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熊座大使 于 2018-11-11 19:53 编辑
古人所说词性,和现代的相近而不通。现代的汉语语法将词语分为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九类。唐宋时期的诗词对偶中,只有实字和虚字两大类。实字相当于现代的名词,虚字包括名词以外的所有其它词类。凡不属于名词的词语,在对偶中古人都统称为虚字。因此所谓的词性对,就与现代人的理解大不相同,范围要宽泛一些。在古人看来,实字和实字对,虚字和虚字对,才是合符规律的词性对。所以,当我们在诗词对偶中看到动词与形容词对、动词、形容词与其它虚词对举时,就不必感到奇怪,而应视作一种词语对举的正常现象。例: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阔、流,形容词对动词。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忽、邀,副词对动词。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明月。逢、对,动词对介词。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有、虽,动词对连词。 往来时屡改,川陆日悠哉。改、哉,动词对语气词。 诸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暗、相,形容词对副词。 万事无成新白首,两春对掷对苍流。新、对,形容词对介词。 昨日紫姑神去也,今朝青鸟使来赊。也、赊,语气词对形容词。 杏坛住辟虽宜病,芸阁官微不救济。虽、不,连词对副词。 岂有蛟龙愁失水,更无鹰隼与高秋。岂、更,连词对副词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由、与,介词对连词。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解。也、然,语气词对助词。 古人又在虚字当中分出“活的虚字”和“死的虚字”两类。活的虚字是指动词和形容词。死的虚字是指副词、节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词类,这是因为动词、形容词联系名词,在句子中作谓语,是全句的核心,占有重要地位;而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主要是用来限制和修饰动词、形容词的,它们当中的许多词语只有语法意义而无词汇意义。从诗意表达来看,这些(死的)虚字词义简单,用法单一,不如动词、形容词那么灵活,也不能像动词、形容词那样在句中占主导地位。所以古人特别重视“活的虚字”,而认为“死的虚字”只是联系对偶两句的次要成分,不那么看重。但在实际应用中,活的虚字与死的虚字,古人区分不是十分严格。只要内容表达需要,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虚字都可以并行对举。在古人看来,动词、形容词与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词语的词性完全相同,没有区别,它们的相互对举,符合词性要求。 实字对实字,虚字对虚字的要求,在诗词中对偶不能有半点通融,如果对偶中不是实字对实字,虚字对虚字,古人认为这就犯了“眇”的毛病。“眇”本指人瞎了一只眼,两眼相对互动,如果少了一只眼,不仅外表不美观,也失去了平衡对成的作用。(摘自《对偶辞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