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社上海诗苑常务管理
精华5
注册时间2018-10-5
威望3058
金钱7560
贡献2659
常务管理
沧浪诗社上海诗苑常务管理
  
威望- 3058 点
贡献- 2659 次
金钱- 7560 枚
 
|
诗钟与对联;
一般通称的对联,是指即景即事以简短对偶句的形式,写出所感所思的一种文体。对偶句以对立统一的方式表现,易使人产生活泼的联想,能生动而深刻地表现主旨。和任何其它文体一样,传情达意是目的,对偶是形式。
进行工对对联练习(或竞赛),习称“诗钟”。
诗钟通常只作七言对。句式、词性、平仄、结构的对仗,完全按照七言律诗(颔联、颈联)对偶句的要求。
因为嵌字体诗钟,原就是过去私塾先生出嵌字题,让学生练写七言对偶句的一种方法(早期也练写五言句),故而延续下来。后来作为练笔竞作,也称为折枝,成为文人的一种文字游戏。因为竞作、评比时,是计时限时的,故被称为“诗钟”。
诗钟的目的是以提高对联写作水平,也是寓教于乐的一种方式。一般认为,为了提高对偶修辞技巧,进行一些高难度,大数量的训练,是必要的。
诗钟的佳作自然也是对联的佳作。
举个例子。
嵌字体诗钟题目,如要求限嵌“窗、夜”于上、下句第一字位置(鹤顶格)。林则徐曾有作:
窗虚权借月栖榻
夜静猛闻风打门
“窗”“夜”不好直接用来相对,组成“窗虚”“夜静”两个写环境的词,就工了。根据题字组成的词在诗钟写作中称为“眼字”。这一对眼字都是陈述式结构的合成词,上下句的谓语都是连动式,于是成为一联工对。
七言律句的对联有一些联格,都与诗钟的钟格一致。用两个字平列嵌于上下句第一字到第七字,分别称为凤顶、燕颔、鸢肩、蜂腰、鹤膝、凫胫、雁足。这七种格式在诗钟写作中最为常用,被称为“正格”。另外还有把两个字错开嵌在上下联中不同位置,或嵌更多字的。随字数和嵌用的位置不同,有蝉联、魁斗、鼎峙、鸿爪、碎联等格名,常用的不超过十种。这些在诗钟中称为别格。(前面已述)
对联和诗钟的格名虽然一致,但一般要予以区别。按钟(时)聚出的题目,写出的是诗钟作品,自己出题自作的,包括为了更明确地切题而嵌字的,都是对联。
林则徐有“自题”一联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就是自己写的对联。
自己拟的对联不能说是诗钟。因为诗钟是限题、限时写作的,难度比较大。
因此,诗钟和对联的主要区别在于对仗的宽严。对联、诗钟当然都以能写出恰好表现内容的工对为好。一般地说,对联的格律要求较为宽松。如上海半淞园的楹联:
剪取吴淞半江水
聊寄江南一枝春
上联用杜甫诗句,下联用陆凯的诗意对成,恰好写出“半淞”的韵味。音律、词性都不对,是允许的。说是诗钟,就不对了。
诗钟也在文字游戏中用作竞赛,因此要经得起评比。特别要求对仗工整。因为这是练笔活动,应当训练从严。真到实用写联时,应首重意蕴,不只求工整。
分咏体是诗钟的另一大类,以上下联分别咏出毫不相干的两个事物,格律与嵌字体相同。如张之洞所作分咏联:
阴阳舒卷长绳里,
欧亚纵横乱纸中。
这种出题方法来自酒令。这是中国文学中一种奇特的体式。前人诗句的对偶联中,也有把不相干的事物以丰富的联想巧妙捏合成一联的佳句。如清同治何淡如,为燃放焰火鞭炮的亭子所写的趣联:
四面花果然好样
一肚草格外大声
如果用于“焰火亭·牛皮大王”分咏,就是切题的佳作。有人说分咏体诗钟就是无情对,其实二者旨趣不同。分咏体和无情对都是夸大对偶修辞技巧的,利用汉字的特点,寻求雅趣。对偶的上下句之间要有关连,而关连又不能太紧。如果形成近乎同义的词和句相对,就犯了“合掌”的忌讳。
无情对是把这一规则推向一个极端,写出两句句式一致,字词逐一相对,句意却毫不相干的对联,甚至让人觉得有可笑之处。
分咏体是按题目写作,在两句中分别咏出不相干的事物,却要求不但字面要逐一相对,还要求从某一点上把两件事物关连起来。分咏体的佳作很多,读起来有无情对趣味的很少。如:
雪荡风中风荡雪,
山围水外水围山。
无情对读起来不象分咏体作品,因为它整联没有意义,上下两句也不切什么题目。二者都是在欣赏我们语言文字的修辞技巧的优势,深入玩味,自我陶醉,而侧重点不同,旨趣有异。如典型的无情对:
古井/天书。
蓝月/紫薇。
清江山拜月/古舍鬼惊人。
点将台高星让月/托儿所小舅输姨。
写诗钟,不论分咏体或嵌字体都有活跃文思的效果。但是在对仗上过于求工整,也能使人在写作中偏重于适应格律,以至在文义的发挥方面,受拘束,放不开。对于现代的写格律诗和作对联的人来说,我们自幼所受的语文教育,缺少对偶这一课,用诗钟补这一课是个好方法。
传统的启蒙学习是很重视对联训练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