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虎进山林 于 2018-11-17 23:02 编辑
二〇一九五四 2018-11-17 13:02:57 与匠人书 文/随大溜 意假情虚味不真,诸公何以自封神。 案前纵有开山力,句上终须去斧痕。
燕赵风骨前首版入凡先生点评说:
“赏读!
独出心裁、妙手天成者为大师;
比虎画猫、惟妙惟肖者为匠人;
拖泥带水、粗制滥造者为小工。
真正能做到匠人这一级的也就不错了,多数还是属于小工级别。
可惜现在的一些小工自我感觉良好。”
燕赵风骨前首版入凡先生的点评确实高明! 先用“赏读”二字,任其悬空挂在那里,再无一字接着“赏读”的下文,转而去谈什么是“大师”“匠人”“小工”,其结论是“真正能做到匠人这一级的也就不错了,多数还是属于小工级别。可惜现在的一些小工自我感觉良好。” 一般人都可以看得出来,燕赵风骨前首版入凡先生的“赏读”二字用的只不过是一种障眼法而已,其实真正点评随大溜《与匠人书》的在结论中,而最后一句“可惜现在的一些小工自我感觉良好”,可谓是对随大溜先生“自我感觉良好”的无限感慨之情。 我也感到“可惜”,可惜这位以“大师”自称的随大溜先生连他人点评他的《与匠人书》只不过如“小工”制作出来的“拖泥带水、粗制滥造”的建筑物而已,这样明显的点评也看不出来。 若是“小工”,起码也会知道别人评给他的这个职称。我更觉得可惜的是:这位随大溜先生连别人评给他的这个职称也不知道,还陶醉在“赏读”二字上洋洋自得。这样看来,这位随大溜先生连“小工”的职称也还配不上。 细读《与匠人书》,也确实连如“小工”制作出来的“拖泥带水、粗制滥造”的建筑物也不是。 题为《与匠人书》,当然是把“比虎画猫、惟妙惟肖”的写诗者比喻成“匠人”。题目用了比喻,《书》的内容自然也是用比喻来写,即使是“小工”写的也应该是与“匠人”本身或出自“匠人”之手的建筑物有关吧? 可是,《书》中一共四句话,请看:“意假情虚味不真”、“诸公何以自封神”、“案前纵有开山力”、“句上终须去斧痕”,有哪一句话是与“匠人”本身或出自“匠人”之手的建筑物是有关的?最后一句“斧痕”也许和建筑物有关吧?但联系这个句子来看,“斧痕”应该留在木头之类建筑材料才符合自然规律,把“斧痕”留在“句上”符合自然规律吗?连“拖泥带水、粗制滥造”出来的“物”都不是,您能说这位随大溜先生能配得上“小工”的职称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