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2
注册时间2016-5-8
威望2657
金钱26620
贡献20946
论坛元老
 
威望- 2657 点
贡献- 20946 次
金钱- 26620 枚

|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8-10-31 03:11 编辑
《唐韵考》、《唐韵正》,三羊考正《唐韵》韵目二〇六
不管是纪容舒的《唐韵考》,不管是顾炎武的《唐韵正》,两书的内容之中都明确显示,唐朝孙愐的《唐韵》是206韵,而不是清代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所说的195韵。
百度资料【1】《唐韵》: 这是《切韵》的一个增修本。唐代孙愐作,时间约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年 (732)之后。因为它定名为《唐韵》,曾献给朝廷,所以虽是私人著述,却带有官书性质,比起较它早出的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还更著名。《东斋记事》说:"自孙愐集为《唐韵》,诸书遂废。"但原书已不存在。据清代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所录唐元和年间《唐韵》写本的序文和各卷韵数的记载,全书5卷,共195韵,与王仁昫《切韵》同,上、去二声都比陆法言《切韵》多一韵。不过从卞永誉所录《唐韵》序文中所记载的《唐韵》收字、加字的数目看,又不像是根据王仁昫《切韵》编修的。《唐韵》对字义的训释,既繁密又有出处、凭据,对字体的偏旁点画也极考究,使得韵书更加具有字典的性质。这也是《唐韵》更加受人重视的一个原因。版本
《唐韵》还有另外一种,是清代末年 (1908) 吴县蒋斧在北京得到的一部唐写本《唐韵》残卷。只有去声(有阙漏)、入声两卷。王国维认为这部《唐韵》残卷,就是《广韵》卷首所载孙愐《唐韵序》的后一部分所说的孙愐在天宝十年 (751)对开元年间所作《唐韵》的修订本。其他学者虽然多不同意王国维的这种看法,但也有人认为蒋斧所收《唐韵》残卷是孙愐《唐韵》的一种增修本,只是成书时间可能稍晚于唐玄宗天宝年间。这部《唐韵》残卷,去声分59韵,比《切韵》的去声多出 3韵;入声分34韵,比《切韵》的入声多出两韵。按照这种情形看来,同这些去、入声相应的平声、上声,分韵也应该都有增加。全书可能分 204韵。这已经很接近于《广韵》分韵的数目了。《唐韵》小韵的数目,也较王仁昫《切韵》有增加。但所收字的总数却比王韵可能要少,注释很详细,引书极多,特别详于官制、地名、人名和姓氏。 唐代还有一部李舟《切韵》,它在收嬜音和收m音的阳声韵部的次序排列以及入声韵部和平、上去三声韵部的配合方面,都有一些特点,对后世的韵书中韵目的排列是有影响的。但原书早已失传了。
百度资料【2】《唐韵考》: 《唐韵考》·五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国朝纪容舒(1685-1764)撰。容舒字迟叟,号竹?,献县人。康熙癸巳举人,官至姚安府知府。初,隋陆法言作《切韵》,唐礼部用以试士。天宝中,孙忄面增定其书,名曰《唐韵》。後宋陈彭年等重修《广韵》,丁度等又作《礼部韵略》,为一代场屋程式,而孙氏之书渐佚。
四库提要
唐代旧韵,遂无复完帙。惟雍熙三年徐铉校定许慎《说文》,在大中祥符重修《广韵》以前。所用翻切,一从《唐韵》,见於铉等《进书表》。容舒以为翻切之法,其上字必同母,其下字必同部,谓之音和。间有用类隔法者,亦仅假借其上字而不假借其下字。因其翻切下一字,参互钩稽,辗转相证,犹可以得其部分。乃取《说文》所载《唐韵》翻切,排比分析,各归其类,以成此书。始知《广韵》部分,仍如《唐韵》,但所收之字不同。有《唐韵》收而《广韵》不收者。如《东部》"讠同"字、"{冖见}"字、"忄共"字之类是也。有《唐韵》在此部而《广韵》在彼部者。如"ク"字《广韵》作"藏宗切",在《冬部》。《唐韵》作"徂红切",则在《东部》。"珑"字《广韵》作"卢红切",在《东部》。《唐韵》作"力钟切",则在《钟部》之类是也。有《唐韵》两部兼收,而《广韵》止存其一者。如《虞部》"<广且>"字,《广韵》注又"子余切",与《唐韵》合。而《鱼部》"子余切"乃不收"<广且>"字之类是也。有《广韵》移其部分而失於改其翻切。如《谆部》"?、菌、?、κ"四字移入《真部》,而仍用《唐韵·谆部》翻切。《删部》"鳏"字移入《山部》,仍用《删部》翻切之类是也。有《唐韵》本有重音而徐铉只取其一者。如"规"字作"居追切",宜在《脂部》。而证以"?左"字作"许规切"、"窥"字作"去?左切",知"规"字当有"居随"一切,兼入《支韵》之类是也。其推寻考校,具有条理。《唐韵》分合之例与宋韵改并之迹,均可由是得其大凡。亦小学家所当参证者矣。
百度资料【3】《唐韵正》:
《唐韵正》二十卷,安徽巡抚采进本。国朝顾炎武(1613—1682)撰。《音学五书》之四也。其书以古音正《唐韵》之讹。书首有《凡例》曰:"凡韵中之字,今音与古音同者,即不注。
四库提要
国朝顾炎武撰。《音学五书》之四也。其书以古音正《唐韵》之讹。书首有《凡例》曰:"凡韵中之字,今音与古音同者,即不注。其不同者,乃韵谱相传之误,则注云古音某,并引经传之文以证之。其一韵皆同而中有数字之误,则止就数字注之,《一东》是也。一韵皆误,则每字注之,《四江》是也。同者半则同者注其略,不同者注其详,且明其本二韵而误并为一,《五支》是也。一韵皆同,无误则不注,《二冬》、《三钟》是也。"盖逐字以求古音,当移出者移而出,当移入者移而入。视他家谬执今韵言古音,但知有字之当入,而不知有字之当出,以至今古纠牵,不可究诘者,其体例特为明晰。与所作《韵补正》皆为善本。然《韵补》误叶古音,可谓之正。至《唐韵》则本为四声而设,非言古韵之书。声随世移,是变非误,概名曰"正",於义未协。是则炎武泥古之过,其偏亦不可不知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