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2
注册时间2016-5-8
威望2657
金钱26620
贡献20946
论坛元老
 
威望- 2657 点
贡献- 20946 次
金钱- 26620 枚

|
平水韵的106部是怎么来的?它为什么大体符合唐近体诗的用韵?——金筑子
旧帖存档-中华诗词论坛 http://bbs.zhsc.net/thread-4824745-1-1.html
一般人都知道,平水韵是根据宋《礼部韵略》来。宋人在编成了《集韵》(206部)之后,原班人马又在《集韵》的同用韵部113韵(平声31,上声30,去声33,入声19)的基础上,再把某些独用韵部加以合并,重新组成与相邻的韵部同用。经过一番改造之后,这《礼部韵略》就成了108韵(平声30,上声30,去声31,入声17)。到了1229年,金人王文郁又把《礼部韵略》108韵再合并两个仄声韵,就成了今天人们所叫的平水韵。
《集韵》的同用韵部是根据《广韵》的同用而来。人们不尽要问:这《广韵》的同用是根据什么而定的?《切韵》是没有同用的。唐韵有没有同用?这同用基本上是唐近体诗的实际,那么这唐近体诗的实际又是根据什么标准而定的?唐代诗人东西南北中人都有,他们各有自己的口音,如果按唐代时音为标准,这标准又是以那一个地方音为主呢。有人认为唐许敬宗等奏请皇帝批准的用韵就是这“同用”,《唐韵》里面就注有他们奏请的同用韵部。然而,难道唐人就有一部相当于平水韵的韵书存在?这似乎是不可能的。唯一的理由是:唐近体诗的用韵继承了永明体的用韵。南北朝420-589年,到唐的608年,中间只隔了隋37年,可以说唐人诗的用韵是紧接永明体的用韵的。唐近体诗本来就是从永明体中择优而成,人们继续用永明体韵是顺理成章的事。查永明体的全部用韵是和唐近体诗大体相同的。而永明体的用韵就是江东洛阳韵。我们可以从几首永明体诗的用韵同唐近体诗一样,就可证明唐近体诗的用韵同永明体是一脉相承的:
左记室思咏史(押十三元)
南北朝江淹
韩公沦卖药。梅生隐市门。
百年信荏苒。何为苦心魂。
当学卫霍将。建功在河源。
珪组贤君眄。青紫明主恩。
终军才始达。贾谊位方尊。
金张服貂冕。许史乘华轩。
王侯贵片议。公卿重一言。
太平多欢娱。飞盖东都门。
顾念张仲蔚。蓬蒿满中园。
咏早梅 (押十灰)
何逊
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
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
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
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
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
就是不按平水韵的出韵诗,也是可以从永明体中找到根据:
唐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五微)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代放歌行(押五微十灰)
南北 朝鲍照
蓼虫避葵堇,习苦不言非。(五微)
小人自龌龊,安知旷士怀。
鸡鸣洛城里,禁门平旦开。
冠盖纵横至,车骑四方来。
素带曳长飚,华缨结远埃。
日中安能止,钟鸣犹未归。(五微)
夷世不可逢,贤君信爱才。
明虑自天断,不受外嫌猜。
一言分圭爵,片善辞草莱。
岂伊白璧赐,将起黄金台。
今君有何疾,临路独迟回。
唐近体诗的用韵依永体的江东韵声调,而平仄却依隋代的《切韵》声调,所以我说,唐诗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其平仄声调和押韵声调就是不一致的:
1、平水韵分两部份:a它没有自己的反切注音,它的平仄声调全是《广韵》的反切声调。b它的用韵却不是《广韵》韵部,而是更早的六朝时期的永明体用韵韵部。
2、唐初,人们写诗用隋陆法言的《切韵》(宋代的《广韵》叫《增广切韵》)声调定平仄,而押韵却仍沿用六朝时的江东韵,这江东韵比《切韵》少100韵,宋元时的平水韵106韵就是唐人用的永明体江东韵。唐人为了科举有一个标准,由许敬宗等奏请皇帝批准不依《切韵》韵部193用韵,通过分析,后人认为皇帝批准的用韵就是这106永明体江东韵。王力先生说平水韵就是唐诗的用韵是对的。
3、那么,唐诗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其平仄声调和押韵声调就是不一致的。好比平水韵十三元,按字的反切注音,元、魂是不押韵的:元为愚袁切;魂为户昆切。分两个部。然而永明体却是把两者拉在一起押韵,这也就是平水韵十三元的依据。既然唐诗的平仄声调和押韵用字从来就是分离的,即各有各的标准,那么,后人只要依平仄声调不变,将押韵声调作一些改变,好比东冬互押、江阳互押、寒删互押等等,它仍然是近体诗。
4、清亡,不存在官方的强迫用平水韵了,人们用词韵、用方言、用国语(北京音)押韵,只要保持平仄声调不变,写出来的就是近体诗。
|
|