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潭州雨梦 于 2019-3-3 09:55 编辑
清三平尾诗选2018.10.18
清含人字七律诗有12114多首,分606页。今检查到80页,得三平尾诗十余首,判断或有出入,终不至一无是处。由此可证明三平尾清人虽规避,却不认为大忌也。
1
续落花诗三十首 其二十五(明末清初·王夫之)
煽艳三风如此膴,濡轮曳尾胡为乎。 三英秀岂留朝菌,十里山聊远蟪蛄。
天已丧文悲凤凤,人皆集菀忍乌乌。 浮湘特吊蓉裳客,鶗鴂先鸣鵩止隅。
“胡”无平仄二读,“为”若读仄,失替也。三平尾句 2
广落花诗三十首 其二十六(明末清初·王夫之)
江渚山椒洽比邻,分飞接迹劳逡巡。 关河万里戎王子,楚汉千年虞美人。
沈炯自泣茂陵树,庾信长哀江南春。 人间有恨皆摇落,那向西园泪眼频。
江南春,三平尾句 3
仿昭代诸家体三十八首 二 杨提举维桢 嬉春(明末清初·王夫之)
选胜明朝陌上花,狂夫已宿黄公家。 连钱夜洗香泥点,团扇新描软縠纱。
燕尾掠人沾绿酒,莺歌随处咒兰芽。 片云南浦不成雨,油幕高搴看晚霞。
黄公家。三平尾句 4
燕京九日(明末清初·王鸣雷)
去岁重阳岭外来,今年旅食燕昭台。 天涯到处同风俗,人事他乡异酒杯。
鬓发亦知当节改,菊花能得风回开。 愁心莫更凭栏望,蓟北烟高首重回。
风有平仄二读,若读上声,义为讽也,风回开。三平尾句 5
再次严藕渔中允韵送之归无锡四首 其二(明末清初·陈恭尹)
杜陵常怪汝曹催,孙子成行待舞莱。 野竹笋当家宴出,溪花香为主人回。
鹅归别沼求书去,鹤放高亭报客来。 自是蓬瀛仙伴侣,不妨垂钓任公台。
任平仄二读,任,姓也,平读。任公台。三平尾句
6
寿洪水部(明末清初·屈大均)
翠华当日驻崧台,君作曹郎已见才。
天为祖宗留大老,人从烟水得深杯。
花争作菂穿桥出,鸟喜收香入户来。 龙马精神谁得似,七旬今正离珠胎。
离平仄二读。见支韻,平声 (lí):音骊。《玉篇》散也。《广韵》近曰离,远曰别。《漢語大詞典》:珠胎 (1).蚌体中正在成长的珠子。离珠胎意脱颖而出也。离珠胎。三平尾句 7
赋为邵丈寿(明末清初·屈大均)
朱公岂必定居陶,货殖无如涉海涛。 澳口天开濠镜小,番船山涌荷兰高。
老人玉角龙双尺,令子金华凤一毛。 丹荔正多长命物,绥山不待取仙桃。
荷兰囯名也,去声为荷重之义,荷兰高。三平尾句 8
春感十二首次王础尘 其四(明末清初·陈恭尹)
此生如叶任风吹,高下随之不自私。 积雪峰峦迎日早,后凋松柏应春迟。
人间罔极恩难报,天道无言怨岂知。 生我昂藏虚七尺,年年寒食一增悲。
应 蒸韻,平声 (yīng):音膺。《说文》当也。从心。应春迟。三平尾句 9
赠岑梵则(明末清初·王邦畿)
廿载须眉似一朝,精神炯炯行昭昭。 多轻喜怒天怀直,少见忧愁乐事饶。
绝妙诗篇传后辈,太平人世历先朝。 长生参得无生理,奉佛堂西种药苗。
行 庚韻,平声 《说文》人之步趋也。《类篇》从彳从亍。行昭昭,行事光明磊落也。行昭昭。三平尾句。 。。。
存疑5首
1
后秋兴八首辛丑岁逼除作。时自红豆江村徙居半野堂绛云馀烬处 其四(明末清初·钱谦益)
廿载光阴四度棋,流传断句和人悲。 冰凋木介侵分候,霜戛风筝决战时。
觚竹悬车多次舍,皋兰轻骑尚逶迟。 灯前历历残棋在,全局悠然正可思。
和平仄二读,去声:声相应也。 和人悲,与人同悲也。不宜作唱和之解。 2
广落花诗三十首 其二十五(明末清初·王夫之)二联顺风
息夫人看终不言,黄四娘家扑满轩。 柳绵团马㬉如意,梅影啼禽冷彻魂。
云中任逐淮南犬,腐草宁归浈峡猿。 百舌珊瑚不称意,凋伤浪为呼烦冤。
呼平仄二读,存疑 3
九日寄徐式家(明末清初·吴嘉纪)
清波晃荡荻花齐,徙倚衡门独杖藜。 家在水中霜降早,船行林半鹭飞低。
凶年酒贵乡人醒,返照村空寡妇啼。 浦溆黄昏君不见,凉风衰柳思凄凄。
思平仄二读,存疑,或当取仄读。 4
遥讯万膳部寓处(明末清初·陈子升)
南浦经年澹绿波,美人东路思如何。 滕王阁上风流远,陆贾城边荆棘多。
桂水月寒淹击楫,兰台春暗失鸣珂。 思君宗衮阽危日,一曲箜篌怨渡河。
思平仄二读,存疑。 5
河东春日诗有梦里愁端之句怜其作憔悴主语聊广其意(明末清初·钱谦益)
芳颜淑景思漫漫,南国何人更倚阑。 已借铅华催曙色,更裁红碧助春盘。
早梅半面留残腊,新柳全身耐晓寒。 从此风光长九十,莫将花月等闲看。
思平仄二读,存疑。
。。。
义平仄读2首:
1
重游冈州有怀(明末清初·王邦畿)
葭菼苍苍客思催,江门流水重徘徊。 寒潮日暮雁初落,野岸秋深人又来。
两度黄花淹旅梦,半山明月独登台。 劳劳沧海云踪远,夜听孤城画角哀。
义平仄读 2
丙戌初秋燕市别惠房二老(明末清初·钱谦益)
白驹未絷又离筵,北斗南箕信可怜。 璧马朝周才信宿,金人辞汉已千年。
房公鹅为清池好,惠子骡因空谷传。 龙汉劫中期后会,灞陵回首重依然。
义平仄读
。。。 补注: 1.唐人即认为三仄尾,三平尾为病。病者,拗也。然唐至清末,终未见云三仄尾,三平尾为忌也。王力先生云三平尾为大忌,不知所依何典。 2.三平尾从唐至今从不忌,有诗为证。然三平尾终为拗句,且不如三仄尾由三声构成。故历代诗家有意规避之。 3.清初诗家亦不同意一三五不论。见: 清初王士祯之【燃镫纪闻】云:俗云一三五不论,怪诞之极,决其终身必无通理。 王夫之【姜斋诗话】《乐记》云:〔凡音之起,从人心生也。〕固当以穆耳协心为音律之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不可恃为典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