进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便是这个道理。“自五代兵起,中原文献凋落,诗道失传,而小词大盛。宋人专意于词,实为精绝,诗其塵饭涂羹,故远不及唐人。”然而,“曲起而词废,词起而诗废,唐体起而古诗废。作诗欲以言情耳,生乎今之世,近体足以言情矣。好古之士,本无其情,而强效其体,以作古乐府,殊觉无谓!”
上述言论,虽不无道理,却有失乖张,以偏代全,中国古典文化,诗、词、曲、赋,古往今来,一脉相承,源远流长,都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且都仍然具有其强烈的感染力,所以如今诗刊上充斥新体自由诗,而轻视、弃置古体诗词,确实不是一种应持的继承优良传统,扬弃文化思想的“容若”、开明态度。
分享:分享到新浪微博分享到腾讯微博分享给朋友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赞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