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01|回复: 2

古人论押韵五则[转北山钓者摘]

[复制链接]

318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7010
贡献
17322
金钱
31213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8-11-8 09: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8-11-8 09:20 编辑

古人论押韵五则[转北山钓者摘]

1、清,吴乔《围炉诗话》:
       古人视诗甚高视韵甚轻,随意转叶而已,以诗乃吾之心声,韵以谐人口吻故也。唐人局于韵而诗自好,今人押韵不落即是诗。故古人有诗无韵,唐人有韵有诗,今人唯有韵无诗。得一题,诗思不知发何处,而先押一韵,何异置榻以待电光。

2 ()汪师韩《诗学纂闻》::
    律诗不出韵,古诗可用通韵,一定之理也。……窃观古人之作,其长篇一韵到底者,多不通韵;而转韵之诗,乃有通韵者。盖转韵用字少,故反不拘;不转韵者用字多,故因难见巧。由是推之,如江、佳、文、咸等窄韵不肯通,其东、冬、鱼、虞、删、先、庚、青等宽韵,则常通。又如阳韵
无通,而有江、庚韵内数字可通;尤韵无通,而有鱼、虞韵内数字可通,亦此意也。然此亦文人之见,若论其理,但要下字确不可易。苟确矣,虽通何碍?若其勉率支凑,虽不出韵何取?

3()汪师韩《诗学纂闻》
    律诗亦有通韵,自唐已然,而在东、冬、鱼、虞为尤多。如明皇《饯王废巡边》长律乃鱼韵,次联用,十联用,符、敷皆虞韵也。苏颋《出塞》五律乃微韵,次联用,则支韵也。……“进退格乃是
两韵相间而成,亦必韵本相通,非可任意也。

4、清、刘熙载《艺概,诗概》
    问韵之相通与不相通,以何为凭?日:凭古。古通者,吾亦通之。毛诗》,《楚辞》,汉、魏、六朝诗,杜、韩诸大家诗,以及他古书中有韵之文,皆其准验也。辨得平声韵之相通与不相通,斯上声去声之通不通因之而定。东、冬、江通,则董、肿、讲通矣,送、宋、绛亦通矣。推之:支、微、齐、佳、灰通,则纸、尾、荠、蟹、贿通,寘、未、霁、泰、卦、队通。鱼、麇通,则语、麇通,御、遇通。真、文、元、寒、删、先通,则轸、吻、阮、旱、潸、铣通,震、问、愿、輸、谏、霰通。萧、肴、豪通,则篠、巧、皓通,啸、效、号通。歌、麻通,则哿、马通,个、裯通。庚、青蒸通,则梗、迥通,敬、径通。侵、覃、盐咸通,则寝、感、俭、賺通,沁、勘、艳、陷通。阳无通,则养亦无通,漾亦无
通。尤无通,则有亦无通,有亦无通入声韵之通不通,亦于平声定之。东、冬、江通,则屋、沃、觉通。真、文、元、寒、删、先通,则质、物、月、曷、黠、屑通。庚、青、蒸通,则阻
锡、职通。侵、覃、盐、咸通,则缉、合、叶、洽通。阳无通,则药亦无通。

5、林庚白《丽白楼诗话》上编
    今人用数韵,什九以坊间所刊行之《诗韵合璧》为准,于古体则韵相通,而于今体但墨守一韵,此大不通也。微论沈约所定诗韵,未足依据即令依沈韵,亦无取规行矩步,如此之甚。盖《三百篇》及汉魏、六朝唐宋人之用韵,皆与沈韵有出入。质言之,则凡词韵可通者,诗韵皆可通;古体可通者,今体皆可通。此非余一人之私言也,亦非创见也,求之于《诗经》以迄唐宋名家诗集,指不胜屈。《诗经》犹可诿之曰古体,杜工部律诗,则固家弦户诵之今体也。然以工部之自信老去渐于诗律细”,其《又呈吴郎》云:“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相亲。即妨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襟。则以上下平之韵相通用。又如苏东坡之《浴日亭》云:“剑气峥嵘夜插天,瑞光明灭到黄湾坐看暘谷浮金晕,遥想钱塘涌雪山。已觉苍凉苏病骨,更烦沆瀣洗苍颜。忽惊鸟动行人起,飞千峰紫翠间。则更以上下平之“”“韵相通用。此外唐宋诸贤,”“”“用于今体者,尤数数见,信知余之持论为是也。盖沈约浙人,音本不正。而后人困于帖括之学,文士仕进,不得不为试帖诗”,展转相沿,遂益不能自拔矣。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8-11-8 21: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下三羊,整理了一下符号符合和错别字:

古人论押韵五则[转北山钓者摘]


1、清·吴乔《围炉诗话》:
    古人视诗甚高视韵甚轻,随意转叶而已,以诗乃吾之心声,韵以谐人口吻故也。唐人局于韵而诗自好,今人押韵不落即是诗。故古人有诗无韵,唐人有韵有诗,今人唯有韵无诗。得一题,诗思不知发何处,而先押一韵,何异置榻以待电光。


2、清·汪师韩《诗学纂闻》:
    律诗不出韵,古诗可用通韵,一定之理也。……窃观古人之作,其长篇一韵到底者,多不通韵;而转韵之诗,乃有通韵者。盖转韵用字少,故反不拘;不转韵者用字多,故因难见巧。由是推之,如江、佳、文、咸等窄韵不肯通,其东、冬、鱼、虞、删、先、庚、青等宽韵,则常通。又如阳韵无通,而有江、庚韵内数字可通;尤韵无通,而有鱼、虞韵内数字可通,亦此意也。然此亦文人之见,若论其理,但要下字确不可易。苟确矣,虽通何碍?若其勉率支凑,虽不出韵何取?


3、清·汪师韩《诗学纂闻》:
    律诗亦有通韵,自唐已然,而在东、冬、鱼、虞为尤多。如明皇《饯王废巡边》长律乃鱼韵,次联用“符”字,十联用“敷”字,符、敷皆虞韵也。苏颋《出塞》五律乃微韵,次联用“麾”字,则支韵也。……“进退格”乃是两韵相间而成,亦必韵本相通,非可任意也。


4、清·刘熙载《艺概,诗概》:
    问韵之相通与不相通,以何为凭?日:凭古。古通者,吾亦通之。毛诗》,《楚辞》,汉、魏、六朝诗,杜、韩诸大家诗,以及他古书中有韵之文,皆其准验也。辨得平声韵之相通与不相通,斯上声去声之通不通因之而定。东、冬、江通,则董、肿、讲通矣,送、宋、绛亦通矣。推之:支、微、齐,佳、灰通;则纸、尾、荠,蟹、贿通;寘、未、霁,泰、卦、队通。鱼、虞通,则语、麌通,御、遇通。真、文、元、寒、删、先通,则轸、吻、阮、旱、潸、铣通,震、问、愿、輸、谏、霰通。萧、肴、豪通,则篠、巧、皓通,啸、效、号通。歌、麻通,则哿、马通,个、裯通。庚、青蒸通,则梗、迥通,敬、径通。侵、覃、盐咸通,则寝、感、俭、賺通,沁、勘、艳、陷通。阳无通,则养亦无通,漾亦无通。尤无通,则有亦无通,有亦无通入声韵之通不通,亦于平声定之。东、冬、江通,则屋、沃、觉通。真、文、元、寒、删、先通,则质、物、月、曷、黠、屑通。庚、青、蒸通,则阻锡、职通。侵、覃、盐、咸通,则缉、合、叶、洽通。阳无通,则药亦无通。


5、民国·林庚白《丽白楼诗话》上编:
    今人用数韵,什九以坊间所刊行之《诗韵合璧》为准,于古体则韵相通,而于今体但墨守一韵,此大不通也。微论沈约所定诗韵,未足依据即令依沈韵,亦无取规行矩步,如此之甚。盖《三百篇》及汉魏、六朝唐宋人之用韵,皆与沈韵有出入。质言之,则凡词韵可通者,诗韵皆可通;古体可通者,今体皆可通。此非余一人之私言也,亦非创见也,求之于《诗经》以迄唐宋名家诗集,指不胜屈。《诗经》犹可诿之曰古体,杜工部律诗,则固家弦户诵之今体也。然以工部之自信“老去渐于诗律细”者,其《又呈吴郎》云:“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相亲。即妨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襟。”则以上下平之“真”“侵”韵相通用。又如苏东坡之《浴日亭》云:“剑气峥嵘夜插天,瑞光明灭到黄湾,坐看暘谷浮金晕,遥想钱塘涌雪山。已觉苍凉苏病骨,更烦沆瀣洗苍颜。忽惊鸟动行人起,飞千峰紫翠间。”则更以上下平之“先”“删”韵相通用。此外唐宋诸贤,以“江”“阳”或“覃”“侵”通用于今体者,尤数数见,信知余之持论为是也。盖沈约浙人,音本不正。而后人困于帖括之学,文士仕进,不得不为“试帖诗”,展转相沿,遂益不能自拔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20

热心奉献奖章

发表于 2018-11-8 21:3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分可惜,这些人没有清朝科举清规戒律的话柄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1 22: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