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5-5-2
威望2486
金钱9920
贡献6411
金牌会员
 
威望- 2486 点
贡献- 6411 次
金钱- 9920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18-11-14 10:07: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苍茫”二字本皆平声,而古人亦有仄用者。如乐天诗“野道何茫苍”东坡诗“愁度奔河苍茫间”,苏子美(苏舜钦)诗“淮天苍茫皆残臆”是也
(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二
古人诗中用“番”字,往往平仄互见。如昌黎《笋》诗云:“庸知上几番。”山谷云:“一霎社公雨,数番花信风。”此作平声用。老杜云:“会须上番看成竹。”元微之云:“飞舞先春雪,因依上番梅。此作仄声用
同上书卷
诗之有粘者,调平仄,协音律,或五言,或七言,粘字成句也。此法唯近体用之,而就近体中亦须料理绝句。欲作律诗者,不过依前半四句之平仄,再作四句足矣。欲作排律者,再依起首四句之平仄,逐排整对至八句不止,即是排律也。其四句内……其每句内,五言则第一、第三字,可平仄通用;七言则第一、第三、第五字,可平仄通用。至于第二、第四第六字,宜平必平,宜仄必仄,不可通用。唐、宋人失粘者甚多。
(清)旧题袁枚《诗学全书》卷一
至律诗则不能不讲平仄矣。乃不知何时何人,创一三五不论之说,以疑误后学;村师里儒,靡然从之
(清)梁章钜《退庵随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