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中华诗词论坛/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24|回复: 1

左传翻译笺误

[复制链接]

214

主题

1371

帖子

75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19
贡献
1762
金钱
2794
发表于 2018-10-24 21: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左传翻译笺误
一、诸家《左传》翻译错误综述
历代治《左传》者多名家。名家的翻译就成了后世《左传》翻译的蓝本,名家错误,也跟着错误。
1、“庚癸乎?”跟了的可以反不?
《哀公十三年》,吴王夫差向齐鲁用兵,让鲁国称臣,齐国败战,并在黄池成功盟会,成就了霸主梦。这时,越国乘机偷袭吴国,俘获了太子友、王孙弥庸、寿于姚,打进吴国国都。盟会后,夫差慌忙退兵。
在退师途中,吴国将军申叔仪向鲁国的公孙有山氏乞粮,说:“你有佩玉璀而璨啊,我却不能带着它。你有美酒芬而芳啊,我却只能在旁边看着它”,委婉表述军队缺粮。公孙有山回答说:“细粮是没有了,粗粮到有一些。若你登上‘山首’喊一声:‘跟了的会反否?’就会给你”。
原文是:“庚癸乎?则诺”。对“庚癸”,名家王先谦翻译为“下等货啊!……”于是天下翻译家都翻译为“下等货”,跟王先谦一起错。
“庚癸乎”,跟了的会反不?“登首山”,可以是站到首山上,这是其一;而公孙有山的名字叫“山”,首山就是山首,“登首山”就是站在我公孙有山的头上,这是双关语,也是泼皮话。这时候的吴国已是败兵之师,已经失去了对鲁国的宗主地位,所以公孙有山说话气粗。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你们已经不是我们的宗主了,还想要我们贡献粮食吗?
2、“舆豭”是杀手,不是乘车的公猪
《哀公十五年》,孔伯姬为太子蒯聵(孔伯姬之弟)武装逼迫执政卿孔悝(孔伯姬之子),要孔悝拥立蒯聵为卫君。
“吃过饭,孔伯姬持戈走在前面,蒯聩和五个随从身穿皮甲,杀手(原文为舆豭)跟从……”。
对“舆猳”,诸家翻译为“载上一头公猪……”我不知道,干犯武装劫国的大事,还要载上一头又笨又重、哼哼唧唧的公猪干什么?“舆豭”,应该是杀手,乘车游走于各国的武士。
3、“辱收”,实乃“辱共”                     之误
《僖公四年》,“齐侯陈(排布)诸侯之师,与(楚)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对“辱收”,诸家翻译为“受辱收容……”
这个错误,当发生于将“古文《左传》”隶楷为“今文《左传》”时发生的错误。这是因为“(共)”与“(收)”之篆书相似,手写体就更容易混淆了。将“辱廾”错为“辱收”,于是翻译为“受辱收容我们……”。当时齐国称霸,但楚国也是强国,势均力敌。这次军事对垒,齐国也没有占到楚国的便宜。屈完是楚君统帅,难道屈完会说出“受辱收容我们”这样有损国格的话吗?应该是“屈尊恭敬寡君……”,才符合屈完的身份与立场。
    4、“坎血”乃歃血盟誓 不是挖坑   
《僖公二十五年》,“坎血加书,伪与子仪、子边盟者……”诸家翻译为“掘地杀牲,把盟书放在上面……
发生这样的错误,是将酒杯的“坎”当成土坑理解了。坎,《汉语大字典》:“盛酒器,形如壶而小。《尔雅.释器》:‘小罍谓之坎’。郝懿行义疏‘坎为酒罇,言小于罍则受不及一斛’”;而《襄公二十六年》有“则欿,用牲,加书,……”。两相比较,则“坎”为“欿”之同音假借字,饮具也。这样,“坎血加书”就是“欿血加书”,歃血盟誓、并书写盟约之意。这是与传统翻译“挖坑”在本质上的不同之处。
5、“不复火”——不祭祀大火星
《昭公十八年》,宋卫陈郑四国发生火灾,郑国的星相家裨灶请子产用“瓘斝玉瓚”祭祀大火星以禳灾,子产不同意,原文为“遂不与,亦不复火。”
“不复火”,诸家翻译为“也没有发生火灾”。
“没有发生火灾”不符事实。前文有:“数日,(宋、卫、陈、郑)皆来告火”,后文有“火作……”,并用很长的篇幅叙述救火过程,都说明郑国是发生了严重的火灾事故的,为何翻译为“没有发生火灾?”
问题出在“复”字读训诂错误。“复”,近代文字学家康殷认为:“‘复’是‘福’的倒字”。若命题成立,则“复”也是“福”,本质是祭祀。只不过“福”是我祭别人、“复”是别人敬我而已。“不复火”,不祭祀大火星(心宿)、也就是不要火神(大火星)来为我禳灾之谓。所以“不复火”应翻译为:“也不祭祀火神”。
……
这样的错误,初步统计有七、八十处,本书将这些错误作为附录附于书后,供方家参考。当然,很多“错误”,都不及将“庚癸乎?”翻译为“下等货”、“舆豭”翻译为“载上公猪”、“坎血加书”翻译为“挖坑埋牲……”那样严重与重要。
我们指出错误,改正错误,但对前人的研究、翻译,并不否定与埋没。相反,正是两千年年来前人的勤劳耕耘,我们才能顺畅的阅读《左传》。我们是站在前人开垦的土地上耕耘的,可以否定前人在耕作上的某些错误,但能抛弃他们的成果吗?
经过这次笺误,并不是说将所有的错误都就纠完了,只能是更接近原文意思而已。

214

主题

1371

帖子

75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19
贡献
1762
金钱
2794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4 21: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附录,可以不看了,对有深度研究的朋友,还是重要的。

二、笺误表

1、隐公三年
【涉及原文】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周人将畀虢公政。
【诸家翻译】周平王打算把权利分给虢公一部分……
【笺注】不是分一部分给虢公,应该是代替郑庄公为周卿士。

2、隐公五年
【涉及原文】书曰“公矢鱼于棠”,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诸家翻译】……是前往远离国都的棠地。
【笺注】“远地”,不爱土地、不守土地之谓。也就是失职、不守国之谓。

3、隐公五年
【涉及原文】臧僖伯卒。公曰:“叔父有憾于寡人,寡人弗敢忘。”葬加一等。
【诸家翻译】叔父对我有怨恨,我不敢忘记……
【笺注】前有臧僖伯规谏隐公不要去棠地观看捕鱼。“有憾于寡人”,当为“有教于寡人”,所以“葬加一等”。

4、隐公八年
【涉及原文】郑公子忽如陈逆妇妫……先配而后祖,鍼子曰:“是不为夫妇,诬其祖矣……”
【诸家翻译】因为欺骗了他的祖先……
【笺注】“诬其祖”,当为“蔑视其祖”,对祖宗不尊敬。

5、隐公九年
【涉及原文】大雨霖以震,书,始也。庚辰,大雨雪,亦如之。书,失时也。
【诸家翻译】只记载了开始这一天……
【笺注】应该是《春秋》“开始记录‘气候反常’现象”。

6、隐公十一年
【涉及原文】公孙阏与颖考叔争车,颍考叔挟辀以走,子都拔棘以逐之,及大逵,弗及,子都怒。……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颠。……郑伯使卒出豭,行出犬鸡,以诅射颍考叔者。
【诸家翻译】“让一百人拿出一头公猪,二十五人拿出一只鸡或狗……”
【笺注】“卒出豭,行出犬鸡”,应该是“‘让军士装扮猪狗’,以诅咒射杀颖考叔的人为猪狗、不是人”。

7、桓公六年
【涉及原文】九月丁卯,子同生,以大子生之礼举之,接以大牢……公问名于申繻……公曰:“是其生也,与吾同物,命之曰同。”
【诸家翻译】和我是同一天,就起名为同吧!
【笺注】应该是“与我同是鲁侯,就取名‘同’吧!”

8、庄公十九年
【涉及原文】初,鬻拳强谏楚子……惧而从之……
【诸家翻译】当初,鬻拳曾强谏楚文王不要出兵……
【笺注】根据后文说“楚文王‘惧而从之’”,应该是鬻拳以前曾经因某事,以武力强谏楚文王,而不是这次阻止楚文王出兵。


9、庄公二十九年
【涉及原文】火见而致用,水昏正而栽,日至而毕。
【诸家翻译】对“火见”,注释为“夏历十月初,心宿‘早晨’出现在东方”……
【笺注】应该是“夜晚出现在东方”……

10、闵公二年
【涉及原文】初,惠公之即位也少,齐人使昭伯烝于宣姜,不可,强之。
【诸家翻译】齐国人让昭伯与宣姜通奸……
【笺注】当为:齐国人强迫昭伯娶父亲的小老婆宣姜……

11、僖公四年
【涉及原文】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诸家翻译】应该进贡的包茅也不按时送来……无法滤酒。
【笺注】应该是:“连巴茅也不贡献一根,不供王祭、不供过滤之酒”。包茅,巴茅、白茅,也即贫茅,牛都不吃的草,烂贱,普天下何处没有,难道一定要楚国产的茅草才能滤酒?

12、僖公四年
【涉及原文】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诸家翻译】受辱收容我们……
【笺注】“辱收”当是“辱共”之误,承蒙恭敬之意。“收”之篆书“ ”与“廾”之篆书 “ ”相似(见《说文解字今释》p374)故误将“廾( )”认成“收( )”。“廾”,《段注》曰:“此字谓竦(恭敬)其两手以有所奉也”。若此,“辱收”就是“辱廾”、“辱共”、“辱恭”之误。齐国、楚国都是强国,屈完不可能屈尊说出“受辱收容我们”这样有损国格的话。


13、僖公七年
【涉及原文】齐人伐郑。孔叔言于郑伯曰:“谚有之曰:‘心则不竞,何惮于病。’既不能强,又不能弱,所以毙也。国危矣,请下齐以救国。”
【诸家翻译】意志不坚强,何怕屈辱……请向齐国屈服,从而拯救国家。
【笺注】不存与人竞争之心,就不怕屈辱……请向齐国屈服,从而拯救国家。

14、僖公十五年
【涉及原文】卜徒父筮之,吉。涉河,侯车败。诘之,对曰:“乃大吉也,三败必获晋君。……
【诸家翻译】渡过黄河,晋侯的车子必然毁坏……
【笺注】对惩罚晋国的战争,卜徒父进行筮占,结果是吉利的。但是,渡过黄河后,秦穆公的车子坏了,感到不吉利,于是诘问卜徒父,“是怎样筮占的?”,卜徒父回答说“乃大吉也,三战必获晋君”。

15、僖公十五年
【涉及原文】遂使请战,曰:“寡人不佞,能合其众而不能离也,君若不还,无所逃命。”秦伯使公孙枝对曰:“君之未入,寡人惧之,入而未定列,犹吾忧也。苟列定矣,敢不承命。”
【诸家翻译】君王没有回国,我替你担心;回国后没有定于君位,我还有忧虑……
【笺注】“君未入”,应该是“没有入列为军人”,而不是“入晋为君……”云云。

16、僖公十五年
【涉及原文】大夫请以入。公曰:“获晋侯,以厚归也。既而丧归,焉用之?……
【诸家翻译】俘获晋君以归,本是一大收获……
【笺注】“厚归”与“丧归”对待,厚待送归之意,不是“大获”之厚归。


17、僖公二十三年
【涉及原文】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奉也沃盥,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而囚。
【诸家翻译】重耳洗手没有擦手,而是挥手把水甩掉……
【笺注】“既而挥之”,应该是漱洗结束后招手叫怀嬴端走洗漱盆,而不是甩干手上的水。

18、僖公二十五年
【涉及原文】宵,坎血加书,伪与子仪、子边盟者……
【诸家翻译】夜里,掘地杀牲,把盟书放在上面……
【笺注】“坎”当为小酒杯。“坎血加书”,就是举杯盟誓,并立约,而不是掘地埋牲。坎,《汉语大字典》:“盛酒器,形如壶而小。《尔雅.释器》:‘小罍谓之坎’。郝懿行义疏‘坎为酒罇,言小于罍则受不及义斛’”;又《襄公二十六年》为“则欿,用牲,加书,……”,则“坎”为“欿”之同音假借字,饮具也。这样,“坎血加书”就是“欿血加书”,歃血盟誓、并书写盟约之意。这是与传统翻译“挖坑”在本质上的不同之处。


19、僖公二十八年
【涉及原文】公子买戍卫,楚人救卫,不克。公惧于晋,杀子丛以说焉。谓楚人曰:“不卒戍也。”
【诸家翻译】诸家翻译,没有说清楚鲁国和卫国先是站在楚国一边,公子买戍守卫国是增楚国之势。鲁国见晋国势大,惧怕晋国得胜惩后处鲁国,于是杀了公子买……
【笺注】鲁国任命公子买戍守卫国,以增楚国之势,不终——鲁僖公惧怕晋国讨伐,杀了公子买取悦晋国。又骗楚人说:“公子买戍守未到期就想走,所以杀了他”。

20、僖公二十八年
【涉及原文】晋侯、宋公、齐国归父、崔夭、秦小子慭次于城濮。楚师背酅而舍,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诵,曰:“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
【诸家翻译】田野里草繁茂,赶紧除掉播新种。……
【笺注】晋文公听军士唱歌说:“原田茵茵,弃旧谋新”,勾起对楚成王的感激之情,战与不战,疑惑不决。

21、僖公三十三年
【涉及原文】《康诰》曰:“父不慈,子不祗,兄不友,弟不共,不相及也。”
【诸家翻译】彼此之间没有关系。
【笺注】应该是彼此没有因陈关系。父亲之罪,子女不应担责。

22、文公元年
【涉及原文】……听言则对,诵言如醉,匪用其良,覆俾我悖。
【诸家翻译】听到什么就轻率回答……
【笺注】“对”,当为“怼”的谐音字。对良言不满之意,而非“轻率回言”。

23、文公十五年
【涉及原文】他年,其二子来,孟献子爱之,闻于国。或谮之曰:“将杀子。”献子以告季文子。二子曰:“夫子以爱我闻,我以将杀子闻,不亦远于礼乎?远礼不如死。”一人门于句鼆,一人门于戾丘,皆死。
【诸家翻译】于是一人在句鼆守门,一人在戾丘守门,……
【笺注】“门”,攻门之谓,而不是守门。他们两人一人在攻打句鼆城门时战死,一人在攻打戾丘城门时战死。

24、文公十六年
【涉及原文】公子鲍美而艳,襄夫人欲通之,而不可,夫人助之施。昭公无道,国人奉公子鲍以因夫人。
【诸家翻译】宋襄公夫人想和他私通……
【笺注】宋襄公已经死去二十六年了,襄夫人青春几何?应该是:宋襄公夫人想结好公子鲍,以谋大事。国人拥戴公子鲍,投靠襄夫人,而不是私通。

25、文公十七年
【涉及原文】齐君之语偷。
【诸家翻译】齐国国君的话缺乏远虑。
【笺注】“偷”,语言混乱游离,语言中偷加别语之谓,而不是“缺乏远虑”。

26、宣公四年
【涉及原文】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入,宰夫将解鼋,相视而笑。公问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公。子公与子家谋先。子家曰:“畜老,犹惮杀之,而况君乎?”反谮子家,子家惧而从之。夏,弑灵公。书曰:“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权不足也。
【诸家翻译】这时由于子家权小位低,才独自承担了这一罪责。
【笺注】位卑,没有参与废、立国君的资格,才让公子家一人承担罪责。

27、宣公十二年
【涉及原文】楚子围郑。旬有七日,郑人卜行成,不吉。卜临于大宫,且巷出车,吉。国人大临,守陴者皆哭。
【诸家翻译】准备前往祖庙号哭,并让每一街巷都准备一辆车以示决战到底……
【笺注】“出车”,弃车而战之谓。卜辞别祖庙,弃车巷战,吉。于是,郑国举行告别祖庙的祭祀,……。若是每条街道出一辆车,郑国都城有几条街道?按《考工记.营国制度》,不过十条街道,十辆战车对兵力的增加不多,能据以决战吗?

28、宣公十二年
【涉及原文】还无社与司马卯言,号申叔展。叔展曰:“有麦曲乎?”曰:“无”。“有山鞠穷乎?”曰:“无”。“河鱼腹疾奈何?”曰:“目于眢井而拯之。”“若为茅绖,哭井则己。”明日萧溃,申叔视其井,则茅绖存焉,号而出之。
【诸家翻译】得了风湿病怎么办?
【笺注】应该是“河里的鱼拉肚子了怎么办?”还无社说:“你看到有枯井就可以救我”。

29、宣公十四年
【涉及原文】孔达缢而死。卫人以说于晋而免。遂告于诸侯曰:“寡君有不令之臣达,构我敝邑于大国,既伏其罪矣,敢告。”卫人以为成劳,复室其子,使复其位。
【诸家翻译】便把公室的女儿嫁给他的儿子为妻……
【笺注】卫人怀念孔达的功劳,于是把孔达的儿子立为孔氏宗伯,并继承孔达官位。“复室其子”,不是为他的儿子娶婚……。

30宣公十六年
【涉及原文】三月,献狄俘,晋侯请于王。戊申,以黻冕命士会将中军……
【诸家翻译】晋景公向周天子请求准许士会晋升官职……
【笺注】晋景公任命官员不必向周天子请求。晋景公请求的是“向周天王献狄俘。”,回国后,又任命士会将中军,是两件事。

31、成公二年
【涉及原文】逢丑父与公易位。将及华泉,骖絓于木而止。丑父寝于轏中,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曰:“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曰:‘无令舆师陷入君地。’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
【诸家翻译】逢丑父故意让齐顷公下车……
【笺注】逢丑父站在车主的位置上,让齐顷公为护卫,韩厥不认识齐顷公,以为站在车主位置上的就是齐顷公。逢丑父以君的名义命令护卫——也就是齐顷公下车到华泉取水饮马,齐顷公提着皮桶借机逃走。须交代为何韩厥俘获一个假齐侯的原委,文字上要详细一些,为何齐顷公能下车逃走?

32、成公二年
【涉及原文】宋文公卒。始厚葬,用蜃炭,益车马,始用殉。重器备,椁有四阿,棺有翰桧。
【诸家翻译】外槨做成四面坡……
【笺注】“四阿”,呈“亞”字形,“亞”字的缺角处为“阿”。没有听说“坡面”为“阿”的。

33、成公九年
【涉及原文】二月,伯姬归于宋。……夏,季文子如宋致女……
【诸家翻译】季文子到宋国探望伯姬……
【笺注】应该是:“伯姬嫁到宋国,季文子送伯姬到宋国……”。季文子是鲁国正卿,正卿送嫁,这是鲁国重视与宋国的国际关系之故。不是去探望伯姬。

34、成公十七年
【涉及原文】厉公将作难,胥童曰:“必先三郤,族大多怨。去大族不逼,敌多怨有庸。”公曰:“然。”…… 壬午,胥童、夷羊五帅甲八百,将攻郤氏。长鱼矫请无用众,公使清沸魋助之,抽戈结衽,而伪讼者。三郤将谋于榭。矫以戈杀驹伯、苦成叔于其位。温季曰:“逃威也!”遂趋。矫及诸其车,以戈杀之,皆尸诸朝。
  胥童以甲劫栾书、中行偃于朝。矫曰:“不杀二子,忧必及君。”公曰:“一朝而尸三卿,余不忍益也。”对曰:“人将忍君。臣闻乱在外为奸,在内为轨。御奸以德,御轨以刑。不施而杀,不可谓德。臣逼而不讨,不可谓刑。德刑不立,奸轨并至。臣请行。”
【诸家翻译】“不施而杀……”诸家翻译为“不施恩惠而杀人……”
【笺注】应该是:“不罗列罪证、不判刑而杀……”。“施”,罗列罪证也。

35、成公十八年
【涉及原文】楚子辛、郑皇辰侵城郜,取幽丘,同伐彭城,纳宋鱼石、向为人、鳞朱、向带、鱼府焉,……宋人患之。西鉏吾曰:……今将崇诸侯之奸,而披其地,以塞夷庚。逞奸而携服,毒诸侯而惧吴、晋。吾庸多矣,非吾忧也。
【诸家翻译】现在,他们尊崇鱼石等奸人,并且分封他们土地,阻塞各国之间的通道,使得奸人拍手称快,而使顺服者离心离德,损害诸侯并使吴、晋等国心生畏惧……
【笺注】应该是:我们不如满足楚国的奸妄,让鱼石等人裂地占据,让他们阻塞东夷各国对楚国的庚服。让乱臣快意而让服从楚国的国家离心携贰,钳制诸侯而让吴国、晋国畏惧。对我好处多着呢,我有何忧。况且我们事奉晋国为的什么?晋国必然会救援我国的”。

36、襄公二年
【涉及原文】齐侯使诸姜宗妇来送葬。
【诸家翻译】齐灵公派嫁给本国大夫的姜姓女人和同姓大夫的妻子来鲁国为齐姜送葬。
【笺注】“诸姜宗妇”,齐国姜姓各宗之主妇,一般而言,是从鲁国嫁来的姬姓女子。鲁成公夫人齐姜,是在任鲁公的祖母。齐姜死了,齐国派各宗伯的主妇代表齐国去送葬,是掂量礼仪乎的决定,也是恰当的,既能表达齐国对鲁国国君的尊重,又有别于在任鲁公之母亲的葬礼,同时也是男女有别之意。不然,当由齐国的宗伯去送葬了。
        另外,春秋婚假制度,同姓不通婚。哪里来的“嫁给本国大夫的姜姓女人”。

37、襄公四年
【涉及原文】无终子嘉父使孟乐如晋,因魏庄子纳虎豹之皮,以请和诸戎。晋侯曰:“戎狄无亲而贪,不如伐之。”魏绛曰:“诸侯新服,陈新来和,将观于我,我德则睦,否则携贰。劳师于戎,而楚伐陈,必弗能救,是弃陈也,诸华必叛。戎,禽兽也,获戎失华,无乃不可乎?《夏训》有之曰:‘有穷后羿。’”…… 《虞箴》如是,可不惩乎?”于是晋侯好田,故魏绛及之。
【诸家翻译】“于是晋侯好田”翻译为“此时,晋悼公郑热衷于打猎……”
【笺注】“田”为“恃武好战”的代名词。故翻译为:当时晋侯好战,故魏绛以后羿失国的故事委婉规谏晋悼公不要恃武。


38、襄公九年
【涉及原文】九年春,宋灾。乐喜为司城以为政。使伯氏司里,火所未至,彻小屋,涂大屋;陈畚挶具绠缶,备水器;量轻重,蓄水潦,积土涂……
【诸家翻译】此时乐喜担任司城执掌宋国国政……
【笺注】应该是:“乐喜以司城身份主持救灾……”。司城之官,相当于今天的城防司令兼宫廷警卫司令。“为政”,当指救灾政务,而不是国家政务。

39襄公九年
【涉及原文】……使士匄将中军。辞曰:“伯游长。昔臣习于知伯,是以佐之,非贤能也请从伯游。”
【诸家翻译】……从前我熟悉知罃……
【笺注】应该是:“荀偃年长。从前臣向荀罃学习,虽然是荀罃的副手,但不是我有什么才能,……”。

40、襄公十五年
【涉及原文】郑尉氏、司氏之乱,其余盗在宋。郑人以子西、伯有、子产之故,纳贿于宋,以马四十乘与师茷、师慧。三月,公孙黑为质焉。司城子罕以堵女父、尉翩、司齐与之。良司臣而逸之,托诸季武子,武子置诸卞。郑人醢之,三人也。
【诸家翻译】认为司臣有才能,就把他放了。
【笺注】“司臣”,管理囚犯的下级官员。“良司臣”,堵女父、尉翩、司齐三人与“司臣”友好之谓。故翻译为:宋国的司城子罕抓获堵女父、尉翩、司齐,将他们交与郑国。三人因与“司臣”友好,司臣将他们放了,三人逃到鲁国投靠季武子……

41、襄公十五年
【涉及原文】夏,齐侯围成,贰于晋故也。于是乎城成郛。
【诸家翻译】……这是因为齐国对晋国有了二心……齐国还在成邑建筑外城。
【笺注】夏,齐灵公包围了鲁国的成邑,是由于鲁国投靠晋国之故。为防齐国,鲁国在成邑建筑外城。


42、襄公十七年
【涉及原文】齐侯伐我北鄙,围桃。高厚围臧纥于防。师自阳关逆臧孙,至于旅松。郰叔纥、臧畴、臧贾帅甲三百,宵犯齐师,送之而复。齐师去之。
【诸家翻译】……郰叔纥、臧畴、臧贾率领甲士三百,趁夜袭击齐军,保护臧纥冲出防城,送到旅松,然后三人又回到防城。齐军得不到臧纥就离开了鲁国。
【笺注】秋,齐灵公帅师侵略鲁国北部边境,包围“桃”地。齐国的高厚在防城围困了鲁国的臧纥。鲁师从阳关接应臧孙,行至旅松。叔梁纥、臧畴、臧贾帅甲三百,乘夜偷袭齐师,齐师败退,三人追击齐师,而后回来。齐师也就回国了。
    是把齐师赶跑了,解了防城之围困,三人并没有进入防城。

43、襄公十八年
【涉及原文】晋人闻有楚师,师旷曰:“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楚必无功。”董叔曰:“天道多在西北,南师不时,必无功。”
【诸家翻译】……我多次演唱北方的歌曲,也演唱过南方的歌曲……
【笺注】北歌、南歌,是一种试验风向的方法,北歌,使人在一定远的北方向南方的听者唱歌,因声波与风向相同,吹向听歌者,故声音宏大。南歌则相反,因声波与风向相逆,故声不能达,宛如无声。师况是盲人,但耳力好,故能以此辨别风向,感知气候。故翻译为:没有妨害。我屡次让人从北向南而歌,又屡次从南向北而歌。南方传来的声音微弱,几乎无声。

44、襄公二十二年
【涉及原文】郑游眅将归晋,未出竟,遭逆妻者,夺之,以馆于邑。丁巳,其夫攻子明,杀之,以其妻行。子展废良而立大叔,曰:“国卿,君之贰也,民之主也,不可以苟。请舍子明之类。”
【诸家翻译】郑国的游眅将回到晋国去……
【笺注】 “归晋”,或许是嫁女 到晋?诸家机械地将“归”翻译为“回”,郑国人回到晋国,于理不通。根据文意应翻译为:郑国的游眅将到晋国去……

45、襄公二十六年
【涉及原文】楚客聘于晋,过宋。大子知之,请野享之。公使往,伊戾请从之。公曰:“夫不恶女乎?”对曰:“小人之事君子也,恶之不敢远,好之不敢近。敬以待命,敢有贰心乎?纵有共其外,莫共其内,臣请往也。”遣之。至,则欿,用牲,加书,征之,而聘告公曰:“大子将为乱,既与楚客盟矣。”
【诸家翻译】宋平公让他去了。伊戾到了野外,挖一个坑,并杀了牛羊,把盟书放上去……
【笺注】关键在“欿”字训释,欿,《左传》其他篇章为“坎”。坎,《汉语大字典》:“盛酒器,形如壶而小。《尔雅.释器》:‘小罍谓之坎’。郝懿行义疏‘坎为酒罇,言小于罍则受不及义斛’”。诸家认为是“坑”,本人认为是酒杯,“欿,用牲,加书”,就是歃血盟誓这一仪式,于是翻译为:伊戾到后,杀牲制书,布置举杯歃血盟誓的假现场……

46、襄公二十八年
【涉及原文】郑伯使游吉如楚。及汉,楚人还之,曰:“宋之盟,君实亲辱。今吾子来,寡君谓吾子姑还!吾将使驲奔问诸晋而以告。”…… 子大叔归,复命,告子展曰:“楚子将死矣!不修其政德,而贪昧于诸侯,以逞其愿,欲久,得乎?《周易》有之,在《复》三之《颐》三,曰:‘迷复,凶。’其楚子之谓乎?欲复其愿,而弃其本,复归无所,是谓迷复。能无凶乎?君其往也!送葬而归,以快楚心。”
【诸家翻译】对于“迷复,凶”,翻译为:复卦变颐卦,就叫“迷路往回走,不吉利”。
【笺注】诸家翻译之错,在于不知道“复”字的原始义。复,近代文字学家康殷认为,“‘复’是‘福’的倒字”。“福”是礼敬别人,“复”则是别人敬我。“迷复”,迷于别人礼敬自己之谓。翻译为:游吉回到郑国复命,对子展说:“楚康王快要死了!不修其德,而过分让诸侯礼敬自己,以逞其愿,并久,能吗?《周易.复》之上六爻辞说:‘迷于别人礼敬,大凶之兆’,大约就是说楚康王了。欲让别人礼敬自己,而抛弃修养德行这一根本,就是礼敬无据,就是所谓的迷复。能不凶吗?……   

47、襄公二十九年
【涉及原文】公还,及方城。季武子取卞,使公冶问,玺书追而与之,曰:“闻守卞者将叛,臣帅徒以讨之,既得之矣,敢告。” 公冶致使而退,及舍而后闻取卞。
【诸家翻译】……襄公回到住处看了信才得知季武子已经夺下了卞地……
【笺注】鲁襄公回国,走到方城时,季武子占领了卞地。当初,季武子派公冶去慰问鲁襄公。公冶已经出发,季武子又派人追上公冶,交给公冶一封加盖封泥印章的信,要他交给鲁襄公。季武子对公冶说,你要像这样报告鲁襄公:“听说守卞的人要叛变,臣帅师讨伐叛乱者,已经得手了,谨此禀告”。其实,季武子当时还没有实施取卞的军事行动。公冶在方城慰问鲁襄公,完成使命后退下,到达帐篷时才听说取了“卞”地,引起公冶生心。

48、襄公二十九年
【涉及原文】为高氏之难故,高竖以卢叛。十月庚寅,闾丘婴帅师围卢。高竖曰:“苟请高氏有后,请致邑。”齐人立敬仲之曾孙宴,良敬仲也。十一月乙卯,高竖致卢而出奔晋,晋人城绵而置旃。
【诸家翻译】……如果答应不杀害高氏的后代,我把卢地还给君王……
【笺注】“有后”应该是“不灭宗族祭祀”。不灭宗,意味着高氏还是齐国之卿、大夫,只是不是高竖而已。翻译为:高竖说:“若不废弃高氏的宗族祭祀,我可以向国君归还采邑”。

49、昭公元年
【涉及原文】子干奔晋,从车五乘。叔向使与秦公子同食,皆百人之饩。赵文子曰:“秦公子富。”叔向曰:“底禄以德,德钧以年,年同以尊。公子以国,不闻以富。且夫以千乘去其国,强御已甚。《诗》曰:‘不侮鳏寡,不畏强御。’秦、楚,匹也。”使后子与子干齿。辞曰:“鍼惧选,楚公子不获,是以皆来,亦唯命。且臣与羁齿,无乃不可乎?史佚有言曰:‘非羁何忌?’”
【诸家翻译】再说我和楚公子这样的羁旅之客享有同等待遇,恐怕不行吧?……
【笺注】“羁齿”,拘泥于年齿之谓。翻译为:“……于是叫秦国的后子与楚国的子干序年齿。秦后子推辞说:‘我秦鍼惧怕被灾难选中,楚公子不获信任,所以我们都流亡来到晋国,一切听从您的安排。让我和楚公子论年齿,恐怕不行吧?史佚有言说:不论年齿就没有禁忌’”。

50、昭公三年
【涉及原文】齐侯使晏婴请继室于晋,曰:“寡君使婴曰:‘寡人愿事君,朝夕不倦,将奉质币,以无失时,则国家多难,是以不获。不腆先君之適,以备内官,焜耀寡人之望,则又无禄,早世殒命,寡人失望。君若不忘先君之好,惠顾齐国,辱收寡人,徼福于大公、丁公,照临敝邑,镇抚其社稷,则犹有先君之適及遗姑姊妹若而人。
【诸家翻译】“辱收”,翻译为“看得起我们齐国” ……。
【笺注】将“辱收” 翻译为“看得起……”意思是对的。但何以为“看得起”,没有解说清楚。“收”为“廾”(共、恭)之误。“辱收”,“辱廾、辱恭”之谓。这是将“古文《左传》”隶楷为“今文《左传》”时发生的错误。应该从原文订正起。

51昭公八年
【涉及原文】……诗曰:“哀哉不能言,匪舌是出,唯躬是瘁。哿矣能言,巧言如流,俾躬处休。”
【诸家翻译】将“匪舌是出”翻译成“话刚出口就招来灾祸”……
【笺注】。《诗》曰:“不会讲话实在可哀。说话并非舌头的事,而是心的劳累。……”

52、昭公十一年
【涉及原文】楚子城陈、蔡、不羹。使弃疾为蔡公。……王曰:“国有大城,何如?”…… 若由是观之,则害于国。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
【诸家翻译】……我们国都有高大的城墙,可以低于任何叛乱……
【笺注】“国有大城”,是说将陈、蔡、不羹建成都城一样的大城,而不是说首都有大城。《昭公十二年》有:“今我大城陈、蔡、不羹,赋皆千乘”可证。应翻译为:“楚灵王进驻陈、蔡、不羹。命公子弃疾为蔡公。……楚灵王说:‘我在陈、蔡、不羹建筑大城防御,怎么样?’…… 申无宇回答说:‘……卫国的蒲、戚两邑有高大的城墙,结果卫献公被赶出国。由此看来,边邑城墙高大超过国都有害。枝桠过大树木必然折断,尾大就不能摇摆,这个道理您是知道的’”。

53、昭公十二年
【涉及原文】右尹子革夕,王见之,去冠、被,舍鞭,与之语曰:“昔我先王熊绎,与吕级、王孙牟、燮父、禽父,并事康王,四国皆有分,我独无有。今吾使人于周,求鼎以为分,王其与我乎?”
【诸家翻译】……当时其他四个国家都被赐予了宝物……
【笺注】“求鼎以为分”是求名分,而不单单是宝物。翻译为:……与右尹子革说:“从前我们的先王熊绎,与吕级、王孙牟、燮父、禽父,一同侍奉周康王,其他四国都有名分,唯独我们没有。现我派人到成周,请求周天子赏赐鼎彝以正名分,你认为周王会给我吗?”

54、昭公十三年
【涉及原文】观从使子干食,坎,用牲,加书,而速行。
【诸家翻译】……然后又挖了一个坑,杀了牲畜,放上盟书,造成结盟假象……
【笺注】观从便让子干吃饭,举杯盟誓,并用牲向神灵祷告,订立盟约,而后让子干、子皙迅速离开。
    坎,前已解释,当为小酒杯。“坎血加书”,举杯盟誓,并立约。坎,《汉语大字典》:“盛酒器,形如壶而小。《尔雅.释器》:‘小罍谓之坎’。郝懿行义疏‘坎为酒罇,言小于罍则受不及义斛’”;又《襄公二十六年》为“则欿,用牲,加书,……”,如此,则“坎”为“欿”之同音假借字,饮具也。

55、昭公十四年
【涉及原文】……楚子杀斗成然,而灭养氏之族。使斗辛居郧,以无忘旧勋。
【诸家翻译】……并灭了养氏的族人……
【笺注】“灭养氏之族”,并不是杀尽养氏,后文有“使斗辛居郧”可证。应该是“废除养氏的宗族地位”,不再是卿。但让斗成然的后代为郧县宰,表示没有忘记斗成然的功劳。

56、昭公十八年
【涉及原文】夏五月,火始昏见。丙子,风。梓慎曰:“是谓融风,火之始也。七日,其火作乎!”戊寅,风甚。壬午,大甚。宋、卫、陈、郑皆火。梓慎登大庭氏之库以望之,曰:“宋、卫、陈、郑也。”数日,皆来告火。裨灶曰:“不用吾言,郑又将火。”郑人请用之,子产不可。子大叔曰:“宝,以保民也。若有火,国几亡。可以救亡,子何爱焉?”子产曰:“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是亦多言矣,岂不或信?”遂不与,亦不复火。
【诸家翻译】将“不复火”翻译成“也没有发生火灾”。
【笺注】“没有发生火灾”不符事实。前文有:“数日,(宋、卫、陈、郑)皆来告火”,后文有“火作……”,用很长的篇幅叙述救火过程,都说明郑国是发生了严重的火灾的,为何翻译为“没有发生火灾?”问题出在“复”字。“复”,近代文字学家康殷认为:“‘复’是‘福’的倒字”,若命题成立,则“复”也是“福”,只不过“福”是我敬别人、“复”是别人敬我而已。“不复火”,不祭祀大火星(心宿)之谓,也就是不要火神(大火星)来为我禳灾之谓。于是翻译为:“也不祭祀火神”。

57、昭公二十一年
【涉及原文】与华氏战于赭丘。郑翩愿为鹳,其御愿为鹅。
【诸家翻译】华氏的党羽郑翩请求摆成鹳阵,他的御者却请求摆城鹅阵。
【笺注】鹳鸟善飞,比喻为回旋战,鹅不会飞,比喻为阵地战。于是翻译为:交战时,华氏党羽郑翩愿意回旋作战,而他的驾车人愿为阵地战。

58、昭公二十六年
【涉及原文】夏,齐侯将纳公,命无受鲁货。申丰从女贾,以币锦二两,缚一如瑱,适齐师。……高齮以锦示子犹,子犹欲之。齮曰:“鲁人买之,百两一布,以道之不通,先入币财。” 子犹受之,……
【诸家翻译】鲁人买了很多这种东西……
【笺注】文中的“买”,根据文意,似为“卖”。古代买卖同字。翻译为:季氏的家臣总管申丰跟着女贾,携带着两匹锦缎,将两匹锦缎绑成一捆,像一块瑱圭的样子,来到齐师。……高齮说:“鲁人卖的,两百匹一堆。因道路不通,就作为贿财送你”。梁丘据接受了,……

59、昭公二十七年
【涉及原文】吴子欲因楚丧而伐之,……楚莠尹然,工尹麇帅师救潜。左司马沈尹戌帅都君子与王马之属以济师,与吴师遇于穷。令尹子常以舟师及沙汭而还。左尹郤宛、工尹寿帅师至于潜,吴师不能(,)退。
【诸家翻译】将“吴师不能退”翻译为“进退不得”。
【笺注】“吴师不能退。”应该是“吴师不能,退。”是原文标点之错。于是翻译为“吴师无可如何,退去。”这是标点原文时发生的错误。

60、昭公二十九年
【涉及原文】晋赵鞅、荀寅帅师城汝滨,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
【诸家翻译】并在晋国内征收了四百八十斤铁……
【笺注】春秋时代,即令铁很贵重,四百八十斤铁,也无须在国内征收。“遂赋晋国一鼓铁”当为赵鞅、荀寅向国家奉献铁。翻译为:“赵鞅、荀寅帅师在汝水之滨筑城,贡献给国家四百八十斤铁……”

61、定公元年
【涉及原文】季孙使役如阚公氏,将沟焉。荣驾鹅曰:“生不能事,死又离之,以自旌也。纵子忍之,后必或耻之。”乃止。……葬昭公于墓道南。孔子之为司寇也,沟而合诸墓。
【诸家翻译】……到阚公氏哪里去挖沟,使昭公的墓地与祖墓隔开……
【笺注】昭公的墓坑形状当为“亞”字,季平字挖成“沟”形,这是对鲁昭公的贬损,表示鲁昭公离开君位,不能按君的礼仪安葬。鲁昭公死于晋国的乾侯,季平子也有道理。荣驾鹅批评“离之”,是说季平子不以君的规格埋葬。受到批评后,季平子还是不甘心,于是将鲁昭公葬于“墓道南”,与祖墓之间隔有“墓道”。葬于墓道之南的墓坑是否呈“亞”字,就无从查考了。孔子当司寇后,另外在昭公墓外挖沟,将昭公墓圈到祖墓里面去。这个“沟”与前面的“沟”,内容有实质上的差别。葬仪为三段。挖沟为墓→葬墓道南→孔子再挖沟将墓圈入祖墓。

62、定公十年
【涉及原文】夏,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孔丘相。
【诸家翻译】祝其就是夹谷。
【笺注】鲁定公在夹谷布兵,以应事变。翻译为:鲁定公在祝其会见齐景公,布兵于夹谷以防不测。

63、定公十年
【涉及原文】初,卫侯伐邯郸午于寒氏,城其西北而守之,宵熸。
【诸家翻译】卫灵公在寒氏攻打邯郸午。攻陷了寒氏的西北部……
【笺注】卫灵公在寒氏讨伐邯郸午,邯郸午在寒氏的西北筑城戍守。到了夜间,邯郸午的士兵全部逃散了。

64、定公十年
【涉及原文】于是执涉佗以求成于卫。卫人不许,晋人遂杀涉佗。成何奔燕。君子曰:“此之谓弃礼,必不钧。
【诸家翻译】……虽然同是违背了礼法,但罪行轻重有所不同。
【笺注】君子认为:“‘这叫做抛弃礼法’,这样处理国事,必然轻浮”。
此事的原委是:《定公八年》,赵鞅派涉佗、成何去与卫灵公盟誓(派等级低下的人与国君盟誓,本身就是轻浮行事了)。涉佗、成何去后,对卫灵公不礼。成何说:“卫国,就像晋国的“温”地、“原”地一样,哪里有资格与诸侯盟会?”后来在歃血之时,涉佗抓住卫灵公的手,血一直流到手腕上,也不让卫灵公的血滴进酒杯里去。
这是非常的轻浮不钧。为挽回侮辱卫灵公而产生的损失,晋人遂杀了涉佗。成何奔燕。

65、定公十年
【涉及原文】侯犯请行,许之。驷赤先如宿,侯犯殿。每出一门,郈人闭之。及郭门,止之,曰:“子以叔孙氏之甲出,有司若诛之,群臣惧死。”驷赤曰:“叔孙氏之甲有物,吾未敢以出。”犯谓驷赤曰:“子止而与之数。”
【诸家翻译】你最好穿上叔孙家的皮甲出去……
【笺注】侯犯请求流亡,郈邑的民众同意了。于是驷赤在前领着侯犯去“宿”邑,侯犯殿后。每当侯犯走出一门,郈人就将门关闭起来。侯犯一行走到外城门时,郈人拦住驷赤说:“你穿着叔孙氏的皮甲逃走,假如有关官追究这件事,我们怕受到惩罚”。驷赤说:“叔孙氏的皮甲都有记号,我不敢穿着它跟着您流亡”。侯犯对驷赤说:“你留下来就足了叔孙家的皮甲数了”。于是驷赤就留下来了。

66、定公十三年
【涉及原文】晋赵鞅谓邯郸午曰:“归我卫贡五百家,吾舍诸晋阳。”午许诺。归,告其父兄,父兄皆曰:“不可。卫是以为邯郸,而置诸晋阳,绝卫之道也。不如侵齐而谋之。”乃如之,而归之于晋阳。赵孟怒,召午,而囚诸晋阳。
【诸家翻译】……然后就按计划将五百家迁到晋阳……
【笺注】我们不如侵略齐国,等齐国来攻击我们的时候,再把这五百家迁走,这样就不会影响与卫国的关系了”。于是邯郸侵略齐国,而归罪于晋阳。赵鞅大怒,把邯郸午召去,将他囚禁在晋阳,……
    将侵略齐国的罪责归罪于晋阳——赵鞅,故引起赵鞅愤怒。或许是赵鞅对邯郸午处置此事的误解。

67、哀公元年
【涉及原文】吴之入楚也,使召陈怀公。怀公朝国人而问焉,曰:“欲与楚者右,欲与吴者左。陈人从田,无田从党。”
【诸家翻译】……陈国人中有田土根据田土所在方向决定左右……
【笺注】对国人说:“欲与楚国友好的站在右边,欲与吴国友好的站在左边。民众跟从田邑主站队,自由民跟从徒党站队”。“陈人从田”,是跟从田邑主站队之意,田,都是田邑主的,一般人哪里来的田?

68、哀公七年
【涉及原文】季康子欲伐邾,乃飨大夫以谋之。子服景伯曰:“小所以事大,信也。大所以保小,仁也。背大国,不信。伐小国,不仁。民保于城,城保于德,失二德者,危,将焉保?”孟孙曰:“二三子以为何如?恶贤而逆之?”对曰:“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今其存者,无数十焉。唯大不字小,小不事大也。知必危,何故不言?鲁德如邾,而以众加之,可乎?”不乐而出。
【诸家翻译】……孟孙说:“几位大夫是什么意思呢?你们谁的意见好,我就听谁的”……
【笺】季康子准备讨伐邾国,便宴请大夫们谋划此事……孟孙问:“各位大夫以为何如?难道会厌恶忠信而迎合权势?”季康子回答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与会者有一万多个国家。而现在剩下的不过几十个。这就是因为大国不保护小国、小国不事奉大国之故。明知鲁国有危险,为什么不说?”孟孙说:“鲁国之德和邾国差不多,却要以武力征服他们,能成功吗?”大家不欢而散。
    季康子是借攻打邾国引来吴国干涉、乘机投靠吴国,以对抗齐国构成的威胁,这是一个战略谋划,孟孙、叔孙不明其计,故反对,以至于不欢而散。

69、哀公十一年
【涉及原文】孟之侧后入以为殿,抽矢策其马,曰:“马不进也。”林不狃之伍曰:“走乎?”不狃曰:“谁不如?”曰:“然则止乎?”不狃曰:“恶贤?”徐步而死。
【诸家翻译】……林不狃说,停下来抵抗就显得你好吗?……
【笺注】鲁国右师的孟之侧(子反)最后回来。他抽出一支箭来鞭策其马,说:“并不是我愿意走在最后,是马不肯前跑!”林不狃小队的士兵说:“我们跑快点吗?”林不狃说:“我们不比别人差,为什么要逃跑?”士兵又说:“那么停下来抵抗吗?”林不狃说:“谁会厌恶贤名呢?”于是,徐步战死。“走”,古代是“跑”的意思。

70、哀公十一年
【涉及原文】初,辕颇为司徒,赋封田以嫁公女。有余,以为己大器。国人逐之,故出。
【诸家翻译】辕颇为司徒时,曾征收自己封邑田地的赋税用来作出家哀公女儿的费用……
【笺注】当初,辕颇担任陈国的司徒时,曾经向国内所有封邑征收赋税,作为出嫁哀公女儿的费用,多余的就用来为自己铸造钟鼎等器具。引起国人不满才被驱逐。

71、哀公十三年
【涉及原文】吴人将以公见晋侯,子服景伯对使者曰:“王合诸侯,则伯帅侯牧以见于王。伯合诸侯,则侯帅子男以见于伯。自王以下,朝聘玉帛不同。故敝邑之职贡于吴,有丰于晋,无不及焉,以为伯也。
【诸家翻译】……敝国献给吴国的贡品只会比晋国丰厚……
【笺注】吴人准备将鲁哀公作为吴国属国的身份去见晋定公,子服景伯对吴国使者说:“天子会合诸侯,则由盟主带领诸侯去朝见天子。盟主会合诸侯,则由侯爵带领子爵、男爵的诸侯去朝见盟主。自天子以下,朝聘玉帛都有不同的规定。所以我国对吴国的职贡(职贡于吴),对晋国的礼贡(有豐于晋),都不缺少,这就是将吴国视为盟主了。
    诸家翻译对“职贡”、“豐贡”,概念不清。

72、哀公十三年
【涉及原文】吴申叔仪乞粮于公孙有山氏,曰:“佩玉□兮,余无所系之。旨酒一盛兮,余与褐之父睨之。”对曰:“梁则无矣,粗则有之。若登首山以呼曰:‘庚癸乎!’则诺。”
【诸家翻译】……你只要登上首山上高喊:“我是下等人”,就会有人送你。或“下等货啊!”就会有人送你。
【笺注】在回师中,吴国的申叔仪向公孙有山氏乞粮,说:“你有佩玉璀而璨啊,我却不能带着它。你有美酒芬而芳啊,我却只能在旁边看着它”。公孙有山回答说:“细粮是没有了,粗粮倒是有一些。若你登上‘山首’喊一声:‘跟了的会反否!’就会给你”。
    诸家对“庚癸乎?”的含义不理解,乱猜而得出译文。原文“若登首山以呼曰:‘庚癸乎’,则诺”。庚,甲骨文作  、  ,金文作  、  。就是我用双手捉住了侵入国界的兵器,表意捉住了敌人。特别是金文的第二款“  ”更为明显。当时,鲁国投降了吴国,所以这个“庚”就是“跟”的意思。至于“癸”,就是睽违的“睽”字。“庚癸乎”,跟了的会反不?“登首山”,可以是站到首山上,这是其一;而公孙有山叫“山”,首山就是山首,“登首山”就是站在公孙有山的头上。这是双关语,是市井无赖语言。这时候的吴国已是败兵之师,自然失去了对鲁国的宗主地位,所以公孙有山说话气粗。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你们已经不是我们的宗主了,还想要我们贡献粮食吗?


73、哀公十五年
【涉及原文】闰月,良夫与大子入,舍于孔氏之外圃。昏,二人蒙衣而乘,寺人罗御,如孔氏。孔氏之老栾宁问之,称姻妾以告。遂入,适伯姬氏。既食,孔伯姬杖戈而先,大子与五人介,舆豭从之。迫孔悝于厕,强盟之……
【诸家翻译】……太子和五个随从身穿皮甲,并用车子载上一头公猪在后面跟着……
【笺注】闰月,浑良夫和大子蒯聩进入都城,暂住在孔氏的菜园地。夜晚,二人以头巾蒙住脸,伪装成妇女,寺人罗驾车,乘车进入孔氏家里。孔氏的家室总宰栾宁问是什么人,寺人罗说是姻亲家的侍妾。就这样进去到孔伯姬家里。吃过饭,孔伯姬持戈走在前面,蒯聩和五个随从身穿皮甲,带着杀手(舆豭)跟从。他们把孔悝逼迫到墙角,强行盟誓,……
    原文是“舆豭从之”。诸家翻译为“用车子载上一头公猪……”。豭的本义是公猪,就是种猪,这是对的。但在古文,往往借以表述客居女家的男子。《史记.秦始皇本纪》:“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洁诚。夫为寄豭,杀之无罪……”。这里的“豭”就是客居女家的男子。本文中的“豭”,则是寄居别国之游士,譬如后世的侠客、杀手一样。肯定不是真实的公猪。蒯聩干犯大事,还会带上一直哼哼唧唧、笨重不堪的公猪吗?带上杀手才符合劫国者当时的需要。


74、哀公十六年
【涉及原文】卫侯谓浑良夫曰:“吾继先君而不得其器,若之何?良夫代执火者而言,曰:“疾与亡君,皆君之子也。召之而择材焉可也,若不材,器可得也。”竖告大子。大子使五人舆豭従己,劫公而强盟之,且请杀良夫。
【诸家翻译】
【笺注】与第68条错误相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香港铜锣湾集团|大中华购物中心联盟|(香港)大中华诗词论坛/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3-29 15: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