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03|回复: 1

对联的严与宽

[复制链接]

1872

主题

3343

帖子

1万

积分

常务管理

沧浪诗社上海诗苑常务管理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058
贡献
2659
金钱
756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8-12-1 10:05: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对联的哪些要求一定要严,哪些要求可以放宽?
    对联和其他各种文学形式一样,有它自己的基本要素(或说特点)。如果完全不顾及这些要素,阉割这些基本要求,也就不能成其为真正的对联了。
   入门篇在第3.段“对联五要素”中,谈了对联必须具备的五个基本的要素:
1.字数相等;  2.内容相关;
3.词性相当;  4.结构相称;
5.平仄相谐。
   字数相等的要求几乎没有放宽的时候,而余下四条“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平仄相谐”都有不同程度允许放宽的可能。
   其中所谓平仄相对,是说在上下联相同位置上的字,平仄要相对。不可能也没必要每一个字的平仄都相对。

二. 对联的什么地方一定要严,什么地方可以放宽?
1. 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即句脚的字,应当从严。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字,也就是仄起平收,这一点应该从严。
    有些对联出于意思表达的需要,故意将仄收句置下,亦可。如:前面例举过的: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杀宋教仁;//你说是洪述祖,他说是赵秉钧,我说是袁世凯;士不忘丧其元/公胡为改其度;等。
2. 词组的最后一个字应当从严。词组是汉语的基本单元,也是对联的基本单位。大多由两字或三字组成。凡由二或三字组成的词或词组,最后一个字平仄相对可使得对联颂读时,获得最佳的音乐美。因此应当从严掌握。而由单字组成的词,应参照“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允许适当放宽。
词组又有几种情况要酌情考虑:
   (1)实用对联中如果要用到成语,则应适当放宽。因为有相当多的成语,自身没有没有平仄交替。如:黔驴技穷、貌合神离、愚公移山、力争上游、精打细算、群策群力等。
(2)实用对联中如果要用到时新的、外来的或者专业词组,则应适当放宽。如:五讲四美、精神文明、八荣八耻、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发展是硬道理、实践检验真理等。过分强调平仄交替,就会无法用及了。
   实用联中,以上两条遇到三连平或三连仄的问题时,一样可以放宽。
3    复句每一句上下联的句脚字,平仄相反,这一规则应当从严。因此字数超过11字的长联,其中每句的最后一个字也是应当从严的。这实际上只是扩展了词组的上述要求。
综上归纳到一点,就是在诵读音节的节奏点上,平仄一定要从严掌握。
除此之外的平仄相对的要求,除不能造成孤平/孤仄、三平尾、三仄尾的情况下,都是允许放宽的。

三. 什么对联要严,什么对联可以放宽?
一般来说,除非已经制定了规则,否则:纯为练习或竞赛的诗钟联往往从严,而以娱乐为目的的谐趣联、游戏联可以放宽(此时,多为即兴之作,过于苛求,就无趣了);文学创作联应当从严,实用联(春联、寿联、行业联、婚丧联等)可以放宽;普通对联从严,无情对、机巧联可以放宽;(上述有些对联类型,下面提高篇会涉及到)值得说明的是,一些名家的优秀对联在许多方面,都是事实上已经放宽了的。

四. 几点综合意见
1. 有些人觉得对现成的出句比较容易,因为有出句词意词性的引导,而自己整个儿拟联就不知如何下手。其实,对联、拟联基本要领是一样的。首先造句一联,无非是把一句预先构思具有完整意念的散文句式改写成联句,上句或下句,再自对另一句而已。对完不满意再重新修改前一句,直至满意为止。散文句,由句子主要成分“主谓宾状”组成,联句也是这些成分,不过可以省略、倒装某些成分罢了。从这一情况来说,联句造句更加灵活方便。不过,其中也有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例如那些成分能省略宜省略,并没有死的规定。要靠自己多看多对来体悟来积累,捷径也许是不多的。
2. 初学对联,为了练习格律,最好先练工对(也称严式对)。也就是说,五个要素都尽量注意。待有了基础,按照允许放宽的地方,适当放宽。这就是“入门须正”的习常说法。
3. 学过古音入声字之后,应尽量按照古音使用入声字入联。遇到实在回避不了,如遇到“一、白、八、出、菊、失、学、夕、湿……”这些字,一定要按今音用作平声时,须在联末注明“今音”,而且整幅对联不得出现又用古音入声字的情况,否则违犯古今混用的规定。
4. 在掌握了对联格律,能够得心应手应用联律之后,对联的拟制与参与的对句,要注意意境的营造要有含蓄美,遣词造句时词汇的选择要多加斟酌:
①. 对句意境既不能完全混同于出句意境,造成合掌;又不能完全不相关造成“隔”的毛病。
②. 对句要完全避免出句使用过了的字、词,参阅入门篇有关重字的内容。
③. 联句要尽量避免完全直白的描述(这与古诗词的创作要求是一致的),以增加作品的魅力。
④. 题图联要尽量避免使用图中主题物的名称,以使其内容含蓄隽永,增加读者想象的空间。
⑤. 对联恰当用典,能使联意锦上添花。但一是不能勉强用,变成画蛇添足;二是不宜使用过于生僻的典故。过多使用僻典有卖弄之嫌。

3967

主题

12万

帖子

4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沧浪诗社区特邀顾问

Rank: 6Rank: 6

威望
6345
贡献
122522
金钱
141500

功勋诗友奖章热心奉献奖章元老功臣勋章

发表于 2022-2-27 20:5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学习,借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3 12: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